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完)-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秘密花园》在美国经常被学校老师当做英语教材,因为它的语言平易而又极为传神,同时内涵丰富,情节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孩子。几乎任何一个西方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目,都会收入这部小说。
伯内特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1865年随全家移民美国田纳西州。她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她从18岁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故事,贴补家用。她的第一本畅销书是28岁时出版的《劳瑞家的那闺女》,取材于幼年她在英国煤矿的生活。让伯内特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1886年她发表了小说《小少爷方特罗伊》,又名《小勋爵》,这本书让伯内特成为当时最畅销、最富有的流行作家之一。此书和1905年发表的《小公主》都曾被改编成话剧。1939年,电影《小公主》由当时红极一时的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
伯内特从小喜欢植物。她在英国的住所周围有几个带围墙的花园,其中一个是她的户外书房,每天在花园里写作。1909年,当她在纽约长岛布置自己家花园的时候,突发灵感,构思出《秘密花园》。这本小说初版于1911年,并成为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
伯内特于1924年在美国纽约州长岛去世。
【学校屋顶上的轮子】
令人感动的事情,往往就藏在非常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现并感受到。
美国作家门得特·德琼(Meindert DeJong,1906…1991),就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经典作家,他最擅长用平凡的场景作背景,展开激烈、紧张的感人故事。他1906年出生于荷兰北部海边,8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密歇根州。1929年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萧条,为谋生曾经先后做过泥瓦匠、掘墓工、教堂执事、锡矿工和大学教授。同时,他一直在努力创作,并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是《学校屋顶上的轮子》,讲述的是一段童年故事。
在荷兰北部的海边,有个名叫肖拉的小小渔村。六个大小不均的小学生,和一位男教师,是村里小学的全部人员。
一次,数学课上到一半时,唯一的女生琳娜,举手要求当堂读一篇她写的有关鹳的文章。老师竟然积极赞同。琳娜把她知道的所有关于鹳的事情,全都变成了文字。最后说,“要是鹳能来肖拉,我就能知道得更多。”
老师干脆打断了正常的数学课,他问其他的学生,有谁还能知道更多的有关鹳的事情。“不知道!”这几乎是全部的答案。双胞胎彼尔和德克回答得更加明确。彼尔答道:“老师,这就是双胞胎会遇见的麻烦——要是你不知道某件事,那就会是双份的不知道。”
孩子们发现,鹳没来肖拉的原因,是肖拉的房顶太尖,没法停留。也许,在房顶上放上一个车轮子,鹳就能来了。邻村的鹳就是这么来的。
于是,一场寻找、挖掘车轮子的行动开始了。最小的依尔卡首先推来了一辆婴儿车,因为长大了,用不着了,还因为有四个轮子。可是轮子太小太小,根本没用。肖拉村和外界的通道有五条,还有沿海的长堤。于是,六个孩子各管一段。老师说了,“不管它可能有还是可能没有,都要找一找。”孩子们为了找到一个车轮子,甚至会找到邻近的省里去。
最大的杰拉,最先发现了一个被埋在泥土里的车轮,他把借据写在瓦片上,可是轮子没回来,自己被一个农夫提着耳朵回来了。老师解决了问题。
依尔卡在谷仓的顶棚上找到了一个爷爷辈的古老的车轮子,即使有大个子杰拉的帮助,在把轮子从顶棚上弄下来的时候,在把滚到运河里的轮子捞起来的时候,还是几乎让他俩搭进了性命。
欧克想法弄来了还在车上使用的破轮子。琳娜竟然在一艘搁浅在海滩上的报废的船上,不可思议地找到了一个应该是在陆地上的车轮子。不过,为了这个轮子,琳娜和村里最老的多瓦老爷爷,差点被涨潮的海水淹没。。。。。。
车轮子有了。一场大风暴也来了。孩子们为了从海面的沙洲上,救回来一对垂死的鹳鸟,展开了与时间和大海的生死搏斗。终于,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学校屋顶上的车轮,换来了屋顶上的第一对鹳鸟。
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几乎打动了所有的人。《学校屋顶上的轮子》出版后,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也在评论界获得了一致好评。《周末书评》的书评家惊叹道:“真罕见!但的的确确,这是一部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纽约时报》的评价是:“它简单而深沉的细腻风格,将令我们牢记。没有人比德琼更了解一个男孩的挚爱。”
这本书于1955年获纽伯瑞文学奖,并于1968年获美国图书馆联合会著名童书奖,至今仍然是一本经久不衰的常销书。德琼也因为创作本书和其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而在196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他也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美国作家。
门德特·德琼告诉我们,孩子们常问作家的问题之一是:“你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他的回答:“这些想法似乎来自什么地方,又似乎不是来自什么地方,总之是来了,以许多奇怪的方式来了———最终来自于内心。”
成长故事(10)
【窗边的小豆豆】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留下痕迹。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痕迹是刻骨铭心的,即使长大后许多年都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把它写下来,在重逢中完成告别仪式。
在写《窗边的小豆豆》(又译作《窗边的小姑娘》)时,黑柳彻子(1932…)已经将近50岁。她此时已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广播女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日本家喻户晓。她应邀为一份女性杂志写连载文章,结果写下来的却是她上小学时的一段童年往事。这段童年故事于1981年正式出版后,立刻在日本引起轰动,当年就销售了380万册,此后一直畅销不衰,创下了日本出版史上的最高纪录。它还被陆续翻译成33种不同的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黑柳彻子本人因此于1984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继著名国际影星奥黛莉·赫本之后第7位、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足迹遍及亚非各国。
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后第二年就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先后至少有八种译本在国内广为流传,其他的译名还有《爱的教育: 小彻的学校生活》、《窗旁的小豆豆》、《窗边的阿彻》、《冬冬的学校生活》、《窗旁的小桃桃》等。它的魅力也征服了许多中国的孩子和大人。它是那种值得人终身阅读的、可以经常给予人生活的力量和勇气的读物,也被不少人奉为儿童教育的经典教科书。至少我本人就是这样看待它的。
为什么一个人的小学生活故事会有如此的魅力呢?你必须读过才知道。
故事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东京。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整个世界到处弥漫着战火、苦难和仇恨,作为侵略方的日本,也正在将这一切引向自己的本土。在这个时候的彻子,我们就叫她小豆豆吧,刚刚上小学不久,她幼嫩的心灵却沉浸在一片纯净的世界里……
在一般老师的眼中,豆豆是一个古怪的孩子,她有太强的好奇心,从来不能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上。她喜欢听打开课桌的“叭哒叭哒”声,就不停地打开、关上、又打开、又关上,反复不停。同学们都在安静上课,她却站到窗边和外面的艺人聊天,等到艺人离开后,又和屋檐下的燕子“谈心”。老师的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只能通知家长来,把豆豆开除了。
妈妈听说有一间专收特殊学生的学校巴学园,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带豆豆去报名。这间学校的确很特别,教室是设在废弃的有轨电车里的,豆豆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校长是一个和蔼的老师——小林宗作先生,他提出要和豆豆谈谈,请妈妈回去。豆豆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她不停地说呀说,校长先生饶有趣味地聆听,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豆豆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听众,东拉西扯,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
“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
在这间学校里,上课方式非常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老师随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孩子们有的在学写字,有的在写作文,爱好物理的可以做实验,有的在画画,有的在读书,有的甚至在做体操!
午饭时间,孩子们吃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饭菜。校长要求家长为孩子准备“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就是分别用陆地上的蔬菜、肉类做的食物和用海里的动植物做的菜肴。他还请自己的夫人做厨娘,也准备一些食物,如果孩子的饭菜里缺“海里的”或“山里的”东西,就给添上。吃饭之前,大家会一起唱小林校长作的《饭前歌》,内容是:“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细地嚼哟,要细细地嚼哟!”
下午的课程是出外散步,孩子们都喜欢到户外去上课,所以上午都会把功课完成。老师一边带孩子散步,一边聊路上的见闻,认识各种植物。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做游戏。
以上这些只是孩子们的日常课程,他们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比如天暖的时候挖个大坑,灌水后游泳;比如夜里老师组织他们到坟场玩“捉鬼”的游戏;比如老师弹着钢琴,孩子随着韵律随意舞蹈;比如举办根据不同孩子特点设计的运动会,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获奖的机会;比如出外郊游,孩子们自己生火野炊;比如暑假里全校师生一起去温泉旅行;等等。在豆豆的记忆里,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在校长的带动下,全校的老师都非常尊重和善待孩子。豆豆虽然改不了淘气的习惯,但每次校长见到她时,都笑吟吟地说:“豆豆真是个好孩子呀!”孩子们把自己的学校看作圣地,外面的淘气孩子群一起来嘲笑这间简陋的学校时,孩子们自发地肩并肩、手挽手,一齐高唱着“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个好学校!”他们就这样围着学校,走了一圈又一圈,唱了一遍又一遍。
虽然战火和苦难、偏见和仇恨,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蔓延着,但在小林校长创办的这间巴学园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只感受着理解和热爱。
然而战火还是吞噬了这间学校。在美军战机空袭东京时,巴学园毁于大火,从此不复存在。小林先生无奈地看着熊熊烈火,低头问身边的儿子:
“你说下次我们该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执着于音乐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教师,并到欧洲留学学习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回国后他顶住经济上和其他各方面的压力,创办了巴学园,并成立了日本旋律教育协会。巴学园毁于战火后,他没能再次重建。可是多年之后,一位深爱着他和巴学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小说,在人们的心中重建了一个永远的巴学园。她就是那个被其他学校的老师视作“古怪”而被开除的豆豆,也就是黑柳彻子本人。
即使在今天,我们重读这部清新朴实的小说,也仍然抑制不住一种冲动。我时常想,如果我们小时候,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上课,哪怕只有一天,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们曾经上过学校,我们的孩子正在或即将要上学校,我们和孩子们会发自内心地这样唱吗——
“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个好学校!”
成长故事(11)
【草房子】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荡桨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曹文轩运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诗意地开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主要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记录者。随着一个一个的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的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