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

第26章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26章

小说: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足于翻印陆军总参谋部的每日形势报告,以及蔡茨勒在形势讨论会上的口头汇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和参谋部,在不长的时间内,自己便将自己排除于东线战事决断权之外。这对于其他战场,或者说对整个战争的领导都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新任陆军总参谋长终以他健康、明智的头脑——同时在约德尔袖手旁观的客观帮助下,将国防军在最重要领域——陆战领域的最高指挥机构分成了两个并列的参谋部——蔡茨勒也到此止步,结束了他的奋争。这样,不仅使国防军最高司令无法得到统一的咨询,而且使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份内任务也无法进行。然而,立于这块军事领率机构废墟上的唯一“胜利者”是希特勒。结果,似乎他却成了整个战场上永远正确的行家里手。
  因此,人们认为仅国防军最高指挥机构走向衰亡阶段这一点——这是战前约德尔和蔡茨勒所代表原则的尖锐反映——就预示着风暴的来临,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后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日日夜夜里,约德尔只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只有蔡茨勒和希特勒两人单独在一起。从那时起,所有一切事情,不管是东线战事,还是整个德国战争指挥事宜都是这样决定的。但从广义上来说,国防军统帅部的将军们对各战场,也包括东线战场并不是没有责任。但若把“国防军统帅部”从那时起事实上已失去的责任,不论巨细都推到它的身上,也是历史的错误和违背实际情况的。
  蔡茨勒将军走马上任的最初几周里,深得各方面的宠爱,在人们的眼里,他自然成了希特勒军事高参中最强有力的人物。为了在对他最重要的问题上,“毫无顾忌”地绕过国防军统帅部战场这个障碍,不久他找到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即利用希特勒准备撤下东线疲惫不堪的部队,换上士气旺盛的西线部队、以片面满足东线需要的做法。但换到东线来的师,无论从装备状况
  上,还是训练水平上,都不适宜东线作战的需要。而且希特勒的东线兵力西调的命令也未能认真执行。
  当时,由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得不到陆军总参谋部的支持,因此想通过一条捷径,用国防军其他两个军种尤其是空军的多余部队,为它东线日益衰减的陆军输送新鲜血液。诚然,首先双方要达成完全一致,而且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经过长期受压后,鼓起勇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起草的命令草案根据这个计划海军抽掉10 万或20 万人,空军抽掉50 万人支援陆军——这是凯特尔对原计划打了一半折扣上报给希特勒的数字。然而,正当这个命令刚要发布时,就在第二天的大本营的形势讨论会上,空军总参谋长在瓦利蒙特耳边问道,他是不是这个安排的倡仪者。当瓦利蒙特点头称是后,耶顺内克微笑着说:“亏您想得出来”。一会儿,戈林到来,他没有赞许国防军指挥参谋长部副参谋长一个字,而是满脸怒气地看着希特勒。当戈林以清脆的声音大声说话的时候,希特勒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而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却立刻准备屈服,而且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戈林说,他不期望他的那些纳粹小伙子们穿上灰色的——所谓反动的——陆军制服,他却很想成立自己的空军师,从师长到普通士兵都是清一色的空军人员。
  这就是不幸的“空军野战师”诞生的时刻!希特勒只字不提他原来的命令,立刻表示同意,并要求戈林组建双倍的部队同时免除海军在这方面的任务。对此,凯特尔立即表示赞同;约德尔再次摆出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向陆军总参谋部提出的抗议因此而得不到支持。
  尽管在很短时间里,空军以惊人的速度组建了10 个野战师,不久又组建了10 个师,但却无法立即补充到久经沙场的陆军部队中去。空军野战师尽管有旺盛的战斗意志,但却有“先天之不足”。首先,它缺少有经验的指挥官,缺少充分的训练和适当的武器装备。尽管在形势讨论会上,希特勒每当听到空军野战兵师在艰苦的战斗中失灵的消息时,都非常神经质,甚至被当作无稽之谈,一一驳回,但仍无助于改善这种部队的形象。1943 年秋,空军野战部队终于被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编入陆军序列,但其战斗力始终未达到陆军师的平均水平,与希特勒出于对它的偏爱而授予它的“突击师”的称号更是不相匹配。
  从10 月起,尽管以从西线抽调的部队和首批空军野战师加强东线,仍无助于东线南翼的攻势。蔡茨勒为讨好希特勒,挖空心思,采用无数战术补救措施,也无济于事。这样,大本营在10 月底,准备迁回东普鲁士。在此期间,进攻目标仍然未变,还是高加索南部和捷列克,而首要目标还是斯大林格勒。近几周来,那里已展开巷战,正在争夺几座工厂和工人住宅区。而无数地段的危险处境也依然如旧,尤其是顿河下游。在这里,已由罗马尼亚第3 集团军代替意大利人占领阵地。在北非,自10 月23 日英国人向隆美尔集团军展开猛烈进攻后,新的威胁与日俱增。在德国整个阴暗的形势里,只有潜艇作战显露出光明的曙光,在护航作战中和远征行动中,建立了丰功伟绩。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一如既往,既没有过问海军的胜利,也没有过问空军不断遭受的挫折。
  最后突变
  希特勒不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也不是4 个月后突尼斯受挫时,才失掉战略主动权,而是早在11 月这个在德国现代史上决定德国命运的月份里,在西线和东线敌人的打击下就已失去了。战争的这种于德国不利的转折,已为世界所见;但在德国领导中心,首先是再一次摆脱了9 月打击的希特勒本人,对此毫无察觉。
  1942 年11 月2 日至21 日,德军在地中海战场和东线遭受三次重大失败,每次都使德国大本营惊慌失措。几周前来自空中的紧张局势,并没有使希特勒得到应有的警告。这样,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当时拟制的一份“1942 年秋总体形势概貌”没有产生任何作用。这份备忘录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于1942 年10 月31 日至11 月1 日,从乌克兰到东普鲁士的两天火车旅途中,最后定稿的。备忘录指出,在东线战场上,国防军及其盟邦军队的能力已达到其极限的边缘。对于西方列强即将发动的进攻途径,备忘录在经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属北非将是进攻“欧洲堡垒”的最有利的出发地。这一观点——决不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海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自己也曾表示过赞同——在1942 年秋季,也只能以一般的军事政治和战略的思想为基础。它缺少来自于自己的情报部门和意大利统帅部的充分资料依据,两者都没有正确估计到敌人即将实施登陆的准确时间——尽管敌人的登陆舰队已在开进途中,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备忘录最后建议,应尽快恢复与法国的军事对话。
  就在德国大本营返回东普鲁士“狼穴”的当天,传来了北非隆美尔在阿拉曼前方进行8 天浴血奋战后惨败的报告。面对这一打击,希特勒只能以“坚强”的话为隆美尔鼓气。正当11 月2 日傍晚,隆美尔为避免全军覆灭,只好违抗来自罗马和拉斯滕堡的命令,自作主张开始撤退时希特勒的一份著名电报正穿过太空,传到隆美尔指挥所。电报称:
  “德国人民和我对您的指挥才能深信不疑,对在您指挥下的、在埃及进行英勇防御作战的德意部队的坚贞无畏,满怀信心。在您所处的形势下,只能坚守不能后退一步,要将一兵一卒。。投入会战。。尽管敌人处于优势,但其兵力也将终有一日耗竭一空。坚强的意志战胜强大的兵力,这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您的部队要么胜利,要么战死,别无其他出路。”
  希特勒的警告,不但中断了隆美尔正在进行的撤退,并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在大本营第Ⅱ号宿营地里也掀起了一股余波。这里的人们对11 月2 日傍晚发出的电报,还一无所知。因此,当11 月3 日晨3 时,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值班军官收到隆美尔关于5 小时前部队已开始撤退的报告,并没有认识到形势的重大变化,未象其他重要情报那样,立即向其上司报告。12 小时后,这位年愈50 而久经考验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预备役少校军官,面色苍白地离开了希特勒的简易住宅。只因希特勒想弄清楚,在第Ⅱ号宿营地和隆美尔之间是否串通一气,玩弄阴谋,这位军官才死里逃生,免于枪决,但被降为士兵,到一个“缓刑营”去服役。按照军事惯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竭力承当了一切责任受到“解除职务”的处分。凯特尔曾阻止瓦利蒙特到希特勒那里去,但经斡旋,已无法挽回,并对他就为样离去表示遗憾。约德尔将军没有牵连此事,只是对同他进行长年合作的第一助手说道:“元首的意志就是我们的最高信条”。与约德尔相反,希特勒副官长施蒙特经过努力使对那位预备役少校的处分大大减轻,只是未能使他留下。11 月4 日,瓦利蒙特勒动身离开大本营。第三天,施蒙特便打电话告诉他,希特勒认识到,对他的处分是“不公平的”,并迫切恳请他回到原来的职位上来。同日下午,凯特尔也来了同样的电话。瓦利蒙特只是回答他们,在别人对他进行处理后,起码要允许他有个思考的时间。
  数日后,隆美尔派一名传令官火速赶到大本营,评细汇报了北非的态势,希特勒因此好歹接受了隆美尔的决定。在希特勒的不断谈话中,越来越陷入完全不现实的想象之中。他把他原来讲的话——要么“胜利”要么“战死”的抉择——早已丢到脑后。首先,他想承认在美国的援助下在北非的沙漠上打的完全是一场物资仗,而“轴心国”鉴于海上运输的困境。难以满足最低需要。少数几辆重型坦克,以及希特勒的最后“指挥”手段——大量使用“立即”和“火速运输”等词汇——也无济于事。在同盟国方面,蒙哥马利将军以个人的名义向英国第8 集团军士兵发出通告说,此役将作为决定性会战载入史册,它“将是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次打击是仅数天后,同盟国军队在法属北非的登陆。由于强大的美国军队在欧洲战争舞台边缘的首次出现;由于敌人占据着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富有重要意义的地域;由于德国缺少防御的各种准备和必要的兵力和手段,使德国统帅部面临着一种全新的、非同寻常的形势。
  面对这一事实,人们不禁要问,已经觉察到事态这种发展,并在一周前做出判断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是否对此不该比希特勒负更大的责任?人们不禁还要问,即使参谋部的上司不同意它的观点,难道参谋部就没有必要以及没有可能自主行事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当记住,正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代表在与法国进行谈判的最初时刻,就将法属非洲的防御问题放在首位,然而,这些努力都因希特勒的阻碍破坏而付之东流。记得,约德尔将军在1942 年10 月15 日的形势讨论会上,根据一些不大确切的情报,再次提出了一个他的参谋部过去曾提出过的建议,即允许法国人“从本国调集兵力,加强其北非的力量”这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最后一次提出北非问题。这些事实说明,指挥参谋部对此是没有责任的。还能说明这一点的是,11 月上旬,希特勒——还有约德尔——面对敌人在直布罗陀集结大量舰船,墨索里尼对法属北非形势,再次发出警告,甚至7 月7 日傍晚,敌军已经展开的形势,仍然认为,敌人在地中海的登陆目标不是法属北非,而是其他。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自己单方面即不依赖于希特勒而采取的准备措施,是为了防止盟军在法属北非的登陆取得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最高指挥机构的已经暴露多次的缺陷,譬如希特勒的僵化政治态度及其脱离实际的战略观点,——当时他只是看到来自西线和挪威的威胁;盟邦之间缺乏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漠视,等等——都使每一项合理化的军事准备工作未能得到实施,致使早已预料之中的敌人行动屡屡得逞。
  代替周密的准备工作而作的一些事,可以典型地说明德国大本营的工作关系。11 月6 日晚,戈林未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进行任何接触,便以希特勒的代言人自居,对在罗马的凯塞林说:希特勒排除同盟国将法属北非作为登陆目标的可能性。他要求早已精疲力竭的德国航空部队和几乎没有机动能力的意大利舰队,向敌人190 艘护航舰只“发起日夜不断的连续攻击,并将其歼灭。”11 月7 日,希特勒派冯·林特伦将军两次提请罗马“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部署防御,包括设立障碍物”。此时此刻,希特勒还再次命令加强地中海另一端的克里特岛的防御。
  在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在中午形势讨论会后,在大本营第I 号宿营地成员的陪同下,登上他的专列,穿越德国国土,向慕尼黑驶去,准备在那里与“老战士”共庆主观臆造的相安无事的战争态势,当后半夜列车到达图林根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时,传来了盟军开始在法属北非登陆的消息。此时此刻,希特勒首先想到的是去年对法国人所作的关于保卫海外领地,击退任何来犯者的允诺。而现在,他除了几艘潜艇和几个飞行中队外,并没有抗击敌人登陆——从卡萨布兰卡到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边界一线——的兵力。
  瓦利蒙特将军于11 月8 日早晨在收音机里听到这条消息。紧接着他接到来自东普鲁士的电话,希特勒已选定他为国防军统帅部全权代表前往维希,与法国最高司令部共同组织抗击敌人在西北非的登陆行动。同日晚,他又接到命令,让他于次日早晨去慕尼黑,到“元首专列”停车处待命。当他赶到那里后,他找到的只是一辆空车。他碰到了约德尔,才知道情况已经变了,希特勒又不想和法国人打交道了。形势异常紧迫,瓦利蒙特立即开始工作,因为车厢里除了副官外没有其他人,而且形势也需要他的知识和经验。
  在这些日子里,德国国防军大本营成了外部混乱局面的一面镜子:希特勒在慕尼黑阿尔齐斯大街“元首官邸”,与齐亚诺和赖伐尔举行会谈,未在专列上露面;凯特尔和约德尔在阿尔齐斯大街和车站之间来往奔波;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单独在一节卧车里,搜集紧急情报,拟制在突尼斯构筑“桥头堡”,以及占领“法国剩余地区”的命令。
  这次参谋部的搬迁表明,希特勒已改变初衷,不想马上返回东普鲁士,而是想独自在“山间别墅”,思考新的形势。在距陆军总参谋部约1000 公里,离事件发生地点2000 公里的“山间别墅”,希特勒这个刚刚还在慕尼黑啤酒馆自称为斯大林格勒主人的人,在11 月19 日至21 日,又遭到1 周内的第三次沉重打击:这座经长时间争夺的城市已被俄国人包围。数周来准备对顿河下游实施突破的企图,由于象北非一样缺少必要的手段,不得不再次放弃。一个作为集团军预备队、并已在斯大休格勒这个旋涡里,被搞得精疲力竭的德国装甲师,以及由蔡茨勒创建的由后方的打字员、面包师和司机组成的“紧急动员分队”,即搬出手头的一切力量,暂时抵挡一下俄国潮水般的攻击。
  即使在这种情势下,德国大本营仍象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居住时那样,采用习惯的分散办公形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