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禅说庄子(四) >

第6章

禅说庄子(四)-第6章

小说: 禅说庄子(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鹨膊豢俊

    所以,“不以故自持”,这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媒媒晦晦”,就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就是这么个状态。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一会儿又“有”,一会儿又“无”,似有似无,非有非无。

    “无心而不可与谋”,“无心”,我们只有做到“无心”,你才能做到知一切,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得一切智,得一切智智”。如果我们固执己见,那就不行。我经常用公路不通做比喻,大家都是开车的,堵车了大家车子都开不动了,就很讨厌。那如果心路不通呢?关键是心路不通,自己的心路不通,被一个“真理”卡住了,或者被自己的情绪卡住了,都会引起心路不通,不通就会影响你的智慧流淌。只有心路通了,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无所不到。也可以理解为无心而不去谋个什么,或者是不要去用心过多谋划什么,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做,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谋。你四通八达了嘛!有“鸟道玄路”的功夫,心如虚空。既然是心如虚空,就不受高速公路的限制,不受铁路的限制,那么我们就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带。“彼何人哉”,被衣就赞扬他的徒孙悟道了,也算是道家式的印可了。

第三部分 1。有得是邪,无得是正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住,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这一段也可以把它当成禅宗的公案来看。“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这个“丞”当然不是丞相,有的人说是舜的老师,也有的人说是舜的副手,“宰”为正,“丞”为副嘛!就提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道可得而有乎?”问这个的是学道的人,大家都想拥有道,都想悟道,都想得道。当然,这里庄子对这个问题比后来这两千多年的人都清楚、明白,也很清晰,见地也很纯正,这个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就像许多先生,以前只是把《庄子》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就没想到《庄子》里的内容这么棒,放在禅宗里也是超级禅师。

    佛教对这个问题也很明确,《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隋唐间被称为菩萨的三论宗祖师吉藏大师,在其《大乘玄论》这部重要的理论巨著中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申。”你看,只有“无得”才是正法啊!当然,道家通过庄子,对此表述出自己完整而细腻的观点。

    “道可得而有乎?”我们可以拥有道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这个“丞”就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哪有资格能够拥有道呢?”用佛教的话来说,我们的这个肉身是“四大合和”而成,我们能够拥有吗?不能拥有。妈妈生我们之前,没有我们这个身体。进了火葬场以后,我们这个身体又没有了。我们人生这一百年好像拥有这个身体,但是你的身体也不受你的管制,它怎么生、怎么长,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昨天几个朋友来访一看,哎呀!冯老师几年不见,怎么就老了呢?头发都白一大半了,戴起眼镜还显得好一点,不戴简直是一个老头子。这就是身非自己所有。女孩都想漂亮,要到美容院去美容,那样也未必能整得好,有时反而带来痛苦。身体差的人呢,总是去吃药。胖的人想减肥,矮的人想长高,高的人想把腿锯点变矮些,这些你都说不清,因为这个身体非我所有。这个身体好像是我们所有的,实际上它又不听你的话,未必就是你自己的。那么,心属不属于我们所有?我们的精神属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分钟以后你想什么,一分钟以后你说什么,你都做不了主,你又怎么能说心是属于你所有呢?我们都是被动地跟着外部的因缘而产生种种的念头。

第三部分 2。天命之谓性

    根据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所以心也不见得属于你所有,命也不见得属于你所有,个人的因缘是说不清楚的。我想当官,当不了官;我想发财,发不了财;你想如意,你就如不了意;想办本杂志,主管领导都说了没有问题,你拿去就给你毙了;所以这些都说不清楚。说实在的,张三和李四与自己的关系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你根本掌控不住。但是自己这一百多斤自己掌控得住吗?就这一百多斤,也“汝身非汝有也”,我们的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得有夫道”,你何以有资格去拥有道啊!那是不是我们就与道无缘了呢?

    “舜帝”接着问:“吾身非吾也,孰有之哉?”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拥有的,那又是谁所有呢?“曰:‘是天地之委形也。’”你的身体是老天爷赋予你的这么一个形体。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老天爷赋予你的这么一个形体,并不是你所拥有的。用佛教里的话讲地、水、火、风“四大合和”而形成我们的身体,道家的话说是“气化”。“天地之委形也”,塑了一个形,暂时交给你使用一段时间而已。就像一个匠人塑了一尊菩萨、一个玩具、一个玩偶。用西方基督教的话来说,人是上帝先造了“亚当”,用其一根肋骨变成了“夏娃”;中国传说女娲也是和了一些泥巴一摇变出了人。所以,我们人严格意义上真的说不清楚。有的时候想要娃娃要不到,有时不想要一下就有了,这真是自己都说不清楚。所以是“天地之委形也”,老天爷做了一个玩偶,取了一个名字就叫你。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这个生命也不是你所有,是天地为了表现自己的“和气”,有了这个“和气”你就生,老天爷把这个“和气”收回去,你就死。“天地之委和”,这个“和”就是和谐,只要你有生命,它就是和谐的、圆满的,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各种因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脏六腑,好像各不相干的器官,但它们和谐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确实“是天地之委和也”。如果没有这个“和”,那么眼、耳、鼻、舌、身、意、五脏六腑互不沟通,互为壁障,那么也就没有我们的这个生命。

    下边又说,“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性”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秉性,而“命”则各人有各人的际遇。而这一切,确实不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不是我们所能支配的,而是老天爷要表现它自己的一种存在。所以说“率性之为道”,他以这样一种方式表现万事万物的差别性。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我“大仁大义”或“大智大慧”,而那个人“大奸大恶”、“大愚大痴”,这些都是“天地之委顺也”,给你安排了一条路、一个过程而已。什么是“委顺”呢?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什么呢?没有什么,每个人就是这么一百多年和其中的内容而已。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子孙也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老天爷给你的这么一个繁衍能力,让老天爷的这种游戏继续玩下去。如果只有一代人,那就太不精彩了,人类社会也就太单调了,所以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看《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实际上也有这个味道,也是充分地把这一段展开来看。

    这个“委蜕也”,我们说蝉蜕,蛹可以变成鸣蝉、蜜蜂或蝴蝶,可以变成另外一种形态,我们人也就是这一百多年,为什么会有我,会有我来接替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子孙又接替了我,在遗传上、繁衍上好像是层出不尽。拿中国话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祖宗的香火,家门昌盛要如何如何。在道家看来只不过是“天地之委蜕也”,只不过换了个花样来表现大道的丰富性、连续性而已。

第三部分 3。道家修炼的人都想把自己的“阳气…

    “故行不知所住,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行”就是我们一辈子的命运,我们的生命。“行不知所住”,我们到底在哪里?用佛教的“六道轮回”来说,我们下一辈子变什么还说不清楚,甚至我们明天、明年该干什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大家都感觉“计划没有变化快”,外部的“时节因缘”一来,你就随着变了。哪个又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呢?谁又能百分之百说能主宰自己的去向呢?这一切谁敢拍胸口说自己行呢?都谈不上啊!

    “处不知所持”,我们平常住在哪里?安住在什么地方?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定位”。我应该干公务员?还是应该做企业家?或者干这样、那样的工作?我们自己总应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但是你坐在那里,你的心和所处的“位”是不是和谐呢?你的心和所处的“位”是不是很安然地、很太平地融合在一起呢?这些都说不清楚,所以是“处不知所持”。我们的心和行经常都处在“处不知所持”的状态中。做这件事情急躁火暴地,换一件事情还是急躁火暴地,总之心神不定,不管走到哪里去都是心神不定,心是慌的。我经常说我们要养静气、养定力,但是这个定力、静气也不是说说就养得起来的。关键是我们要“知所持”,你知道这一切了,你“行知其所往,处知其所持”,那你就是“悟道”之人,就了不得了,但这又谈何容易啊!

    “食不知所味”,什么叫“食不知所味”?我们吃东西都知道其味吗?我前一段时间到广东去,尽管人家招待得很好,我就是吃不来那些广东菜,人家觉得很好的,我吃起来就觉得不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但是这个口味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这个口味?你自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时也是味不由己。四川人天生就会吃辣的,广东人、北方人到四川来还要强化一段时间,才会吃辣的。我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中,我们身体的感觉也还在不断地适应变化。你说什么是天地之正味?《齐物论》里说猫头鹰就喜欢吃死耗子,它认为是天下最美的食物了;那些蚯蚓在土里吃些杂物,就是很美的了;人吃五谷杂粮、食牛羊肉就美;蜈蚣吃蛇就觉得很美。《齐物论》在前面已经把这些都阐述过了,说得相当细致。在这里只不过点到而已,指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面对自己来说都非我们所有,甚至自己的感觉都非自己所拥有。

    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是“天地之强阳气也”,是天地运行的那种“强阳气”呀!“强阳气”也就是纯阳之气,它在那里鼓动,使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感觉,有自己存在的感觉。但是,这个“阳气”有盈虚消息,体现在我们身上就是生老病死,你自己能够拥有它吗?

    “又胡可得而有邪?”所以道家修炼的人都特别想把自己的“阳气”牢牢固住,活个千年、万年。医家“火神派”——“扶阳学派”还是离不开这个阳字。不管是医家,还是道家修炼的人都强调人的这个“阳气”,有了这个“阳气”你就强旺,失了这个“阳气”你就衰弱,没有这个“阳气”你就死亡。所以对于中国从前重养生之道的人来说,都非常注意保持这个阳气而不泄。男女之间的阳气只是一个方面,精神也是一种阳气,像孟夫子说的“养至正至大至刚浩然之气”,这是精神性的阳气。道教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子,全真派的创始人是重阳真人,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号阳明,都注重这个“阳”啊!这个“阳气”你也不要小看,它和养生家所讲的精、气、神这种阳气还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一个是精神性的,一个是物质性的。但不论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阳气,我们都要把它固守下来。但关键的、无可奈何的是,这些又都不是我们所能永远拥有的。

    波师兄有位阆中的朋友,一个活蹦乱跳、年仅三十几岁的医生,早上起来到医院查房,还没有坐下来,就一个跟头栽下去,阳气突然就去了,人就走了。你想这个命真不好说,你敢“可得而有邪”?你想一想你自己的命都不敢说“可得而有邪”,你还敢把“道”捏在手心里,说我有道了吗?当然这个是先把问题摆在这里。

    下面一段是孔子问于老聃,那可是很精彩的一则公案啊。如果不把这些论点摆出来,《庄子》这本书已经两千三百多年了,我们也就看不到这些精彩内容。现在的生命科学、精神科学无论怎么发展,也还是超不出这个圈子。宗教学也好,基督教也好,佛学思想也好,实际上仍然是在这里绕圈子。我们看《庄子》里所展现的这种境界,他把这个极限,“天之所生,人之所生”,“天之所能,人之所能”,在这里给点出来了,把这个终极处给点出来了。我们就要在这里好好地参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点出来,《庄子》一书可能大家也不会留意,虽然放在这,仍然不知所云。如果你一留意,看到《庄子》的内七篇,包括我们现在学习的《知北游》,你就会觉得太精彩了!怎么不早十年学这些文章呢?庄子在其书中,有十多处给我们勾画了孔子见老子的情境,当然,每次都是孔子向老子请教。

第三部分 4。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这里就是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我们今天也是“晏闲”,大家周末嘛,到这里来学习“老庄”,也还是算“问至道”。当然,什么是“至道”?前面“舜问丞”和《大宗师》里一系列的解说,都是在“至道”里彷徨。这里老聃就说“汝齐戒”,首先要进行斋戒,如果我们不斋戒一番,那么我们的心就是乱哄哄的。某个老板现在有很多烦恼的事,我就劝他斋戒一下,找一个清静无人的地方去内省,昨天他买了一张票,不知道是去海南岛还是去哪里了。因为斋戒有好处,当然我们前面学习过庄子讲的“心斋”,对斋戒应有所了解。我们为什么要斋戒?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社会复杂的人事关系中耗,都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中耗,都在酒色财气中耗,这种耗往往就失去了自我。因为你在这种局之中,仅仅是棋盘中的一个棋子而已,这个棋局是如何走的,你是身不由己的,哪怕你是在这里当将帅,你还是随着这个棋局的阴阳形势变化而顺逆难料。如果我们通过斋戒出了这个局,出了这个人事之局,那么你就“不在此山中”了,你就有一个新的感觉。所以,斋戒是一个人提升自己修为,清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