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下)-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音公司的副董事长。
另一位的名字是克莱尔·埃格维特(Claire L·Egtvedt),是挪威人的
后裔。他被安排在设计部门做绘图员,也是不到一年时间,便升任为首席测
试工程师。他在技术方面的才能,对波音公司的发展极为重要。
他们初入公司时每月的基本工资为90 美元,另视公司业务和贡献大小发
放奖金。
得到这两员干将之后,波音略略松了一口气。如今人力齐备,虽然资金
上有所欠缺,但只要不断能得到大量订单,波音公司的腾飞就是指日可待的
了。
按照一般人看来,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公司,能迅速扩展到如此规模,实
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切都是比较顺利、值得乐观的。没有人想得更多,
也许包括波音本人在内。
1917 年6、7 月份,美国军队漂洋过海,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在那里
与协约国军队一道,向德奥军队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本来自“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奥军队已呈衰颓之势,难以抵挡协约的
国军队的压迫,此时因一念之差所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留下了参战
的口实,而美国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无异于给德奥集团雪上加
霜。随着美国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赴欧洲大陆,德奥集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
受,最后不得不扯起了降旗,表示愿意和谈。
于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快便告结束了。参战各国刀枪入库,纷纷
奔赴巴黎,进入了另一个战场——谈判。
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除非它有了侵略的野心或是受到了别国的威胁,因
为军备扩张意味着消耗金钱。
作为在战争中的的实际受益者,美国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由于它在
地理上写上与别的军事强国相距遥远,所以也不用云担心会受到什么攻击。
当战争的硝烟一散,美国国内要求削减军费的呼声便四处响起,军方也认主
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便用不着再花更多的钱去订购这需物资了。
战争曾使美国经济一度突飞猛进。在美国参战以前,国内的生产厂家可
以接到来自协约国雪片似的订单;美国参战以后,订单数量更是猛增。战争
催涨了美国经济,但现在,和平正在将其消解。
美国经济陷入了不景气的苦闷之中。停战之后不久,便有一些公司开始
破产、倒闭了。
波音公司也是这批“和平的受害者”中的一个。
在西雅图市中心的办公室里,威廉·波音慢慢踱着、沉思着。。
情形非常严峻!
他刚刚接到海军方面的一份电文,上面通知波音公司,海军将单方面取
消尚未造好的25 架寇尔提斯HS—2L 型飞机的合同。原因不言自明,战争已
经结束了。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不会不清楚这对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100 余名
员工将变得无事可干;他投下巨资建造的飞机制造厂将闲置无用;刚刚步入
正途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前景。。
波音倒吸了一口凉气,实在水敢再去想象那幅凄惨的情形。。
怎么办?怎么办?
眼下,要寻求新的订单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已经签订的合约都正在
被取消。根据各方面传来的消息来看,受此打击的并非是他这一家公司。在
战后出现的普遍性萧条中,航空业首当其冲,也是受害最深重的产业。
没有订单,没有生产,一个公司只有步入消亡,这是无情的经济法制。
因为有那么多工人正等着通过工作领取工资来养家糊口,因为在大萧条的背
景中公司连售出也不可能。。
“也许可以通过裁减工人,压缩开支来解决困难?”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波音自己立刻把它否定了,“不!绝不能这样!实
践证明,这批人都是忠心耿耿、勤奋踏实的优秀员工。也许,这就是我成立
公司以来的最大收获,我不能在这样的时刻抛弃他们!”
在内心深处,他仍然留存着一般信念,那就是他始终坚信他对航空业前
途的认识是正确的。也许眼下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这时间,曙光就会来
到。
“但是,眼下又到哪里去找一笔资金用支付薪水和日常开支,来渡过难
关呢?”
波音又陷入沉思。蓦地,他眼睛一亮:
“蓝色比尔”!
“对,蓝色比尔!”
波音鉴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最早造的两架“蓝色比尔”型飞机,一直未
能售出而存放在机库当中。值此危难时刻,不妨寻找买主,把它们卖出去,
它们是现成货,换回的钱总可以维持一段时日的!
在随后召开的公司职工大会上,波音向大家谈了他的打算。
不少人热泪盈眶,深为自己找到这样一位好老板而庆幸。他们知道,不
少航空业主都是通过削减工人来解决危机的。而解雇、失业,对他们来说,
不难想象意味着什么。
现在,波音先生并不如此做!他们知道,他不仅在为他的公司坚持,而
且也在为他们而坚持。
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用加倍的劳动,来回报波音先生的慈
悲胸怀!
经过一段时间,四处联络之后,波音总算给他的两架“蓝色比尔”找到
了买主。
买方是远在南太平洋的岛国新西兰航空公司。该公司为这两架飞机的低
价所打动,于是与波音公司签订了合约并支付了款项。1919 年底,这两架飞
机通过大型运输船运往新西兰,后李成为新西兰航空业最早的机型。
这也是波音公司第一次向外国出售飞机。对于日后执飞机制造业之首的
波音公司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向国外出售飞机,无疑是极富戏剧性的。
售机所得也不过区区一万多美元。对于目前初具规模的公司而言,虽不
说是杯水车薪,却也难以持久,而且也不能让工人仍坐吃山空,守株待兔。
于是,波音决定另寻门路,以使工人有活可干,好歹也能使他们通过劳动,
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养活自己。
考虑了数种方案之后,波音飞机公司开始进入了家俱制造业。一方面因
为波音本人曾经营木材,熟悉门道,另一方面是波音拥有一大片林产,可以
就地取材。
这是波音公司历史上又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建造飞机的工人们开始伐
木拉锯,生产五斗柜、床、桌椅等等。波音从极其匮乏的资金中拨了一笔钱,
以展开这一很不寻常的业务。
正因为员工们深深理解波音先生和他的公司的苦衷,所以干得格外卖
力。公司上下呈现出一派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局面。那种情形后来很多人
回忆起来,都还感动不已。
威廉·波音,此时已年近40,在围境中显示出了他那商人一筹的战略眼
光。他没有让埃格维特和其他机械工程师停止对飞机的设计和研究,而是要
求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以期在时机来临时,能够走在别人的前面。
在1919 年整整一年时间里,波音公司仅仅生产了一架名为B—1 的新型
水上飞机,那年的3 月3 日,波音亲自与新雇来的驾驶员埃迪·修帕一道,
驾着这架飞机,从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市飞抵西雅图,机上带了60 封信,这
次飞行成为北美航空邮件的处女航。
另外,在这一年中,波音公司与陆军航空部门签订了改造哈维蓝23DH—
4 型的合同,而这项合同本身,完全是无利可图的。
形势日趋恶化,到了1920 年更甚。波音内心虽然焦虑不已,但仍在苦苦
支撑着。而人们盼望的航空业的复苏,依然没有到来。
1920 年,波音公司整整亏损了30 万美元。这个数字,足以令绝大多数
人心灰意冷。而在威廉·波音精神、人格的感召下,波音公司虽然举步难艰,
依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值得庆幸的是,在战后美国政府高层人士对航空业的一片漠视中,也不
乏头脑清醒、见识远大的人。陆军部的比利·米歇尔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战争的经历者,米歇尔将军敏锐地认识到了飞机将在未来战争中发
挥重大的、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战后,他一直在为陆军能够建立自己
的航空队而奔走呐喊。
在飞机的使用历史上,最初用在军事方面主要是执行侦察任务,从仅能
进行侦察的侦察机演进到战斗机,是在飞机上装置机枪之后不久的事。此时
大多数美国人对飞机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美国政府对飞机的发展并不热心,米歇尔将军为了改变这种稀里糊涂的,而
且最终对国家有害的谬见,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力陈建立空中打击力量的
重要性。事实上,米歇尔将军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他不仅提出陆军必须建立
独立的航空队,而且要求制造重型轰炸机作为未来主要的战略武器。
他提出了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他举例说,在一战的两次重要战役
——1918 年8 月英国人发动的索姆河反攻和1918 年9 月美国向圣米耶尔的
进攻中,由于首次使用大规模轰炸机和强击机进行进攻火力准备,给据守各
战线的德国军队造成了重大伤亡,并彻底打乱了德国人的战略部署,从而有
力地支持了地面部队的进攻。米歇尔将军认为军用飞机的使用对这两次战役
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米歇尔将军认为尽快建立新型的轰炸机群,以及进行地面攻击试
验,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在米歇尔将军的强烈坚持下,陆军方面开始着手航空队的建设。
这个消息对于战后一蹶不振的航空业来说,简直就是最美妙的福音。各
航空业主闻风而动,立即四下活动,争夺这份有如甘霖的订单。
当时的马丁公司、寇尔提斯公司,波音公司等等都加入了这一战团,那
情形完全不亚于一场战争。无奈僧多粥少,只得以投标的方式来进行争夺。
陆军方面面临着两种抉择;一种是由陆军方面自行设计飞机再交由民间生产
厂家来竞标承制;另一种就是采用民间设计,再另外招标承制,比如马丁公
司设计的飞机较为合理,而波音公司的投标价最低,便由波音公司负责制造
该种飞机。
值得指出的是,就飞机设计的资历而言,波音公司当时并不占有利地位。
如若陆军方面采用第二种方案,那么这份合约极可能不会落到波音公司手
中。原因很简单,在同等条件下陆军当然更愿意让设计厂家来承制。
所幸陆军方面执行的是第一种方案。他们拿出了地面攻击机的设计方
案,然后由各家公司投标竞价。这种地面攻击机,也就是今天一般所称的强
击机,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协助地面部队作战,为进攻或防守的军队摧毁、
杀伤敌人及其武器。
波音从听到这一消息起,就不停顿地在为此而奔走。他深知能够获得这
样一份合约。对自己的公司来说就可以赢得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他决定不
惜代价达到这个目的。
竞价的结果,波音公司如愿以偿,以最低的制造价格中标。合约到手了,
它涉及20 架地面攻击机的制造。
波音人终于盼来了转机,立即停止了傢俱生产,从那些五斗柜,床头柜
中走出来,投入到飞机制造激动人心的繁忙之中。许多人感到在过去的时间
里,就像做了一场恶梦。
但是,这项合约只执行了一半就被取消了,原因在于陆军方面的设计有
问题。
这种地面攻击机是一种三翼机,装配了两个自由引擎,配有口径为37
厘米的大炮,另外还有8 挺机枪。在一些关键部位,安装了极为厚实的防地
面攻击的钢板。
在波音公司按照设计要求造出飞机进行试飞检验时,陆军方面很快就发
现这种飞机太过笨重,速度极慢,而且摇摇晃晃,抖摆不停,一副随时都会
坠落的样子。显然,这样的飞机是无法用于实战的。中止合约,陆军方面着
手对这种飞机进行重新设计,并把这种称为GA—2 型的地面攻击机继续交给
波音公司制造,以作为对前面违约的补偿,波音当然无话可说。
在这种早期竞争中,波音的低价竞争策略屡显奇效。不久,他又获得了
生产200 架MB—3 型驱逐机的合约。与前一份合约比,这份合约来得更为不
易,也更为重要。MB—3 型机的设计者是托马斯·摩尔,并非波音公司的机
械设计工程师,但这份制造合同却被波音公司以低价竞得:它是一份总额为
140 万美元的订单,并且是一份赚钱的订单。
波音低价竞标的秘密在哪里呢?难道他真是放弃利润,在做亏本的买卖
吗?
显然,这不是事实。
波音的秘密就在他的那一大片森林里。前面已经说过,当时的飞机主要
是用针枞木制成的,而波音拥有的森林里恰好就生长着大量这样的树木。由
于这种木材既坚硬又耐久,所以成为制造飞机的首选原料,价格当然也不菲。
波音既然拥有这种木材,成本自然比其它厂家大为降低,加之波音目光又较
为远大,注重长远发展,与军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只把价位维持在一定的
赢利水准上,所以他又一次成功地获得了军方的合约。
这么多的飞机造出来当然得找地方存放,而波音公司的“红色仓库”正
被一些杂七杂八的像俱堆满。于是,波音决定以极低的价格,把那些高档傢
俱卖给公司职工,作为给公司职工的一种福利。
威廉·波音到此时才得以喘了一口气。现在,公司的难关过去了,他不
仅成功地保持住了基本的生产力量,而且开始再一次扩大规模继续招工,使
公司人数扩大到了近300 人。
在职工中妇女所占的比例更大。大量使用妇女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需要
她们用什来缝合机翼和机身的麻布。
1921 年成了波音公司摆脱危机的一年。到了该年年底,公司已经有了一
笔赢利。波音和董事会决定,给每一位职工购买一份500 美元的人寿保险单,
钱由公司出。
军方的计划成了美国航空业起飞的原动力,大大刺激了各飞机公司研制
新型飞机的热情。由于主要的订单来自军方,因而军用飞机的开发呈一路领
先的形势。
威廉·波音深信他的飞机设计师们,一定能够设计出比托马斯·摩尔的
MB—3 型机更好的军用战斗机,他找来埃格维特,要他开始着手开发代号为M—l5 的新式战斗机。波音期望这种研究能够在该领域击败其它竞争对手,从
而获得更多的订单。
在美好的前景下,其它飞机制造厂也不甘落后,加快研制、开发工作,
与波音公司形成齐头并进之势的,是寇尔提斯拥有的飞机制造公司。
寇尔提斯·坎多是早期美国航空业著名的设计师,曾设计出一系列独步
一时的新机型。在波音公司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他已推出了PW—8 型机,成
为波音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此时,陆军部门已设计出了PW—8 型机与PW—9 型机,并有意交给波音
公司承制。PW—8 型与PW—9 型机使用的,都是寇尔提斯生产的引擎,两者
的设计也颇为类似,而且两者各有优劣。这不禁使陆军方西颇为犹豫。
相较之下,PW—9 型机速度稍快,配置的武器也较为厉害;PW—8 型机,
则以稳定见长,性能良好。
竞争的结果,是寇尔提斯赢得了制造25 架PW—8 型机的合约。
陆军方面在订立了合约之后,仍然对PW—9 型机念念不忘。在试飞了波
音公司承制的样机之后,陆军方面又把一份制造30 架PW—9 型机的合约下给
了波音公司。这样,两个制造厂家在一场争夺中打了个平手。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