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附片60克 桂枝12克 炒杭芍12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独活9克 桑寄生15克
台乌9克 大枣3个 烧生姜5片
连服二剂,发热退,身痛亦减。肿胀仍未消,小便不利。此脾肾阳虚,寒湿不运。治当温补脾肾,运化寒湿,用《伤寒论》大剂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处方,
黑附片90克 茯苓30克 漂白术18克 桂枝24克 甘草9克
方中附片温肾阳以强心,茯苓、白术、甘草健脾除湿以利水,桂枝通阳化气,使膀胱气化得行,三焦水道通利,则小便自可畅行,水肿渐消。服后,果获预期之效。宜进一步温肾助阳,祛寒化湿,扶持正气,恢复体功。用《伤寒论》大剂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120克 茯苓30克 炒杭芍15克 党潞参15克
漂白术30克
此方乃仲景治“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及“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之主方。用治此症,乃以白术和中、调气、祛湿,茯苓行痰利水,杭芍育阴。敛藏相火;附子温肾助阳。肾为胃之关,肾气蒸动,关门得开,更得苓术之淡渗苦降,助水下行,潞党参培补脾肺之气,肺气不虚,治节得行,方能化精利尿。
服二剂,水肿全消,身痛若失。但不料出现黄疸,小便又复不利。面目、爪甲、周身俱黄,色泽不鲜。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潞党参18克 漂白术15克 干姜15克茵陈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砂仁6克 炙甘草6克
服后病如前,且增心烦。系水湿停滞、郁热内蕴。改用通阳行水、清热除烦为主,以茵陈五苓散、栀豉汤和温胆汤合方化裁。处方:
茵陈15克 茯苓15克 猪苓12克 白术12克 炒泽泻18克
桂枝15克 焦栀仁6克 淡豆豉9克 法半夏9克 陈皮6克
枳实9克 竹茹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上方五苓散助脾转输,通阳利水,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栀豉汤除烦热。再以温胆汤降胆除痰而安神,加干姜顾护中阳,并制茵陈、栀子之寒。服后心烦减,尿清长,黄疸渐消。
在治疗过程中,忽见右手食指弯曲不能伸,疼痛难忍。谢映庐《得心集》称此病为“肝风撮指”,并指出病因系木强土弱.肝风为病,“肝阴被火所劫,是以筋急而牵引撮紧。但肝为肝脏。一切逐风辛散之药,反能助火劫阴,岂非愈加其病。”乃处以谢氏治此症之效方: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炒柴胡9克 胆炒半夏15克
龙胆草9克 炒川连4.5克 焦栀仁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服一剂,痛稍减,指稍伸。再服二剂,则指屈伸如常。然圈中阳大虚,脾湿不化,症现胸闷,腹胀,大便泄泻。用四逆汤加茯苓,一剂泻止。但又出现精神错乱。查其脉,两手六部散大无根,舌苔青滑。此系心肾升降失调、神识散越所致。症属不足而非有余,当治以交通阴阳,收纳元气为主。盖心主神明,若心阳不衰,神不涣散,则神识自不错乱。先投四逆汤加肉桂、猪胆汁、童便。服一剂,神稍安,继用补坎益离汤(附片、肉桂、蛤粉、炙甘草、生姜)专补心阳,兼滋肾阴。服四剂,神识清明,如大梦初醒,身心大快,仅肢体微现浮肿。再以白通、四逆收纳元气,而诸症消失。最后以济生肾气丸调理,体渐康复而出院。
'按':中医痹症,范围甚广,非单指风寒湿痹而言。此案表现多端,变化无常,堪称疑难杂症。其病机自始至终似以湿邪为主。其内蕴之湿时从寒化,时从热化,对方药之反应亦颇敏感。若不抓住病机辨证施治,随症遣方,焉能适应其变化。可见,只要掌握中医原理及辨证论治方法,抓住不同时期之主要矛盾,灵活处理,则病邪自无遁形,而险症亦可转危为安。
风寒湿痹
陈××,男,十四岁。患发热恶寒,头痛,身困.腰酸,恶心欲吐。初服桂枝汤后症状未减,次日出现舌苔微腻,恶寒少而发热增高,症似风温,又改服银翘散与葱豉汤合方,药后日晡发热如疟状。又服西药阿的平无效,竟转全日发热,下肢剧烈疼痛,夜间发热尤盛,体温39.5℃,卧床不起,烦乱呻吟,不得安寐。起病至今已半月余,症情混杂,寒热莫辨,乃延余诊治。细审之,患者初因气候突变,感受寒邪而发病。症见:舌质青滑,舌苔薄腻,脉浮而无力,面色及口唇发青。病已多日,今仍发热,脉浮为表邪尚’在,由于寒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下肢疼痛。脉症合参,证属阳虚感寒兼湿邪内滞。先予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兼理气机之法。处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12克 杭芍12克 香附9克 麦芽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中用附片温太阳之经脉;桂枝汤以发表解肌、调和营卫;合香附、麦芽以行太阳之滞气,开太阳气机。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较前安静,但发热未减,下肢仍痛,且出现呕恶,舌脉同前。此乃寒湿凝滞、胃浊不化、浊阴上犯所致。法当以温经通络,驱风散湿,行滞、降逆。处以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15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生姜5片 大枣3个
方中附片、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用以温经散寒通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合与茯苓增强健脾利湿之功,法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台乌行气、散寒,川芎活血行气,二者合用增强行气止痛之功,防风、独活祛风胜湿、行痹止痛;桑寄生补肝肾、除风湿。
三诊;服上方二剂后,夜问发热稍减,体温渐降,呕止,烦定,已不似前之呻吟,口渴思饮而不多。此系下焦元阳虚衰,阴寒内盛。宜温阳祛寒,处以《伤寒论》吴萸四逆汤:
黑附片60克 炒吴萸6克 干姜9克 甘草5克
方中吴萸温中散寒,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行气止痛,且能降逆止呕,合四逆汤峻扶元阳之不足。
四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大减,口渴亦止,多日卧床不起,现已能起床便溺,溺色稍赤。但仍感下肢疼痛,不能移步,苔转白腻,脉仍濡。此系中阳虚衰,以致寒湿凝滞,气机不畅。宜交通阴阳,散寒祛湿。处方:
第一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第二方。
麻绒3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白术12克 甘草5克
生苡仁9克
第一方系自通汤,用以交通心肾之阳,补吴萸四逆汤之不足也。
第二方即《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及麻杏苡甘汤合方用以温散化湿。
五诊:上二方交叉各服二剂后,发热全退,惟觉下肢仍有疼痛,脉濡缓,舌苔薄腻。此乃脾湿不化,阻滞经络,故下肢仍有疼痛。法当健脾燥湿,祛风通络为治。处方:
猪苓6克 炒泽泻6克 茯苓15克 苡仁9克 淮牛膝6克
土茯苓6克 萆薢6克 焦黄柏6克 丝瓜络5克 桑枝9克
防风6克 独活6克 甘草5克
方中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苡仁,白术健脾利水、燥湿,萆薢祛风除湿,合桑枝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丝瓜络通筋络、舒血脉,与桑枝合用增强其通利血脉关节的作用,防风、独活祛风胜湿,疗风痹诸痛,黄柏坚肾、益阴而燥湿,淮牛膝益肾、引药力下达,善治肾虚腰腿疼痛或膝痛不能屈伸。
六诊:服上方一剂后,小便清长,下肢疼痛大减,已能移步。脉已平和,舌心微黄腻。此湿欲化热,处以原方减去萆薜、桑枝、丝瓜络、甘草,加沙参15克、元参9克、知母6克滋阴降火,再加筠姜散寒、除湿以开气血之凝滞。
七诊:服上方二剂后,竟能自由行走,惟步行时感轻微疼痛。考虑患者素禀不足,经此病后,元阳更虚,继以术附、参附、吴萸四逆、白通汤等更番调理而愈。
湿热两膝肿痛
陈××,男,十五岁。患两膝肿痛已四年,久治未愈。来诊时,面黄肌瘦,唇口红赤,精神萎糜,足不任地。舌质红,苔薄黄,脉象细数。以脉症合参,此风寒湿痹,迁延日久,邪气留连,经脉阻滞,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注于两膝关节而不散,致成湿热肿痛。证属热痹,治宜清热渗湿,疏利关节为主,兼以养液。处方:
沙参9克 玄参9克 猪苓9克 茯苓15克 泽泻9克
通草6克 萆薢9克 牛膝6克 黄柏9克 土茯苓15克
桑枝15克
嘱服五剂,并配合外治法。
外用:生草乌90克,研细末与麦面15克混合,加入适量酸醋,调匀包患处。草乌搜风胜湿,主风痛,通经络,利关节,破积聚,用麦面以作粘合;调之以醋者,《别录》谓其“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李时珍亦云:“醋主酸收,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曲直之性也。”
上方服五剂,并配合外治后,疼痛大减,肿消其半。改拟除湿清热,活血通络,分清去浊之剂。处以下方:
苍术9克 秦艽5克 当归9克 杜仲15克 牛膝9克
知母9克 萆薢9克 苡仁15克 木瓜9克 通草5克
桑白皮9克 桑枝15克
嘱服五剂。外治法如上。
经上述治疗后,痛止肿消,诸症缓解。根据“脾主四肢”、“肺热叶焦”亦能致痿的理论,继以六君汤加麦冬益气健脾,清金保肺。连服数剂,遂愈。
'按':本例属中医“热痹”范畴。痹证一般分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型。临床所见,以阳虚偏寒湿者较多。但素体阴虚,或素体蕴热,或寒湿郁久不散,或过用辛温,均可转化为热痹。热痹多挟湿邪,故热痹之治,宜清热渗湿,疏利关节。日久者兼以养液。关节肿痛者,配合外治亦佳。本例因病程日久,初诊即用沙参、玄参者,因患者湿热久痹,已有足不任地等象,宜予清热保肺养液,以防成痿。又因脾恶湿,主四肢,脾湿不化,下渗经络,流于下肢,故而浮肿,寒湿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互滞,故用二芩、泽泻、通草、萆薢、黄柏、淮牛膝以渗化湿热,导热下行;用桑枝、土茯芩利湿解毒,疏利关节,苍术、秦艽祛风燥湿;知母清热,苡仁、木瓜入肝舒筋, 当归活血养血。杜仲一味,王好古称其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强壮腰膝,牛膝引诸药下达病所。共呈除湿清热,活血通络,分清去浊之效。
上述诸方,用治湿热痹证,疗效较佳,已治愈多例,值得推荐。但外治法,遇包后过敏(发痒或发皮疹)者,应停用。
左臂疼痛
赵××,男,二十一岁。患左臂疼痛二月余,曾用西药镇痛及中药温阳除湿祛风等剂均无效。延余诊治。症见:左上肢举动困难,疼痛较剧,无红肿。无汗,恶寒,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紧。询其得病之由,因夜卧当风,风寒湿邪客于经络。法当除湿祛风散寒为治。选方用《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加桑枝。处方:
麻绒6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白术12克 生苡仁15克
甘草6克 桑枝15克
连服二剂,患者得微汗,病遂痊愈。
'按':臂痛一证,虽系小恙,然治不得法, 则迁延难愈。本证属中医痹证。痹者,不通之谓也。“痈则不通”,用辛温微汗法宣通之,遵仲景“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麻黄加术汤乃除湿祛风散寒之重剂,麻杏苡甘汤乃发汗利湿解表之轻剂,轻重合剂,善治风寒显痹。症虽恶寒,乃表阳被遏,由脉浮紧可知,非少阴病之恶寒可此,故不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只用通阳化气的桂枝,俾卫阳振奋,则恶寒自罢。是方之中,尤妙在麻黄配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配麻黄,善祛表里之湿,同时,可达微汗而解,更加桑枝横达肢臂而通络。方虽简而效验灵。
血
痹
阎××,女,三十九岁,妊娠二月。近五日来,右下肢疼痛,继之咳嗽,痰清带血,咳引右侧肩背疼痛,胸闷痛,上气喘息,头目眩晕,尿少,食欲减退。于1956年3月7日住入昆华医院(即今省第一人民医院),经摄胸片等检查,诊断为右下肢栓塞性静脉炎合并肺梗塞,经西药治疗一周后拟作人工流产与截肢术。因患者不同意,于3月14日转入陆军医院(即今四十三医院),诊断同前。17日延余会诊,详询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疲劳之时常感喘息、胸闷、心悸、短气乏力;此次妊娠后,出现右下肢疼痛,逐日加剧。近半月来咳嗽痰血,一直未止。入院后小便短少,一日仅二至三次。查得舌质青润,苔薄白,脉沉,面青,神疲欲寐,右下肢轻微浮肿,但不红,自觉疼痛拒按,不能站立。脉、舌、症三者合参,系平素心肺阳虚,寒邪凝滞。万全之策,宜先复心肺之阳兼以散寒为治,以俟转机。方用自拟姜桂苓半汤加元肉。处方:
生姜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法夏9克 元肉15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上气喘息减轻,胸、肩、背疼痛渐趋缓解,舌质由青转红,脉由沉转弦,苔白腻。但大便不通,下肢疼痛不减,头痛隐隐。用自拟天麻汤加减。处方:
明天麻10克 葳蕤仁15克 北口芪15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独活6克
藁本6克 秦艽6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2枚
三诊:上方服三剂后,大便畅通,下肢疼痛减轻,微咳嗽,痰中略带血丝。用《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加减。处方:
桂枝9克 杭芍15克 炙远志6克 炙冬花9克 茯神15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桂枝汤为妊娠第一方,具有温经通阳,调和营卫气杌之功,加重芍药有利于安扶胎元。
四诊:服上方二剂后,咳血止,下肢疼痛轻微。此时寒邪已基本消除,心阳渐复,但大便又呈现不通。用《伤寒论》麻仁丸加减,以润肺养血通便。处方:
火麻仁15克 杏仁9克 杭芍9克 瓜萎仁9克通大海3枚
甘草3克(白蜜一匙调入)
五诊:服上方一剂,大便畅通,下肢疼痛亦随之大减,但郁热渐起,虚烦失眠,痰血虽止,仍咳嗽,痰由清转稠。用自拟三豆银翘散合栀豉汤加减。处方:
淡豆豉9克 黑豆10克 红饭豆15克 桑叶10克 连翘10克
浙贝母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枯芩6克 灯心1束
竹茹6克
此方清肺祛痰,“轻可去实”,以除郁热。
六诊:服上方三剂后,咳痰大减,烦躁止,并能安眠,下肢疼痛逐渐消失。为了巩固疗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卫外守中,调和营卫,温通气机,促进血行,以三才封髓丹纳气归肾,使虚火不致上浮,继以炙甘草汤扶心肺之阴阳,以六君子汤健运脾胃。以上五方交替服用,从本调治,至4月20日,患者已能下楼活动而出院休养,到临产期安全分娩。
'按':此证关键在于心肺阳虚,寒邪凝滞,营卫失调,血行瘀阻。因此,出现下肢静脉栓塞、肺梗塞及咳嗽痰血等症。据此,以温散寒邪、恢复心阳为主,选用姜桂苓半汤、天麻汤等方,兼施育阴润燥,活血通便之剂(麻仁丸、三豆银翘散),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封髓丹、炙甘草汤和六君子汤等,以巩固疗效。其所以获效者,是由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本着“如常迟交”,“治本还当治标”的原则,并坚持机体的内外统一、上下统一的原理,才使错综复杂的病症得以缓解,免除了截肢,保住了胎儿。
右肢抖颤
刘××,男,六十岁。患右侧手足颤抖不止,历时二年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症见:右手颤抖不已,右手不能取物,亦不能持物。畏寒身重,面色黯暗不泽,精神不振,甚感忧愁。舌苔滑腻,脉象三、五不整。索阅所服中药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