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21章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1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起,取消了刊载黄色作品的《国民闲话》、《民国小说》两副刊,创办《觉 

悟》副刊,宣传新文化,刊登介绍有关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成为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一个园地。 

     ③五四时期的报刊业务改革。五四时期,进步的革命的报刊如雨后春笋, 

冲破一切反动复古势力的阻拦,蓬勃发展。这些报刊大力反对封建专制,提 

倡民主与科学,广泛介绍各国思潮,使我国报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大好形势。这一时期,报刊形式的最重要改革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报 

纸业务的改革,最突出的是副刊的变化,不少低级趣味的副刊经过改革成了 

新思想的园地。 

     报刊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主要阵地。 

     五四前后,我国报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突出现象。这一时期,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 

政治学说展开了大论战。论战的广泛性与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报刊 

的传播,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刊成为各种政治、学术派别百花 

齐放的园地,也变成了百家争鸣的场所。 

     以报刊为阵地进行论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战争,是思想领域的阶级斗 

争。对于这种斗争,不能采取压服甚至扼杀的办法。五四时期的新闻工作者 

在自己办的刊物上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对于不同观点的文章, 

也是“兼容并包”,通过讨论逐渐取得一致。如《新青年》杂志在反对封建 

文化专制主义时,采取摆事实、说道理的方法,以理服人,甚至对于反面的 

观点有时也刊登出来,供读者讨论。事实证明,这种百家争鸣的方法,是有 

利于进步、革命的思想战胜落后、保守的思想的。 

     报刊的宣传报道广泛使用白话文 


… Page 87…

     五四运动以前,报刊主要是用文言文进行报道的。《新青年》创刊前后, 

僵死的文言文仍统治着中国。在散文方面,“桐城派”的势力很大,它宣扬 

封建的“义理”,“代圣贤立言”,反对和打击新思想和新的创作形式。同 

时,“文选派”的骈体文和“江西派”的旧诗词也有较大影响。这派文人刻 

意摹仿古调,滥用对偶排比,堆砌词藻典故。此外,报刊书藉也多是文言文 

的天下。这些都严重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因此,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任务。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改革 

文学体裁和形式问题。2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 

陈独秀将他主编的《新青年》改成白话文刊物。接着,鲁迅在《新青年》上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写了不少白话文作品。他 

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内 

容,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典范。 

      《新青年》改成白话文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晨报副刊》、 

 《少年中国》等也先后采用白话文写评论、消息、通讯、小说等。一些使用 

文言文的大报,也逐渐使用白话文,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文章的结构形 

式也作了重大改革,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逐渐推广开来。 

     报刊形式及业务的改革 

     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报刊形式及业务有了许多改革。在报纸 

版面方面,改变了以前副刊的消闲性低级趣味性质,使副刊成了介绍新文艺、 

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采访业务上,大报开始派驻国外记者。1919年12 

月3日,胡政之代表天津《大公报》到法国巴黎,采访巴黎和会的消息。这 

时,北京、上海的一些大报也开始派驻国外记者。在编辑业务上,进行了很 

多方面的改进。《新青年》创办通讯栏,加强了报刊与读者的联系。在新闻 

编排上,不少报纸采用了“专栏新闻”的编排方法。这种方式使专业读者阅 

读方便,很受欢迎。五四时期新闻标题的形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 

多行题,眉题、主题和副题俱全,有些还用多层副题。 

     (2)大革命年代现代报刊业的空前繁荣 

     在革命初兴、政治纷争的大革命年代,各党派、各社团竞相宣传自己的 

主张,再加上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各种报刊杂志竞相创 

办,出现了我国现代报刊业空前繁荣的局面。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7年 

春,各党派创办的各种杂志达500多种,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以往各个时期主 

要期刊杂志的总和。 

     ① 《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杂志的创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 

常重视对革命期刊的出版发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门讨论了报刊宣 

传工作,决定停办 《共产党》月刊,创办全国性的政治刊物《向导》周报。 

这以后又创办了 《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等重要刊物。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刊物,1922年9月13日创刊 

于上海,后迁至武汉,由蔡和森任主编。从创刊到1927年7月停刊时,《向 

导》共出版了201期。最初每期8页,后增至12页、16页。《向导》高举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旗帜,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和建立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 

思想,宣传统一中国,实现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该刊还热情宣传马 

克思主义思想,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向导》周报深受群众欢迎, 

它在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提高全国 


… Page 88…

人民的政治觉悟起到了重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当然,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 

主义的影响,该刊也有若干错误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地方组织也非常 

重视创办革命刊物,如北方区委创办了《政治生活》,广东区委创办了《人 

民周刊》,湖南区委创办了《战士》周报,湖北区委创办了《群众》周报, 

等等。党在五卅运动中还创办了通俗报纸《热血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的第一个日报,于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办,发行量达3万多份。 

    在党的刊物纷纷出版的同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大力加强宣传工 

作,出版团的刊物逐渐形成了团刊大发展的局面。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出版,后迁至武汉,这是团中 

央的机关刊物。该刊初期主编为邓中夏,后来由恽代英长期担任主编。萧楚 

女、任弼时、张太雷等,都曾参加过该刊的工作。 

      《中国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同当时流行的“学术救国”、“读 

书救国”等错误思潮进行斗争,教育青年坚定革命意志,并鼓励知识青年把 

学习生活同参加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学习马列主义的社会科学,参加实际斗 

争。其次,《中国青年》还在理论上彻底批驳了代表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 

益的国家主义派,揭露了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破坏日益高涨的革 

命运动的大量事实,使广大青年猛然觉醒,看清了国家主义派的本来面目。 

      《中国青年》还大力宣传知识青年“到民间去”的重要意义,对推动知 

识青年参加工农实际斗争起着很大的作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 

 《中国青年》在宣传上加强了战斗性,大力支持农民的土地斗争,大胆提倡 

农民建立武装和取得政权,驳斥了农民运动过火的论调。 

      《中国青年》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既有“时事述评”、“书 

报评论”、“文艺”和“寸铁”等专栏,又有插图、漫画等美术作品,还刊 

登读者来稿来信,并经常征求读者意见,不断改进编辑工作。由于该刊越办 

越好,发行量也越来越大,1924年只发行4千份,1927年猛增到3万份。《中 

国青年》成为广大青年和进步教师的良师益友,是大革命时期的杰出刊物之 



一。 



     继《中国青年》之后,团中央在上海又创办了《平民之友》、《青年工 

人》、《中学校刊》等刊物。此外,各地方团组织也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如 

广东的《少年先锋》、湖南的《湖南青年》、北京的《烈火》等。 

    这一时期,随着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工农及军人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 

地出现。比较著名的如《中国工人》、《中国农民》、《中国军人》等,这 

些刊物在革命中起着很大的组织、鼓舞、推动和战斗作用。 

     同时,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左派也创办了许多进步刊物。 

他们宣传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加反帝反封 

建斗争,在国民革命中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这批刊物,以《政治周报》为 

代表,包括 《新建设》、《新民》、《浙江周刊》等。据不完全统计,北伐 

战争前夕,国民党14省市党部出版的报刊达66种之多。 

    ② 《大公报》的复活和《世界日报》的创办。《大公报》最早由英敛之 

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办。该报最初是亲法的,1905年后转而亲日, 

替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宣传。1912年民国成立后,英敛之隐居北京香山,1916 

年9月将《大公报》转卖给财阀王郅隆。这以后报纸的亲日色彩越来越浓, 

逐步为读者所厌弃,被迫于1925年11月27日停刊。这时,吴鼎昌出钱买下 

了《大公报》的产业,并与胡政之、张季鸾联合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社。 


… Page 89…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 

    新记《大公报》对版面的编排做了重大改革。当时京、津的报纸,都是 

老一套的编排方法,一栏到底,先是“大总统令”,然后是“本报专电”、 

 “外国通讯社电”,以下才是通讯。新闻按轻重程度,加有不同字体的标题, 

但版面仍是记帐式的。《大公报》对此进行了重大改革:两版面的国内外要 

闻,重要新闻很突出,长短新闻注意搭配,错落有致,标题醒目,还配有图 

片,版面美观新颖,很能吸引读者。该报很重视社论,每天结合当天的新闻,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大公报》还先后刊登了不少农村调查通讯和旅行 

通讯。旅行通讯是当时报刊的创举,很受读者欢迎。 

      《世界日报》由成舍我于1925年2月10日在北京创办。1937年8月曾 

一度停刊,1945年11月20日复刊。《世界日报》的新闻编辑方针,完全沿 

用资产阶级报纸的经营方式,怎样吸引读者,就怎样做。而吸引读者的目的, 

又是为了扩大报纸的销路,增加营业收入。为了吸引读者,成舍我亲自出马 

抢独家新闻。该报还自设短波无线电台,收录空中电报消息,编成新闻发表。 

在标题制作的编排形式上,常常使用炫奇、夸大的手段以吸引读者。 

      《世界日报》在整个版面安排上,大致和当时的日报相同。每版分 10 

栏,每栏八九行,每行13字。第一、四版是广告,二、三版为国内外要闻, 

第五版是画报,第六版是社会新闻和各省要闻,第七版是“经济界”、“劳 

动界”和“妇女界”专栏,第八版是副刊《明珠》。第五版还按日增出副刊 

一种,名为《世界日报》幅刊。《世界日报》在当时刊登各种不同内容的文 

章,吸引了多方面的读者,发行量超过万份。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报刊业 

     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由于蒋介石的叛变而失败了。这以后进入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十年内战时期。这一阶段,国民党 

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垄断,在国统区共产党的报刊被迫转入地下出版。随着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党又创办了许多革命刊物。 

    ①以 《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国民党报刊网。蒋介石成立国民政府后,为 

了加强对新闻事业的垄断,建立了全国性的党报网,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 

军部门出版发行了大量的报刊。《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报刊网的中心,1928 

年2月1日在上海创刊。1929年2月1日迁往南京出版。社长由国民党中宣 

部长叶楚伧兼任。《中央日报》还先后发行了庐山版、重庆版、长沙版、昆 

明版以及《贵阳中央日报》、《成都中央日报》、《福建中央日报》、《安 

徽中央日报》、《长春中央日报》等。国民党中央直属的报纸还有1929年在 

北平创刊的《华北日报》、1929年创刊的《武汉日报》、1934年在西安创刊 

的《西京日报》等。 

     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后,也创办了自己的报刊——《革命评论》,由陈 

公博任主编、鼓吹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蒋介石争权夺利。 

     除蒋汪两派的报刊外,国民党其它派系也成立了自己的党部,出版自己 

的报刊。1932年4月,上海出版了鼓吹法西斯主义的报纸《晨报》。1933 

年6月,又出版了法西斯刊物《社会主义月刊》。这些报刊大肆吹捧法西斯 

主义,认为中国只有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才有出路;只有建立一个“万能政 

府”,加上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领袖”才能复兴。 

    据统计,1936年国民党统治区共有报刊1763家,其中国民党党政军报 

刊约占2/3。有些民办报刊如1928年4月陈立夫在南京创办的《京报》,内 


… Page 90…

容与《中央日报》差不多,和国民党有着密切的关系。1929年9月在南京创 

刊的《新民报》,发起人都是国民党党员。《新民报》创刊时为四开一小张, 

分为8栏,后改为对开一大张,分12栏。在编排方面努力做到生动、活泼、 

有趣,版面整齐,逐步形成了《新民报》的编排风格。该报发表过不少反共 

言论,但在抗日问题上主张对日宣战,支持学生的抗日要求,被群众称为“代 

表民众青年的报纸”。这一时期的民办报刊除支持国民党外,一般的只能向 

商业性、消闲性方向发展。而革命的、进步的报刊则不得不转入地下秘密出 

版。 

     ②共产党报刊及进步报刊的出版。为了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分析 

国内外形势,鼓舞群众的革命斗志,指出革命运动的正确道路,中共中央先 

后创办了《中央通信》、《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等报刊; 

共青团中央出版了《先驱》、《中国青年》等杂志;党领导下的中华全国总 

工会也创办了《中国工人》和《劳动周刊》。此外,各地的共产党组织也创 

办了报刊。这些报刊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压制、查禁,都在极其秘密的情况 

下出版发行,并且不得不经常伪装封面,改变报名。 

      《布尔塞维克》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 

主编是瞿秋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