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3章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3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学校学习。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体育和德语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增强 

学生民族自信心,让他们自信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等的民族;养成对社 

会的责任心,以便将来能够负起优等民族消灭劣等民族的夭职;养成绝对遵 

守纪律和服从领袖的精神。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完全是为纳粹统治服务的。 

     中等教育方面,各类中学的学习年限一律减少一年,由原来的9年变为 

8年,同时还大大压缩了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学校类型由原来的5种减少为 

两种:8年制的德意志中学和8年制的文科中学(与国民学校的第一阶段相 

衔接)。此外,还有6年制的上层学校 (与国民学校的六年级衔接),作为 

文科中学的补充。据统计,1935—1939年间,德国中等学校的数目减少了一 

半。 

     中等学校中,德意志中学受到极大重视,纳粹政府将此作为中等学校的 


… Page 13…

主要类型。它特别强调“德意志学科”,不仅加重了德国文学、德国语文、 

德国历史、德国地理等学科的教学,甚至还开设了所谓“德国物理学”、“德 

国化学”、“德国数学”等课程,以此来贯彻种族主义原则,刺激民族主义 

情绪。德意志中学的数目比以前大有增加,这种学校在1938年招收的学生数 

占中学生总数的38。3%。 

     在高等教育方面,纳粹党一上台,就采取措施,大大削减大学招生人数。 

他们减少了犹太人和女生上大学的名额,而强调根据对纳粹党的忠诚和在希 

特勒青年运动中的表现来招收学生。大学生人数从1931年的12万人锐减到 

1939年的5万人。在管理方面,原来实行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 

原则全部被废除,代之以法西斯式的统治。凡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不是被 

迫流亡,就是被关进集中营,到1939年,大学教师几乎有一半被更换了。在 

教学内容方面,体育是一门重要课程,并要求所有学生学习“种族学”。其 

它课程如法律、政治、历史、物理等都被涂上了明显的纳粹主义色彩。学生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希特勒青年运动、纳粹党和军事活动上,整个大学 

学术研究空气被涤荡 一空,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了。 

     在进行普通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辅之以“劳动服役”。1934年,纳粹政 

府规定,在受完8年制的国民学校教育之后,城市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必须 

到农村进行9个月的服役,过所谓“乡村学年制”的生活。1935年,纳粹政 

府又颁布了“劳动服役法”,规定所有18至25岁的男青年都必须到劳动服 

役营里服役一年。在劳动服役营中,一部分时间用来灌输种族主义和军国主 

义思想,大部分时间用于法西斯的军事训练和“劳动服役”。到1939年,有 

250万男青年和30万女青年参加过劳动服役。 

     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对学生的教育还在希特勒青年运动中进行。希特 

勒青年运动开始于1922年,到1938年希特勒执政时,成员已达100万左右。 

1936年起,希特勒取缔了一切非纳粹党的青年组织,强令所有的德国青年必 

须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至14岁的少年编入少年组,14至18岁的青年编入 

希特勒青年团。希特勒青年运动通过组织集体游行、群众集合等方式,强迫 

青年尊重纳粹党确定的德意志传统,决心为德意志文化和德意志民族而斗 

争。 

     此外,纳粹政府还设立希特勒学校、全国政治教育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各 

种特殊学校,以训练纳粹党的大小军政头目。 



                       4。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为资本主义商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到 20 

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的大发展和对众多各国移民 

的统一化,推动了美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地方分权制的教育领导体制 

     美国现代教育的领导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联邦政府不具领导全国教育之 

责,各州教育由州政府教育委员会领导。1929年,美国的全国教育行政机构 

为联邦教育局,它并不领导各州教育的实施,而是收集各州教育资料,发布 

统计数字,报导各州教育实施情况和进行国际间的教育交流等。 

     美国教育的实际领导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控制。各大金 

融资本集团通过设立“教育基金会”、对学校及各种教育机构“赠款”等方 


… Page 14…

  式对教育加以控制,直接对教育目标的确定,学校课程的设置,科研内容及 

  教师的聘任等方面施加影响。据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有各种教 

  育基金会200个。此外,还通过一些全国性的教育组织来左右美国教育的发 

  展方向。如 1935年成立了“教育政策委员会”(Education                                Policies 

  mission,简称EPC,其前身是著名的“十人委员会”和“中等教育改革 

  委员会”),该委员会虽非官方组织,但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它所提出并制定的教育政策,各州都付诸实行;它所出版的教育文件,具有 

  支配并统一全国教育的作用。EPC被美国人称作美国统治集团在教育界的代 

  言人,美国教育界的集体哲学家。 

       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领导体制虽属地方分权制,但实际掌握教育领导 

  权的仍是垄断资产阶级。 

        (2)按进步主义教育原则发展的中小学教育 

       为适应战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在二三十年代进行了有重点 

  的整顿与重建。其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要适应个别能力,把公共教育看作是对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提出“教育七大原则”,它们包括:“(一)保 

  持身心健康; (二)掌握基础训练;(三)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四)养成 

  就业智能; (五)胜任公民职责;(六)善于运用闲暇时间;(七)具有道 

           ① 

  德品质”。与这些原则相适应,美国教育以实施进步教育为主,实用主义教 

  育理论起着指导作用。教育讲求适合个人生长和民主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讲求多方面运用科学方法。在这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普通学 

  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了;学校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注重儿童个人经验的活动 

  课程迅速发展,而传统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的教学被看作保 守主义受到批 

  判;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教学方法也有了 

  很大的改变,从单纯讲授向解决问题方面发展,提出了许多新式的教学模式 

  与方法,如设计教学、单元教学、分班、分组教学等;以前统一的教科书也 

  逐步发展为使用教学手册,参考资料等自选教材。 

       美国教育七大原则的提出对战后美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具体 

  的教育领域,它的影响随处可见。这些基本原则在国际上尤其是英语国家和 

  地区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193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为全国教育提出了四大中心目的:自我实 

  现、人的关系、经济效率和公民责任。这四大目的突出了教育在培养公民, 

  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政治经济目标,强调了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与别 

  人的合作关系和实现自我的意志。在这种统一的教育目的的制约与现代教育 

  理论的影响下,美国在初等教育方面非常重视围绕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为 

  中心的活动,要求在突出儿童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概念”、善于解 

  决问题和能够应付社会环境的需要。中等教育方面,建立多种多样的中等学 

  校,如以普通课程为主的普通中学,为选拔高材生,进行专门文理或技术、 

  艺术科教学的专门中学,以职业课程为主的职业中学,开设学术性、实用性 

  和职业预备三种课程的城市综合中学等,所有这些类型的中等学校,都体现 

  着重视培养活动能力和进步主义的教育原则。 

        (3)偏重应用科学,重在培养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 



① 参见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第43 页。 


… Page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社会需要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毕业生,而四年制的 

大学年限长,费用高,不能吸引更多的中学生,于是具有良好物质设备与技 

术基础的两年制学院迅速发展起来。1918年美国只有46所两年制学院,到 

1940年二次大战前,已发展到456所,在校学生也由当时的4500人增加到 

15万人。两年制学院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首创形式,也是美国高校体系中 

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次大战后,这种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 

用越来越大,并且影响到其它发达国家,许多国家纷纷办起这种学校。 

     美国高等教育与西欧有明显的不同。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学 

校,比较重视高深学术的研究,一些古老的大学尤其如此。而在美国,高等 

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高校以工农教育专业为重点,重视应用科学与技 

术的学习研究。一次大战后直至二次大战前,一种重技术、轻学术,主要目 

的在于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才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各州都力图 

使州立大学服务于本州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但是,一些久负盛名的重视文理 

科传统学术的大学,对这种高等教育方针也有很大抵触。于是,美国高等教 

育一直存在着究竟是重视学术教育还是应重视现代技术专业教育的论争。而 

在实际措施上,美国高等教育仍然重视专业与技术教育,这个方向直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才有新的发展。 

      (4)快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 

     美国在经济上先以农业立国,南北战争后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不 

仅增长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且工业技术渗透到农业中。这样, 

社会需要大批的工农业劳动力和中低级生产管理人员。在这一基础上,从18 

世纪末开始,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就开始发展起来。 

     1917年,美国颁布了著名的“史密斯—休士法”。该法案规定由政府拨 

款协助各州发展职业教育,并具体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门类包括农、工、 

商、家政以及培养师资等。法令还确定了联邦职业教育局对全国职业教育的 

领导权。从此以后,美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建立了比较完整、多样的 

中等职业学校系统。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使社会急需各类职业劳动力, 

职业教育发展更快。到 1940年,美国职业学校的在学人数已高达2429万人。 

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职业教育法”,规定由政府拨出专款举办军事 

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特别方面。所有这 

些,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职业教育更大、更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多种渠道发展的师范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通教育的发展使美国对中小学教师不论在数量还 

是质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合格师资的 

需要,于是师范教育迅速发展起来。1910年,美国设置高等师范学院45所, 

到1940年增加到180所。30年代起,文理学院、综合大学也承担起培养教 

师的任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师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师范学校:一般为两年制,其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主要讲授教学方法 

和教学原理,并进行教学实习,这种学校到二三十年代时逐步被淘汰,发展 

为四年制的师范学院。 

     师范学院:1920年开始由各州将两年制的师范学校改组而成,学制为四 

年,讲授教育理论与教学技巧,其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有能力的、 

知识渊博与品格优秀的教师。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研究、艺 


… Page 16…

术教育以及教育心理学、教学原理、教育哲学等。 

     教育学院:附属在一些著名的综合大学之内,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 

师范学院大致相同。一般科系的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可进入教育学院学 

习教育课程,接受做教师的训练,整个课程学完后,可取得学位。 

     教育系:开设在文理大学和综合大学内的独立系。如芝加哥大学、密执 

根大学等都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系。该系设置高级课程,提供教育科学研究的 

场所,也培养学校管理人才和教师。 

     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教育的发展速度是 

很快的。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化、多样化程度都有了很 

大发展,各州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期间的 

美国教育深受进步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具有明显重实际、 

轻理论,重个人经验、轻学术标准的倾向,这是美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 Page 17…

                     三、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伴随 

着这一过程,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出现了以提倡儿童活动为主的现 

代教育理论。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实用主义。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由美国 

教育家杜威提出,到20世纪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实用 

主义反对以读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主张教学中重视儿童的个性和经验,以 

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这一理论在美国被付诸实施,形成了 

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进步教育运动”。杜威的理论还被引进到世 

界上不同制度的30多个国家内。 

     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又出现了一种新教育的思潮。这种思潮主要包括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凯兴斯坦纳的“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 

理论和风行一时的“实验教育学”。新教育思潮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为主要依据,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儿童的自由发展,极力宣传培养活动能力 

的重要性。新教育思潮有许多合理的见解,在教育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30年代以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开始受到各方面的批判。1929 

年经济危机后,人们纷纷谴责以现代派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进步教育措施,认 

为这种教育推行的一套漫无目的、杂乱无系统的课程和放任自由的教学方法 

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