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片30克 麻绒5克 细辛2克 桂枝6克 生姜2片
二诊:服一剂,疹出不多,仍呈块状。此因元气虚极,药力不足。予白通汤交阴阳,促疹外达。处方:
附片30克 干姜5克 葱白一个
三诊:服一剂后,翌日疹点全透,此时体温不仅不退,反而增高。按麻疹一经疹点出齐,体温宜逐渐下降者为顺。此症疹子出齐,体温反增,系肝肾两虚,元气不能收纳,气机涣散之险证。当此之际,急应扶阳滋阴,调平阴阳,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黑豆。处方:
附片3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黑豆10克
四诊:上方连服二剂,热退身凉,疹子渐靥。予三豆汤加味,和肺养肝而愈。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红饭豆10克 乌梅3枚(冰糖为引)
例二:
代××,男,二岁。发热三日,面青、神迷,尿清长,脉沉,疹子隐约不显,疹色晦暗。法当温阳通经,宣肺透疹。予以麻辛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30克 麻绒4克 细辛3克 桂枝6克 川芎5克
生姜2片
二诊;上方服一剂,发热减轻,疹子全出,且色鲜明,翌日突然吐泻大作。痧兼吐泻是中焦脾阳虚弱,此时若不急扶中阳,将有导致下焦元气暴脱之危险。急予理中汤加黑豆。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9克 生甘草6克 干姜6克 黑豆10克
三诊:服一剂,吐止,但仍有水样便,脉仍沉,重按无力。此下焦元阳不足所致。予以桂附八味汤收纳元阳。处方:
附片30克上肉桂6克熟地9克 茯苓15克 淮山药15克
粉丹皮6克 泽泻9克 山萸肉6克
四诊:服二剂,泻全止,痧渐靥。易方以六君汤加黑豆、杭芍调治而愈。
例三:
陈××,男,三岁。麻疹出顺利,但迨麻疹渐靥之时,突现喘促,鼻煽,鼻如烟熏,声哑,咳嗽,但不发热,脉细。细审此证,因疹出较厚,脏气不足,津液耗散太甚。急投予参附汤以挽救将脱之元气,并益气阴。处方:
白洋参10克 附片15克
二诊:服一剂,喘平,鼻煽亦止。予生脉散加味,收纳元阴,益气生津。处方:
白洋参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枣皮15克 乌梅3个
(冰糖为引)
此方连服三剂,上症悉平。
例四:
杨××,女,13岁半。麻疹靥后,咳嗽不止,历时一月糸,来室就诊。症现面浮、唇青、舌干无苔,脉弦细。此为肺脾两虚。予以炮姜甘草汤加味。处方:
炮姜9克 炙甘草10克 天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白蜜1匙
痧后久咳不止,肺脾两虚。炮姜甘草汤辛甘化阳,为温脾复阳之剂,加麦冬、五味、白蜜,滋肺复津。
二诊:上方连服三剂后,咳止,面浮亦消。予生脉散加乌梅、冰糖、枣皮,益气复津,调治而愈。
'按':上述医案四则,治法均属变局,附志于此,以备参考。临证应根据证情灵活处理,勿为常规常法所限。否则,墨守成法,难以取效,或导致误治,此又不仅麻疹一证为然也。如《幼幼集成》所谓“麻疹发热吐泻纯属热证,不可作寒论”之说,此其常法,但不可拘执。余治例二,麻兼吐泻属中阳虚寒所致。此属变局,若不急予理中、桂附八味之剂,则有下元暴脱之虞。故医者临证,不仅知常,更应知变,知常达变,庶可免于胶柱。
牙痛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虽属小恙,亦能影响工作。此证由于病因各异,处方用药必须辨别寒热虚实,不能执一己之偏见,专主清凉或专主温热。有关牙痛辨证论治,概括分为四型简述于下:
(一)寒闭型
此属寒入少阴经,少阴属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患者牙痛绵绵不休,痛引头部,得温痛减。多现面青无神,齿龈不肿(齿龈属阳明胃经分布范畴,龈不肿非胃热所致,此为辨证要点)。脉象多沉或沉紧,舌多淡润或滑润,时见畏寒。法当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川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防风6克
炒骨碎补10克 生姜3片
方中附片温少阴之经脉,促进血行,麻、辛助阳散寒,防风祛风止痛,骨碎补温肾助阳。生姜走而不守,辛温散寒。全方温经散寒,宣畅气机,可达“通则不痛”之功。用治寒入阴分,阴邪上犯所致之牙痛甚佳。
(二)胃热型 《证治准绳》谓:“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此型多现上下牙龈红肿疼痛较剧,牵引头部,恶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质干,苔黄腻,或现口臭。便秘,尿短赤,脉象多洪数,或弦数,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乘所致。法当清热泻火。可予泻黄散或清胃散。
第一方,泻黄散;
藿香6克 栀子9克 防风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6克
(清酒数滴、白蜜一匙为引。若加蜂房10克,骨碎补30克,其效尤佳)
方中生石膏泻阳明胃火,防风发中焦伏火,栀子泻心、肺、三焦郁热。藿香理气调胃,使伏热得清,胃气不伤。甘草泻火调胃。尤妙在酒性升提,蜜性润降,一升一降,能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引上炎之火邪得以下降,牙痛得止。
第二方,清胃散:
生地30克 当归15克 粉丹皮10克 川黄连6克 升麻10克
生石膏15至30克
此方用于胃有积热,牙龈出血,红肿溃疡。黄连、石膏泻脾胃实火。因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中积热,易导致血分瘀血,故用当归活血,生地、丹皮凉血养阴。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具有清热解毒、升清等作用,佐黄连、石膏宣达郁热。诸药共呈清宣胃火、凉血养阴之效,使实火得清,则血不妄行,阴液得养,则溃疡自除。
凡牙痛由脾胃伏热引起,未涉及血分者,用泻黄散;由胃中积热引起,血分亦热者.用清胃散。前者苔多腻,后者舌质多红,无苔或少苔。
(三)旰肾阴亏
此型牙痛多半时剧时缓,夜间痛甚,牙龈无红肿之象,但心烦,潮热,或尿短赤,舌质多红,少苔,…脉多细。法当育阴清热祛风。兼虚火上越者,脉多细数。可予以下二方:
第一方,生地骨碎补汤:
骨碎补30克 生地30克 薄荷6克 细辛6克 蝉蜕10克
天麻15克 粉丹皮10克 焦黄柏10克 桑叶10克 乳香6克
秦艽6克 露蜂房10克 甘草6克
此方系自拟经验方,不仅用于阴虚有热之牙痛,并可用于阴虚所致三叉神经痛,其效亦佳。
方中骨碎补益肾行血,固精髓,镇牙痛,生地、丹皮凉血养阴。露蜂房祛风,细辛散寒止痛。乳香疏利散瘀,活血止痛,蝉蜕、桑叶、薄荷、秦艽以祛风热。黄柏滋水泻火,天麻熄风镇痛。寒温并用,以达育阴清热而止痛。
第二方,当归石决明散:
当归15克 石决明30克 龟板15克 磁石30克 女贞子15克
杭芍15克 茯苓15克 粉丹皮15克 细辛5克
此方治肝肾阴亏导致虚火上越之牙痛,具有养肝肾、潜阳熄风之效。较六味地黄丸仅具养肝肾之阴之作用者,疗效较理想。若阴虚兼有风热者用第一方;阴虚兼有肝血不足和虚火上越者可用第二方。
(四)肾阳虚型
此型多属老年肾精虚亏,相火浮越。牙痛特征:疼痛不剧,昼轻夜重,绵绵不休,无牙齿红肿之象,舌质多青,苔淡润多津,脉多沉或沉弦。治宜温阳固肾。余常选用桂附八味丸,改为汤剂。选上肉桂以引火归源。
如肾阳大虚,面青畏寒特甚,选用白通汤加北细辛。热药冷服,取其反佐。
(五)龋齿(虫牙)
此型疼痛较剧,可因冷热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可选黄坤载柴胡桃仁汤效果较好。处方:
柴胡10克 桃仁10克 生石膏20克 炒骨碎补20克
方中柴胡调气舒郁,配骨碎补镇痛,桃仁行血逐瘀而缓痛,生石膏清热泻火。此方用于缓解龋齿疼痛,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以上五型牙痛为临床所常见者。因治验病案甚多,不便一一列举。仅提出以上分型论治之理法方药,供临证选取。 医 案 暑温夹疠
叶××,男,三十岁。于1949年盛夏,发热不退,已月余,经西医治疗热仍未解,延余会诊。症见:卧床不起,面垢而黄,双目发黄,壮热烦渴,自汗出,身重。舌苔白腻,右脉洪大有力。因思病发于七月,节令正当大小暑之际,系暴感暑热之气所致。吴鞠通氏云:“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然病势既暴,必夹疠气为患”,乃断为暑温夹疠。症既见壮热、烦渴、汗出、面垢,右脉洪大有力,乃热邪内伏,与《伤寒论》白虎汤证相似。予白虎加苍术汤。处方:
生石膏30克 炒知母9克 炒苍术6克 粳米15克 甘草6克
方中石膏清肺热、泻胃火,知母清肺热、育肾阴,甘草、粳米和中护胃气,苍术燥湿辟秽。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烦、燥湿解暑之功。
二诊:药后烦渴、发热减轻,脉由洪大转弦细,舌苔微薄,尚有口渴、心烦、微热。证属暑热内闭,宜清热除烦,透热外出。改予芳香散。处方。
僵蚕6克 蝉蜕6克 生石膏15克 玄参15克 苦参4.5克
烧神曲9克 荆芥6克 茯神15克 焦栀子9克 炒黄芩6克
炒川连2克 焦黄柏6克 天花粉9克 甘草4.5克
方中用僵蚕、蝉蜕皆清化之品,涤疠除秽;苦参清热燥湿,玄参清火退热而养阴;合以石膏、黄芩、黄连、栀子,增强退热之效。经云“火郁发之”,用荆芥以透热外出,花粉生津止渴,神曲消食化秽,茯神安神,甘草顾胃和中,调和诸药。
三诊:服一剂后,发热烦渴顿减,苔腻全退,舌质转紫,已现津虚本质,此郁遏之伏热外露,佳兆也。惟大便秘结多日,里急腹痛,由热郁日久,内结为患,应当急下,用《伤寒六书》黄龙汤加减。盖本证虽属温热,然因病程已久,热结于里,灼伤津液,肠液枯涸,若专以攻下泻热,则不免有“病去人亡”之虞,故拟攻补兼施之法为妥。处方:
酒炒生地15克 当归15克 大黄6克 潞党参15克 芒硝6克
厚朴6克 炒枳实6克 甘草4.5克 白蜜3匙为引
此方乃大承气汤加味而成。方中生地养阴生津,酒炒后尤能活血;配以潞党参、当归补气生血;甘草和胃,更加白蜜滋养胃阴而润燥。如此组合,集扶正攻邪于一方,则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方与证衡,自属相得。
服药一次,便稍通,然不甚畅。服二次,小腹急胀,随即下黑便甚多,间有血块,可见若迁延失下,姑息养奸,势必阳盛阴亡,有生命危险。今患者虽神形倦怠,然发热月余,烦渴虽解,自觉轻快。但汗出不已,形体消瘦,下午微热。处以补血养阴之剂调理。不料其家属请某医处以附片、鳖甲、杭芍、元肉之方插服,服后烦躁不安,此乃病退阻亏,不耐扶阳,虽上方亦有养阴之品,但在阴亏阳盛之际,投以附片等物,终不相宜也。复延余诊,纯从养阴立法。处方:
酒炒生地15克 龟板15克 金石斛9克 五味子2克
牡蛎15克 焦黄柏6克 炒川连2克 玉竹9克 麦冬9克
玄参15克 阿胶9克 知母6克 甘草4.5克
全方主旨在养肺胃之阴液。五味子、牡蛎敛汗育阴;阿胶补益肺津,滋益肝肾,龟板益阴滋水;玉竹、麦冬、石斛和玄参生津润燥;少佐黄连以降心经之浮热,加黄柏泻火而坚肾。服后,烦定汗收。继以大剂补阴煎,重用龟板、熟地及知柏八味,重用淮山药调理数剂而告痊愈。
'按':暑温易夹疠气,本案病虽月余,热邪羁留气分,证似白虎,因予白虎加苍术汤,药后热势缓解,继用芳香散透热外出,诸症顿减。然因热邪郁结既久,阳明腑实,非攻下无以捣其巢穴。但久热伤阴,正气也虚,不养阴扶正,则难任攻下,两全之策,只有攻补兼施,黄龙汤是理想之剂。攻下之后,本来补血养阴即可痊愈,但病家易医更方,兼用扶阳,致有一时之变。说明暑温病至后期阴虚生内热,内热必伤阴,形成恶性循环。阴虚者必滋养之,此千古不易之法。病非阴阳两虚,故不必阴阳双补,否则,“画蛇添足”,反而偾事。
夹阴伤寒
陆××,男,五十余岁。于1943年夏,因发热不退,住某医院,经西医诊断为“肠伤寒”。用西药治疗无效.又用小柴胡汤加二陈、生地、牡蛎、丹皮之类,病势日趋沉重.已二十多日,乃请余诊治。症见:高热无汗,面色晦滞.声低懒言,项背强痛,时见惊惧,舌苔厚腻而滑,口不渴,脉沉迟而紧。据症分析,患者病程虽达二十多日,尤高热无汗,项背强痛,显系太阳未解。然面色晦滞,脉沉迟而紧,声低懒言者,又属表邪闭甚而里气不足所致。不足者,即“气怯”之意也。余询之,患者病作之初,又犯房劳,因而致有里气不足之象。舌苔厚腻,则系湿邪郁甚。此症初起即应以汗法解表,若汗之得当,邪随汗解,万不致迁延时日,愈演愈烈,至于此极。患者当前所现症状,原系太阳、少阴两感证,初起误治,专从和解少阳着眼,屡用小柴胡加减,何能胜任!且生地、丹皮之阴而敛,牡蛎之涩而收,柴胡之升而散,黄芩之清而降,不但不能尽其解表之功,反足以抑减体功之抗力。肌腠愈闭,致使体温愈激愈高,神明将频亍混乱,心机亦日趋衰弱,故时见惊惧。斯时据理而立法遣方,固宜解太阳之表,温少阴之经,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又考虑病势初起,前医屡甩柴胡一升再升,今时见惊惧,若循规再用麻辛之升散,恐致心神飞越之不良后果。两全之策,唯有温扶肾阳,开太阳气机,引病邪由里达外,遂决定用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烧生姜3片 甘草6克 大枣3个
方解见本书“风寒湿痹”案。
处方毕,特语其家属曰:“此症之转机,若能由阴转阳,阳回阴消,则属易治,似此发热不退至二十余日,将来恐不免白痦红斑接踵而发。此方主旨,即在导邪外出,庶免肠壁穿孔之患。”
次日复诊:服药后,神形较安,惟发热如故。仍守原方加重附片至90克。三、四诊均守原方另加淮牛膝9克、杜仲15克、金毛狗脊9克以温壮元阳而疗其腰脊之痛。
五诊:用大剂白通汤鼓舞气机,交通心肾之阳。处方:
附片12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前数方服后,均未得汗,服大剂白通汤一剂后,始濈然汗出,足见表邪固闭之甚,非大剂温里通阳不能逮也。两周来均未大便,近五日所服之方,均以附片温壮元阳,强心益火增强体功抗力为主。
六诊:服白通汤一剂后,虽已得汗,里阳渐回,发热未退,然全身痛楚大减,神气转佳,惊惧已平,面色润泽。病已由阴转阳,脉现洪大有力。烦渴思饮,病者已由初之形气俱怯转为形气皆盛,实乃预后良好之征兆也,乃用《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处方:
白洋参9克 生石膏15克 炒知母9克 甘草6克 粳米15克
七诊:服上方后,烦热缓解,且得安眠。果然胸间隐隐出现白痦,足征肺郁已宣,惟胸闷脘痞殊甚,不大便已十余日,脉仍有力,热传于胃,腑气已实,可下之征备矣。
西医治疗“肠伤寒”,便秘禁用下法,下之则因肠蠕动过剧而引起肠出血等危症。然只要具备可下之症,未尝不可用下,故毅然用大承气汤。处方:
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八诊:药后,排出臭粪甚多,十余日来之积垢,大为荡除。惟自痦仍续出,并现呕吐。此非大承气汤下后之变.系患者胃气初复,寒热失调所致。给以调和胃气,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