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23章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23章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的对立转化(即质变)里,仍然吸取了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和有价值的成果, 

不过他也进行了本质的改造。 

     但是开端毕竟只是开端。能够说明它仅仅是哲学和哲学史开端的依据和 

标志,就是它的原始朴素性,它还沉浸在感性思维之中。赫拉克利特达到了 

本质的深刻辩证法思维,但这思维依然不是什么纯概念的思维,不是抽象一 

般规定的逻辑思维,恰恰相反,它只是关于感性东西的洞见和领悟。“逻各 

斯”还不是逻辑,对立和统一、生动转化、永恒的生灭运动、尺度、规律, 

等等,这一切只在感性的“火”的形象中,在生与死、日与夜、河水的流逝 

里直接表现着,甚至那内部隐藏着的本质规律也只能借助于弓和竖琴来理解 

和表达。他只用暗示和比喻,并不像后人着意地把思想穿上形象的外衣那样, 

而是他本来还没有达到纯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他还只能在图画式的感性思 

维形式里发展带抽象性的思维内容。这也正是他的优点,因为他的思维不脱 

离感性物质世界,所以是朴素唯物主义,并且是朴素的辩证法。同时这也正 

是他们根本弱点,因为他的思维同感性东西还没有分开,没有形成逻辑抽象 

的思维,因而还不能对本质作出抽象一般的概念规定,他的唯物辩证法就只 

能是极其朴素的,缺乏理论思想的确定性,只是一幅笼统直观的感性世界运 

动图画,从而必然要被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所否定。不过,这种否定的因素(抽 

象思维的因素)还是由原始朴素哲学准备起来的。例如在差异中寻求的“统 

一”和“本原”,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抽象的“数”,赫拉克利特所要求的高 

于经验的“思想”智慧、“逻各斯”等等,便是这种因素。当抽象思维终于 

从感性思维里分离和独立出来时,哲学就进入了下一阶段。 


… Page 100…

                       八、希腊的古典哲学 (下)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他曾继承父亲的职业,但不久就抛弃 

了它,致力于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 

次从军出征。此外他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雅典。这一时期,希腊奴隶主阶 

级内部的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在战争中,民主派的力量受到很大摧 

残,雅典的民主派政权被推翻,出现了“三十僭主”的统治,而后又一度出 

现民主派政权。苏格拉底最后就是被这个民主派政权判处死刑的,公元前399 

年他在狱中饮鸩而死。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我们着重谈三个问题。一 

是他所谓的“自知自己无知”;二是他所谓的“美德就是知识”;三是他的 

方法,即所谓精神“接生术”。 



      (1)自知自己无知 

     我们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是如何借一个神话故 

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 

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中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 

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 

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 

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 

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 

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 

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所在。“人们哪!像苏 

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 

慧的了。”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们都“自知自己无 

知”。那么,苏格拉底究竟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说法,它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包含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不 

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更重 

要的是,这一命题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世界。因为他认 

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因此,人们如果去认识和研 

究自然,那就等于干涉了神,也就是对神大不敬,是渎神,而且,那样做也 

是徒劳无益。因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所以,那些要 

求认识自然的人其实是什么也没有认识,是无知者;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 

承认自己是无知者的人,才是聪明。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 

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智慧 

和意志,在他看来,体现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他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神 

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 


… Page 101…

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 

味,而最主要的是,神还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 

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事物秩序的神的存在。总之,宇宙万物都是神为了 

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神统治世界,神的权力是绝对的。正因为这样,所 

以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或者说, 

他反对像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样去寻找事物的原因,而主张哲学只应当去研究 

事物的目的,并借此领会神的智慧和意志,因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 

样子的力量并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 

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曾研究过自然,寻求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得 

到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那克萨 

戈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 (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 

发现阿那克萨戈拉并不用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 

以太等等,也就是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的时候,他就大失所望。从这 

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对唯物主义所采取的反对态度。所以,“自知自 

己无知”这个命题就是说从自然本身之中去寻找事物的原因的人是最无知 

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须知道知识最终是从神而来,真正的知就是服从 

神,听神的话。苏格拉底经常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神的命令”,他 

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还神秘地声称自己心中有一 

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称这个声音为 

 “神物”或“灵机”,即“守护神”。他又自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这个国家 

的。总起来说,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既有有价值的积极因 

素,又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 



      (2)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一生最为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 

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意思是说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 

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当然,以前的哲学家并不是 

不管人类认识和道德问题,譬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都涉及了认识和 

道德问题,不过他们都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注重对人类认识、道德问题的研 

究。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 

 “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 

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 

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 

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 

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照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 

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 

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这样,“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美德即关 

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所以道德也不应像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 

而是绝对的不变的。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根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这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一般概念)放在道德的首位, 

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从思想 

史上说,这里包含着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尤其大。但 

是,这种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从这个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 


… Page 102…

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 

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 

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 

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 

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 

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 

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 

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 

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 

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 

就是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 

从外面灌输给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 (一般概念)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 

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 

是“教育”。所以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 

德去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 

来,或者就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是知识 

的“助产士”。必须指出,强调求知过程中引导、启发的作用是对的,但以 

此否定知识的传授则是片面的,把知识、美德看作人的心灵先天有的就更是 

唯心主义的。不仅如此,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永恒不变的知识的最终来源是 

 “神”,所以他有时又把“善”与服从神意等同起来,因为服从神就是知, 

也就是德。这样一来,他就把宗教信仰与道德概念混同起来了。 


… Page 103…

                                2。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早 

年对诗歌和政治很感兴趣,并从克拉底鲁那里知道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二 

十岁左右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他年轻的时候,正逢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认为 

雅典的失败是由于民主制。苏格拉底死后,他离开雅典,先到麦加拉,后来 

又到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进一步研究了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派学说 

和数学。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又回到雅典,在纪念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 

的花园建立一所学校,称做“阿卡德米”(后来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 

园”的意思)。此后柏拉图主持学园四十年,直到去世。学园则一直办到529 

年罗马皇帝下令封闭时,延续达九百年。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多达三十多种。这些著作 

一般都采用对话形式,对话的主人公主要是苏格拉底其中有的是记述苏格拉 

底的思想,有的则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在这 

些著作中,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即他的理念论体 

系。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沿袭苏格拉底的思想,把存在于个别的事物之中的 

共性,当做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观念”,又译为“理 

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同个别事物相联系的 

一般概念,而是脱离个别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是个别事物之外或之上 

的思想或精神。这样,“理念”就成为事物的本体,各个个别事物只是理念 

的摹本或影子。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基本思想。 

     柏拉图提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肉眼可以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他叫做“可见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感觉不到但可以通 

过理性去认识的理念世界,他叫做“可知世界”。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 

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摹本、影子。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 

有一个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他按照这个原型造出来的现实的、具体 

的床,只是关于床的理念的摹本。一朵花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它有美丽的 

颜色、形状等,而是由于它分有了美本身 (即美的理念)。所以,美的理念 

才是具体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可知世界是永恒的、不变的,可见世界是易 

逝的、多变的。任何具体的美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而美的理念是永恒存在、 

永远不变的。可见世界是不完满的,可知世界是完满的。美的东西不可能绝 

对完美,总还有不美的地方,而美的理念就不包含任何一点不美。所以,由 

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人们知识的对象;而由具体事物 

组成的可见世界则是虚假的,不是人们知识的对象,是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既存在又不存在,只是意见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每一类事物和性质,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 

物和性质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 

成为一个等级系统。最低级的是具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