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黄帝素问直解-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气大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x
邪之中人,由络而经,由经而脉,故邪去络入于经也,则舍于血脉之中,邪气始入,未为寒病,
未为温病,其寒温未相得时,如涌波之初起也,起如涌波,则时来时去,时来时去,故不常在,邪
不常在,治之常早,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邪气冲突,宜避其锐,无逢其冲而
泻之,逢冲而泻,伤其经气,则真气亦伤。夫真气者,经气也,泻之则经气大虚,故《九针十二原》论
曰∶其来不可逢,即此无逢其冲而泻之之谓也。
x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x
x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x
上文言大盛的可泻,此言已过亦不可泻。故曰候邪不审,针下所聚之大气已过,而复泻之,则真
气外脱,脱则不复矣。由是则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九针十二原》论曰∶其往不可追,即此大
气已过,不可泻之之谓也。
x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
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x
针道至微,先后之间,不差毫发。不可挂以发者,待邪气之至时,而发针以泻矣。发针不得其
时,若先若后者,伤其血气,则血气已尽,其病留中,而不可下。下,犹退也。取刺之道,贵得其
时,故曰知其可取而取之,则如发机之神速,不知其可取而取之,则如扣椎之钝朴。故《九针十二原》
论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即其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可取如扣椎之谓也。
x帝曰∶补泻奈何?x
帝先问补不足,未问泻有余,故为是问。
x岐伯曰∶此攻邪也。x
不足者补之,帝先问之矣,此复为补泻之问,则所问专在于
泻,故曰此攻邪也。犹言此攻邪之问也。
x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x
x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x
溶溶,流动貌。逆,迎也。温,通调也。攻邪之法,当疾出其针,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所以
然者,此邪新客于身,流动而未有定处也。未有定处,故推之则可前,引之则可止,若迎而刺之,
所以通调其血也。通调而刺出其血,其病立已。此攻邪之法为然,
不使真邪相合也的。
x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x
伯言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又言寒温未相得,如涌波
之起,然有真邪相合,而波陇不起,则候之奈何?
x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x
x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x
x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x
别,音逼。邪入而波陇不起,则直气内虚,邪气内陷。候之之法,当以心审之,以手扪之,循其
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三部九候论》云∶
“上下左右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期者,计其死生之时日也。不知三部者,不能循三部之盛
虚而调之也。阴阳不别,不能察其左右。天地不分,不能察其上下矣。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
以候人,不能察其相失及相减矣。能循三部之盛虚而调之,必调之中府,以定三部,三部之中,胃气为
本,中府,胃腑也。三部之中,又有九候,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则不能审其病脏以
期之。虽有死期之大过且至,而工不能禁也。大过,死期也。工不能禁,不能预料也。
x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x
无过诛罚,则攻邪不当,故命曰大惑。大经反乱,则正气受伤,故真不可复。用实为虚,则虚实不
明。以邪为真,则真邪不别。如是以治,则用针无义,反为气贼,而夺人正气矣。
x以从为逆,荣工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x
予与同。用针无义,必至以从为逆,而荣卫散乱。反为气贼,必至真气已失,而邪独内着。夺人
正气,必至绝人长命,而予人夭殃。因此不知三部九候之理,故不能使人久长于人世也。
x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x
不知人之三部九候,因不知合之天之四时,地之五行,不知人之三部九候,因不知天之六气。因
加地之五运相胜,邪反释之,正反攻之,而绝人长命矣。
此一节,申明候气补泻,当知三部九候,以为补正泻邪之法也。
x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x
上文已言者,而复言之,以明邪气新客,当急治之,勿使真邪相合也。
卷之三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篇
属性:通评虚实,犹言统论虚实也,大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语尽之。然有气热脉满,而
为重实者,有脉虚气虚,而为重虚者,有寒满热喘,肠 ,癫疾,消瘅,痈疽,腹满霍乱,五脏痫惊,内
外上下,阴阳脏腑诸病,而或死或生,或实或虚者,故曰通评虚实
也。
x黄帝问曰∶何谓虚实?x
人身经脉贵得其平,故为虚实之问。
x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x
虚实者,非但经脉血气之虚实,乃邪气盛于人身则实,精气夺于五内则虚,是邪实而正虚也。
x帝曰∶虚实何如?x
既虚既实,人之脏腑血气当何如?
x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x
气主于肺,行于内外,故气虚者乃肺虚也。气机营运,从下而上,故气逆者,乃足寒也。邪逆正虚,
伤其五内,故非其克制之时则生,当其克制之时则死。不特肺受火克,诸脏皆有所克,故余脏皆如此。
x帝曰∶何谓重实?x
重,平声。余同。因上文虚实而问重实。
x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谓是重实。x
重实者,言人身大热之病,气盛而热,脉盛而满,阴阳血气皆实,是谓重实。
x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x
气热脉满,则经络俱实,故为此问,而探其治。
x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x
经络皆实,气血盛于阳分,是寸脉当急,而尺则缓也。经实者治其经,络实者治其络,经络皆实,皆当治之。
x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x
经络内通血脉,外通皮肤,经络盛则皮肤滑泽,经络衰则皮肤涩滞,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x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x
物,犹形也。类,犹合也。物类者,五脏在内,皮肉筋脉骨,
有形在外,而合于五脏者也。始,先见也。皮涩而虚,则肺脏亦虚,皮滑而实,则肺脏亦实,故夫虚实者,
皆从其有形之外合,以先见也。皮和肺,肉合脾,脉合心,筋合肝,骨合肾,故五脏调合
于内,骨肉滑利于外,可以长久而永天命也。
x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x
承上文经络皆实,言更有络满经虚,经满络虚之不同,故有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并下经虚络满之间。
x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x
脉口,寸口也。经气有余,则脉口肤热,络气不足,而尺肤寒也。《荣卫生会》论云∶荣出于中焦,卫
出于下焦,故以寸肤候经,荣为经也,尺肤候络,卫为络也。秋冬之气降而沉,故寸热尺寒为
逆,春夏之气升而浮,故寸热尺寒为从。经络外通皮肉,内通筋骨,肤之寒热,其病有皮肉脉筋骨,浅
深不同,贵得其主病之所在而治之,故曰治主病者。
x帝曰∶经虚络满何如?x
经虚则经气不足,络满则络气有余。
x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x
虚,不足也。满,有余也。上文以尺候络,故络满者,尺肤热而满,以寸候经,故经虚者,脉口寒
而涩也。寸为阳,主春夏,脉口寒涩,故春夏死,尺为阴,主秋冬,尺热满,故秋冬生。承上文
从逆而言,故曰此也。
x帝曰∶治此者奈何?x
上文言治主病者,此不言治,帝故问之。
x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x
此络满经虚,当灸阴刺阳,灸阴所以补经虚,刺阳所以泻络满。上文经满络虚,当刺阴灸阳,刺
阴所以泻经满,灸阳所以补络虚。此以灸刺通于上文,则上文治主病者,亦当通如此矣。
x帝曰∶何谓重虚?x
因上文重实而问重虚。
x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x
人身阴阳,不外脉气,故提脉气二字。上虚者,脉气虚于上之寸部。尺虚者,脉气虚于下之尺部。脉主
阴血,气主阳气,脉虚气虚,则阴阳血气皆虚,是谓重虚。
x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x
x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x
知其气脉死生,则知施治之法,故复言气脉,不言治也。所谓气虚者,虚于寸部之阳,则言语无常,而
心主之神明不聪也;虚于尺部之阴,而为尺虚者,则足骨屈伸不利,故行步 然, 然,虚
怯貌。此言气之虚也。脉之大体,有阴有阳,若脉虚者,浮泛于上,有阳无阴,不能效象于阴也。此言脉
之虚也。如此者,指气虚脉虚也。气虚脉虚,诊得皮肤滑泽则生,涩滞则死也。盖气脉既虚
于内,皮肤不可荣于外,明气脉之虚而知其死生,则知治之法矣。
x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x
承上文气热脉满之意,言气热脉满,是谓重实,有寒气暴止,脉满而实何如。暴,卒暴也。
x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x
上文云滑则从,涩则逆,下文云从则生,逆则死,故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是知逆者因涩而逆也。
x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x
脉实满,手足寒是实而逆则死∶今寒不尽寒,而头复热如何?
x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x
手足寒而头热,乃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春时则寒中有热,秋时则热中有寒,故春秋则生,冬气全寒,
夏气全热,今寒中有热,热中有寒,不合天时,故冬夏则死。若脉浮而涩,乃越于外而虚于
内,涩而身有热,乃虚于内而越于外,此根气不足,故皆死。
x帝曰∶其形尽满如何?x
承经络皆实之意而言,经脉络脉,统于周身,不但经络皆实,
而其形且尽满,何如?形,形身也。满,犹实也。
x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x
其形尽满者,阳气浮越于外,故脉急大坚,而余于外,尺涩不应,而虚于内也。
x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x
x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x
上文云∶滑则从,涩则逆,今脉急大坚,尺涩不应,如是者,故滑从则生,涩逆则死,帝复问之。而
所谓从者,手足温和,温和则滑也,所谓逆者,手足寒冷,寒冷则涩也,反复辨论,仍明滑则从,涩则逆也。
x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x
承上文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之意,复问乳子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x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x
乳子秉质未充,借后天乳食以生,故胃气行于四肢,而手足温则生,胃气不行于四肢,而手足寒则死。
x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x
中,去声,下同。上文乳子病热而脉悬小,此言乳子中风热而脉实大,但举喘鸣肩息,借岐伯以申明之。
x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x
乳子既中风热,复喘鸣肩息,其脉当实大也。脉实大而缓,脉有胃气则生,脉实大而急,脉无胃气则死。
x帝曰∶肠 便血何如?x
因上文喘鸣病肺,而问大肠之肠 也。肠 者,寒热之邪,伤其阴络,泄泻下利也。热气盛而血溢
肠外,则便血,寒气盛而津溢肠外,则下白沫,寒热相持,血与白沫相兼而下,则下脓血,帝故各举以问。
x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x
肠 便血,则阴虚于内,身热则阳虚于外。《阴阳别论》云∶阴阳虚,肠 死。故身热则死。寒者,
身不热也,不热则阴虚而阳不虚,故生。
x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x
肠 下白沫,乃寒汁下泄。脉沉则血气内守,故生;脉浮则血气外驰,故死。
x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x
肠 下脓血,乃血与白沫相兼而下。其脉悬绝,则津血内脱,
生阳不生,故死;脉滑大,则阴阳和合,血气充盛,故生。
x帝曰∶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x
泄泻下利,属于肠 ,非便血白沫脓血之肠 ,故曰肠 之属。上文言身热则死,又言脉悬绝则死,
帝承上文之意而言,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帝承上文之意以问,伯亦承上文之意以对。夫
滑大者,既曰生,则悬涩者曰死。悬涩,悬绝之渐也。须知肠 之脉,不宜悬涩矣。悬涩将绝,当以五
脏之死日期之。《阴阳别论》云∶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
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x帝曰∶癫疾何如?x
承上文肺病之喘鸣,大肠之肠 ,而问心病之癫疾消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癫疾则
心不神明,病当何如?
x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x
心不受邪,脉搏大滑,则正气内持,邪不干脏,故病久当自已;脉小坚急,乃正气不足,邪必干脏,故死不治。
x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x
心不受邪,则癫疾之脉,宜虚乎,抑宜实乎?
x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x
心不受邪,其脉宜虚,故虚则可治;实则邪气内入,故实则
死。
x帝曰∶消瘅虚实何如?x
癫疾则心气寒,消瘅则心气热,故问消瘅之脉,虚实当何如?
x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x
火热而渴,消瘅病也,其脉实大,脉病皆为有余,虽久可治;
脉悬小坚,则病有余,脉不足,久则正气益虚,故不可治。
x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x
皮与肉为形度;骨度者,肾之合;脉度者,心之合;筋度者,肝之合。承上文诸病,而问形
骨脉筋之度,必知内外相合之度,始知致病之由,故复问之。
x岐伯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x
岐伯二字,旧本讹帝,今改正。度有浅深,合于四时,故春亟治经络,经络无病,筋度和矣;夏
亟治经俞,经俞无病,脉度和矣;秋亟治六腑,六腑无病,通体之形度和矣;冬则闭塞,闭塞
者,宜用药调之,而少针石也,闭塞内藏,骨度和矣。
x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x
申明所谓少针石者,乃骨度无病,勿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