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椤伽大义今释(1965) >

第3章

椤伽大义今释(1965)-第3章

小说: 椤伽大义今释(1965)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句)此识既有执受根身器界之功能。故有情之死。其去也独后。有情之生。其来也独先。谓三界有情。以此识作主人公。不信然乎。

阿赖耶识颂三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首句)藏识转智。亦以末那转智为衡。菩萨在第八不动地前。末那第二位转智。断我执种子。则此识不复为末那执以为我。而才始舍去执藏之义。此为第一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分段生死也。

(次句)至菩萨十地后。等觉位中。金刚道后心。即入如来地时。末那究竟转智。而藏识之异熟果相亦空。此为第二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变易生死也。

(三句)如来地藏识究竟转智。名为大圆镜。此识之因相一切种子。尽成无漏。故名为无垢识。此无垢识成就。同时即为大圆镜智依之而发。此为第三位转智之相也。

(末句)藏识中因具有漏种于。故为生死有情之本。今无垢识漏种已尽。惟是无量功德之藏。即为诸佛法身。而大圆镜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之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也。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前五识:眼 耳 鼻 舌 身

第六识:意

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

三境
性境 独影境 带质境

三量
现量 比量 非量

三性
善性 恶性 无记性



欲界
五趣杂居地

色界
离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 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遍行五
作意 触 受 想 思

别境五
欲 胜解 念 定 慧

善十一
信 精进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烦恼六
贪 瞋 痴 慢 疑 恶见

随烦恼二十
忿 恨 恼 覆 诳 谄 憍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四
悔 睡眠 寻 伺


心用四分: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

眼识九
空 明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耳识八
空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鼻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舌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身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意识五
境 作意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末那识四
境 作意 根本依 种子

赖耶识四
境 作意 俱有依 种子


 

资 粮 位: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位:
暖 顶 忍 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金刚道


五受:苦 乐 忧 喜 舍

八识规矩颂总表

位 规矩
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凡情 境

性 独影 带质
真带质
无本质性



现 比 非




善 恶 无记
善 恶 无记
有覆无记
无覆无记

界地
欲界 色界(鼻舌不行)
五趣杂居 离生喜乐
欲 色 无色
欲 色 无色
欲 色 无色(随他业力生)

相应

心所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信 进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根烦恼三(贪 瞋 痴)
中随烦恼二(无惭 无愧)
大随烦恼八
遍行五 善十一 别境五(欲 胜解 念 定 慧)
根烦恼六 (贪 瞋 痴 慢 疑 恶见)
中又二
小又十(忿 恨 恼 覆 诳 谄 憍 害 嫉 悭)
不定四(悔 眠 寻 伺)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烦恼四(贪 痴 慢 我见)
大随烦恼八(掉举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乱 不正知)
遍行五(作意 触 受 想 思)

依缘
明 空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眼全 耳除明 余三更除空
境 作意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境(赖耶见分)作意 根本依
种子
境(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
俱有依(末那)
种子

体相
自性分别 与根难分
随念分别 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易可知)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业用

观行
眼耳离中观尘
鼻舌身合中观尘
变转相分而观二空
真如 后得智摄
动身发语 造引满业 招三界报 三性变易 五受轮转
习二空(生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
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
无力断惑 借意识
修观而断
受熏 持种子根身器
界 去来作主公

圣智 断惑

转智
第八识转智时 根成无漏 故识亦无漏
而转为成所作智
资粮位中 渐伏我法二执现行
见道位 分别二执种子断 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
修习位中 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后 俱生我执断
纯无漏等觉位 俱生法执断 妙观察智圆明矣
极喜地初心 俱生二执初伏 初与智相应
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
金刚道后 俱生法执断 平等性智现前矣
不动地前(即七地)俱生我执已断 故舍三藏之名
金刚道后 俱生法执断尽 不感生死 故异熟果空
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 即转大圆镜智矣

果用
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 教化众生永息苦轮也
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也
现起他受用身
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教化之机也
十方世界 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 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矣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注一)译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 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 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觉之境界

问题的开始

当释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时期,佛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注二)顶上,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萨道(注四)的弟子们,很多的人,都聚会在一起。当时由大慧大士为大众们的上首,他对于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各种各类的众生差别,以及各种各类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际,都已经了知无遗。并且深人佛法,对于无量普度的法门,都了然通达。但为了随顺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希求,才随缘普遍地显现在世间。关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他已经彻底通达。由于佛的启示,为了解决当时与后世人们的许多疑问,他就代表大家起来问佛,提出下面的许多问题。他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出一段赞美佛境界的偈语;其实,这也就是说明佛法精义的纲要。他说: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的—切诸法,都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的幻华相似,倏有还无。如果离了生灭的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的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的现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现身,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现,如果离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果教化济度世间。)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地生生灭灭;在生灭灭生的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的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佛是大智慧的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的烦恼障和智障,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的妄想心,犹如火光中的烟馅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的。所以烦恼和智慧,同样的都无自性,本自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若无有。是二悉惧离。

(这是说: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有一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著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

牟尼寂静现。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佛的名称,也便是寂默的意义。这是说:佛从本性清净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只得性自如如,这便是远离尘垢,远离缠缚的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净,便无古往今来等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的束缚,以证得毕竟寂静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赞佛偈语,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的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净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么呢?是悲众生的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的不可悲。只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的佛法,以兴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来济度世间,才是它主要内义的精神了。)

这时大慧大士说完了赞佛的偈语,便自我介绍说:他名为大慧。现在为了彻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义,所以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请求佛的解答。佛就答应他随意发问,并且说,理当为他说出如来自觉的境界。

(注一)求那跋陀罗:此名功德贤,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时,泛诲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深加崇重。乃讲演华严,并译此经。

(注二)楞伽山:在师子国(即锡兰岛)之山名。楞伽为宝名,又曰不可到、难入之义也。此山以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得名。佛在此说楞伽经,表法殊胜。

(注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注四)菩萨:具名菩提萨埵,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 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 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 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愿为解说 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 云何为增长 云何无色定 及以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 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 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 云何生诸地 破三有者谁 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胜为我说 云何名为藏 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 云何见己还 云何为种姓 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 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 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 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 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 及揵闼婆城

世间热时焰 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 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 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 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 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 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 何因度诸地 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 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 几戒众生性

谁生诸宝性 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 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 谁之所显示 伽陀有几种 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 云何生饮食 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 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 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 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阇梨 佛复有几种 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 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 彼复各几种

云何施设量 唯愿最胜说 云何空风云 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 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 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 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 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 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 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 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 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 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 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 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 如是等无量 云何为化佛 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 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悉檀及与见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缘 彼诸最胜子 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 唯愿为演说 僧伽有几种 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 是复何因缘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 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 仙闼婆充满 无上世间解 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所问说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