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办学活动,并进行了教育上的多种改革。
(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①民主与科学教育受到重视。袁世凯统治时期,学校里毫无民主与科学
教育的地位。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步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开
始重视科学教育。1916年9月,教育部颁布通知,撤销1915年袁世凯颁布
的“教育纲要”。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
经”及有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
并撤销了 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的条
文。学校教学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大学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系,不少学校还设立了实验室和科学馆。同时,教
材中增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内容,教学上开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
展。
②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191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
学,高等小学仍分别设立。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的《国民学校令》中,规
定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只可同校,不准同班。
新文化运动对这种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积极宣传男
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
同学。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随后各大学都陆续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
步的中学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改变了自有学校教育 3000
多年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922年颁布的
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
从教育制度上得以肯定下来。
③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教育界强烈要
求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通过
《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选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
音字母推行到各省区,以为将来在小学实行国语教学做准备。1918年,教育
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明令公布,全
国各
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白话文,并规定到1922年止,凡旧时
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白话文。中学教科书、高等学校的讲义也
随之采用了白话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步被淘汰,在教学上
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 Page 64…
④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五四”时期在新文
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教育界思想十分活跃,由于教育改革
活动的开展,全国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主要有:1914年建立的“中国科学
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教
育联合会”,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
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合并成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成立的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集中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知名
人士,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发动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些教育团体和一些教
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1917年蔡
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收”的办学
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以后全国各大学都纷纷按北大的制度办理,
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教育方面,加强了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
梭利的儿童教育、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以及设计教育法、道尔顿制
等。最后,对学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
(2)1922年学制改革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基本上沿用清末采用的日本学制。以
后,留美学者增多,美国教育逐步引入中国,不少人开始提倡美国学制。1919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经过三届年会讨
论议决,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
学制草案稍加修改,于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施行,这就是壬戌学制。
一般称这个学制为“新学制”。
“新学制”根据七项标准制订。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
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次学制,采用美国“六三三”制。
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小学教育共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
学四至六年。与中学平等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系统在总说明中提
出,要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采取选科制,初等学校升级采取弹性
制。
在推动学制改革的同时,全国教育联合会还组织了“新学制课程起草委
员会”,着手研究课程改革。1923年,该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
纲要规定,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卫生、历史、地理、公民、自然、园艺、
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科;初中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必修科
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
生理卫生和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公共必修
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和体育,此
外还设有选修课。纲要还对师范教育除高等师范外的课程标准作了规定。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学制
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延长中学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高中增加职业科,这一方面提高了中等教育的水平,满足了社会对中等教育
水平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减轻了大学负担,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
和学术研究;初中可以单独设立,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学制规定,
大中学校课程采取学分制,选科制,这有利于发展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在课
… Page 65…
程设置中没有男女差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增加了手工和
图画方面的课程;中学加强了人文科学和理科课程;职业教育单成系统;重
视提高师范教育水平,这些都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基
本要求。“新学制”比较适合中国当时的情况,以后除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
制等方面有所改动之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这一学制也有它的局限性,在许多方面盲目搬用美国的做法,如采用综
合中学制,开设大量选修科目,虽有许多优点,但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是不
可能实现的;另外,该学制也明显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从“五四”
时期起,一些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美国教育,使我国教育从仿效日本转向仿
效美国,从而缺乏独立性和独创精神。
(3)陈嘉庚的办学活动
陈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海外从事工商业,
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贫弱,教育的落后感受颇深。他主张以办企业促进国内教
育的发展,办教育促进国家的富强。1913年,在家乡厦门市集美镇办起集美
两等小学堂。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8年兴办集美学校师范部和中学部,并
大力从事普及教育工作。1924年在集美学校设推广部,到1932年已对全省
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给予了经济帮助和业务指导。他非常重视教育与经济
的相互作用,积极兴办职业教育。在他的主持下,1920年集美水产科开学,
1925年又增设航海科。
1919年,陈嘉庚第五次回乡时,正值“五四”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鼓
舞,他发起创办厦门大学。经过两年的筹备,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到
1927年,他兴办的学校有幼稚园、男女小学、中学、厦门大学、国学专门学
校;中等教育中又包括普通中学、师范和各种职业学校;此外,还设有图书
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等。就学的除国内学生外,还有大批华侨子弟。
陈嘉庚非常重视办学质量。他说:“学校得失者,率别质量”,而保证
质量的关键是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教学中,他主张学
校“不但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
①
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须注意,与正课相辅并行。”他很重视校舍、
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
陈嘉庚一生大力投资兴办教育,除在国内办学外,还在南洋举办各种教
育事业。他为祖国一生办学所捐之款以当时金价折算,约为一亿美元。毛泽
东同志评价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国外教育思想被介绍进来。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些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这样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1921
年7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
把它作为革命总战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一系列的纲领、方针、政策,
使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1)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 《陈嘉庚兴学记》,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年,第93 页。
… Page 66…
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
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欢呼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俄国的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在教育方面,他们根据马克思历史唯
物主义理论和关于国家的学说,批判了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和知识分子
所热衷的“教育救国”论,在批判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以前,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不朽》和《实
验主义》两篇文章,宣传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改良思想。1919年7月,胡适配
合杜威在华演讲再次发表文章,推行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良论,反对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他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指责
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针对
胡适的这些观点,李大钊明确指出,企图以教育去点滴改革是达不到目的的,
必须经过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依靠阶级斗争才能改变经济基础,改造社会。
这场“问题”与“主义”的论争,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解释教育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典范。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他反对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宣传
实在论和基尔特社会主义。张东荪发表了许多文章,极力推崇罗素的理论。
他说:“中国第一宜讲教育,使无知识的有知识,使有知识的更进一层。第
①
二是开发实业救济物质生活。至于社会主义不妨迟迟。”针对这种情况,陈
独秀发表 《独秀致罗素先生底信》,指出发展教育与工业是非常重要的,这
不必讨论,但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发达的教育与工业,却带来了社会上的
贪鄙欺诈刻薄以及战争,中国应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与工业,不能再走欧
美的错路。当时,毛泽东、蔡和森等也有类似的论述,批判以教育为工具的
改良主义道路,主张通过革命改造社会。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站在工人阶级与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提出改革中国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劳苦大众争取教育权的斗争。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
政治经济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的虚伪性,主张教育上人人机会
均等,劳动者应有受教育的机会。在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上,他们主
张知识阶级应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鼓励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走与工农相
结合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
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已经萌芽,从此中国文化教育战线的斗争开始由旧
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变。
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最早开始于1912年,当时蔡元
培等在北京成立“留法俭学会”并设立了预备学校,四川、上海也建立了类
似的机构。他们希望“兴苦学之风”,“留学泰西”,“输世界文明于国内”,
①
以“造成新社会,新国民。”1915年,法国政府从中国招募大量民工。6
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成立“勤工俭学会”,提出“勤于工作,俭
②
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知识为宗旨。”他们采用半工半读的办法,使工人能
① 《中国现代史史料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140 页。
① 见《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1921 年。
① 《北京留法俭学会简史》,见《新青年》第二卷第二期,1917 年。
② 《留法勤工俭学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11 页。
… Page 67…
够以工助学。1916年3月,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该会后来成为负责
大批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总机关。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爆发后,越
来越多的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据统计,1918年3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