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

第11章

一生必读的60本书-第11章

小说: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世纪末,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捧出一部《昆虫记》,世界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没有哪个昆虫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没有哪个文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着。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着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工夫,却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我们看了小说戏剧中所描写的同类的运命,受得深切的铭感,现在见了昆虫界的这些悲喜剧,仿佛是听说远亲的确是很远的远亲的消息,正是一样迫切的动心,令人想起种种事情来。 

    着名作家 周作人   

    在法国十八九世纪,热衷于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写成文学式着作的生物学家,多到不可胜数,何止法布尔一人。可是只有法布尔的《昆虫记》流传最久最广,这绝非偶然。原因就在于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这就是《昆虫记》充满人情味的理由。《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着名文学评论家 罗大冈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 

    着名作家 方敏   

    讴歌生命的诗篇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 

    在中国,二三十年代指20世纪编者注就曾经出版过多种法布尔的《昆虫记》的节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鲁迅曾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希望〃科学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周作人则对《昆虫记》更推崇一些,他说,读这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书市上几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都大受欢迎。 

    法布尔在其学术生涯中,始终面对两个方面的强大势力作战,一是传统中蒙昧的俗见与陋闻,二是所谓〃科学〃的僵硬与专制。对于俗见陋闻来说,法布尔的〃科学观察〃与〃系统研究〃无疑是照亮幽晦的一片光明。达尔文赞誉他为〃罕见的观察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本世纪末,〃生态危机〃险象环生,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便成了全世界日益高涨的呼声。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对照当下蓬勃开展的生态运动,法布尔称得上是一位〃先知〃。在这样的情势下,《昆虫记》的生态学意义自然就更加凸显出来。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鲁枢元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 

    普罗大众表现〃文学修养〃的指针 

    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广的着作之一 

    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之一 

    学院精英和文艺青年的必读经典之一 

    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谁也不能否认她是空前绝后的。那种唯美,精致到只有中国文字才能表达,迷惘到只有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张爱玲用一眼就可以透彻人性的本质,所以她的《倾城之恋》中的人物没有爱,范柳原与白流苏不得不将情感一笔一笔地算清楚,他们急切地想要抓住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用那些冰冷的奢华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绝望。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写成甜美的歌,倾国倾城的美好传奇,在张爱玲笔下变得哀怨、凄绝。香港陷落的战火,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伴一弯冷月,笑吟吟的白流苏在万盏灯火的夜晚,听一曲苍凉的歌。这样的爱情是倾城之恋,但又是可悲的。原来在相爱之外有许多东西在主宰着爱情,反倒显得相爱是不足为道的。解读张爱玲的作品,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难怪,评论张爱玲的人最爱说的话就是:她是40年代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罂粟花。 

    作为小说家,张爱玲确是一出发即踏上巅峰、一出手即成经典了。今天重读《倾城之恋》,把它放在〃五四〃以来任何一位〃经典作家〃的名着之林,只有〃谁能企及〃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逊色〃的问题。 

    着名评论家 苏炜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着名女作家 苏青   

    作者刻画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机智与伶俐,但终于否定了这些,说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而有些读者却停留于对柳原与流苏的俏皮话的玩味与赞赏,看不出就在这种看似斗智的俏皮话中也有着真的人性,有着抑制着的烦恼。 

    台湾作家 胡兰成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之一。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一对现时的男女,被命运掷骰般地掷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这是张爱玲的故事里,少有的圆满结局。 

    着名女作家 王安忆   

    躲在流苏背后的眼睛 

    眼睛 

    读《倾城之恋》,总能隐约感觉出一双眼睛,犀利的、灵动的躲在女主人公流苏背后的眼睛。我觉得,那是张爱玲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张爱玲在用心写作时,也即是在用眼睛说话。所以在《倾城之恋》中, 即使她极少地描绘流苏的眼睛,而将较多的笔墨花在人物语言、心理等的刻画上,我仍然能够看到一种幽怨而锐利的眼神,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它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换句话说,流苏的一言一行,甚至情感世界,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即是作者本人在文学作品中的鲜活投射。比如写到流苏的娘家那里真可谓是人员复杂,满是守旧的遗老遗少们: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联想到张爱玲的家:父亲性格乖戾,嗜毒成瘾;母亲独立反叛,向往西方。父母关系不和,最终离异。封建顽固的家庭处处透着腐朽、压抑,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深深地浸润了她年轻的心灵。她只有一个选择出逃,脱离这个家庭。面前只有一道门槛,迈过去即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命运,正如她笔下的流苏一样。故而,在极大程度上作者自身的性格、才识和生活环境左右着她的作品的创作。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即是〃行为…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爱情 

    什么是爱情?恐怕我们根本无法穷尽。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穷尽呢?一千个人,也许就有一千种迥异的爱情,一千个不同的答案。但不变的是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那份神圣感,无论悲喜,无论苦乐,人们在乎她、争论她、体验她,这些足以显示她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于是我就在想,流苏与柳原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爱情字典,但对爱情的定义是一条、两条还是更多呢?故事中的男女表面上看起来热络得很,实际上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正如你躲我闪,不是因为心动后的害羞,而是出于彼此精明的算计。用书里的话来说,即是:〃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流苏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畸形的圈子里,对她来说,惟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是离开。流苏大抵上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然而流苏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生活告诉她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假如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假如她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假如……也许,流苏就不必在面临男女问题时苦于计算而将一段可能是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得了她? 

    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 

    这只是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流苏还是回到了柳原的身边,做他的情人,得到物质的富足,柳原则也得到了无需负责的〃爱情〃。两个同样自私而可悲的人终于在〃爱情〃的幌子下走到了一起。 

    倾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香港这场战争的爆发并非是一个偶然,但对于流苏与柳原之间的情感发展却是真的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似乎正是由于偶然的倾城造就了他们最终的〃圆满〃。他们抛开所有,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起来。面对死亡,瞬间的变化即可能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 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读到这里我隐约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如果可以把这叫做爱情的话,那么就算是吧!但我却总觉这更是一种悲哀,倘若没有战争,柳原和流苏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都不愿为了对方付出真心。或者说,他们都自信自己有资本、有能力、有心计,可以按着先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表面上看来是丰足的,而内心却是空白。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所以,我感觉这故事更像是童话,一个有着完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 

    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 

    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之一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 

    推荐的理想藏书 

    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着作 

    《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着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部中古时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受到过它的启示。在歌舞、戏剧、影视等艺术领域,其影响同样广泛而深远。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以绚丽多彩、曲折奇妙的故事,任意驰骋的想像和对人类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千零一夜》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虽然故事是一个长故事,但是我们若截头去尾,单单取中间包蕴着最小的一个故事来看,也觉得完整美妙,足以满意,这譬如一池澄净的水,酌取一勺,一样会尝到甘美的清味。 

    着名作家 叶圣陶   

    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着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高尔基   

    我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之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 

    法国着名启蒙学者 伏尔泰   

    我希望上帝使我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书中乐趣。 

    着名作家 司汤达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流光溢彩,思想内涵广博深邃,是世界文学之苑中不可多得的奇葩,直到今天,仍以其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无数读者。 

    《世界文学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