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体育活动;同时还审编各种运动规则,审订全国田径、游泳最高纪录,并
出版了会刊《体育季刊》。中华体育协进会对推动全国和各地区体育运动和
竞赛的开展,加强国际联系,组织参加国际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
的作用。
… Page 99…
十、日本的文化教育事业
1。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
自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到1920年日本的初等教育
已基本实现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1890
年天皇《教育敕语》的颁布实施,日本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带有浓厚的军国主
义色彩,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学校教育被纳入战
时体制的轨道,成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
(1)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是在1890年天皇的《教育敕语》颁布后开始
建立的。《教育敕语》强调要对学生灌输“尊皇”(膜拜天皇和皇室)、“武
国”(军事训练)和“神国”(日本由神创造)的思想。它不仅是日本学校
修身课的重要内容,而且其它一切科目也都要按照这种精神来讲授。从此以
后,军国主义教育逐步在学校中确立起来。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为了适应国家军国主义化
的需要,1935年,日本政府建立了青年学校。该校是一种富有军事意义的民
众补习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年限2年。教学中进行普通职业知识的
补习,但更偏重于军事知识技能讲授练习。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1939年,
它的学习年限延长为5年,与入伍年龄相衔接。
此外,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还建立和加强了军事学校教育系统。例如,日
本海军系统设立了海兵学校——海军大学;陆军系统设立了少年学校——士
官学校——陆军大学。
从本世纪初到1937年,日本的普通学校系统并无重大变化,一般小学由
4年延长到6年,为义务教育年限;初中5年,高中由2年改为3年;大学3
年。
在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下,“武备第一”的口号被摆在普通国民教育的首
位。在各级学校中,军国主义精神成为修身课教科书的主要内容,那些在侵
略战争中替天皇和军国主义政府卖命的人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表率,军国
主义思想充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对学校师生思想的严密控制
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加强对学生思想的
监视与控制,1930年,在文部省内成立了“学生思想调查委员会”,对中小
学生的思想进行调查指导。1934年,文部省设立思想教育局(1937年改成教
学局),具体负责对学生思想的控制。规定中小学生只准集体观看文部省指
定的影片或战争的影片。日本政府还明令规定大中学校的学生一律参加为军
国主义效劳的“青年团”。
在对学生思想进行控制的同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也加强了对教师思想
的控制,不允许任何违反军国主义教育的言论和行动。1933年,对全国700
多名“赤化教师”进行了镇压。1934年4月,文部省召开了“全国小学教师
精神动员大会”,天皇亲自参加,并向到会教师代表敕赐诏书,然后在全国
各地召开同样的大会,把诏书散发到那里。同时,一些带有民主倾向或马克
思主义信仰的教授,被从帝国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里赶了出来,大学里的学
术自由完全被剥夺了。日本政府甚至还禁止一些教育团体组织和开展教育科
… Page 100…
研活动。1936年,日本建立了警察对教师的监督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教师
的控制。不仅如此,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还竭力向学校师生灌输“大和魂”(日
本精神)思想。“大和魂”思想强调日本是太阳女神创建的,天皇是“活神”,
日本民族是神的后裔,应该成为主宰全世界的优越民族。这种思想成为日本
国民教育的精神基础,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为了加强“大和魂”教育,灌输皇道主义和日本民族主义思想,1932年,
文部省成立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这是传播“大和魂”思想的中心。1935
年,文部省又建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旨在提出发展和宣传“大和魂”思想
的方式。1937年,日本教育审议会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强调“大和魂”是日
本存在的基本原理,学校必须向学生讲授它的信念和礼节,绝对服从天皇和
军国主义政府。这本小册子很快被印刷了600万份,分发给所有的学校教师,
一些课本里还编进了它的摘要。当时,在中小学的课程中,40%的内容与“大
和魂”思想有关。
(3)军事教育的实施
早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普通中学里就开始实施军事训练。20世纪20
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军国主义文化的加剧,军事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
来越突出。
从1925年4月起,日本中等以上的学校普遍实行军事训练,并被列为学
校的正式课程,中学每周2小时,师范学校每周3小时,大学和高等专科学
校每周2小时。当时,大约有2000名从军队里裁减下来的军官,被分配到各
个学校担任军事训练的教官。在军事训练中,学生必须按兵操典进行训练,
同时也教授剑术和柔道,还灌输“武士道”精神,培养学生“忠诚”、“勇
敢”和“服从”的军人精神。
与此同时,日本军部在社会青年中也实施了军事教育,从1926年起,在
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青年训练所(后改为青年学校),由“帝国在乡军人会”
负责。在青年训练所里,社会青年一方面接受使用武器、阵地服务和旗语、
测距等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又接受“大和魂”、“武士道”等精神的教育。
军部还规定,现役军官两年内至少去青年训练所视察一次,并给予具体指导。
对青年军事教育的实施和加强,旨在为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准备后备
力量。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大批青少年被送上战场,充当了军国主
义政府的炮灰。
(4)战时教育体制的形成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以后全国的一切都立足于战争,
学校教育也被纳入战时体制的轨道,形成了战时教育体制的结构。
在学校教育纳入战时体制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战时需要,日本军国主义
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师生思想的控制,1937年,日本成立了“国民精神
总动员同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民精神总动员”活动,并规定每月
1日为国民精神总动员日。“国民精神总动员同盟”大肆宣传军国主义思想,
散播“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等言论,强制人们去祭祀神灶,迫害具有
反法西斯思想和反战言论的教师。同时,文部省也对中小学校实行更加严密
的控制,极力灌输军国主义思想。1939年5月,日本天皇向全国青少年发布
敕诏,号召他们为战争牺牲自己的一切。1940年8月起,全国各学校都组织
了“报国队”。同年,又解散所有青少年团体,重新组成“大日本青少年团”。
在战时教育体制下,学校中的军事训练进一步加强。男学生经常到野外
… Page 101…
进行训练,背上很重的三八式步枪,每天在麦田里行进四五里路。同时,大
中学生被强迫参加劳动服役,还有许多青年被应征入伍。1941年12月根据
“国家总动员法”,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强令包括学生在内的14—30岁的男子
和14—25岁的未婚女子一律参加“国民勤务报国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大
约有340万名学生被迫从事军需生产和粮食增产活动,300万以上的少年被
迫参加所谓的“勤劳奉仕”活动。为了给侵略战争补充兵源,1941年,军国
主义政府决定停止暂时免除文科大学生入伍的办法,派遣大批已超过应征年
龄的人到军队服役。同时,首相东条英机还颁布了《战阵训示》。这以后,
大批学生被动员参加陆军或海军。
1941年,日本颁布了《国民学校令》,仿照纳粹德国的做法,把小学校
改称为“国民学校”,并规定“国民学校基于皇国之道,实施初等普通教育
和基本训练。”同时,为了适应侵略战争补充人力的需要,缩短了中等教育
的年限,改为中学4年,高等学校2年,高等学校中,大力减少文科教学,
文科学生减少了1/3。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用1/3的时间到工厂、
农村或战争服务机构工作。这一时期,学校中军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更加明显,
甚至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也渗透了军国主义思想。1943年以后,日本进入所谓
“决战阶段”,军国主义政府又陆续颁布了《中等学校令》、《学徒勤劳令》、
《关于教育的战时非常措施方针》、《决战非常措施纲要》,要求大中学校
的师生全部参加战争服务工作。1945年5月20日,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战
时教育令》,宣布国民教育进入紧急状态,强令关闭幼儿园,小学生实行疏
散,所有的学校都暂时停办。至此,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学校教育
进入了全面崩溃的边缘。日本投降后, 《战时教育令》也随之被废除。
2。日本的新闻传播业
(1)日本的报业发展
1918—1945年间日本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25年前的大
正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报纸完成了政论性报纸向商业性报纸的转变;二是
1925年以后的昭和时代,随着军国主义的实施以及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发动,
到1945年日本报业遭到了空前的摧残。
①大正时期的报业。日本大正时代开始于1911年,止于1925年。这一
时期日本报纸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完成了由政论性报纸向商业报纸的转变。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国民经济高
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如果不向商业化转变,
获得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资金,就难以生存下去。为此,日本报业纷纷向股
份公司经营形式发展,到大正中期,主要报社都变成了股份公司,资金也急
剧增加。
报纸的商业化转变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由于
日本统治者的压力所迫。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连年的对外侵略战争给日本
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为此,统治当局加强了对报刊的管制,凡不利于自
己的报刊,或予查禁,或施加压力迫其转向。如《大阪朝日新闻》,由于宣
传民本主义,屡与当局对抗,被当局视为眼中钉。1918年,该报在一篇关于
“米骚动”的报道中,引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指暗杀、动乱的“白虹贯日”
一词。日本当局抓住这一点,指控该报矛头指向天皇,煽动动乱,滋扰社会,
… Page 102…
违反了报纸条例。文章执笔者大西利夫和编辑田井新一因此受到起诉,社长
村山龙平也遭到了右翼暴徒的袭击。这是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政府镇压
言论的事件,史称“白虹笔祸”。在政治高压下,《大阪朝日新闻》不得不
放弃了民本主义,社长村山龙平等人也“引咎辞职”。该报不久也改组成了
股份公司,并宣布采取“不偏不党”的编辑方针。
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地震,报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报纸从此一
蹶不振。在灾后重建报社过程中,资本雄厚的大阪 《朝日新闻》和《每日新
闻》以价格优势压倒东京其它各报,加上后来崛起的《读卖新闻》,在日本
报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垄断格局。
②法西斯时代的新闻管制。20年代以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日本
军国主义政府对新闻的管制日益加强。三十年代,随着侵华战争的发动,新
闻迅速成为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工具,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新闻业
受到严重摧残。
1925年4月,日本当局发布《治安维持法》,后来又设立了反动的“思
想检察官”和“特高课”等特务组织,以加强对言论、出版乃至思想的管制。
1932年,日本首相犬养毅遇刺身亡,标志着日本军部完全掌握政权。这以后,
反动当局对言论、出版活动的管制更为严酷,不少记者、报人惨遭迫害。1936
年7月,日本正式成立“内阁情报委员会”,直接控制情报和舆论宣传。1938
年5月,日本政府公布《国家总动员法》。该法关于新闻方面的条款规定,
“在战时,政府出于国家动员的需要,得依据法令对于报纸及其他出版物的
内容予以限制或禁止”。这是战时日本管制新闻的主要法律依据。1941年,
日本内阁又接连制定《报纸刊登限制令》、《新闻业令》、《言论、出版、
集会和结社临时取缔法》等强制性法规,完全扼杀了言论和出版自由,使报
纸沦为侵略战争的吹鼓手。
为了统一发布消息,控制舆论,日本政府解散了所有的小通讯社,并于
1936年将最大的两家通讯社——日本电报通讯社和日本新闻联合社合并,成
立了由官方直接控制的“日本同盟通讯社”。1942年2月,在日本政府的策
划与操纵下,成立了“日本新闻会”,该会对报纸的编辑、经营、纸张分配
以及记者培训等拥有很大的管理权。与此同时,解散所有的记者俱乐部,由
内阁情报局统一发布官方消息。
在战争期间,日本报纸的数量也显著减少。1939年7月,东京就开始合
并周报与旬报。1940年,日本内阁建立了“新闻用纸统制委员会”,由政府
直接控制新闻纸的供应和分配,致使许多报纸一再减少版面,副刊、增刊、
号外被迫砍掉,广告刊登数量也大为缩减。随着战争的发展,国内经济状况
和物资供应日趋窘迫,1941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了“生活必要物资管制令”,
规定将报刊用纸也作为“生活必需物资”实行配给。1942年1月,日本内阁
情报局发表了对全国报纸进行合并、整顿的方针,规定了“一县一报”的原
则。随着这一政策的推行,日本报纸数量大为减少,1939年尚存848家大小
报纸,到1943年只剩下45家了。为了节约纸张,1944年3月,日本废除了
晚报,只允许出版日报;到11月,即使是日报,篇幅也被限制在两页之内。
法西斯主义的专政,使日本报业濒于崩溃的边缘。
(2)广播和电视
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从西方传入日本,到大正年间,日本已经能够制
造无线电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