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11章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11章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耆那教认为宇宙是由多种原理构成的,这些原理可以大别为灵魂和非灵 

魂二种。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意识,意识常随生命而存在。灵魂根据其摆 

脱业的束缚不同程度可以分为若干等级,灵魂在其至高至善的阶段上称之为 


… Page 47…

 “解脱的灵魂”,这种灵魂按耆那教的要求修行完成了的人(胜者)所具有 

的。它是与肉身绝缘的、永恒自由的、全知全能的。灵魂在其较低的各个阶 

段上被称为“受束缚的灵魂”,这种灵魂是和肉体在一起的。灵魂寓居于它 

所附着的各种躯体上面,正像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一样,据说这种灵魂的大 

小还是和身体的大小一样的。耆那教也对非灵魂进行了分析。他们首先把非 

灵魂区别为“有形的物质”和“不定形的物质”二种。认为物质就是那些“可 

以结合或分散的东西”,物质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庞大的物体,也可以分割为 

最小的微粒,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原子(旧译“微”、“尘”、“极微”), 

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原子结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复合体。我们的身体以及自然 

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这种原子的复合体,至于人的心灵、声音、气息等等也都 

是物质的产物。耆那教世界观的特征是多元的实在论。它一方面承认灵魂的 

存在,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和无所不在的,但另一方面又承认非灵魂或物 

质的存在,物质是由原子所构成的,与物质相联系的某些时、空也是实在的, 

物质与灵魂是二个独立的本原,但多元论究其实质是二元论,二元论是无法 

贯彻到底的,因此又以矛盾的和倒立的方式解释了灵魂和非灵魂内部之间第 

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他们认为,在低级阶段中的灵魂是与躯体(物质)相 

联系着的,而在高级阶段中灵魂则是独立的、永恒的。在非灵魂中,除了有 

着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充实空间”和“经验时间”外,还有着不以客观事 

物为内容的“绝对时间”和“虚空的空间”。从这种矛盾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耆那教的二元论最终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坑。 

     关于瑜伽派哲学思想。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现代西方广义译为 

超觉静坐。 《瑜伽经》称瑜伽为“抑止心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 

通过瑜伽种种行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结合, 

从而获得解脱。类似瑜伽控制人们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巫术或方术在古代东西 

方各种宗教哲学中都有所表现,这可能是古代人原始思维共同发展的规律, 

也可能是东西方思想互相交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原始人的智力比较低下,他 

们对周围世界和人们自己本身活动的认识是直观的,在他们的原始思维的经 

验中推理只占有极小的比重,他们不能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此把世 

界看作两重化,认为彼岸世界影响着此岸世界并有超越此岸世界的能力,这 

种看不见的超自然能力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一切精神或物质的活动。早 

期瑜伽就是为了获得神秘力量或超自然力量所使用的一种巫术,是一种原始 

的萨满教式入迷状态的宗教实践,原始的巫术士们沉溺于这种实践,认为控 

制人的身体和精神活动,可以和神交接或者进入一个神秘的境界,从而获得 

超自然的力量。据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 

有瑜伽的实践,如曾发现有一些作瑜伽坐法的刻印,从中可以说明印度的瑜 

伽实践有着古老的渊源。在雅利安人没有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前,印度已有类 

似瑜伽术的活动,后来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的土著结合以 

后,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曾吸收了瑜伽作为他们实践的补充,这我们在古老的 

吠陀本集中可以得到证明。 

     瑜伽是一种宗教哲学,它的伦理思想是和它的宇宙观、认识论和宗教实 

践密切不可分的。古典瑜伽把瑜伽分为行瑜伽与智瑜伽两种。前者主要对自 

律行为,如善恶、苦乐、爱憎、欲求等等和身体的活动,如坐法、控制呼吸 

等的修炼,称为外修法;后者是对道德、身体和精神等综合修炼,尤其重视 

禅思的活动,称为内修法。它分为八个阶段的实践或八支分行法。(1)禁制, 


… Page 48…

包括五种禁戒:①不害,非暴力,对生物的不伤害;②真实,思想和言行符 

合真实;③不盗;④不淫;⑤无所有,不贪图别人的所有或舍弃一切所有。 

实行五戒所得的结果是和爱、思想和言论的通顺、财富的获得、精力充沛、 

洞察过去和未来。(2)劝制,义为劝戒、遵行。这是积极的道德规定。包括 

五个方面:①清净,对身体、食物的清净称“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静称 

 “内净”②知足,不求自己份外的东西;③苦行,耐受饥、渴、寒、暑、坐、 

立等苦楚,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誓戒;④读诵,努力学习经典,念诵 

圣音;⑤念神,敬信自在天,奉献一切。遵行上述规定的结果是:身净可以 

远离执着,心净可以直观梵我,知足可以获得无上福乐,苦行可以获得超自 

然力,敬神可以获得神佑。(3)坐法,身体的姿势要保持稳固,轻松裕如, 

精神平安。(4)调息,调整呼吸的间隔、次数、长短、强弱等,逐步进入禅 

定的境界。(5)制感,制止心或认识的各种活动,使感觉器官与相应的对象 

分离,把认识活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6)执持,心专注或疑聚一处,不使 

驰放,专注点可以是身体内的一处,也可是外界的对象。(7)禅定,亦称静 

虑,进一步使上述专注或凝聚的对象和心相统一,主客观融合,在禅定开始 

时,心只能瞑想到对象的一个部分,最后才能想到全体。(8)三昧,梵文音 

译,意译“定”、“正受”、“等持”。即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正受 

所观之法,能平等保持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三昧是瑜伽实践的最后目标, 

在此境界中,心与对象冥合为一,主客观完全融合,那时“心如虚空,只有 

对象的光辉”,在心中呈现出了“睿智或清辨智(分别知)”,这种智也称 

为“法云三昧”,从而获得解脱。 

     我们概括早期瑜伽的特点如下:(1)瑜伽是指对感官和心的作用的抑制; 

 (2)通过瑜伽的实践,可以获得超自然的能力,从而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 

 (梵)结合为一。在奥义书中还没有提出神或自在天的论证,但在《薄伽梵 

歌》中已把神引入瑜伽的体系中,瑜伽成为有神论的哲学,虽然这个神是外 

加部分,与整个瑜伽系统不相协调;(3)强调瑜伽的实践是调呼吸、端正身 

体的姿势和精神的集中。奥义书中虽然提出禅定、三昧、总持等等范畴,但 

没有作系统的论证;(4)在一些奥义书中瑜伽常常与数论并刊,还未摆脱数 

论二元论的世界观,但在有的奥义书中已有开始脱离数论世界观的倾向。瑜 

伽总的说来是为宗教服务的手段,但是其中某些调身、调息和调心的方法却 

是一种锻炼身体、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 Page 49…

                     5。印度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影响 



     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对世界影响最大的首推宗教。从事传教工作的印度人 

和外国人的互相往来,将印度的文化随同宗教一并传到国外。佛教在阿育王 

时代传到锡兰;东西文化交流之地的印度西北,自迦腻色迦王以来就成为佛 

教文化传入中亚的门户。小乘佛教自锡兰传到缅甸、暹罗、柬埔寨,大乘佛 

教则经中亚而传到中国、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海运的发达,由僧人和贸易 

商人等将大乘、小乘佛教同时传到东南亚各国。金刚乘则传到了尼泊尔、蒙 

古和我国西藏地区。印度教也很早就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并与佛教杂然相处。 

宗教的传播对各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以孤处大海中的日本为例,虽 

然日本在古代和印度并没有直接的交通往来,但佛教文化在日本却有惊人的 

发展。佛教思想和文化典籍——汉译佛经和中国所编选的传奇故事,经中国 

传入日本,对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日本以 《本生经》为 

蓝本的故事集相当多,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印度文学的普及和传播方面,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 

摩衍那》两大史诗。史诗流传至东南亚,以后在各国均有独特的发展。从爪 

哇的“皮影戏”、泰国的舞蹈到吴哥窟的建筑和雕刻等,都可以发现受史诗 

影响的痕迹。印度诗歌、史诗、文学对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阿拉伯 

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许多故事,均取材于 

印度诗歌;《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罗美,可以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 

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中国唐代后期的变文、传奇乃至宋以后的平话等,均 

受到印度佛教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为世界作出了 

极大贡献,其中阿拉伯数字 (系印度人发明)的应用,十进位法与“零”的 

发现等所具有的意义,几乎是无法估量的。另外,印度的医学、天文、数学 

等也先后传到西方各国,对各国的科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印度人民科学世界观的萌芽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梨俱吠陀》时代中就已 

出现。进入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系统的哲学。我们在最早的哲学著作《奥义 

书》中已经看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唯物主义者认为,某种物 

质原素 (地、水、风、火、金等)或者物质的普遍本原(存在、质料、自然 

等)是世界的根源,而唯心主义者认为是梵、灵魂、识或不朽者等等。在中 

世纪,宗教占有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哲学囊括在印度教神学体系之内,印 

度传统地把这个时期中承认吠陀权威的六派哲学 (数论、瑜伽、胜论、正理 

论、吠檀多、弥曼差)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称为非正统派 (顺世 

论、佛教和耆那教)。按照这些学派对于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社 

会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属于唯心主义的有吠檀多、瑜伽、大乘 

佛教中的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有顺世 

论、数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娑部和经量部等 

等。上述派别不仅在外部而且也在内部之间进行着剧烈的斗争。 

     在东方哲学史中,印度哲学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印度次大陆是上古世界 

文明发源地之一。印度河、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灿烂文化对人类作出过重 

要的贡献。早在数千年以前印度的哲学、科学等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并且和 

希腊、亚洲其他国家互相交流。印度哲学中悠久的唯物主义传统以及丰富的 

逻辑范畴集中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智慧以及科学思想的成就,也集中反映了印 

度人民群众在各个时期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经验。印度哲学在长期发展过程 


… Page 50…

  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 

  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 

  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 

  难的方法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涉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其创立过程中,曾批判改造了很多学说,这中间既包括着西方哲学的 

  丰富遗产,也包括着东方人民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在其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 

  原理时,曾经系统地、大量地阅读和钻研印度社会和历史的资料,最后汇集 

  成《印度史编年稿》一书。马克思对印度的宗教和社会思想有很多精辟的论 

  述。恩格斯研究过印度雅利安人宗教的起源,并对佛教的辩证法思想给予很 

  高的评价。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的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宗教、哲学和 

  文化的交流。两汉以后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达到了高潮,宋元时期更加深入, 

  明清时仍有发展。我国古代的佛教僧人、学者为了寻求印度的智慧曾不辞辛 

  苦地去印度游学,印度也有大批僧人、学者来我国交流学术文化。这种频繁 

  的接触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罕见的。印度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思想对我国有过相 

  当的影响。印度很多宗教哲学的思想概念通过佛教的传播成为我国民间信仰 

  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宗教哲学思想在次大陆邻近的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得 

  到广泛的传播,而且,在传入西亚北非后,与伊斯兰教有过交流,例如伊斯 

  兰教中的沙菲派就曾吸收过印度瑜伽派的哲学思想。印度哲学思想在传入西 

  方后,对近代西方哲学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布赖特曼的人格主义、杜威 

  的实用主义、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西方的宗 

  教和哲学家正在大力渲染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出现了五花八 

  门的派别和运动,如新吠檀多主义、喻伽神秘主义、神智学、超觉静坐及创 

  智科学、黑天运动等等。学习和研究印度哲学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哲学的发展 

  和对西方现代思潮动向的理解。 

       70年代印度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和死去 

  的?”的争论。唯心主义者认为,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吠 

  檀多的“梵我一如”、达摩、业报轮回、解脱以及佛教的中道、不杀生(非 

  暴力)等学说。人们研究哲学的目的应是“净化人的意识”,达到“精神的 

  完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 

  世俗主义、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当然,印度哲学史的事实说明某些唯心主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曾起过政治上、认识上、哲学上的积极作用。恩格斯曾说: 

   “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两千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 

  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 

  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唯心 

                               ① 

  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这也应该是我们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正确态度。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27—528 页。 


… Page 51…

                           五、中国的古典哲学 



                          1。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奴隶制度,到了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西 

周 (约公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