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 >

第5章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第5章

小说: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檀,梵语檀那,译为布施。波罗密,译为到彼岸。即以布施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的大船。

当时有五百亿天子所修布施的善因,供养一生补处菩萨,以天福力量,建造宫殿。诸天子因弥勒尽此一生,必定成佛年。若能布施,福田最胜。因此以布施为因,发愿为缘,加之天福之力,有此因缘之力,天福旁资,变作天宫。

什么是“一生补处菩萨”?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如弥勒下生成佛还需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注:此数字出自《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以千万为亿计算所得。如按现在的万万为亿计算,应为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在此期间,上生在兜率天的菩萨虽受生死,但都还在兜率净土,最后身到人间成佛,故为“一生补处菩萨”。

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

诸百亿天子为对弥勒菩萨表示尊敬,各人脱下由旃檀香摩尼宝珠所做的宝冠作为供养之物。
旃檀,是一种名贵的香木,价值连城;摩尼,是如意宝珠,如有此宝珠,即能称心而求,故称为神珠。 
长跪,是将两膝著地,直身而住,是最恭敬的身业,表示有定有慧;
合掌,也是恭敬之礼,表示心冥于境,智合于理。 

诸天子并异口同音地发愿说:“我今持此无价宝珠以及天冠,来供养大心众生。” 
之所以称弥勒菩萨为“大心众生”,是因为弥勒菩萨以慈悲运济众生,离苦得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被称为“大心众生”。

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因弥勒菩萨尚在人间佛陀座下听法,故说来世不久当成正觉。   诸位天子发愿道:“当弥勒成佛时,我等愿能跟随彼佛下生人间,庄严国界,得到授记作佛。愿能使我的宝冠变化成为四事供养的资具,以供养弥勒菩萨。”诸位天子皆同发愿,将来能亲近弥勒,授记作佛。

“四事供养”,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

以上说诸天子种因发愿,以下述是诸天所获愿果。

诸天子发愿以后,以天福善根功德,能随愿所成,变化所作。因菩萨福德所感,而有了十种功德依报,庄严校饰:宫殿、重桓、七宝、光明、莲花、行树、宝色、金光、天女、音乐。这十种庄严依报,分别由菩萨(指弥勒)从初地到十地的功德所感召。
(一) 宫殿庄严——为初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二) 初地菩萨是见道位,因见真实理,错误的见解顿时消除,法喜充满,内心的一切怖畏皆悉消除。对凡夫而言怖畏有五种:不活畏、恶名畏、大众威德畏、死畏、恶道畏。 

(三) 在佛法中修行的法门很多,但都不外先修五根:信、进、念、定、慧。并由此五根而得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就是要信三宝功德;信业果不爽;信有三世轮回;信有凡夫、圣贤。在奠定了信心之后,则能精“进”不懈,修“念”之法门,如念佛号、持咒、观想等,由此令心得安定、清净,这是修念后的静“定”功德,因有定力加持,得定开慧,则“慧”解(正观察力)自然锐利,能见法性真理。 
一一宝宫有七重垣。 

(二)重垣庄严——此为二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重垣,是围墙,有庄严、防护宝宫之用。 

二地菩萨持戒清净,秋毫无犯,增长善法,守护六根,所以也叫“离垢菩萨”,至此菩萨已能远离邪行戒垢之障。 

“七重桓”代表菩萨七支净戒具足,自然感得依报中有七重桓的庄严。 一一垣七宝所成。 

(三)七宝庄严——由三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重桓的建筑材料就是七宝。 

三地菩萨,也叫“发光地菩萨”。对三乘教、理、行果,从闻思修后不会忘失,且忍辱波罗密圆满究竟。 忍,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耐他怨害忍。即忍受他人给予的伤害。 

第二、安受众苦忍。即承受自己应有的境遇苦难。

第三、得法忍。即于法上得到利益时的忍耐。

对于一个学佛者而言,忍上若无功夫,一切均不成,虽然博学广闻,终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

(四)光明严饰——由四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四地菩萨,也叫“焰慧地菩萨”。因修三十七道品,以智慧力灭除一切烦恼障碍。故感召光明。 

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种方法,是建立佛法不可偏离的准绳,如同办学方法。它包括三四、二五、七觉支、八正道。 

三四: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慧学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为戒学

四如意足:欲、念、进、慧。——为定学

二五: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它是由五根所产生的功能。

七觉支:七菩提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指在定时习修准则。 

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指出定时习修准则。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

(五)莲花庄严——由五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五地菩萨,也叫“极难胜地菩萨”。菩萨从初地到四地,真智与俗智难以同时并观。而到了五地菩萨时,可以同时并观二谛,真俗圆融无碍,并具五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故感光明中有五百亿莲花出现。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

(六)宝树庄严——由六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六地菩萨,也叫“现前地菩萨”。菩萨以般若慧观观十二因缘,厌生死苦,即有而空,离一切净染之相,观缘起性空,使最胜般若显现。

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七)宝色庄严——为七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七地菩萨,也叫“远行地菩萨”。菩萨能于真俗二智作平衡观察,永断生死苦厄,离凡夫已很辽远,能作纯无相观,证法性色,故能使依报感召宝色微妙庄严。 

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

(八)金色庄严——由八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阎浮檀,即黄色,因阎浮提州以黄色为第一殊胜,此色能遮蔽其他诸种光明。这里是指黄色的金光。

八地菩萨,也叫“不动地菩萨”。至此菩萨已能任运无相观门,不为烦恼所动,断变异生死,得寿、心、财、业、生五大自在:

(1)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使短促的刹那也不减退,但为度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

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障碍,故能智慧方便年,游戏神通,独立超然。 

(3)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佛土,也能以无量的财资布施众生,更做无量的无畏与法乐布施,救度众生。 

(4)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成办,我生以尽,不受后有,不再受到业力的束缚。 

(5)身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了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目的是为了度脱无量的众生,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

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九)天女严饰——为九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九地菩萨,也叫“善慧地菩萨”。此时菩萨已得四无碍辩才:

(1)法无碍。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碍。

(2)义无碍。了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

(3)词无碍。通晓诸方异语,能随意演说。 

(4)乐说无碍。辨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此四无碍,教化十方众生,获得出世善根,所以感得天女显现。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 

十)音乐庄严——为十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十地菩萨,又名“法云地菩萨”。至此菩萨法身圆满自在,无碍神通,如大云能覆盖大地,又如大云兴起,法雨普润,使十方众生,皆得法益! 

以上所感召的种种微妙庄严的依报之果,正是源自弥勒菩萨修十地菩萨种种内在功德之因,也说明国土依报的净秽,皆由众生内心的善恶而感召。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兜率净土正是弥勒菩萨往昔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中,勤修十善,而得十智十力而感得的。
(1) 知觉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一切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的大小。

(5) 知种种解智力。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的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能知众生宿命及无漏涅盘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能于一切妄念习气,永断不生。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之行。

以下开始将前文中的十种庄严加以分别演说。
这里是讲音乐演说。
诸宝璎珞中演奏的音乐不是儿女情长的靡靡之音,而是宣演不退转地的之音。听闻此种声音,可以让人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超凡入圣,而证佛果。 
这里的“不退转”有五种:

(一) 信不退

菩萨由凡夫发心修行要有很多阶段,在未证悟前有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 。

十信:是菩萨修行的最初阶段,因“百业信为先”。 

(1)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2)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成就佛果”,决定不妄,名曰“念心”。
(3)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曰“精进心”。
(4)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5)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6)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曰“不退心”。
(7)护法心。进趋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感应交道,名曰“护法心”。
(8)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愿力相接,名曰“回向心。”
(9)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10)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菩萨发心皈依后,对三宝因果毫无怀疑,证得十信位中的第六信“不退心”,才称为“信不退”。因为到此时,才能真实地见到三宝、戒的功德,而并非由他人或经本中听闻阅读而来的。 

(二) 位不退。
菩萨继续向上习修到“十住”位的第七住位——不退凡夫外道,方为“位不退”。 

十住:
这是菩萨修行的第二阶段,因信心已立,故发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 
(1) 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2) 治地住。以前妙心,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3) 修行住。心所涉知,具地明了,遍修诸行,皆无障碍,名“修行住”。 
(4) 生贵住。契合妙理,行与佛同,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6) 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7) 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8) 童真住。佛之十身(指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9) 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子,名“法王子住”。
(10)灌顶住。菩萨即为佛子,佛以智慧之水灌于其顶,籍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 证不退。

菩萨一进入初地,证悟法理,断三界思、惑,离异生死

(四) 行不退。

菩萨经十信、十住的习修,已成佛子,满足自行,但须长养利他功德,名“十行”或“十长养”,方为不退转。 
(1) 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2) 饶益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3) 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4) 十方三际,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5) 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6) 既离痴乱,则能现诸实相,圆融无碍,名“善现行”。
(7) “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于一尘中,现十方界,色心圆融,依正无碍,名“无著行”。
(8) 因般若故,而成无著行,故在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9) 显密圆融,妙观慧德,均能入诸佛法轨之中,名“善法行”。(10)圆融德相,清净无漏,妙慧真实,名“真实行”。 


五) 断不退。

菩萨一登八地不动菩萨,断一切粗惑,不为生死所动,广利一切众生。名“断不退”。 

“”,是比喻佛法如车轮,可运载行人从生死的此岸达涅槃彼岸。“轮”有碾碎之用,它可以将凡夫的烦恼一一碾磨消除至彻底清净。在佛法中,常以“常转”,比喻佛法长驻于世,利益众生。

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 

这里讲宝树庄严的功德。 
其宝树能生果实,色如玻璃。玻璃是红色的,以红色为中心,一切众色又摄入此红色,互相辉映,皆成红色。 

《法华经》中说:“无一亦无二,唯有一佛乘”。无论往生兜率净土,或西方极乐净土,都只有一个目的——成佛。菩萨发心教化众生,都以佛果为究竟。不同的方法,源自于众生根性的千差万别,其实平等无异。故其果皆同一色。

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这里讲光明庄严功德。

随顺法性理体,故光明右旋。并发出众多音声,宣演大慈大悲的法门。

光明代表菩萨的智慧。以智慧之行才能引发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度生之法。智悲双运,正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弥勒法门无有其他,就是修慈悲法,从初发心至成佛,一以贯之。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予乐拔苦”是慈悲的本义,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浅之分,分为三种: 
1、爱见慈悲:又称为“生缘慈悲”。这样慈悲是有限有分别的,人分亲疏,地分远近,虽有慈悲,但不够普遍广大,为一般世人所具。

2、法缘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圣者所有的慈悲,此圣者虽已通达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还有其缘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随缘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众生。

3、无缘慈悲:这是佛菩萨特有的,可称为“普门慈悲”。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来同体,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