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给以调和胃气,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
法夏9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6克 潞党参15克 神曲9克
鸡内金9克 麦芽15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大枣3个
此方原治伤寒下后,胸满不痛之痞证,身寒而呕吐之主方。方中法夏止呕逆,散结气;芩、连消痞,参、草、姜,补脾和中以通上下而交阴阳;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导积滞。
九诊:诸症均减,饮食渐增,但发热转为潮热,神倦,胸稍闷,又四日未大便,时有恶寒。此邪热有余而阳气不足也。《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正符此候,乃予是方治之。处方:
附片60克 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6克
心下痞,胸闷不舒,虚热内伏也。恶寒者,阳虚于内也,予泻心汤攻痞通便,加附子以助阳。
十诊:服后便通,周身旋出红斑,色甚鲜艳(若色黑,则系胃阴枯绝,难治也)。前于胸间所发白痦,今已全退。患者至此,神形倦怠,骨瘦如柴。宜保津液、养胃阴为治。处以下方: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麦冬9克 天冬9克 陈皮6克
白洋参9克 知母6克 粳米15克 犀角3克 甘草6克
十一诊:服上方后,神气转佳,饮食增进,旋又潮热鼻衄,此静胃余热未尽,血热妄行。宜清肺胃郁热,凉血止衄。方用扁鹊三豆饮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焦栀皮3克 扁豆9克 桑叶6克
枇杷叶9克 连翘9克 麦冬9克 枳壳6克 藕节5个
竹茹6克 甘草3克
十二诊:上方服一剂,鼻衄即止,潮热亦退,续以养阴润燥滋养之剂调理。方用上方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扁豆9克 乌梅9克 冰糖15克(分三
次同煎)
上方连服五剂,诸证痊愈。
'按':综观此症,病程较长,机转亦繁,概而论之,因患者表实里虚,抗力不足,故先用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白通汤温扶。之后,患者体功由虚转实,即按祝昧菊先生所说:“治法以人体为主”,及“立法处方,不必细审为何细茵,但了然于其病灶之所在,就体功反常之处为调治南针”。毅然以白虎加人参汤清其肺胃之热,以大承气汤下其久滞不通之结热;白痦未尽,红斑旋出,邪势遂因之而渐衰。倘于此时因循坐误必失良机。病者自服白通汤后,汗出濈濈,从未中止,是病邪外达,有利于减轻肠胃之壅热,此为顺症之所当然,亦即预后良好之征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用寒用热,悉以体气之盛衰而为定,在体功与病邪方面,则根据“体功重于病邪”、“阳气重于阴气”的观点,先着重调理体功(机体功能)及扶持阳气,使正气旺盛,抗力增强,然后再处以治病之方,总以救人为先。此余平生用药心得之一也。
另据此案,可知西医之肠伤寒亦未必都是中医的湿温症,临床辨证勿为病名所惑:
头痛八例
例一:
李××,女,四十三岁,患头痛日久,来所就诊。自诉:每日工作即感头痛脑鸣,目眩,心烦。休息即止,口中干燥少津,舌色紫,脉细数。脉症合参,系用脑过度,肾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以致风火上扰清空。治当滋肾水,养肝木,熄风火。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生地15克 粉丹皮10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淮山药15克
柴胡6克 蔓荆子9克 钩藤10克
六味地黄汤为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之名方。此例即为肝肾阴虚是病之本,故用此方加蔓荆子搜风凉血,且止脑鸣;柴胡疏肝达郁,畅达气血,并升举清气,钩藤平肝熄风;三味加入六味地黄汤中,则有滋水养肝,熄风之效。
上方服五剂,各证均减。
二诊:脉已不数,舌转红润。拟三才封髓丹育阴滋肾,以作巩固。
例二:
王××,女,三十余岁,患头痛,目眩且胀,尤以眉棱骨胀甚。脉弦兼数,口干,舌略红。脉症合参,此系血虚生风。法当养血祛风为治。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12克 柴胡6克 刺蒺藜10克 白芷6克
钩藤10克 明天麻15克 枸杞15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肝藏血,血虚即是肝虚。本方黄芪、当归为补血汤。补气益血,佐枸杞滋肾补肝,为治本之图。加柴胡达木郁以调畅气血,白芷祛风止痛,钩藤、刺蒺藜、菊花平肝熄风,天麻独入肝经,尤增强治虚风内动之效。菊花一味《本经》称其“主诸风肿痛,目欲脱泪出”。此方组合对血虚生风之头痛,尤为切合,乃本“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头痛止,眉棱骨胀亦减轻。仍守原方去黄芪加黑豆10克、荷顶1O克再服三剂,诸证悉除。
例三:
武××,男,四十五岁,患头痛引左颈麻木疼痛不能转侧已十余年,曾经多方治疗,效未显,转余诊治。按其脉濡滑,舌淡苔白腻。自诉:痛甚时欲呕,常感四肢酸困。证属寒湿不化所致,拟温阳化湿通络为治。予自拟小白附子汤。处方:
小白附子30克 天麻15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葳蕤仁20克
川芎6克 藁本6克 独活6克 吴白芷6克 防风6克
桂枝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10克
嘱患者守方服用,共服至三十余剂,十余年之顽固疾患竞愈。至今多年未发。
'按':小白附子一方,为余多年临床常用有效方剂。举几体功不足,阳虚外感,或寒湿阻滞经络所致之头痛,用之均有疗效。
余曾以此方治一李姓妇女,四十余岁,患两下肢剧烈疼痛,且出现对称性红斑。诊为营卫阻滞,气机不调,用小白附子汤加羌活、秦艽五剂而愈。
例四:
李××,男,四十余岁,患头顶疼痛,已历数月之久,兼见失眠、耳鸣,心烦,不能任劳。某医以肾阳虚论治,用附片、狗脊、白术、吴萸、肉桂、寄生、黄芪、党参和干姜等药治之。服二剂后,头顶疼痛加剧,转余诊治。查其脉弦滑,舌苔白腻。详细询问,曾因长期工作劳烦,脾阳不足,痰厥生风所致。拟方以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处方:
法夏10克 白术9克 明天麻15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潞党参15克 黄芪15克 泽泻9克 焦黄柏6克 苍术9克
麦芽6克 干姜9克 神曲15克 菊花6克 蔓荆子9克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虚风眩晕非天麻不能除。党参、黄芪甘温益气健脾,白术、苍术,甘、苦、温,健脾燥湿,补益脾阳,陈皮理气化痰;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去胃中积滞。干姜温中散寒,黄柏坚肾益阴而退虚热,泽泻利水渗湿,茯苓渗湿健脾。加蔓荆子、菊花疏散风热。诸药共呈健脾燥湿、祛痰宣散风热之功。
二诊:服上方二剂,头顶疼痛大减,惟尚眩晕,耳鸣。午后心烦,唇舌略紫。此乃湿郁化热,加之元阴不足,相火浮动。拟“水中置介”法。方用自拟首乌黑芝麻散加减。处方:
龟板15克 首乌00克 黑芝麻1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钩藤10克 茯神15克 石斛10克 桑叶9克 菊花6克
栀子6克 甘草6克
方中首乌、黑芝麻补肝肾益气血,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石斛清虚热,栀子苦寒泻火、凉血清心;桑叶、菊花、钩藤平肝熄风以治头眩。
三诊:服二剂后,头顶疼痛消失,仍有心烦失眠。用龙虎丹以交心肾。处方:
川附片30克 上肉桂6克 云黄连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炒枣仁15克 茯神15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桂枝9克
附片、枣仁以强心,黄连、肉桂即交泰丸以交心肾,任心火下注于肾;肾水温则上济于心,水火相济则神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即《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和营血而扶心阳,龙、牡收浮越之阳而复阴,茯神宁心安神,甘草、干姜温中阳。
四诊:服一剂后,心烦大减,竞已得寐。嘱用原方再进二剂,并用龟龄集二瓶作调理而愈。
龟龄集系我国最早的升炼剂之一,采用多种珍贵的动、植物药材炼制而成,有强身健脑,固肾补气,调整肝肾之功。
例五:
胡××,男,二十五岁,患头痛且胀,痛引前额,午后尤剧,病已月余。曾服止痛药效未显,转余诊治。其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心烦,口干。脉症合参诊为胆胃郁热、风热上乘所致。选用自拟菊花粉葛汤加味。处方:
菊花6克 粉葛20克 吴芷10克 川芎6克 蔓京子9克
炒荆芥6克薄荷6克连翘10克枯芩6克 焦楂15克
荷顶10克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胀痛遂止,脉已不数尚弦,苔黄腻略减,尤感心烦。用温胆汤加味,继清胆胃郁热。处方: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枳实9克青蒿6克
吴芷6克夏枯花6克 甘草3克 竹茹3克荷顶10克 桑叶1o克上方服三剂,诸证消失而愈。
例六:
张××,女,四十余岁,经期前即感头痛绵绵不休,历时已年余。诊脉细弦,舌淡润无苔。此系血虚生风兼肝气不舒。本《内经》木郁达之,法当养血舒肝解郁。用逍遥散加味。处方:
当归20克 柴胡9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6克
藁本6克 明天麻15克 吴芷9克 川芎6克 杭芍10克
炙甘草6克 炮姜6克 荷顶10克
当归、杭芍补血和营养肝,茯苓、白术健脾补中。柴胡、香附和薄荷疏肝解郁,加天麻、吴芷、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炙甘草、炮姜苦甘化阴,与归、芍合用有调和气血之功。诸药共呈健脾养血、祛风解郁止痛之效。仅服三剂而痛即止。嘱每月经期前守方服三剂。服三月,多年经前头痛即未再发。
例七:
王××,女,二十七岁。病由产后血虚受寒,致头痛隐隐,持续一年,遇风更甚。经多方治疗,疼痛虽有所减轻,但未根治,每遇风头痛即发。诊其脉沉细,舌淡无苔,畏风特甚。脉症合参,系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法当补血养肝祛风。用加味愈风散。处方:
当归20克 黑豆10克 炒荆芥6克 独活6克 荷顶10克
方解见本书“产后发热”治案。
服上方十余剂后,头痛、畏风消除而愈。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药昧虽简而功效显著,曾用本方治疗产后血虚生风所致之头痛,或产后血虚受寒所致之发热头身痛,无不药到病除。治案较多,不再另举。
例八:
杨××,女,三十八岁,产后曾大流血,服药血止后.即现头痛,时作眩晕,面赤灼热。脉细,舌淡润。此为阴血暴虚,阳无所附,故面赤灼热,乃假热征象也,气血不能上荣于脑,故头痛;血虚生风,故时作眩晕。拟方以补水汤合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而滋水为治。处方:
白洋参15克 当归15克 口芪20克 焦黄柏6克 白蜜15克
方中白洋参、黄柏、白蜜为补水汤,有大滋肾水之功。白洋参大补心气。黄柏苦以坚肾,合白蜜之甘,苦甘化阴.阴得化生而血液不竭。加当归补血汤,补气补血,使气充血旺,浮阳得以潜纳。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痛眩晕好转,阳气收纳,面赤灼热转为苍白。拟归脾汤去木香、白术加天麻、法夏、杭芍继补心脾。上方续服三剂,头痛眩晕悉除。
'按':头居人体最高往。手足三阳经和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及足厥阴肝经均上会于头。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头痛一证,有内伤与外感之分。外感头痛不外六淫之邪循经上犯,治疗关健在于分清六淫之性质,体质之强弱,掌握经络循行部位,则不难辨也。所难辨者,内伤头痛,证情较复杂。纯虚与纯实者易治,虚实互见,寒热相兼者,则较为难治,非一方、一法所能取效。宜方随证变,尤其掌握体质因素最关重要。治病必求其本,非见痛止痛所能见效。上逆八例,均属临床所常见,特为立案,以备参考。
捻颈风
张××,女,四十岁。初病发热身痛,旋即风痰上涌,颈项强直,不能转侧,面青神迷,口噤不开,舌不能伸,脉沉细而紧。脉证合参,显系太阳经脉为寒邪所滞而引起。因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主里,今寒邪入于阴分,正邪相搏,浊阴上逆,蒙蔽清窍,故法当温经散寒,祛风化痰。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炙南星9克 全蝎6克
雄黄6克 生姜汁2匙 僵蚕6克 胆炒半夏9克
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固元阳,开腠理,散寒邪而退热,加雄黄以辟百毒。胆炒半夏降上逆之浊阴,配南星、姜汁以化散风痰。全蝎、僵蚕祛风化痰而开窍,既引诸药上行,又能升清降浊。如此组合成方,俾能药证相符。
二诊:上方服二剂,热渐退,神渐清,口能微开,舌可半伸。惟面色尚青,身犹困重,颈项仍不能转侧,脉弦紧.舌苔白腻。此太阳气机闭塞,寒湿阻滞,改以自拟方小白附子汤加减。处方:
炙小白附子30克 明天麻9克 茯苓15克 葳蕤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白芷6克羌活9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三诊:上方服二剂,口已能开七八,舌能伸出,脉转缓和。发热全退,痰涎减少,神志已清。宜扶心肺之阳,以化未净之痰。方用郑钦安姜桂汤。处方:
生姜15克 桂枝9克
四诊:上方服三剂,口全开,舌体伸缩自如,面色复常。是方能升扶上焦阳气。因阳气不足于上,则上焦之阴邪弥漫,以致风痰上涌而闭塞脏腑经络气机。故服后阳气得升,阴邪得散,痰涎得化,余症亦减,仅觉头部微痛,是上逆之浊阴未净,仍宜扶阳抑阴,宣散阴邪。方用《伤寒论》四逆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筠姜12克 桂枝9克 细辛2克 甘草6克
上方服二剂,诸症痊愈。
'按':此案病名,系原稿所用,所谓“捻颈风”,大体上是指感受外邪后,出现风痰上涌,颈项强直,如有人捻,口噤不开,舌不能伸等症状而言。关键仍在辨证。证既明,有是证而用是药。本例属于虚寒阴证,故先以温经散 寒,继以活络祛风,终以温扶阳气而愈。
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李××,女,十八岁。因感寒后发热四十余日不退,曾经中西医治疗,症状如故,前来就诊。症见:胸满、食少,日晡发热,恶寒踡卧,不思水饮,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黑,舌润滑,脉沉细如丝。查阅所服中医处方,有按阳虚治者,曾用四逆汤、白通汤;有按阴虚治者,曾用青蒿、地骨皮、鳖甲之类及甘露饮等,均无效。按脉症分析,显系不足之阴症。滋阴固非所宜,但为何用扶阳之四逆、白通亦无效?反复思之,此症之发热,系太阳气机被寒邪郁闭,未能及时解散。太阳之里为少阴(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相表里),寒邪入里,真阳失运,此为伤寒太阳、少阴两感之重症。四逆汤虽能扶阳,但不能驱邪外出;白通汤亦交阴阳之方,但所交者系心肾之阴阳(葱白引心中之阴下交于肾,附子引肾中之阳上交于心),不能交表里之阴阳,故无效。此症之治,全在交表里之阴阳,温经解表,乃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黑附片60克 麻绒6克北细辛3克
此方,据清代医家郑钦安云:“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
翌日复诊:服药一剂,发热竟退,余症亦减。宜扶阳抑阴,交通心肾阴阳,处以下二方: 第一方,四逆汤: 黑附片60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第二方,白通汤: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