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们一样生活-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举酒,一觞又一觞,酒香迎风殒散,醉倒万物。李白醉了,江水醉了,水中的月影也醉了。他多年的难酬壮志如今都被明月清风化解吹散,心中好不爽然。李白醉舞起来,长袖飘逸,宛若仙人,他俯身见江中月影皎洁明亮,心中大喜,举酒邀之,不得,又伸手欲揽,竟随青波而逝,一去不返。李白的传说,瑰丽凄美,像一泓浪漫壮阔的心泉滋润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做人要学一学李白的风骨,学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学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学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学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学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学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道夜郎西”的深情,学他“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超迈,学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豁达,学他……像李白一样,活出自我,活出个性,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热烈地去爱,直到地老天荒
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的进士,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年轻时到长安考取进士,结果名落孙山,于是他就在当地找个旅舍刻苦读书,准备下一次再考。清明节这天,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崔护也趁此休息一下,独自一人信步踱到长安南郊,观赏春天的景色。这样东逛西游了一会儿,崔护感到口渴。正好前面有个村子,一家小小的庄院就在不远处。他走近一看,院内桃花茂盛,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崔护上前敲了好一会儿门,才有个姑娘从屋里出来,在院门缝隙里偷偷看着他,细声细气地问:“谁呀?”崔护忙说:“我叫崔护,是到长安来应试的,今天独个儿出来踏青寻春,路走得多了,非常渴,求姑娘给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话,回身从屋里拿一杯水出来放在石桌上,开了院门让崔护进来,又从屋里搬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着喝水。然后,这姑娘退到一棵盛开的桃树旁,把身子微微斜靠着,脸上现出腼腆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魁梧英俊的崔护。崔护看到姑娘秀丽的容貌,在红彤彤的桃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美艳,不觉产生了爱慕之情,便跟她攀谈起来。可她却一句话也不答,只是含着微笑,看了他好久。崔护见天色将晚,就向姑娘道谢,告辞要回去。姑娘把崔护送到门口,脉脉含情几次想要开口,终于没有说,突然转身急匆匆进屋去了。崔护也频频回头张望,不胜依恋地离开了。以后,崔护心中老是忘不了这位姑娘,但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只好专心攻读,一次也没有再上她家小院去。光阴如梭,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崔护蓦然想起了姑娘。这时,长期潜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难以抑制了,崔护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寻到那里,只见小院门墙依旧,门上却扣着一把铜锁。崔护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门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他写完了,后面又署上姓名,这才怅怅而归。几天后,崔护又去看望姑娘。他来到门前,听得屋里传出哭声,连忙敲门。有个老人出来,问道:“你就是题诗的崔护吗?你可把我女儿害死了!”原来,姑娘在崔护走后,非常思念他,前几天与父亲走亲戚回家,看到门上的诗写得情真意切,心里更是难受,竟然生了病,昏死过去。崔护听了,赶紧进屋扶起姑娘的头喊道:“崔护在这里!崔护在这里!”昏过去的姑娘终于苏醒了,崔护悲喜交集。老人见女儿和崔护这样相爱,便让他们结成了夫妻。崔护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一世要爱得热烈,直到地老天荒。爱情是人类唯一永恒的话题,氤氲爱情的诗篇里有多少让我们感动得落泪!我们追寻的时候,感受到了超越时空的爱恋。爱情才是让人铭刻肺腑的,才是让人难离难舍的,才是让人久久心动的。岁月长河,淘尽了功业,掩尽了风流,唯有真爱难以磨蚀。人心目中的对于真爱的记忆,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便意味着天长地久。感恩爱情,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感动,人生因爱而充满深情。《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基督的话语把爱的真谛阐释得淋漓尽致。在人类各式各样的情感当中,爱情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复杂的。因为最复杂,物极必反,也就最单纯。爱是恒久的忍耐,但却眼里不揉沙子。爱情是极端自私的,但往往也因为爱才能做出惊人的牺牲。爱能扩展,由小小的恋人之爱拓展为人人互爱的博爱世界。爱情能冲破生理生命的极限,把永恒的意义延伸到无限深邃的时空中,所以我们现在还深深感动于梁祝化蝶的爱恋。爱情是心中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头发会变得斑驳,肌体会变得衰老,眼睛会变得昏花,但爱情却永久地鲜活。每当徜徉于爱河之畔,掬一口爱情之水时,枯竭的心灵便得到滋润和丰盈,再一次年轻起来,感知生命的复苏。
功名利禄如浮云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的一个早晨,润州西北的芙蓉楼上,来了两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昌龄,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渐。昨夜的漫江寒雨现在渐渐停了,寒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两位朋友在这个属于古代吴国的地方,俯视楼下滚滚流去的长江,望着西北面的楚山,互相交谈着。王昌龄说:“辛兄,这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能见面啊。”
原来,辛渐要从这里渡江北上,取道扬州到洛阳去,现在船已经停泊在岸边了。辛渐说:“昌龄兄情深义长,你从江宁送我到润州,昨晚已在这里为我饯行,今天又来送我,叫我如何报答呢!这回我们谈得畅快,使我明白了这些年来你受到的委屈。希望你放开胸怀,好好保重自己!”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受到当时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甚至遭遇无中生有的诽谤。为此,几年前他就被贬官岭南,然后又被任为江宁丞,终是屈居在下级官吏的行列中,对此,王昌龄淡然处之。此刻,他感到惆怅的倒是,辛渐走后,自己又少了一个知心朋友。辛渐知道,王昌龄在洛阳有不少亲友,他们也一定听到了外界不利于王昌龄的谤议,便关心地问:“昌龄兄,我去洛阳,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那边的亲友吗?”王昌龄昂起头,目光炯炯地说:“有!昨夜为你饯行,我做了一首诗。现在再做一首,一方面为你送行,一方面表表我的心迹。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好比是玉壶里一片冰凌那样的洁白,决不会被功名利禄的欲念和别人的谤议所左右!”于是,他对着浩浩江水,朗声吟了题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辛渐被感人的佳句打动了,连连赞道:“好诗!好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这表明你始终坚持自己清白自守的节操,多么高尚,令我钦佩!这句诗,足可告慰你在洛阳的亲友了。我也很高兴,因为你的大作对我无疑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啊!”两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别,辛渐登上了江边的船,扬帆而去。岸边的王昌龄,遥望远处矗立的楚山,觉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样孤零零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看不破“名利”二字,就会受到终身的羁绊。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锁,束缚了人的本真,抑制了对理想的追求。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还有太多的痛苦,让人们身心疲惫不堪。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气魄,一种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的气魄。一片冰心在玉壶,追求自身的高洁,用淡泊的心怀看待世事,这是高超的做人和处世哲学。自己内心纯洁,就不怕别人的恶意诋毁和诽谤;抱着淡泊的胸怀,名利如浮云一般,入不得耳目,扰不了心志。只有这样,人生才踏实、充实。不拘于物,是古今许多人一生的所求。功名利禄如浮云,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也不必为未来的不幸而忧愁。甩开名利的束缚和羁绊,做一个本色的自我,不为外物所拘,不以进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达观,不为俗世所滋扰。烦恼和羁绊都是由于自己的不能舍弃或是看得太重而引起的。人生于世,君子圣贤雅士也好,小人俗人凡人也罢,谁都不能无所谓地舍弃。俗人爱财,君子就不需要吗?圣贤若是没了一日三餐,也要去赚钱的。但不要执著,要懂得舍弃,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才是俗世的淡泊。德国哲学家康德非常厌恶“沽名钓誉”,他幽默地说:“伟人只有在远处才发光,即使是王子或国王,也会在自己的仆人面前大失颜面。”也许,正因为有了一份淡泊的心境,世界的角落才又多了几丝温暖、几分快乐;也许正是少了几分对名利的竞逐,世界的角落才又多了几分自在、几般快慰。独善自身,淡泊胸怀,人生便不存困扰,心神一片安然。
酒逢知己醉,情是故人浓
沿长江一带的大小酒店,千百年来,总爱用“太白酒家”、“太白遗风”做店号,用布帘写好,挑在门前廊下,称“酒旗”。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深切地悼念了老朋友纪叟:纪叟在阴间,应该还是做你的老本行——酿造“老春”酒吧,可阴间没有李白,你卖酒给谁呢?诗里的纪叟,据说以前在幽州老家时,老伴被老虎吃掉,幸亏李白正在狩猎,刺死二虎,救下了纪叟和他的儿子。后来他在宣城开了家酒店,并四处寻找李白报恩。李白是个爱酒如命的人,有酒才会有诗。那年冬天,李白常到采石矶边上鲁财主开的酒店去饮酒。鲁财主却经常在酒中掺水,李白气得要命。一天,他路过一家小酒店,便进去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纪叟。纪叟见了李白,高兴极了,忙用好酒来招待他。两人边饮边谈,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自从李白题了这首诗,过路人都要停下来看。知道是“诗仙李白”所写时,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从远道而来看这首诗。纪叟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李白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来的好诗呀!”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而鲁财主的酒店,却很少有人光顾了。于是他便特地带了两坛美酒,到江边找李白求诗。李白正要登上船去游历,见了鲁财主,便拱手说:“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呢!”说罢飘然登船而去。鲁财主只能灰溜溜回家,不久便关门大吉了。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到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上面那首新诗来悼念这位“酒中知己”。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许多东西,都已因另一些东西而变了质,唯有那真挚的友情,犹如心底的一股泉水,汩汩流泻,源源不断,使人们的内心丰盈而润泽。所谓知交,可得心灵之默契。友情所传达的微笑中涵盖一种振作,一种坚强,是热情和友善,具有接纳和体贴,具有宽阔与豁达。友情是永恒的,永恒得让人看不到它的凋零,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馨香,陪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即使烟消云散,变成和土一样的存在,但是友情却如松柏,终年都是绿的,丝毫不改颜色。就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去摔琴,琴断知音死,情义流千载。钟子期、俞伯牙虽都已成一抔黄土,可他们的故事却还在流传,让后世之人仰慕。友情似水,淡却含蓄,天长地久。酒逢知己醉,情是故人浓,友情是一辈子的期许和珍惜,更是心底永不散落的宴席。
铁骨铮铮,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当面订立盟约。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左右为难: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有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作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他。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的消息,便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面,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楚怀王报仇耻。可是他的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空有一腔理想和抱负而壮志难酬的无奈,迷惘和失落的感觉时时困扰着他,他只能求助于诗歌以疏解心中的忧愤。他的死,向混浊的尘世表明了绝世独立的清白,也剖开了一个诗人磊落和赤诚的胸怀。屈原在流放的途中,依然没有冷却自己的激情,他没有失去对国家的信心,也没有放弃对楚王幡然醒悟的希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苍白的呐喊,时代的强音。屈原怀瑾握瑜,浑身上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宛若救苦救难的神人,在污浊的世上再次爆发了最后的反抗。屈原的痛入骨髓晓谕了宿命的不可违抗。但他不甘心,不愿被宿命之神所摆弄,他要用自己的死证明自己的高洁和不混同于俗世的清白。“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不得已的告白,无可奈何的喟叹。国家没人理解我,我又何必对故都恋恋不忘呢?还是舍弃吧,回到彭咸的居所才是我的归宿。
终于,屈原怀沙自沉。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这是一个诗人的胸怀。自己的抱负虽然难以实现,但做人要傲骨铮铮,绝不流俗,绝不把自己的灵魂放逐在长满野草的荒野,而应是冰清玉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