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8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堡一个富有的青年军官,他对贵族社会生活的空虚庸俗感到厌倦,但又无力摆脱这种寄生生活。因此他感到苦闷彷徨,只能把精力耗费在许多卑鄙无聊的事情上,求得个的一时快慰。他又常常作自我分析,意识到自已存在毫无意义,于是痛苦绝望,否定一切,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成为悲观厌世的个人主义者。毕巧林这一形象生动地说明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失败后,部分贵族的社会改革理想已开始幻灭,而把目光转向自身,感到自身存在的虚妄和绝望虚无。毕巧林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中的一员,但是和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相比,贵族青年的弱点和阶级局限性暴露得更加明显,他们由于自身的残缺已经很难有所作为。

  《当代英雄》抨击了造成比巧林幻灭的贵族社会,同时也谴责当时贵族知识分子身上较为普遍的毕巧林的缺点,和莱蒙托夫“注满了悲痛与憎恨的铁的诗句”主旨是一致的,表现出作家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批判精神和对当代和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关注。

  《当代英雄》继承了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的创作方法和倾向。小说主要特点是心理分析。作者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多方面地展示了毕巧林的内心矛盾,从而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出了贡献。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幼时丧母,曾在教规严历、条件恶劣的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学习,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她少时受好文学、美术、音乐、政治,1846年曾与两个妹妹艾米莉、安妮三人出版过一本小诗集。1847年,她出版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简·爱》,获得很大的成功。他的作品主要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人物的孤独、反抗和奋斗。除《简·爱》之外,她的重要作品还有《谢利》、《威列特》等。

  《简·爱》是一部反映妇女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精湛的笔法塑造了一个要求摆脱男性对妇女压迫的主张独立和平等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在遭受百般虐待后,她又被送往慈善学校,经历十年之久的“惩罚肉体以惩救灵魂”的残酷折磨,在物质上受尽奇刻的待遇,精神上又感到屈辱。简·爱力求摆脱贫困,为追求“独立”的生活,她离开寄宿学校后,应聘担任桑弗尔德庄园主罗切斯特私生女的家庭教师。她卑视徒有仪容,贪求钱财的上层社会妇女,以自己“清高”和“独立”的个性博取了庄园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但当他们找破门第,举行婚礼时,简·爱发现罗切斯特的疯妻还活在世上,遂在悲痛中离开庄园。此后,罗切斯特的疯妻放火自焚,罗切斯特的眼、手亦在救火中致残。简·爱因得到一笔遗产而致富,但爱情的力量又驱使她重新回到已化为灰烬的桑弗尔德庄园,终以平等地位与罗切斯特结婚,共同开始了追求已久的幸福生活。

  《简·爱》问世的时候,英国妇女在政治方面处于无权地位,在就业方面受到歧视。简·爱的曲折经历和个人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权运动者所提出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和社会的伪善和不平,表现了妇女面对冷酷现实而顽强不屈地追求正义和幸福的反抗精神。但小说以

  《简·爱》意外获得遗产,终与罗切斯特平等结婚的最后“胜利”结局,则又表现了作者向贵族资产阶级妥协的思想。此外,小说还谴责了上层人物的势利观念和慈善学校的伪善。

  《简·爱》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构思精巧,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颇有特色,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1818—1883),俄国著名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童年在自己的庄园中渡过,目睹农奴们的悲惨生活,对他们的生活抱有深深的同情。1827年他随家迁往莫斯科,曾入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学习文史课程,同时开始写诗。屠格涅夫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文学,作有长诗《帕拉莎》。四十年代后期他的创作转向批判现实主义,     1847至 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取得成功。五十至七十年代是他创作最佳时期,发表了一系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的小说。主要作品有《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前夜》等,对俄国农奴制崩溃前夕改革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作了充分反映。屠格涅夫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烟》、《处女地》,以及剧本《食客》、《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

  《猎人笔记》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巨著之一,也是屠格涅夫四十至五十年代的一部代表作品。在这部以随笔形成的作品中,作者揭露和鞭笞了各个阶层、各种观点的地主、农奴主、贵族,同时,“把农奴表现为象所有人一样配享人权的人”。屠格涅夫用准确而鲜明的笔触给农奴制时代的俄罗斯勾画了副副丑恶肖像。如《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里的慈费尔科夫,《莓泉》里的彼得、伊里奇伯爵等等。作者揭露了他们的残暴和穷奢极欲,对他们的自命不凡给予辛辣的嘲讽。

  与此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还展示了农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好的精神面貌。如霍尔的积极有为,卡里内奇的诗意盎然,卡西央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都显现在屠格涅夫的笔下。这些描写鲜明地表现出农民的朴实、善良、反衬出地主的残暴、反映了屠格涅夫早期的创作的进步思想倾向。

  《猎人笔记》中描绘俄罗期美丽的大自然,显示了屠格涅夫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非凡笔力。在这一部作品中每一篇都有声色俱佳的景物描写,精心绘制出一幅充满朝气的图画,表达了作家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之情。《猎人笔记》的成就是相当高的。除了写景的精致外,作品中叙述委婉、语言丰富、明确、朴素、生动,人物形象生动,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草叶集》〔美〕惠特曼

  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于1819年5月 3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长岛西山区一个叫享丁顿和村子里。父亲是一个木匠,兼营农业。惠特曼幼年时一个身体健壮、性格活泼的孩子。十二岁时他到一家周报馆工作,并在该报发表处女作《偶感》。青年时代的惠特曼主要在政界和报界活动。1848年前后,是惠特曼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他的思想向废奴主义转变,写出了《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等慷慨激昂的诗句。诗集《草叶集》于1855年出版,以后不断重版,每版都有新诗补充,是惠特曼的代表作。

  惠特曼的诗热情奔放,确立了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的自由诗的地位,用新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奈迫表示强烈抗议。他的创作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

  《草叶集》里的创作可分三期:在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对黑人和印第人奴隶的压迫,对弱者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如《软骨头之歌》、《在朋友家里受伤》、《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等名篇。南北战争时期,诗人以美国内战为主题写出了若干优秀的诗篇,编入《桴鼓集》组诗之中,这些诗都是诗人盛年的代表作,标志着诗人超越了狭小的精神世界,进入了为国为民的,更为广阔的境界,标志着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熟。尤其在林肯被刺杀后写的《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诗更是世界诗坛久负盛名的诗篇。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人进而批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资产阶级文明的贫乏和国家机构的腐化。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不,今天别向我提那重的耻辱》等。

  《草叶集》在美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美学和文学方面,惠特曼都批评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远远超越了美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们因袭保守的境界。惠特曼从现实出发追求一种“未来的”浪漫主义。他主张“深入到当前的生活潮流、实践和感情中”去寻找灵感,同时认为内在体验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一种狂热的幻想才能从那些已见的东西中看到尚未出现的东西”。因此,惠特曼也超越了欧洲浪漫主义作品所有的忧郁伤感令质和神秘主义味道。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惠特曼之于多的祖有如但丁之于意大利”。惠特曼的民主思想和文学上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逐渐深入到许多作家心中,鼓励他们满怀激情地面对生活。

  《白鲸》〔美〕麦尔维尔

  麦尔维尔 (1819—1891)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基督徒家庭,祖先曾经在独立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早年曾尝试过各种职业,并作为一名水手参加过选航。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广博的见闻,特别是航海的经历给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1844年,麦尔维尔开始创作,并与著名作家霍桑结为至交,他在创作上也受到霍桑的影响,成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1851年,《白鲸》发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他本人赢得了声誉。他的主要作品还有 《马尔迪》、《泰比》、《皮埃尔》、《巴特尔地》、《毕利作德》等。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叙述了“裴廊德”号捕鲸船在疯狂的船长亚哈的率领下不顾一切追捕 《被称作“莫比·迪克”的白鲸的故事,最后终遭没顶之灾的故事。这部小说既是一个冒险故事,又是一个社会故事,既是一篇哲学著作,又是一部科学研究。作品描绘的与鲸搏斗的场面极其惊心动魄,蔚为壮观,生动地表现了捕鲸工人的机智,胆魄和团结互助的高贵品质。捕鲸船“裴廊德”号其实就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捕鲸业的发展,正是由船上的赤贫者和黑人、印第安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同巨鲸搏斗,很多人不幸遇难,而且还从事加工鲸鱼的每重劳动,受到资产者无聊的盘剥。“裴廊德号”和悲剧正是广大捕鲸人悲惨命运的写照。但是作者未能揭示造成广大劳动者不幸命运的原委,而是感叹人生无常,把一切归之于天命,显示出作著的思想局限。

  作品刻意地用象征性手法把白鲸写成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物,以“裴廊德号”以及其耸捕鲸船所遭受的毁灭性的找击,象征社会邪恶势力的对人的压迫与摧残。作者用凶兆和预言使小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神秘气氛,宿命思想和悲剧色彩。这一点正是麦尔维尔对社会不满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惶惑不安情绪的反映。从哲学意义上说,小说描写的是善与恶的斗争。从内容上看,作者以他丰富渊搏的知识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捕鲸业和大鲸的详细情况,堪称是一部捕鲸业的“百科全书”。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1821年生于法国鲁昂一位医师的家庭,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1841年他到巴黎法学院读书,二十二岁时辍学,专心从事写作。福楼拜青年时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厌世主义倾向。1856年发表的《包法利夫人》是他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福楼拜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萨朗宝》等。福楼拜要求自己的文字具有“诗的韵律和科学语言船的精确性”把作品的客观性放在首位,被尊为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一部充满人情味的作品。在小说中,作者客观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把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写成一位热情,浪漫的农村姑娘。她美丽大方,很有风度,向往美好的生活和甜密的爱情。但是爱玛受宗教思想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毒害,满脑子追求罗曼蒂克的幽会,憧憬热烈的激情,而平庸的丈夫和单调的生活使她失望。于是她把眼肖转到别处,但未能过上浪漫的精神生活,得到的只是肉体的满足。为满足物质享受的虚荣心,她添置高组华丽衣物;以致债台高筑,服毒自杀。福楼拜有一句名言:“包法和夫人就是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包法利夫人的同情之心。

  通过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福楼拜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外省贵族,地主、市侩、高利贷者的丑恶面貌,同时也尖刻地讽刺了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主义幻想。小说的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引爱玛的奥梅得到了十字勋章,把爱玛逼得自杀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也发了大财,从而和爱玛的悲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福楼拜认为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应由社会负责,正是修道院中的贵族教育,风靡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小说,贵族地主社会中的纨绔子弟以及庸俗卑劣的小市民,一手造成了包法利夫人的不幸遭遇。这部小说充分表现了福楼拜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据记载,包法利夫人确有其人,福楼拜严格尊重事实,除人名、地名有所更动之外,尽量避免虚构。福楼拜根据一桩桃色事件,从1852年起,用了四年多时间终于写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小说1856年出版后曾被书报检查机构指责为“有伤风化、诽谤宗教”,向法庭提出控告,经过辩论,福楼拜被宣告无罪,而 《包法利夫人》也因此引起公众的注意,销售量猛增。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法国文学史的新纪元。

  《恶之花》〔法〕波特莱尔

  夏尔·波特莱尔(1821—1867)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者。他出生在巴黎,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薰陶,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曾获拉丁诗作奖。1851年,波德莱尔在《议会通讯》杂志上发表了十一首诗,以冥府为总题,1855年6月又在《两世界评论》上发表了十八首诗,以《恶之花》为总题。由于选题和处理题材的大胆,加上他木人生活的放荡,引起普遍的谴责。1857年6月,诗集《恶之花》初版问世,诗人和出版商因此被判罚款,罪名是:淫秽、妨害公正道德。1861年《恶之花》第二版问世,删去了六首禁诗,增加了三十五首新作。波特莱尔期望甚高的《恶之花》的失败对他是一个痛苦的打击,1867年8月31日,诗人病死在母亲怀里。除了诗集《恶之花》以外,波特莱尔的其它作品有散文诗集《人为的天堂》(1860)和《巴黎的忧郁》(1869),文艺评论集《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管窥》(1868)等。

  波特莱尔受到美国作家爱化·坡的影响,反对复写、再现自然,强调官能感应,强调想象力,并把忧郁、怨恨、黎思、神秘等看作是高于欢悦的美的特征。这些美学思想在《恶之花》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恶之花》的法语原文为“Les Fleurs dr Mal”,法语中的“Mal”有邪恶、丑恶、罪恶、疾痛、痛苫等含义。诗人在献辞中则称他的诗歌为“病态的花(fleurs maladives)”,说明他的创作本意是要揭示病态的现实,病态的人生,从病态和丑恶中发掘美和艺术。波特莱尔在为将来出版的 《恶之花》订正版草拟的序言中说:“什么是诗?什么是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