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混乱的经济学 >

第102章

混乱的经济学-第102章

小说: 混乱的经济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克鲁格曼说:“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它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二章)。对一国在一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李嘉图模型的解释是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赫克雪尔—俄林模型的解释是该国拥有相对较多的需要在该产品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的资源(要素禀赋)。
  
  2。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论证了发挥比较优势的好处:一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提高其生产的效率和本国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论证了自由贸易政策的优越性:它使各国自动按照其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从而使每个国家的福利都最大化。
  
  3。 对经验数据的研究表明,李嘉图模型(劳动生产率观点)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而赫克雪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观点)的解释力很低。似乎国际贸易在实际上确实是按照劳动生产率观点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
  
  4。 即便如此,教条地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也对发展中国家极其有害。为了尽快发展,对外贸易政策在许多情况下应当限制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条件,使比较优势不能自由发挥作用,使对外贸易的结构不完全合乎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这就象孤立系统的熵能增不能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确实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作用,但是我们不应当无所作为地去任由这个定律发挥作用。在天寒取暖、热机作功时,都应当限制热力学第二定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使热力学第二定律不能自由发挥作用,使物体的物质结构不完全合乎发挥热力学第二定律作用的要求。
  
  5。 片面地发挥比较优势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有害,是因为比较优势可以改变而且经常在改变:相对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各国不同的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而一国的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总是在变化;要素禀赋主要取决于资本对劳动的相对密集程度,而资本可以非常快地积累。更重要的是,由于学习效应的作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生产过去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可以使一国迅速地提高生产该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甚至使过去生产一种产品的比较劣势变成比较优势。
  
  6。 经验和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都证明,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增加的速度,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表现为一国的产业升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断从技术和资本含量较低的种类变为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种类。这就意味着,尽快的产业升级才是尽快发展经济之道,而尽快的产业升级意味着尽快的改变和提升比较优势:使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尽快从技术要求较低的种类尽快变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种类,尽快提高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完成比较优势的这种改变和提升,就不可能发展经济。
  
  7。 要通过尽快完成产业升级而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对当前比较优势的迷信,以尽快完成产业升级的政策来超越当下的比较优势,以尽快的产业升级来尽快改变比较优势、提升比较优势。在尽快完成产业升级所要求的限度内,应当不拘泥于当下的比较优势,不惜以贸易保护政策来发展当前还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只要有利于产业升级,政策鼓励发展违反当前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对长远有利的。
  
  8。就是在西方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也并不是只靠比较优势学说解释当代的国际贸易。本文前边所说的生产当前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学习效应”,就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说的“动态收益递增”,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承认这是支持贸易保护政策的一个理由。除此之外,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还强调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作用,以此形成了“新贸易理论”,并据此而论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益作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还论证了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反对自由贸易的国内市场失灵论。这些都是与比较优势学说完全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06、资源、环境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欧美国家在19世纪开始建立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在这种经济下,20世纪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使欧美国家的富裕程度达到了过去的人类从来就不敢想象的程度。这也使20世纪成了一个追求经济发展的世纪,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争相以欧美国家为榜样来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但是20世纪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而那些成为全世界效仿的榜样的欧美工业发达国家,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15%,却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整个地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人们在认真地讨论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在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上的有害后果,研究如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便使目前的经济增长变为可以持续。但是,就在欧美国家考虑改变其过去200年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增长方式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却正在按照欧美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来谋求经济发展,而这样的落后国家却占当今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这就使当今的世界经济面临着空前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个问题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地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在这样长的时期中达到年平均3%的增长率,已经是很快的经济增长了。
  
  中国经济如此高增长的结果是,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已经达到1。65万亿美元,人均接近1100美元。这样以美元计的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位,而由于汇率有着不确定性,特别是人民币当前面临升值压力,这样以美元计的GDP总量和世界排位并不准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按目前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下去,中国的GDP总量在最近几年就可以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20年内可以超过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而在30年之后就可以超过世界的第一经济大国——美国。
  
  但是中国经济今后的持续高增长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能否保持快速的技术进步,因为现代的经济增长首先依靠人民掌握的技术和技能的不断增进。除了本国人民掌握的技术的快速进步之外,妨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
  
  至今为止,中国还是靠复制欧美国家的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增长,而且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低,中国复制的多半是欧美国家过去的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这就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给中国带来了两个重大的问题――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在谈到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将近1/15,却占了世界人口的1/5以上。这意味着,即使中国每人平均制造的环境污染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每单位国土上的污染也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更何况中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东部的那一半国土上,这就使中国东部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
  
  由于中国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再加上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8%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27%低9个百分点,而沙漠和沙化总面积却达17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仍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等于每年有一个县的土地荒漠化;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
  
  至今为止,现代工业的发展还只是给中国的环境问题增加了一个新的负担,那就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的33%;化学耗氧物排放量13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七大流域环境容量的66%。中国的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
  
  ——目前,中国的年废水排放总量已达到439。5亿吨,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五类劣质水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海河、辽河和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英国污染最为严重时期的泰晤士河。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
  
  ——中国的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大气环境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也只有1/3,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倍-5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中国被监测的343个城市的近四分之三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
  
  这样制造高度污染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中国以及整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在资源问题上我们必须记住,中国是以占世界陆地面积将近1/15的土地、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中国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却有着超过目前全部发达国家总和的人口数量。当中国以欧美国家过去的那种大量消耗资源的方式发展经济时,不仅自己会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巨大问题,还会使全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更快地恶化。
  
  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的GDP增长了不到150%,消费的石油增长了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由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这样的增长已经使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成了世界的第一资源消耗大国。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1994年曾经耸人听闻地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的研究所2005年2月16日的调查报告比较了中国与美国2004年对粮食、肉类、钢铁、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描画了中国在资源消耗上的地位。
  
  2004年消费的粮食总量,中国为3。82亿吨,美国为2。78亿吨;消费的肉类总量,中国为63百万吨,美国为37百万吨;2004年的钢材消费量,美国为1。04亿吨,中国则为2。58亿吨,相当于美国与日本消费量之和;2004年的煤炭消费总量,中国相当于8亿吨石油,而美国则相当于5。74亿吨石油。只有石油的消费量中国远低于美国:2004年每天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2千万桶,中国只有7百万桶,是美国的1/3;但是过去的10年中,美国石油消费只增加了15%,中国则增加了100%。按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就将超过美国。
  
  此外,中国消费的化肥每年为4千万吨,美国则为2千万吨,中国在移动电话和电视机的拥有量上也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我们中国人当然清楚,根据布朗博士的这些描述说 “中国消耗了过多的资源”,是没有道理的:中国每年人均的粮食消费只有294公斤,不到美国人均粮食消费的1/ 3。尽管如此,中国消费的粮食总量仍然比美国多,这仅仅是因为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如果考虑到中国占世界人口的1/5,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5倍,我们就应当说,在任何资源的消费总量上,中国都应当是美国的5倍,占世界的1/5,这才是世界资源的公平配置。
  
  此外,目前在中国境内耗费的资源,有许多最终也并不是由中国人消费的。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加工贸易占了中国贸易额的50%。这种加工贸易将国外的原材料进口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再出口到国外。以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耗费的资源,最终实际上是被别的国家的人消费的,中国不过是代别国人利用这些资源加工以供他们消费而已。
  
  尽管如此,这样耗费资源的经济增长,仍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因为这样一种增长的背景是,中国许多资源人均的本国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导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量资源,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源的净进口国。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已经从石油的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大批富裕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的时代,石油的消费量随之激增。现在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约有1/3依靠进口。在消费总量上,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
  
  这样大量进口资源,势必加剧世界资源市场上的需求压力。由于自2003年起出现了新一轮的高经济增长,2004年中国对铜、铝、锌的需求量上升到占世界总需求的1/ 4,一些国家的矿业公司因此抬高了这3种矿产原料的价格。
  
  但是更大的问题将发生在世界石油市场上。2002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当时的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为60年。我们面临着石油天然气资源枯竭的可能。
  
  当然,随着石油勘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今后还会发现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这就在新的开采消耗已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的同时,补充了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正因为如此,我们在30年前就听说当时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够30年之用,而现在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竟然还够用40年!但是尽管如此,当前的剩余可采石油已经远远比30年前的剩余可采石油难开采得多。这反映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再生速度远远低于其被人类开采而消耗的速度,按目前的速度开采和消耗石油-天然气,人类将在不太遥远的未来耗尽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成为一个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将加剧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紧张局势。当然,说近几年的石油价格暴涨起因于中国的大量石油进口,这没有靠得住的根据,因为中国的石油进口至今还在每年1亿吨上下,而中国的全部石油消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