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完)-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上,展示了一些令美国人特别骄傲的艺术家和作家。在儿童文学“梦之队”中列了三位:苏斯博士、E。B。怀特和这位槐尔特女士。
这部小说发表于1935年,但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它讲述的是作者一家的真实故事,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因为故事里的女孩罗拉比真实的罗拉稍微大几岁。
介绍这个故事之前需要先讲一点历史背景。在白人到来之前,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当白人占据了东部海岸后,逐步向西部扩张,印第安人被迫西迁,不愿意迁移的要么被迫同化,要么遭到灭绝性的屠杀。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部的广阔疆域还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区域。为了推进西部的拓疆运动,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法案,只要白人移民过去开垦农场,住满五年,就可以拥有自己开拓的土地和家园。而且只要开垦10英亩,就可以获得160英亩的土地。
英加尔一家原本居住在威斯康星大森林里(槐尔特在《大森林里的小房子》中讲到这一段),爸、妈决定,带着女儿玛丽、罗拉和刚出世的小婴孩卡里,还有忠诚的看家狗杰克,一同到西部大草原去拓荒。
那里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一家人的全部家当都装载在一辆篷车上,爸爸赶着马车向西部行进。在冰河快要解封的晚冬,他们越过密西西比河,一路还经过了不少森林、丘陵和河流。当他们连人带车泅过密苏里河的时候,全家人差点被汹涌的激流卷走。
他们终于来到了一片大草原上。在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没有迹象表明从前有别人来过这里。篷车孤零零地停驻在广阔的土地和天空之间,一家人搭起了宿营地。这里距离最近的小镇——独立镇约有40英里,爸爸很满意,决定从此就在这里开始新生活。他们在这里搭建了小木屋、马厩,开辟了自己的农场,与相邻的其他移民和睦相处。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这片陌生的地方充满了危险。到处有狼群出没,夜里时有群狼围着小木屋仰天长啸;白天常有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经过,他们有的很有礼貌,有的却很野蛮,时常闯进屋里来拿东西;夏天的蚊子传播可怕的疟疾,全家人染病都卧床不起,幸好有黑人大夫来救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有一次,草原起了大火,火势差点吞没了整个农场和木屋。
不过这片陌生的地方也生机勃勃,天上的云雀,地上的野兔、肥松鸡,印第安旧营地的彩色珠子,都令孩子们着迷。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绿草在风的吹动下,如波浪般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暗淡。在繁星密布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露天的餐桌旁。爸爸一边拉着小提琴,一边低沉地歌唱:
噢,我是吉卜赛人的国王,
过着称心如意的生活,
临睡以前我要喝上一杯美酒,
世界任我逍遥自在。
一家人还与邻居爱德华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爱德华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游过河,他给玛丽和罗拉带来了圣诞礼物。他说自己在小镇上遇到了圣诞老人,老人说没法渡过河,就请他来转交圣诞礼物。虽然礼物很简单——只有两个杯子,两根棒糖,两块饼子和两个便士,但足以让孩子们激动得欣喜若狂。爸爸握着爱德华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可惜好景不长。政府又决定把这片土地还给印第安人,并派出军队准备驱赶大草原上的白人移民。英加尔一家只好把家当装上车,告别了大草原和小房子,又开始了新的漫漫迁徙路。
当罗拉在自己的故事里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已经接近70的高龄了。这位老奶奶非常平静地叙述着一家人坎坷却也特别值得留恋的平凡故事,以一个小女孩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拓荒时代的艰辛和激情。她虽然叙述得特别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夸张的技巧,但听完她的故事,心情却特别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特意找来了一幅电子版的美国地图,找到英格尔一家从大森林迁徙到大草原的起点和终点,起点在威斯康星州的派平(Pepin)附近,终点在堪萨斯州的独立镇(Independence)附近,用非常精确的电子量尺测量,直线距离居然有850公里。你知道这段距离有多远吗?如果以北京为起点,大概向东北可以去到长春,向西可以去到银川,向南可以去到接近合肥的地方。
你再想像一下:英格尔一家那辆马拉的篷车。爸爸驾着马,妈妈抱着一个婴儿,两个8岁都不到的小女孩坐在篷车上,马车旁跟着一条忠诚的狗。他们就这样,经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野兽、蚊虫、强盗、还有对白人心怀仇恨的未开化的印第安人,随时都可能要他们的命。他们就这样跨越不可思议的距离,来到未开发的大自然里,顽强地奋斗,开辟属于自己的家园。而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生活过来的孩子,同样快乐、浪漫,而且对人充满友爱,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你说,这样的故事,难道不能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吗?
成长故事(8)
【铁路边的孩子们】
英国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E。 Nesbit,1858…1924)的《铁路边的孩子们》是一部经典的儿童小说。小说于1906年版,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几个英国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前面的“魔法故事”里,我们曾经介绍过内斯比特的《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她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法妈妈,甚至有人称她为“二十世纪儿童文学的伟大源泉”。
内斯比特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她的父亲是一位农业化学家兼农业学校的校长,可惜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9岁时,她跟随母亲到欧洲大陆生活,直到13岁才回到伦敦。少女时代,她的诗才就崭露头角,时常在杂志上发表诗作。18岁时,她结识了兼具才华和魅力的年轻人休伯特·布兰德,两人热恋并在两年后结婚。
这位布兰德先生是一位思想激进的改良派社会主义者,他把内斯比特也引到积极的社会活动中。1884年,这对夫妻与另外几位朋友共同创立了“费边社”,丈夫是社团的第一任主席,妻子是第一期社刊的主编,他们甚至给当时出生的儿子也取名叫“费边”。
这个主张渐进的方式推广社会主义的费边社,后来成为非常著名的政治社团,到今天仍活跃在英国社会。创办初期,这个社团集中了当时英国最优秀的一群社会精英,包括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萧伯纳、威尔斯是两位著名的文学家成员。萧伯纳也是在这里与内斯比特相识,两人亲密的友谊延续了一生。
不过作为丈夫,布兰德先生既缺乏赚钱养家的能力,也缺乏应有的忠诚。他在生意场上惨败,而且还时不时与别的女性有染。内斯比特非常宽容地原谅了丈夫,不但依靠写作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而且还收养了丈夫的两个私生子女。当布兰德染病而且渐渐丧失了视力后,她仍然悉心照顾他,直到他于1914年去世。
根据她同时代人的回忆,内斯比特是一位富有活力、魅力四射的女性,她所到之处,总有崇拜者追随。她不拘泥于传统,但严守很高的道德准则。她能在周边嘈杂的环境下很投入地写作,不间断地抽着烟。一边写作一边夹着长长的烟嘴,这几乎成为她的标志性形象。
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抽烟,不但是反传统的,而且还被认为是放荡的行为。不过内斯比特绝不是那样的女性,你只要读过她的儿童小说,特别是《铁路边的孩子们》,就知道她肯定是一位非常高尚的女性。
这部小说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故事里的那位母亲俨然就是内斯比特自己。
故事里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叫罗伯塔,你也可以叫她伯比,她快十二岁了,是一个特别善解人意的女孩。老二是男孩,名字叫彼得,刚过十岁生日。最小的是菲莉丝,她心地很好。
他们本来住在伦敦的郊区。爸爸是政府公务员,他虽然很忙,但只要在家就随时准备跟孩子们做游戏。妈妈也是天底下最好的,她不但经常跟他们玩,而且还会为他们写故事和有趣的诗。这是一个非常快活的家庭。
可是有一天,家里发生了变故。爸爸离开家,再也没回来。仆人们闭口不谈这件事,妈妈只说因为公事,爸爸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笑着告诉孩子们,他们将离开这座房子,搬到乡间一座可爱的白色小房子去。
妈妈和三个孩子乘坐火车,走了一整天,在夜里很晚的时候来到一个小车站上。搬运工拉着一车行李,带着他们走了一大段黑暗和泥泞的道路,终于来到了他们的新家。走进空荡荡的房子里,狂风和在黑暗中簌簌作响的老鼠,令孩子们感到害怕。妈妈让孩子们点燃蜡烛,要点多少就点多少。许多根蜡烛点起来,壁炉里的火燃起来,整个房间充满了光明和温暖。
搬到新家后,妈妈每天都在忙着写作,她必须赚取稿费来养活一家人。生活相当清贫简朴,他们甚至没钱买煤生火。只有当妈妈卖掉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孩子们才能买点儿点心来,和妈妈一起开心地喝茶庆祝。但妈妈绝口不提爸爸的事情。
三个孩子非常懂事,他们学会了打理自己的生活,帮助妈妈理家。乡间的生活一点也不沉闷,到处都有新奇的事情等待他们发现,而且当地人很友善,孩子们与站长、搬运工、火车司机都交上了朋友。最令他们着迷的是铁路和火车,他们几乎天天到铁路边玩耍。他们知道每一趟车的正点时间,其中有一趟是开往伦敦的列车,每天上午九点十五分经过,他们管它叫“青龙”。
有一天,菲莉丝说,青龙要到伦敦爸爸那儿去,向它招手吧,它会把他们的爱带给爸爸。伯比和彼得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三个孩子就在火车经过时,站在栅栏上挥动手帕。令他们惊奇的是,在头等车厢里竟然有一只手伸出来挥动回答他们!那是一位老先生,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报纸。
从此以后,相互挥手就成了孩子们和九点十五分火车之间的惯例。那位老先生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情节有点儿熟悉吧。有一部经典的英国影片《铁路少年》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时不时会在电视里播放,好几年前我就看过,前不久又在中央六台重温了一遍。这部影片非常忠实于原著,只在几个细节上略微修改过。影片和小说都非常令人感动,特别是当故事发展到最后,三个孩子照常向九点十五分的火车挥手时,整列火车的人都拿着手帕和报纸向他们使劲地挥动,那一幕场景实在令人难忘。
它讲述的是一家人在困境中的生活故事,爸爸因为受人陷害而被关进了监狱,妈妈独立支撑起整个家庭。但是整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艰难困苦,而是妈妈努力维护的温馨生活,还有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在这个铁路边,孩子们机智地避免了一场可怕的铁路灾难,救助了另一位在隧道中摔伤的少年,还扑灭了运河轮船上的火情,和妈妈一起收留了一位流亡的俄罗斯作家。他们高尚的行为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最后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为爸爸洗清了冤屈。这样的故事安排,虽然有点儿过于完美,但是内斯比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使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动,不由得相信(或者说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部儿童小说自从出版后一直再版,有的年份甚至能再版两次,它赢得了许多孩子和大人的心。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非常感人的书评《九点十五分的挥手里爱的隆重》,在这篇书评里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爸爸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也离开家很长一段时间。他感叹自己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妈妈,而自己又是如何度过一个同样值得怀念的童年,虽然缺少故事中的那份诗意,但同样感受到生活是那样令人感激。
梅子涵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与伦敦相隔八个时区的中国东部度过的,相距铁路边的孩子们的时代五、六十年,而他写书评时又是在三十多年后。感动是发自心灵的,它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被削弱。
成长故事(9)
【秘密花园】
这是一部需要去准备一份感动的书。
一座花园,因为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花园被围墙、被关闭的门封锁起来。从此,变成了一座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废园子。变成了一个秘密的花园。同时,拥有这个花园的人家,也落入了灰色的生活。
一个外来的女孩,一个又干、又瘦、又野的丑女孩,有一天从印度来到了这个家。因为一场瘟疫,夺去了她全家人的性命,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只好投亲到这个陌生、充满了神秘感的远亲家中。
好大的庄园,好大的园子,灰色、阴冷的地方。这是给女孩留下的第一印象。庄园里只有很少的人,有100多间房子,有的房子很多年都没人去过。半夜有时还弥漫着断断续续的哭声。这一切都使这个新来的女孩的好奇心膨胀到了极点。
女孩的名字叫玛丽。春天的风,春天的阳光,庄园里的四处乱窜,园子野径的四处奔跑,使干瘦的玛丽脸上开始有了血色。在一只神秘的红胸脯小鸟的引导下,玛丽找到了埋在地上的花园门钥匙。扒开被野藤遮蔽下的木门,围墙下的花园被偷偷的打开了。
女孩玛丽除去一小块荒地枯草,绿色的春苗,就在春风下一点点的冒出来,春之绿一点一点的、一片一片的来到了这个神秘的花园。
女孩玛丽结识了一个精灵式的男孩,他的名字叫狄肯。狄肯有种种神奇的能力,每当他出现时,小鸟、野兔、松鼠等等小动物,都会围绕在他的身旁,听他吹笛。狄肯身上还随时带着一些神奇的种子,撒在清理出来的园地上,没几天就会冒出来一簇簇的绿苗。
又一个奇妙的夜晚,女孩循着哭声发现了长期生病卧床的表弟柯林。柯林原被认为是无法活到长大的病人。可是,玛丽在狄肯的帮助下,把柯林偷偷的带进了花园。柯林开始对生命有了渴望。春天的绿苗,也在柯林的胸中蔓延,柯林开始用自己的脚,秘密踏上花园的土地。绿色、健康、阳光,成了他们的秘密、春天悄悄的回到了秘密的花园。
《秘密花园》是上个世纪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1849-1924)的代表作。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整个20世纪,人们一版再版这本书,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都热爱《秘密花园》。孩提时代的人们,对于生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它曾经先后十几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卡通片、话剧、舞台剧。在英语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本书被公认为无年龄界限。
《秘密花园》在美国经常被学校老师当做英语教材,因为它的语言平易而又极为传神,同时内涵丰富,情节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