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的。尤其是木材,被大量运用在机身的各个部位上,主要使用的是坚硬而
有韧性的针叶枞木,机翼则用帆布做成。发动机则需向专门生产的厂家购买。
有了波音买回的那架马丁型飞机作原型,威斯福特再通过自己的途径弄
到了一些数据,飞机设计的图纸很快就画出来了。
随后便开始了组装。由于零部件的匮乏,一些装置不得不用手工打造。
这是波音建造的第一架飞机,它还谈不上有何创造,不过是马丁型水上飞机
的复制品而已。
但这架飞机毕竟是他们自己动手造出来的。他们给它取名为“蓝色比尔”
——比尔是威廉的昵称——,不过一般人都叫它做B&W,那是波音与威斯福
特名字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望着那虽然粗糙但却不乏威武与气势的“蓝色比尔”,众人激动的心情
难以言喻。它重2800 磅,翼展52 英尺,机长31。2 英尺,可坐2 人,时速为
67 英里。它用去了波音一万多美元的积蓄。
那么,它能飞起来吗?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西雅图市的联合湖畔,聚集着一大群人。“蓝色
比尔”号被运到了一块开阔的平地上,戴着飞行帽、穿着皮衣皮裤的威廉·波
音昂首望天,观察着白云片片的天空。
这是重要的关头!威廉·波音要亲自为他的第一架飞机试飞!
这是考验勇气的时刻!在当时的航空界,由于各种技术都还处于初创阶
段,飞行事故屡屡发生,不少勇敢的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们自
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在没有更多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其危险性更是大到了
极点:弄不好就会机毁人亡。
威斯福特、孟特等人都紧张到了极点!
波音反而倒显得很从容自在。
他登上了飞机!他发动了飞机!
飞机在水面上猛地颤动了一下,随即飞快向前滑行。众人只看见一片迷
濛的水雾升起,瞬间之后,飞机从水面腾空而起!
飞起来了!
众人一片欢呼。飞机很快在天边化为一个黑点,然后转了一个大弯,又
折了回来。
波音稳稳地驾驶着,让飞机在空中盘旋了数周,同时细心体察着发动机
的轰鸣声,机身的颤动,方向舵的灵敏度以及整机的平衡。。
很好!整个感觉与他们以前驾驶的马丁型双浮筒水上飞机,没有太大的
差异。
最后,他飞了回来,降落在联合湖的水面上。
成功了!“蓝色比尔”号试飞成功了!
威斯福特握着走上岸的波音的双手,两人都激动不已。
“蓝色比尔”号试飞的成功,使波音大受鼓舞。这说明,他已经有能力
制造飞机——这种人类最新型、最先进的飞行工具了!
波音很快作出了决定:再造一架同型号的飞机。
恰在此时,威斯福特接到了一纸调令:要他立即到东海岸某海军基地报
到。
“太遗憾了!”
在送威斯福特离开西雅图的时候,波音恋恋不舍地说道。
“是啊,我真不想离开你。但是比尔,你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不过,你要坚持下去,我相信我们选择的目标是正确的。而你,完全有能力
在航空业上做出一番大事来!”
威斯福特说着,波音用力点了点头。
“一当时机成熟,我将向海军当局说明B&W 情况,争取让海军下一份订
单给你。”
威斯福特又说。
“谢谢。B&W 是我们两人的,永远是我们共同心血的结晶。”
波音诚恳地说道。
威斯福特调离西雅图,对波音雄心勃勃的飞机生产愿望是一个打击。不
过,这并未阻碍住他,他是属于那种认准了就决不后退的人。
眼下最紧要的是立即找一位有实力的机械工程师,以负责飞机的设计和
改进。波音四下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人选:毕业于著名的麻省理工
学院的华裔美国人王苏。
经过几次接触,波音认为这位黄皮肤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担负他交付的
任务,而王苏,也为波音提出的80 美元的月薪所吸引——这在当时已算是较
高的月薪了——另外,能从事这样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这位麻省理工
学院的高材生来说,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再有就是波音本人那种诚恳的
态度使他深刻地感到,自己投身这项工作,是能够得到最高的尊重的。
随后,波音在西雅图市郊的多石米西河岸,找到了一处闲置的船坞,决
定用它来作为生产各种飞机部件的工厂,又在联合湖畔购地建设了一个机
棚,用以组装飞机的机身。
此外,他贴出招工海报,招募了16 名有熟练技术的临时工,作为基本生
产力量。他们的工资按小时计,每小时工资从14 美分到40 美分不等。他又
购了一辆大货车作运载之用。
这样,波音搭起了他工厂的基本骨架。
1916 年7 月15 日,波音在美国西雅图市正式成立了他的飞机制造公司,
全名是美国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
公司的领导层比较单纯:威廉·波音任董事长,他的表兄弟爱德加·N·戈
特任副董事长,秘书由詹姆斯·C·菲利担任。
在公司成立大会上,波音发表了简短有力的演讲。他的演讲具有深刻的
哲理和预见性,表明了他投身于航空事业,并非一时冲动的盲目之举,而是
深思熟虑,对自己的行为有充分的价值认识与道德判断。
波音说道:
“我将努力让我周围的人像我一样,感觉到我们是一群新科技与新工业
的拓荒者,我们所面临的难题,都是前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在我们的观念里,没有什么是荒诞不经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研究与实验,并且尽快把实验出来的结果做成成品,
绝不让已经改良的飞行物及飞行装备,终止我们不断求新求变的心。”
波音的讲话表明了一种开创、发展、永远向前的决心,这种决心成了波
音公司后来数十年不断求新求变的动力,也成了整个公司后来运行的基调。
对当时刚刚成立的集体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为这个集体提供了精神上
的力量。
“波音先生的话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至今为止我都还记得波音先生演
讲时的那种激情与理想闪耀的声音和面部表情。”
一位当时在场的人后来如此回忆道。
是的,一个企业的形象,是与它的领导人的精神境界密切相关的。波音
的思想并不仅仅对本人所创立的公司举足轻重,而且代表了20 世纪以技术、
探索精神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方向,今天,波音的演讲已成为航空业界富有启
示性的经典性文件。
王苏果然身手不凡,在他身上不仅有着中国人的那种聪颖、敏锐,更具
有中国人那种善于吃苦耐劳的优异品质。
他经常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往往一干就是10 来个小时。画图、计算、
阅读、思考。。
波音给他的任务是对“蓝色比尔”型飞机作一些改进,以期能在某些方
面取得突破。波音知道,仅凭“蓝色比尔”,是不能获得大的成功的。这种
飞机一共造了两架,都被海军方面拒绝了,现在都还停在机库里。
经过数十个日夜的研制,王苏拿出了他的改进计划。此时他已是面目浮
肿、神情萎顿了。
波音首肯了王苏的成果,决定立即投入生产,并把这种改进型的飞机称
为c 型机。第一批共制造5 架,准备让威浙福特再向海军方面推荐。
波音的心情很紧张。如果这一次海军方面再不认可经改进的C 型机的
话,那向题就会变得较为严重了。
命运终于首次给了他机会。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英、法、俄等与德、奥
集团刚刚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失利的德军统帅部在制定1917
年战略时,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其直接后果是把美国拖入了战争。
转攻为守的德国人在潜艇方面一直处于世界最领先的地位。于是,他们
决定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向一切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发动攻击,试图以此来
卡住协约国的脖子,把协约国拖垮,从而赢得这场战争。
本来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下,一直无法参战,而是偏安一隅,作
一个旁观者。岂料德国人无限制的潜艇战不仅给英法等国造成了极大的损
失,同时也击沉了不少的美国船只。在航空业尚不发达的时期,美国与世界
各地的贸易往来,几乎全部依赖船舶运输,长此以往,岂不等于美国的脖子
也被卡住了?
一时之间,美国国内要求参战的议论之声四起。于是在1917 年4 月,美
国正式宣布对德开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美国军方发珊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军用飞机只有23 架!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本来,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而且
在1909 年,美国就成了第一个拥有军用飞机的国家,然而,由于美国政府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对飞机制造业予以应有的重视,所以,在飞机发
展史上,美国反而落在了其它国家的后面!
飞机从诞生到现在,不过只有10 余年的历史。在飞机诞生的一段时间
里,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体育运动的工具来看待的。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参战各国率先改变了这一观念。它们首先认识到飞机是一种非常具有实
用价值的交通运输工具,继而认识到它还是一种机动性极高,威力极大的新
型战争武器。这种认识驱使他们为了获胜,而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飞机的研究、、制造工作。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飞机超过100
架,最多也就只有几十架。但在1914 年战争爆发的一段时间里,各国的飞机
数量,特别是军用飞机的数量呈现出类飞猛长的势头。到美国参战时,法国
的军用飞机已达1400 架之多,德国的飞机则有1000 架,苏联为800 架,英
国为400 架,中国、日本、保加利亚、希腊、巴西等国家的飞机数量亦有较
大的增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美国人一梦醒来,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
好在美国人的工业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雄厚,政府立刻作出了大力发展飞机
的部署。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已经正式卷入战争,眼下就急需大量的飞机!
形势迫使政府把目光投向以前遭受冷遇的发间飞机制造厂家,向他们寻求支
持,以便获得能够很快投入战争的飞机!
波音的太平洋飞机公司生产C 型机,可谓生逢时,加之威斯福特离开西
雅图之后,并未忘记以前的朋友和自己倾注了心血的飞机制造事业,在华盛
顿向海军方面大力游说和推荐,海军方面同意让波音的飞机参加竞争与投
标。
不久,海军方面在对两架C 型机进行试飞检验之后,马上与太平洋飞机
制造公司签订了购买50 架C 型机的合约,其金额总数达57。5 万美元,这在
当时已经算得上是一份非常大的订单丁。
机遇的到来使威廉·波音信心倍增,公司的人员的人员也因此大受鼓舞。
海军方面定购这批C 型机,是用来训练飞行员的训练机使用的。由于航空业
落后,飞行员也奇缺,他们想通过这批飞机,很快为海军培养出一批飞行员,
以投入战争的空运或实战之中。
面对这份庞大的合约,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原有的规模显然太小了。为
此,波音作出了几项重大决定。
首先,向社会招募熟练工人,使工厂工人数量从10 余人扩大到100 余人;
其二,把原来用于生产的厂房加以扩建,使生产场所的面积大大增加,
这座厂房的位置仍在多石米西河的那个船坞。波音给它命名为“一号厂”。
第三,波音决定更改公司的名称,把“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改为“波
音航空公司”。这个新名字后来注定让世界为'之侧目。现在,它被以巨大的
白色字,刷在公司那鲜红的屋顶之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极为醒
目。几十年之后,这座被称为“红色仓库”的建筑物,成了西雅图航空博物
馆的一部分。
此外,波音还在西雅图市中心租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对外联络与接洽之
处。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争和美国的参战,催生了波音公司。表面看来,这
带有某种偶然因素,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波音本人对新技术的革命的敏感,
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整个战争期间,波音呆在生产场地的时间并不多,
制造工作主要的负责人是副董事长,他的表兄爱德加·戈特,他每天都呆在
工厂里,监管工人的劳动,制造进程,而波音则大多数时间呆在华盛顿特区,
与军方人士、航空业人士交往,以沟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关系。他知道,
目前正是他的公司发展、扩大规模的良机,必须通过不断地获取新的生产订
单来保证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金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波音几乎把他以往经商
的积蓄全部投进了飞机制造当中,仍然不能填补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波音开始举债,以期获得短期周转的资金;另一
方面,他试图通过发行新的股票来积聚资金,但由于公司刚成立,影响不大,
所以收效甚微。
那段时间,借债成了波音的家常便饭,有时债务高达三四万美元,考虑
到当时美国公司的中高级职员一般月薪为80 至50 美元,这个数字便显得很
大很大了。
这些借来的钱大都是用来按时给工人和职员发放工资的。波音认为,这
些人就是未来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不应该让他们来承受公司的困难。
况且在得到订单的情况下,不做到这一点便会导致人心涣散。
整个战争期间,新兴的波音公司发展还是顺利的。工人和职工都有一种
忘我的献身精神。很多人都自动加班加点地工作。条件虽然并不好,但这种
精神力量却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架一架的飞机造了
出来,被交付给货主。信誉,是波音公司一开始就极为注重的问题。
不久,由于战争仍在继续,美国军方扩大了飞机生产计划。波音经过努
力,又拿回了承制50 架寇尔提斯HS—2L 型飞机的生产订单。这是一种大型
的三人座水上巡航机,比生产c 型机难度要高一些。
正于此时,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王苏由于种种原因,向波音递交,了辞职
报告。波音本来对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颇为赏识,也对他在C 型机的
设计上做的工作极为满意,无奈人各有志,经多次挽留无效后,只好让他离
开了波音公司。
作为一家制造飞机的企业,研究、设计人才当然是不可缺的,而且还得
找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波音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知道这个问题关系着公司
的兴衰成败,立即通过多种渠道,招揽这方面的人才。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两位对波音公司的未来起了重大作用的青年人,应
邀前来加盟。
这两个人都是刚从华盛顿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位是菲尔·强森(Pnil G。
Johnson),长得英俊漂亮,谈吐不凡,风度优雅。他被安排在管理部门工作,
并很快显示了他在行政管理上的卓越才能。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升任成为波
音公司的副董事长。
另一位的名字是克莱尔·埃格维特(Claire L·Egtvedt),是挪威人的
后裔。他被安排在设计部门做绘图员,也是不到一年时间,便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