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莉妹妹》是美国小说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突破了维多利亚式的、豪威尔斯式的胆怯与高雅传统,打开了通向忠实、大胆和生活激情的天地。
德莱塞从1901年就着手创作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后来时断时续,直至1911年10月,《珍妮姑娘》才面世。两个多月内,小说便销售了7712册,作者获稿费1330美元,这与《嘉莉妹妹》相比,应该说是极大的成功。
同《嘉莉妹妹》一样,《珍尼姑娘》也是以描写一个出身贫苦的青年女子的命运为题材。所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更加成熟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女主人公的生活遭遇揭示得更加深刻,更加真实。故事的女主人公是18岁的珍妮姑娘,父亲原为玻璃厂吹泡工,后失业。母亲为某旅馆洗衣,赖以维持家计。珍妮在替五十多岁的参议员布兰德送衣服时,经不住他的引诱而失身,后来怀孕。布兰德却因得了伤寒而一命归天。珍妮被父母赶出家门,来到克利夫兰帮佣。出身上流社会的莱斯特·凯恩爱上了珍妮,不顾家庭的反对与珍妮同居;但是后来他又经不起父亲遗嘱的压力,抛弃了珍妮,同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的莱蒂小姐结婚。
珍妮姑娘与嘉莉妹妹不同,她是一位充满无私感情的姑娘,尽管命途多舛,她却以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赢得了社会的尊敬,最终得到慰藉。珍妮的父亲后来也请求珍妮原谅他,莱斯特在临终之际也向珍妮表白,他已在精神上与她融为一体了。
《珍妮姑娘》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因此打破了那种认为德莱塞只会写下层人物的说法。尽管暗有限的成就,但对德莱塞来说,已经足以鼓励他继续担负起描写美国社会真实面目的职责了。
早在芝加哥报社工作期间,德莱塞就已经十分熟悉芝加哥实业界和金融界的内幕,特别是一个名叫查尔斯·耶基斯的铁路大王,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成为一个拥有上千万财富的铁路托拉斯巨头的传奇性经历,给了德莱塞很大的启发。从耶基斯身上,他省悟到了这就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缩影。德莱塞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调查,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以耶基斯的发迹为原型,构思了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小说涉及的天地不再是《嘉莉妹妹》中的旅馆与百老汇剧场,而是更加广阔的社会。由于这些小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受到了政界、出版界和批评界的抵制,德莱塞在著名批评家门肯的支持下,同这种反对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12年,德莱塞完成了《欲望》三部的第一部《金融家》。小说描写了费拉德菲亚城中学毕业生佛兰克·考柏伍德成为芝加哥一家大公司老板的发迹过程。两年后,作者又完成了第二部《巨人》。《巨人》继续了《金融家》的情节,记述了考柏伍德从芝加哥投机发财后转移到纽约做房地产和经营铁路的更大交易,成为纽约首屈一指的垄断资本家。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斯美国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垄断资产阶级贵族集团的出现。
《欲望》三部曲的第三部《斯多噶》续完了考柏伍德的故事,是德莱塞临终前写成的,死后才出版。考柏伍德获得了金钱所能换来的一切,进一步是要使自己的事业达到不朽。但他死后,由于法律程序的繁杂,金融势力之间的倾轧以及遗嘱执行人的失职,考柏伍德一生积累下的金融帝国都湮没在诉讼费和债务中,以至他的遗孀还要受穷。
《欲望》三部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对于考柏伍德这一艺术典型的成功塑造。他本是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儿子,靠投机钻营、剥削掠夺等卑劣手段爬上了金融巨头、百万富翁的地位。这个人物的能力和残忍都超出常人,对金钱、权势和女色的贪婪更是无与伦比的。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发财和享乐外,再也没有别的可以吸引他了。在他的身上,浓缩了美国垄断资本发生、发展的种种特征。
其次,作品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真实地描绘出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从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这一点正是小说社会意义之所在。
1915年,德莱塞出版了长篇小说《“天才”》,这是一部以主人公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为悲剧性结局的小说。尤金·威特拉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美国许许多多有才能的青年人生经历的缩影。他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生活在宁静和幸福之中,并显示出绘画方面的才华。他先在芝加哥出人头地,尔后又在纽约获得声誉,成为画坛上的一颗新星,然而他却在美国拜金主义、肉俗主义和市绘主义等腐败风气的毒害下很快地堕落了。他沾了上对异性疯狂追求的恶习,即使结婚后仍无丝毫收敛。为了满足可耻的肉欲,他不得不放弃艺术,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最后,他终于在一位比他年轻二十的有产阶级小姐的“爱情”纠葛中碰得头破血流。
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主人公精神品格的堕落正与这个充满腐败风气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除此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到诱惑尤金·威特拉堕落的原因。这表明,美国现代的生活方式与艺术上的天才是无法并存的,任何人不可能既为金钱效劳同时又忠实于艺术。也许是作者这种入木三分的揭露触痛了上流社会神经中枢,使当年曾经围攻过《嘉莉妹妹》的那些资产阶级的卫道士又大声叫嚷耍对作者进行制裁。1961年,法院竟然接受了“纽约消灭罪恶协会”对德莱塞的控告,判决禁止出售他的《“天才”》,并宣布要对德莱塞日后的作品进行严格检查。
《“天才”》被禁以后,德莱塞被迫中断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只好给一些杂志写稿来维持生活。十年后,三卷本《美国的悲剧》出版,受到了社会的极大欢迎,成为1925年的畅销书。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1906年发生在纽约州赫基默县大穆斯湖的一桩谋杀案,契斯特·吉莱特将已有身孕的情妇溺死于湖中,最后他也被送上电刑椅处死。当时,德莱塞作为旁听者曾自始军终地听取了这一案件的判决。事后,人们几乎都渐渐地淡忘了,但德莱塞的脑子里却一直萦绕着这件事。他仿佛仍然看到吉莱特在法庭上苍白的脸孔和忧郁的眼神,好像在呐喊:真正的杀人凶手不是他,而是那个毒害他的社会。于是,德莱塞坚定了信念:把这个悲剧写进小说中去,作为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控诉。
《美国悲剧》中的男主人公克莱德·格里佛斯在堪萨斯市一个传教士家庭长大,生活贫困。在一家大旅馆当服务员的经历使他有机会看到有钱人的生活,并开始追求衣着享受。后来因涉嫌一起车祸而逃到芝加哥。
在纽约州开的衬衣领子厂的伯父安排克莱德在厂里当了上工头。不久,克莱德就引诱了女工洛蓓塔。后来,他又结识了一位富商的女儿桑德拉,并受到了她的青睐。克莱德认为只要能与桑德拉结婚就能获得财富和地位,但这时洛蓓塔已经怀孕,要求与他结婚。为了摆脱困境,他按照从报纸上学来的办法,图谋将不会游泳的洛蓓塔用船骗到大比腾湖的远处将她溺死。可是在最后一刻克克莱德又动摇了,船意外地翻掉了,洛蓓塔落水而死。克莱德因预谋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德莱塞将克莱德的悲剧称为“美国的悲剧”,就使小说超越了个人生活的范畴。作者认为,只强调追求物质上的成就本身就孕育着极大的危险,会不断引发悲剧性的事件。德莱塞把批判的重点放在犯罪的社会因素上,加强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使作品成为了解十九世纪未二十岁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好教材。
德莱塞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诗集、剧本、散文和哲学论文等。
德莱塞是一个严肃而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受科学思想特别是赫胥黎、斯宾塞著作的影响,力图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其小说人物的行为并决定故事情节的进程。他的作品大多是自传性的或取材于身边亲人、朋友、熟人的经历。从上述特点出发,他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毕生的努力使美国的现实主义在继承十九世纪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深刻,更加完备,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体系,在三十年代终于把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潮。
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oderSon,1876—1941)从小生活在中西部的农村小镇,那里的农业传统和自然环境成为他后来绝大部分作品的背景。他在贫寒和因苦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中学还没毕业就被迫休学去独自谋生。1896年,他来到芝加哥,白天在冷冻仓库干活,晚上读书。1900年进威顿伯格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然而一年后,安德森发现大学生活并不自在,便到芝加哥一家广告公司任广告撰写员,锻炼了写作能力。1914年起,安德森在《小评论》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识了卡尔·桑德伯格、西奥多·德莱塞等作家。安德森四十岁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饶舌的麦克弗森的儿子》,确有大器晚成之势。以后的十一年,他几乎每年出一部书。
但真正为安德森在美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树立声誉的则是 191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又译《小城畸人》)。
《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是由十二个故事松散地联结而成的“关于俄亥俄州小城生活的故事集”,然而它们主题统一,环境与人物的主线又将这些故事串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一部小说的形式。小说集好象一块复杂的七巧板,每篇小说作为一个图案,各自记录了某个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它们又巧妙地拼合成一个生动的、完整的图画,这个图画便是瓦恩斯堡镇的全貌。
《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是现代美国小说史上一部继往开来的作品,它继承了美国小说史上地方色彩文学以某一地为中心展开故事的传统,同时瓦恩斯堡镇又是一个可以小中见大的微观世界,它很象《白鲸》中的捕鲸船。此外,这部小说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部在美国文学中表现“荒原”这一主题的作品,它的问世比艾略特以《荒原》为题的长诗还要早三年。瓦恩斯保镇上的人们都是一些受过生活创伤的怪癖人物,他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出版后,安德森声誉大振。他在创作上的主要收获还有: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1921)、《屋子和人》(1923);长篇小说《穷白人》(1920)、《数次结婚》(1923)、《邪恶的笑声》(1925)、《柏油:一个中西部人的童年》(1926)、《达不到的欲望》(1923)以及自传性小说《讲故事者的故事》(1924)和《回忆录》(1942)等。从单个作品看,安德森在后期艺术上仍有发展;但从总体上说,没有超过 《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的成就。
安德森对于现代美国小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与格特典德、斯坦因等作家一起开创了美国小说一代新文体,使文风清新质朴,摆脱了传统文学的陈腔滥调。安德森认为,没有形式就谈不上文体,没有内容就谈不上形式。他追求思想、内容、形式与文体的统一。司各特·菲兹杰拉尔德赞扬安德森才华横溢,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散文文体风格。安德森对于人物心理的探索,尤其是对小人物因受压抑而产生的心理变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他并不全面刻划人物,而是抓住人物的某一侧面与其生活中发人深省的瞬间,用印象主义的手法,抒情地点出问题的症结。这一创作手法对安德森以后的年轻作家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的一些文学流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安德森从二十年代开始就投身于社会评论,与著名文学评论家门肯结为知已,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人物。他在二十年代初访问巴黎时,见到了当时流落在巴黎的青年作家海明威,给了作者以明显的影响。1924年,他又鼓励福克纳以南方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对海明威和福克纳这两位天才小说家来说,安德森起到了恩师和引路人的作用。因而他被福克纳称之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的父亲”。
维拉·凯瑟 (Willa Cather1873—1974)是美国二十世纪前半期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富有浓郁的中西部边疆乡村气息和刻画深邃的精神世界著称于世。
凯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农村,父亲是爱尔兰血统移民的后裔。1882年迁至内布拉斯加州,凯瑟就是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大草原上长大的。她接触到的是开拓边疆的欧洲各国移民,亲眼目睹了拓荒者们与大自然搏斗,艰苦建设自己家园的创业生活。这段生活成了凯瑟著名长篇小说《哦,拓荒者们!》(1913)的素材。
凯瑟1891年考入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时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社会之后,凯瑟到匹兹堡《领导人》杂志任编辑。1906年受聘于纽约著名的《麦克卢尔》杂志任执行编辑。几年后,凯瑟名声大振。1911年她脱离《麦克卢尔》杂志,专门从事小说创作。
1912年,凯瑟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历山大桥》,接着又出版了长篇小说 《哦,拓荒者们!》(1913)。前者以一个桥梁工程师年轻时代的家庭悲剧为题材,写出了他同妻子和其他女子之间的心理矛盾。后者以美国中部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祖籍瑞典的女子亚历山德拉将自己的一切热情投身于开拓大地的伟大事业的故事,表现了欧洲移民热爱生活、历尽千辛万苦在美国扎下根来的高尚精神。亚历山德拉年仅二十,她聪明、能干、坚强,因父亲去世而挑起经营农场和抚养三个兄弟的重任。她倾心于卡尔·林恩特鲁,但为了年老的母亲和三个粗俗而碌碌无为的弟弟,她宁愿单身不嫁,承担起没完没了的责任。最后卡尔·林恩特鲁来到乡间,亚历山德拉终于同意嫁给他。
《哦,拓荒者们!》是凯瑟文学生涯的转折点,她终于找到自己文学创作的方向。在亚历山德拉这个形象中,作者着重刻划了她的内心精神世界。这种抒情性的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内涵,又表现出人物的力量源泉。这一点形成了凯瑟的艺术特色,成为七十年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尼亚》(1918)是作者又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波希米亚妇女在内布拉斯加州拓荒地度过几十年艰苦生活的故事。安东尼亚是来自捷克的波希米亚移民的后代,她在父亲自杀、自己被人玩弄又遭遗弃的情况下,依然以顽强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洗刷耻辱,在大草原的怀抱里建立起一个生机蓬勃的家庭,维护了她作为一个自力更生的劳动者的尊严。作者笔下的安东妮亚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一个具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她象土地一佯朴实,也象土地一样永恒。《我的安东妮亚》与《哦,拓荒者们!》被称为作者描写中西部生活的两朵并蒂莲,使凯瑟成为公认的描写中西部草原的最佳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凯瑟改变了创作倾向,理想主义的成分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心。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