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痧疹辑要-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痧疹辑要
作者:叶霖
朝代:
年份:不详
序
属性:《周礼》,周公所以治天下者,无一事不备。至于医师,特令上士为之。下逮于鸟兽,亦有医。以是知百家
技艺,皆圣人之所创制,民生之不可一日无者。其为经纶参赞之功,至矣。今世医亦有官,而四方之为医者不少,
如史传纪载,未之或闻。欲求平正通达之医,亦不数觏。良由学业不精,故斯道日晦。吾友叶君子雨,敏而好
学,中年频遭家难,多误于庸工之手,慨然有济世之志。广搜医籍,闭户十年,深造轩岐之奥,着述甚富。昨以
《痧疹辑要》一种见示,伏读再过。其辨证论因,折衷中外,于前人根据违附会之说,立为剖断;而论三焦及同
身取寸之义,发前人所未发,尤为名言至理,超轶古今。可谓济世之书也,可谓传世之书也。爱付于民,公诸海
内,是为序。
x光绪庚寅暮春之初四明北亭李振霆撰x
序
属性:痧疹一证,汉魏经方不载。唐宋以降,亦未有论及者。前明罗田万氏,稍稍阐明其义,而语焉不详,难执为
法。近代诸家,间有精论,多散见痘书之末,每与隐疹、时麻淆混,辨证不清,治法多舛,苦无专书故也。余甚
悯焉。戊子之冬,寒夜挑灯,涉猎旧籍,不揣固陋,钩往哲之精华,抉先贤之奥旨,汇而成帙,间附一得之愚,
颜之曰《痧疹辑要》。未敢言有功斯世,或于业是科者未必无小补云尔。
x光绪庚寅春叶霖序于石林书屋x
凡例
属性:一、是书之辑,专论痧疹,其痘、斑、麻、隐等证,未便涉及。惟烂喉丹痧,稍有发明,然亦略而不详。欲
求全义,自有陈耕道《疫痧草》在,故不赘述。
二、治病须明经络。若经络不明,如瞽者夜行。而三焦一经,尤为痧疹伏气第一关键。越人以降,或有形,
或无形,纷纷聚讼。余不惮琐亵,以泰西解体诸书,缕晰辨明,使数千年幽晦复明,庶几长夜一灯,不致暗中摸
索。
三、经络虽明,俞穴难考。汉唐以后,针灸失传,总缘不辨同身取寸之义,致议论分歧,语多隔膜。余折衷
诸家,畅明经旨,泄千余年失传之秘,固豆疹之津梁,实针灸之宝筏。
四、清冷渊、消泺二穴,为三焦经脉。泰西引种之说,引其命门伏毒,由经络外达。此法与牛豆同,倘能推
广行之,亦保婴之一助也。
五、选录诸家精论,当以许橡村首屈一指。其余各有奥义,读者须细心领会,勿轻看过。
六、论治虽无剩义,惟疑似同异之间,病情百变,临证之士惝恍无所适从,故选案数十条,各法略备。其间具
治病原委,览者心目豁然。遇证之偶相类者,用之无疑,效可立俟,庶免望洋之叹。
七、书分四卷。卷分八篇,曰述原,曰引种,曰预防,曰禁忌,曰辨证,曰论治,曰运气,曰选案。每有一
得之愚,附之篇末。高明之士,起而正之,匡其不逮,固鄙人之幸,亦是书之幸也。
八、古人文本,未便割裂。前后之间,难免拉杂。书虽八篇,气则一贯,读者参观互证可也。
九、是书首重畅明医理,未敢以文害义,其重复芜杂之诮,知所不免,阅者谅之。
卷一
述原
属性:钱仲阳曰∶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
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 ,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 ,以涕稠浊,色白而大,心
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 ;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色赤黄浅也。涕泪出多,故脓 、水
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 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
始发潮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多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潮热随藏,出如早食,潮
热不已,为水 之类也。疮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尻凉、耳凉是也。尻、耳俱属于肾,
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疮黑陷,而耳尻反热者,为逆也。
《圣济总录》论曰∶小儿禀气纯阳,脏腑蕴热,自内出外,随气熏蒸,散于荣卫肌肉之间,留连内腠,或因
饮热乳,或因遇时疫,热气乘其肌肉嫩弱,遂变疮疹。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似蚊喙所螫,点点赤色,俗
号麸疮;甚者其邪在脏,发为豆疮,状如豌豆,根赤头白,穴出脓水,俗名 疮。皆于未发时,先蒸热如伤寒状,
头痛面赤目黄,遍身皆热,腰背疼痛,小便赤短,大便或溏或涩,烦渴引饮,甚则谵语,其脉浮大洪数
者,是其证也。
李东垣曰∶夫斑疹始出之证,必先见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足梢冷,多睡
惊。并疮疹之证,或生脓胞,或生小红斑,或生瘾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显上证,而后乃出?盖以上诸证,皆
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导,逆于面上,
故显是证。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诸斑证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医者当知此理,乃敢用药。夫胞者一
名赤宫,一名丹田,主男子藏精施化,妇人系胞有孕,俱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异名也,
象坤土之生万物也。夫人之始生也,血海始净,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子;三日四日五日,血脉已旺,精
不胜血,则为女子。二物相搏,长先身生,谓之神,又谓之精。道、释二门言之,本来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
月之间,随母呼吸。呼吸者,阳气也,而生动作,滋益精气。饥则食母血,渴者饮母血,儿随日长皮肉筋骨血脉。
形气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此恶血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
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荣气不从,逆于肉理,恶血乃发诸斑疹,皆出于膀胱壬水。
其疡后聚肉理,归于阳明。故三番斑始显之证,皆足太阳壬膀胱克丙小肠,其始出皆见于面,终归于阳明肉理,
热化为脓者也。二火炽甚,反胜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从足太阳传变中来也。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
不令交攻其中;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小儿以后再无二番斑出之患。此《内经》之法,览者
详之。
孙东宿曰∶麻疹,浙之呼为 子,又曰痧子;吴地呼为疹子;新安呼为麻。总为有生初之淫火,伏于命门之
间。命门具太极之理,而阴阳五行系焉,脏腑之所由也。盖五行一阴阳,阴阳
一太极也。天之与人,咸相感通。由其通,故天寒而人身寒,天热而人身热也。天之疠气,一动则所禀之毒随感
而发,阳感之则疹出焉,阴感之则痘出焉。阳浮而浅,故疹易出易敛;阴凝而深,故痘难出难痂。阴阳二劫之毒
尽出,则向安矣。余故曰∶人之出疹出痘,犹蚕之一眠二眠三眠也。痘虽出于阴,而实成于阳,以气为之固也;疹虽
出于阴,而实借于阴,以血为之资也。何见之?痘非气行则血不附,安得结痂;疹非血济则气失根据,焉能收敛?
斯阴阳升降之理,一开必一阖。血之附气,气之根据血;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为其根也。前人谓痘出于脏,
不知指何脏;疹出于腑,不知指何腑而云之也。又谓疹出心肺,故鼻涕而咳嗽。余谓此皆臆度套词,而非有真知
一定之见也。既曰疹出于腑,心肺独非脏乎?按《内经》鼻为肺之门户,通天气。阳毒上发,热毒熏蒸。盖心肺
位尊膈上,又肺主毛窍,毒从窍出,是干于肺而非出于肺也。要知痘之与疹,皆出于命门之阴阳也。
霖按∶痧疹,古经方不载。宋元以来,诸贤着述率多拉杂。前明罗田万密斋,始将治法阐明。其论胎毒,在腑在
脏,仍属依样葫芦。惟孙文垣命门之论,允为精当。然痧疹之根原虽明,有非关命门伏气,其形证似是而非者。风隐斑
疹之外,又有烂喉丹痧一证,均当详考,谨列于下,庶免混淆。
风疹初起烦痒,搔之随手垄起,成片成块,愈搔愈甚,由脾虚血热,感风邪而作。治宜调中疏风,不可专用
风药。
隐疹始候,如蚊蚤螫啮,烦痒无头粒,搔之似肿非肿,隐隐然不发,胖甚则发热腹痛。此脾有蓄热,更为风湿
所中。治宜消风清热。较痧疹险证中之皮里隐不同,不可牵混。
按以上二证,即《巢源》所谓邪折于肌,与内热相搏则
为轸;《外台》所谓赤轸如蚊螫烦痒,搔之重沓垄起。斯即赤白二种之风矢隐轸也。
斑有色点而无颗粒,其状或如锦文,或如云霞,抚不涩指,按之晕浅。证有阴阳之别∶阳斑色紫点小者,心
胞热也;色紫点大者,胃中热也。或由温病,或由伤寒,或者汗后,或者血热,各有其因。阴斑色淡红,口不渴,
脉不洪。乃伏寒在下,迫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蒸所致。宜各从本病,以决死生。
按《伤寒总病论》曰∶冬温之气,至春夏而发,肌肉斑斓,隐轸如锦文,俗名麻子疮。《补亡论》曰∶斑形
如丹砂小点,又若锦文灿烂。此即热病之斑轸,与痧麻迥异者也。
麻疹发热,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也。出则细碎,皮红成片,如蚊蚤螫啮之
迹,抚之涩指,按之起晕,是其证也。亦须从面至胸背手足出透,以红润为佳。重者身膨胀,眼亦封闭。麻色有
赤白微黄不同,只要红活,最嫌黑陷。麻出面目胸腹稠密,缠锁咽喉者逆,发不出而喘闷者凶。麻疹与痧疹异
处,初见遍身发麻,退后脱皮,而治法亦略同。方书不载,惟《景岳全书》有此论治,宜参考。又有遍身但红
而绝无斑点者,谓之火丹,亦其类也。故痘科中有夹痧、夹麻、夹丹等证,总皆热毒所致,俱当详辨也。
按郭白云所云,焦则退皮,状如麸片者,即今之麻疹也。
或问∶痧、麻二证,一云命门伏毒,一非命门伏毒,抑有说欤?曰∶痧疹人人不免,或有未痘之先出者,痘
后仍必复出;麻疹则毕世不出者十之八九,患此者不过十之一二。一为伏藏之毒,一为疫疠之气。以此证之,夫
复何疑。
麻疹之外,又有时痧,亦非伏毒,乃寒温失节,酿为天行
时气,虚人多易感受。邪干经络,则身热有汗,咳嗽,神安,口不甚渴,其发始则三五散布,继则赤 云密。自发
至退,常十余日。兼有便溏,沙足而便溏止。热退则胃气开,病将退矣。治法∶身热咳嗽,痧点未达者,疏解
兼以开肺;继则痧点渐透,达而未足,或兼泄泻者,仍用疏解,不必止泻,痧足泻即止。未足目赤神烦,舌绛脉
数者,疏解兼清热。痧透已足,赤 云密,脉象数大,舌绛神烦者,清火养液。痧足渐回,热退胃开,而咳嗽
未止者,轻清理肺。其有少阴不藏之人,其气必虚,感邪亦重,或痧发早回,而躁热不退;或神机呆倦,腹痛胸
满;或鼻煽气促;或液涸舌干;或正虚脉乱。此等恶候,犯之多危。
烂喉丹痧,古人无此证,古书亦无此方。近时患此者,既多且险。总缘风气 薄, 疠之邪,人易感受。初起
咽喉肿痛,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甚则身痛神呆,脉郁心烦等证。遍身痧点,细碎红活,有汗者轻;灼热无汗,
肌如红纸,痧隐成片,不分颗粒者重。若痧色紫滞干枯,喉烂神昏者,为毒火内陷之险证矣。其论治不外疏达、清
化、下夺、救液数法。然次第失宜,流弊无穷。陈静岩《疫痧草》言之甚详,最宜详阅。此证传染易易,不可
不防。王孟英《仁术志》中载有一方∶凡见寒温失序,闾阎有此证时,可用陈白莱菔英及鲜橄榄二味,浓煎当茶
恣饮。试之良验。
按陈静岩《疫痧草》,论证论治已无剩义。惟辨疫邪所由来一篇,归本于种痘之余毒未尽,此臆度之辞,殊
不可信。余留心十余年,见患是证者,非尽种痘之人;不患是证者,亦非尽出天行痘之人。此其明证。徐灵胎曰∶
宋时,痘疮形证治法甚略 近日愈变愈重,与斑疹绝不相类,治亦迥别。因知天下之病,随时随地,变化无穷,
所以《内经》有五运六气、异法方宜等论。为医者苟不能知天运之转移,及五方之体性,终有偏执之处。此诚
通论也。
卷一
引种
属性:《泰西方鉴》云∶种疹法∶先于患者发疹最多处部,以铍针微刺之,急将绵一片,浸取其血。尔后就种者
上徐徐刺之,令血流漓,凡一刻顷,乃取彼浸血绵贴其疵上,直紧绑之,放置三日许,而后撤去。但要其针疵
不深不浅,一适其宜;贴绵间不长不短,惟中其时。
霖按∶此即泰西牛痘法也,由清冷渊、消泺等穴引出命门伏毒。痧疹与痘证,虽有气血之殊,然其理则一。
可以择天时,察人事,较疫疠感召,内外之因齐发者不同。今牛痘业已盛行,未见流弊,医家病家,可勿疑贰。
又法∶取浸血绵一片,插入鼻中,亦能传染。
霖按∶此即中土种痘法也,由此引命门伏毒,由脏腑而肌肉。虽可择天时,察人事,究未若由经络引出者
为稳。
又法∶取患者眼泪,若鼻涕,蘸绵以插入种者鼻内,或贴之皮肤,亦能传染。
又法∶将患者之亲近衣,遍摩种者之身体,或着之 脚,是亦一良法也。
霖按∶此两节合中西种痘法脱化出者,用涕泪较刺血为尤便。但从经络引出者为善,由脏腑引出者究未妥当。
凡种疹者,有八益焉。不至陷不治,一也;无其毒侵肺以发咳嗽,二也;虽有余毒,无侵入眼耳及他要具,
三也;比较于天行,则质善而证顺,四也;纵发 肿、大热、烦闷等,其证大率轻易,五也;天行之疹者,间
易至劳状,至于种者,则决无有其患,六也;病中或发嚏,或多泪,然至疹痂干燥乃即止,七也;于种痘法则
疵疮脓溃动经久,于此法则其疵速愈,八也。
霖按∶手少阳三焦经正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间,
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清冷渊、消泺二穴,在肘上 外,正三焦经脉处也。痧痘为命门伏藏胎毒,考命门背KT 七节间之穴,
为相火之宅,心包为相火之脏,三焦则相火之腑也,由三焦经脉处引达命门伏毒,所谓同气相求,其理显然,
又何瞻顾疑惧之有?
人为三才之一,本与天地相肖。督脉统一身之阳,任脉统一身之阴,此即人身之乾坤,亦即九一二数之相
表里也。肺与大肠属兑金,胃与脾属艮土,亦即四六二数之相表里也。心与小肠属离火,膀胱与肾属坎水,亦
即三七二数之相表里也。心包络、三焦属震,震阳木,即为相火,胆与肝属巽木,亦即八二二数之相表里也。
震是阳木,何以为相火?火无体,以木为体。说卦传谓震为雷,为龙雷之火,岂不象人身之相火乎。不但包络、
三焦是震卦,即右尺命门亦是震卦,人自不察耳。此乾坤六子以配人身之定体。命门为水中真火,先天胎毒伏
藏。命门如雷火潜于水底,遇时则发,发即燎原,岂若取同气之三焦,由经络外达,不伤脏腑之为善乎。
或问∶命门之所以属震卦,亦有说乎?命门者,背KT 七节间之穴也。背KT 二十一节,三七二十一,命
门当其七节之间,正犹震卦一阳在二阴之下,其象最肖。此乾坤始交,一阳初动,为生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