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大般涅槃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達窮所供的食物Sukara…Maddava應為一種菌類植物。此種菌類有時或含毒性。窮達所供者或非有毒之一種。但以八十高齡的佛陀,因年歲影響到他的健康;又因所食數量過多,以此致疾,甚有可能。不過,有一事令人不解者為其明白囑咐窮達以全部栴檀樹耳供佛,而不要分奉給比丘僧眾。他并令將剩餘的部份掘地埋藏之。其理由為除如來外,非梵天、魔眾及人類能對該物有良好的消化(第四章18—19),如是,則佛陀在進食之前似已預知該物之特別性伲2恍业氖率潜艘嘁虼说貌。挂徊〔黄鹋c世長辭。筆者於一九四二年曾以英文撰八稿睿唬
Sukara…maddava and the Buddha's Death 詳論此事,載於印度班陀爾卡枺窖芯繉W院廿五週年紀念學報內。對此問睿信d趣的讀者參閱之。
三、歷史佛陀的另一面則為其待人接物的慈藹態度。他常是慈悲為懷,循循善誘,例如當阿難想念及佛陀即將入滅,而他自己尚在學地未證道果,遂倚門自泣。佛陀即以善言安慰之,并表彰他的德性(第五章13 ︳16)。
當彼將圓寂之數小時前,游行者蘇跋陀亟欲見佛以決其疑。阿難以佛病勢嚴重數次拒絕之。佛陀得悉此事後立即命其進郑В橹f法決疑,而成為佛陀之最後弟子(第五章23)。我人試想一垂死之人情況。但他不惜一切以接引發心者。此在常人殊為不可能之事。
佛陀說法度人不擇貧富貴賤,上自國王大臣,下至鄉曲細民如歌女菴婆婆梨,且接受伊之齋供與所獻之園林(第二章14 ︳20)。此在他人或有所顧懀В鹜觿t不如是。又佛陀所收之弟子是來自印度各個階級,或為婆羅門,或為最低賤階級。佛陀對他們不分高下,一視同仁,故有「四河入海,不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為釋種。」9之名言。因生長在不良的社會階級制度裹,佛陀深知其蔽。彼雖未能積極破壞之,但其所施之僧團者則為其反抗之表示,殆無可疑。
如上所述,我人所見歷史的佛陀是理智的,且他著重於道德倫理,事事皆合乎法度,其偉大人格與合乎人性的行為是出萃絕倫。若我們以「天神」或「神話」視之,則實際是侮辱及瀆冒釋迦牟尼佛!
四、佛陀入滅年代
歷史佛陀的另一重要點則為彼之入滅年代,中西10學者對此問睿H為關懷及多次為文討論。至於今日,學者們已大致承認下列日期:
佛陀降生:西元前五六三年
佛陀入滅:西元前四八三年
此結論係根據用巴利文所寫的島史11Dipavamsa及大史12Mahavamsa。該兩史籍基於古昔印度與錫蘭的傳承謂阿輸迦王Asoka之祖旃陀掘多Chandra Gupta以西元前三二一年即位為摩竭陀王,在位廿四年;其父賓頭沙羅Bindusaro在位廿八年,此後四年無國君執政。阿輸迦王繼承其父於西元前二六五年登位,於其快將即位之前,佛入滅已二一八年,以此推之,其結果為:
二六五+二一八=四八三(佛滅年代)
四八三+八十 =五六三 (佛生年代)
此外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所載之「眾拢c記」亦與此推算相近。筆者於數年前曾以英文寫稿13名曰A Study of the Dotted Record載於一九六五年美國枺綄W會學報詳論此事,并指出高楠順次郎所定14佛入滅為西元前四八六年之錯铡垍⒖贾
五、神話部份
關於歷史佛陀的生活,本經所貢獻者已如上述,茲且論其涉及「神話」或「預言」部份:
1佛陀之渡恆河似以神通力而不賴船筏之助(第一章33)。
2佛陀之捨壽是因惡魔之敦請(第三章34—37)。彼曾數次給阿難以暗示謂修道者可以住壽一劫。但阿難不解佛意,未申勸請(第三章1—6)。故佛陀之捨壽,阿難遭佛譴責,謂咎在於彼(第三章38—48)。
惡魔Mara一詞有多種解釋。若以心理或倫理立場視之,此或為我人之Evil Disposition邪念或邪欲之「人格化」。但一事滋人疑惑者則為為何佛陀必需弟子之啟請始欲「住壽一劫」?揆以佛陀之年歲及健康情形(當時彼已屆八十高齡)即使阿難會佛旨意懇請「住壽一劫」,佛陀是否即能久遠住世,長生不死?此一問睿m非我人所能回答。但以其教理:「當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離必然性,不要其解離,此何可能。」觀之,長生不死,殆不可能,且非佛陀所重視之事。
3本經述及佛陀時代之拔塔里村Pataligama即係後來阿輸迦王之首都華氏城或波吒釐子城Pataliputra(現時之Patna)。經過約二百年之時間,荒僻小村變城國都殊無足怪,但經中曾提及佛陀在該村住時以天眼望見數以千計的神祗在該處劃封宅地,并謂:「此拔塔里子城Pataliputta將成為一大都市與商業中心……」(第一章26—28)。此頗含有「預言」意味。吾人固不當疑惑佛之先知或「神通」。但另一可能性則是此段暗示本經之某一部份是約在西元前三世紀頃完成而被添入。將該「預言」托之於佛陀之親口,頗為該「未來」首都增色不少。
4當佛陀捨壽時有大地震(第三章10),其圓寂時天雨曼陀羅華,而天神如梵天,因陀羅等曾以歌讚致敬(第六章10。其後在闍維時神祗等暗示其意向關於佛之遺體應由某方向出城入城(第六章14—18),以及濁水忽然變為澄清等(第四章21—25)。
上列諸點似嫌涉及「神話」,但如果編輯此經的弟子們至铡赶嘈拧箓ゴ蟮姆鹜邮菓堋溉颂臁苟Y拜恭敬。他是「天人師」,及「天上天下,唯佛獨尊」。他們以不可動搖的「信仰」去打破現實與理想的界限,而認為「實有其事」。那雖是無法去證實,但也是無法去證明其非是。此種問睿詈帽A簦蛔鞫ㄕ摚源齺碚摺
※ ※
本經初稿的譯出是在廿多年前當筆者尚在印度國際大學留學。後來個人因忙於各大學之執教與研究工作,且展轉由印度赴錫蘭,從錫蘭至美國,此稿遂被儲藏篋中,無暇整理。今夏費時數月細心將原稿修正數次,始得全工告畢,并請台北慧炬出版社刊佈流通。在刊印與發行方面,若無周宣德與顧世淦兩先生之努力與熱忱,則此經或不能立即與世人見面,今特向他們表示甚深謝意。
於此,我應向前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教授致最深敬禮,因本經之譯出實受彼之提示與指導。彼之化雨春風,令人銘佩不已。彼努力於中印文化復興及學術交流工作垂四十餘年。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之建立即其偉績之一。今彼又在印度菩提場—佛初成正覺處創設世界佛學苑中華佛學研究所。雖時殊世易,艱難萬狀,彼仍以大無畏精神奮力邁進。茲謹馨香蹲F湓缛粘晒Α
以現代語譯巴利文佛經在今日或許是創舉。如有欠妥之處,敬希海內外碩德賜教是幸。
一九七一年九月一日
巴宙敘於美洲愛和華大學
01 此為鳩摩羅什論翻譯之語。
02 W。Pachow; parative Studies in the Maha…Parinibbana…Sutta;pp。 5—6; Santiniketan: Visva—Bharati Cheena—Bhavana;1946。
03 See T。W。 and C。A。F。 Rhys Davida (tr。; The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artⅡ pp。 51︳191; London:Luzac and pany;一九五九)。
04 W。Rahul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pp。 81—82; Colombo:M。D。Gunasena and Co。;1956。
05 S。 Radhakrishnan; The Hindu View of Life; p。 82;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49。
06 巴宙:論巴利佛典中的阿羅漢,海潮音五十一卷五月號,一九七○。
07 W。 Pachow; A parative Study of the Pratimoksha;pp。 73—78 Santiniketan: The Sino…Indian Cultural Society; 一九五五。
08 W。 Pachow; 〃Sukara…maddava and the Buddha's Death〃 in the Annals of the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Silver Jubilee Volume;India; Poona:1942。
09 見增一阿含經29:9大正藏卷二,六五八–六五九頁。
10 1 W。 Geiger;The Mahavamsa; Introduction P。 xxvi。
2 V。A。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 P。 49。
3 J。F。Fleet;〃The Day on Which Buddha Died;〃in JRAS1909;P。9。
4 Gopala Aiyer; 〃The Date of the Buddha;〃 in the Indiah Antiquary 1908 P。 341 ff。
11 H。 Oldenburg; (Ed。 and tr。 The Dipavamsa; pp。 144—5); London:一八七九
12 W。Geiger; The Mahavamsa; Introdcation; P。xxvi; London:一九○八。
13 W。Pachow; 〃A Study of the Dotted Record;〃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htal Society; Vol。85; No。 3;一九六五 pp。342—8。
14 W。Pachow; ……………… p。 343。_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傳大般涅槃經
巴 宙 譯
第一章
01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在王舍城臁惿椒濉枙r摩竭陀阿闍世王––韋提希之子立意欲征伐越祗人,彼自念言:「我將摧毀越祗人使之根絕種滅,雖然說彼等是很強盛」。
02 於是他告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說:「來,婆羅門,你去薄伽梵處稱我名頂禮佛足,問其少病少惱,健愉輕安否?你白佛言:『世尊,摩竭陀阿闍世王頂禮佛足,并問候世尊少病少惱,健愉輕安否?』又說:『世尊,摩竭陀阿闍世王立意欲征伐越祗人,他曾說:『我將摧毀越祗人使之根絕種滅,雖然說彼等是很強盛。』凡薄伽梵所指示者應善憶念,轉述於我,因為如來是不語虛妄。」
03 「杖弧梗咄釉紫嗤呱晨_回答說。他下令準備好許多輛精美車乘,自己坐上一輛車,與其侍從離開王舍城進向臁惿椒濉7部赏ㄜ嚨牡胤浇砸攒囆校崮讼萝嚥叫腥サ椒鹜拥淖√帲揭眩鹜踊⒑鸭皢柡蚱鹁樱妥鋫纫葬幔咄釉紫嗤呱晨_白佛言:「世尊,摩竭陀阿闍世王––韋提希之子,頂禮佛足,并問候慈座少病少惱,健愉輕安否?彼立意欲征伐越祗人,他曾說:『我將摧毀越祗人使之根絕種滅,雖然說彼等是很強盛』」
04 爾時尊者阿難立於佛後用扇扇佛。薄伽梵語尊者阿難說:
「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常相集會?」
「我聽聞越祗人常相集會,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常相集會,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負責任?」
「我聽聞越祗人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負責任,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負責任,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凡有所作為皆依照越祗古昔所傳制度,而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
「世尊,我聽聞越祗人凡有所作為皆依照越祗古昔所傳制度,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
「阿難,當越祗人凡有所作為皆依照越祗古昔所傳制度,仍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年長者并接受其忠告?」
「我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年長者并接受其忠告,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恭敬尊奉其年長者并接受其忠告,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過越祗人不誘迫其本族的婦女與之同居?」
「我聽聞越祗人不誘迫其本族的婦女與之同居,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不誘迫其本族的婦女與之同居,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城巿或鄉鎮的神舍,不廢棄往昔所規定,所遵行的正當祭獻?」
「我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城巿或鄉鎮的神舍,不廢棄往昔所規定,所遵行的正當祭獻,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恭敬尊奉其城巿或鄉鎮的神舍,不廢棄往昔所規定,所遵行的正當祭獻,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對諸阿羅漢有適當的保護,防衛及供養,其在遠地者將趨赴境內,而已在境內者會平安居處?」
「我聽聞越祗人對諸阿羅漢有適當的保護、防衛及供養,其在遠地者將趨赴境內,而已在境內者會平安居處,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對諸阿羅漢有適當的保護、防衛及供養,其在遠地者將趨赴境內,而已在境內者會平安居處,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05 於是佛陀語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婆羅門說:「婆羅門,往昔我住在毘舍離的沙然達達神舍,以此七興盛法教越祗人,當此七法尚存在於越祗人中,當越祗人仍諄諄以此相訓,婆羅門,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時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白佛言:「喬達摩,若越祗人有此七興盛法之一,已只會興盛,不會衰微,何況彼等有此七法,若如是,喬達摩,摩竭陀國王是不能屈伏越祗人;那是說在戰爭中得採用詭郑螂x間其同盟,國事繁忙,現請告辭。」
佛言:「婆羅門,可宜知時。」
時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對佛陀的教言發生欣喜,遂離座而去。
06 瓦沙卡羅去已,薄伽梵語尊者阿難說:「阿難,你往告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諸比丘盡集講堂。」
「是,世尊。」尊者阿難回答說。他即往告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諸比丘盡會講堂。回來時他向佛作禮,退立一面說:「世尊,比丘僧眾已齊集講堂,唯拢獣r。」
爾時佛陀即從座起,走向講堂,就座後,告諸比丘說:「諸比丘,我將宣說七種興盛法,且專心諦聽!」
「是,世尊。」諸比丘回答說。
薄伽梵說:「諸比丘,當諸比丘(一)仍常相集會;(二)當彼等仍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盡力於僧團職務;(三)當彼等依照所制定的律法而行,仍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四)當彼等仍恭敬尊奉年高望重富於經驗之長老,僧伽之師父,并接受其忠告;(五)當能使人轉世的貪欲既起,彼等仍不為其所影響;(六)當彼等仍樂於耄Ь樱唬ㄆ撸┊敱说热允匦撵兑唬渫乐兄忌普邔②吀爸褋碚邔⑵桨簿犹帲瑒t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當此七法尚存在於諸比丘中,當諸比丘仍諄諄以此相訓,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07 「諸比丘,復有七種興盛法,我將宣說,且專心諦聽!」
「是,世尊。」諸比丘回答說。
薄伽梵說:「諸比丘,(一)當諸比丘仍不喜沾染俗務;(二)當彼等仍不愛好閒談;(三)當彼等仍不喜偷懶;(四)當彼等仍不喜交撸В唬ㄎ澹┊敱说热圆粦研坝驗樾坝笥遥唬┊敱说热圆慌c惡人為友或伴侶;(七)當彼等仍不因已證小果而停止進趣最高拢唬瑒t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當此七興盛法尚存在於諸比丘中,當彼等仍諄諄以此相訓,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08 「諸比丘,復有七種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