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4章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4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这种教育推行的一套漫无目的、杂乱无系统的课程和放任自由的教学方法 

与组织形式,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是造成社会危机的根源,因此必 

须对教育进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30年代末又出现了以宣传传统教育为核 

心的新传统教育理论,它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教育理 

论流派。新传统教育理论以反对现代派教育为出发点,重新论述了资产阶级 

传统教育的基本主张。这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约翰·杜威(1859—1952年),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 

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 

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 

大学,曾任中学和乡村小学的教师。1882年进入霍普金斯大学,两年后获得 

哲学博士学位。这以后他在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任哲学讲师和哲学系 

主任,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和教育系主任,1902年又担任芝加哥 

大学教育学院主任。1904年开始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直到1930年退休。 

     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创立了“芝加哥实验学校”,作为他哲学和教育 

理论的实验基地。实验学校招收4至13岁的儿童,采用活动课程和以活动为 

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让儿童养成互助合作的生活习惯与心理。8年后实验学 

校停办。芝加哥的这段教育实践是杜威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 

把实验的情况和结果记述在《一个教育学的实验》和《大学初等学校》两篇 

文章中。1897年发表了重要论文《我的教育信条》,以后又相继出版《学校 

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专著,从而形成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 

体系。他的主要著作还有 《明日之学校》、《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 

育》、《民主主义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的问题》等。其中,教 


… Page 18…

  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 

  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1)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杜威在其教育理论中,从生长、生活、经验的改造和民主等方面对教育 

  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论述。 

        ①“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 

  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 

  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他说,“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① 

  并指出了起点。”在《明日之学校》中,他提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 

                                                                                       ② 

  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须使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更明确指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 

  并没有别的目的,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他能否创造继续不断 

                                                                  ③ 

  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总之,在杜威看来, 

  教育是促进儿童天生本能和欲望生长的一种过程。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 

  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 

  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 

  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他说,旧日“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 

  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 

  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 

  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 

  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①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 

  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 

  践意义的,它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这一论述也符合现代社会培养 

  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人物的需要。因此,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原则虽然基 

  于生物学的本能论,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与自由,在以后曾多次遭到批判, 

  但这一理论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并被加以改造和利用。杜威的这一思想 

  是对公元 18世纪民主教育家卢梭关于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 

        ②“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 

  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 

                                                                         ① 

  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 

                                                         ② 

  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 。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 

  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 



①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2 页。 

② 《明日之学校》,第1 页。 

③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62 页。 

①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31—32 页。 

①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58 页。 

② 《杜威三大演讲》,第3 页。 


… Page 19…

  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 

  依靠已有的科学知识所组成的文理科目。他说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 

  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 

  要和兴趣,结果教育仍然会成为一种“外铄”的东西,重复了以往旧教育中 

  儿童的被动地位。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溶为一体,教儿童学 

  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 

  社会”。他在 《学校与社会》中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 

  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 

                     ③ 

  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 

  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 

        ③“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 

  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有机体不仅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对环境发生着作用。其结果,环境中 

  所造成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有机体及其活动。“行动与遭遇的这种密切联 

                                      ① 

  系,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经验”。杜威认为自然的存在离不开人的经验,否则 

  只是一片混沌,毫无意义。他说,“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地并进的——经验表 

                                                                           ② 

  现为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方法。” 同时他又指出, 

  经验“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 

                                   ③ 

  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概括起来,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 

  基础。由此他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④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 

  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 

  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活动教学理论在当时 

  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 

  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 

  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 

                                                            ⑤ 

  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又说:“教育的过程和目 

  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 

  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 

                                   ① 

  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 

  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 

  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在教育过程 



③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28 页。 

①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第200、266、272—273、159、154 页。 

②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第200、266、272—273、159、154 页。 

③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第200、266、272—273、159、154 页。 

④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第200、266、272—273、159、154 页。 

⑤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第200、266、272—273、159、154 页。 

①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8、7 页。 


… Page 20…

  中,随着儿童的生长变化和个体之间的千差万别,可以对儿童提出一些建议 

  性目的,他提出这种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需 

  要和现有能力;二是能转化为组织活动教学的方法;三是要避免提出一般的 

  和终极的目的。可见,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 

  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认为这 

  种目的与个体经验、活动相联系,并对经验改造和自由活动起着促进作用。 

  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 

  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 

  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 

  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2)关于教学的理论 

       杜威关于教学的理论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①“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 

  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 

                                                         ② 

  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杜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 

  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学只是从外部向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 

  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 

  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 

  杜威认为,“人们最新的知识,最能令人永久不忘的知识是关于 ‘怎样做’ 

                                                                                       ① 

  的知识”,为此,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他强调,必须“以表 

  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以从经验 

  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 

  和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以熟悉变动中的世界 

                                      ② 

  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杜威所阐述的这些原则具有现代教学的一些 

  特征,在当时对突破传统教学把儿童放在消极被动地位、教学完全脱离实际 

  的弊端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教学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从此在教学论中出现了“外在论”与“内在论”的论争,这一论争至 

  今仍然存在。 

       ②课程与教材。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 

  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 

  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 

  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 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 

  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 

  力的经验相联系,他说:“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 

                          ① 

  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又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 



②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8、7 页。 

① 参阅《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21—222 页。 

②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347 页。 

①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323、6 页。 


… Page 21…

                                                                         ② 

  不是文学,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