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1919年至1945年间世界三大宗教发展的简史。这一时期,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欧美发展较为迅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基督教
本色化运动蓬勃开展,在世界范围内,基督教普世合一运动也有较大发展。
佛教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性的佛教组织
相继出现,扩大了佛教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伊斯兰教在亚非地区高涨
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与当地民族主义相结合,为本国的独立解放运动发挥重
要的作用。
… Page 3…
一、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
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加紧向外侵略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从
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根基。
从宗教上看,这一时期,基督教在各国有了很大发展。亚洲的佛教复兴
运动在持续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抗日战争中继续开展。欧美的佛教发展缓
慢。世界佛教交流不断扩大。在亚非广大地区,伊斯兰教在反对帝国主义侵
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成为一支独特的力量。
罗马天主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拉特朗条约》
的签定与梵蒂冈城国的建立是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教皇
庇护十一世和庇护十二世在位期间采取了签订政教协定的政策,圣座同世界
上许多国家签订了各种保护教会权益的协议,被称为“政教协定政策时代”。
这个政策也包括同法西斯结盟,分别同德国和意大利纳粹政府签订了政教协
定。庇护十二世在二战中维持了他的前任本笃十五世在一战中的立场,即绝
对中立、和平调停及人道主义援助,然而他最明确的立场是“沉默”。
欧洲天主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较为迅速的。在天主教徒占多数的中欧
国家如立陶宛、波兰和匈牙利,天主教会得到繁荣发展,而在正教占多数的
国家如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天主教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新教国家里,由于中产阶级式的民主制度使天主教会得
以自由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及南欧国家的天主教会发展较为稳定,德国由于
法西斯上台而对天王教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意大利尽管法西斯上台其
天主教传统仍得到继续发展。在这些国家中天主教教育及平信徒运动发展较
快。北美一直是基督教新教占主导的地区,天主教也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
美国天主教会逐步形成美国化特色。拉美地区的天主教徒占全球的三分之
一,但其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反映拉美天主教会的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它的殖民地背景。
基督教新教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特别表现在欧美的基督教新教神学思
潮的发展变化,如自由主义神学、保守主义神学和新正统神学。欧美的新教
教会也发展较快。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冰岛等,都是以新
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新教路德宗都是这些国家的官方教会。这一时期,在
反对西方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下,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蓬
勃发展。在国际基督教宣教协会的支持下,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督教全国
协会相继成立。基督教会普世合一运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它主要涉
及三个领域,即宣教事业、青年工作与基督教教育以及“生活与工作”运动。
正教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国内政局的变化,一些著名的俄
罗斯正教会神学家和宗教哲学家移民西方,在欧洲建立了一些正教的神学研
究及教育机构,这些人和机构对西方神学同东方正教神学的交流对话起了很
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苏联境内的俄罗斯正教会则经受了艰
难考验。作为四个最古老的牧首区之一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因1922—
1923年的希腊—土耳其战争而失去了它在小亚细亚的辖区,而且它还要同土
耳其伊斯兰政府奋争以求得生存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越来越多的
正教会承认为普世正教的精神权威中心。
… Page 4…
对于犹太教来说,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莫过于大屠杀。德国纳粹对犹太
人的迫害可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阶段从二战爆发到1942年的“最后解决”;第
三阶段从1942年到1945年,在这一阶段中,德国纳粹试图在所有的占领区
消灭犹太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约
占犹太民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仍在困难中展开。太虚领导的佛教革新运动,与
世界佛教运动相呼应,进一步致力复兴中国的佛教。从20世纪初起,中国佛
教僧众开始在武昌、闽南、北京等地兴办佛学院,成立佛教组织,出版佛教
书刊,开展佛学研究,从而广泛传播了佛教思想,进一步弘扬了佛法。此时
还成立了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扩大了佛教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日本佛教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继续兴宗办学,甚至在幼儿园和保育所
里就开始进行佛教教育,称之为“佛教保育”。同时还创办了不少有名的佛
教大学。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许多新兴宗教,纷纷创立教团,如日莲正宗
创价学会、灵友会、立正佼成会等。明治维新后,日本佛教学者改变传统的
“训古式或注释式”的研究方法,开始了现代佛学的研究。在一些著名的大
学里设立佛教研究机构,开设佛学研究的有关课程。
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佛教界再次掀起佛教复兴运动。
这一时期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继续近代以来的佛教复兴运动。印度在僧侣
伽提显·迦叶波的努力下,佛教复兴取得了一些进展。佛教在斯里兰卡被看
作是恢复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时已建立起各种佛教社团,创办了佛
教大学,编辑出版了《佛教百科全书》。在缅甸、泰国等地进行佛教改革,
建立起佛教组织,积极参加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
藏传佛教在世界一些国家中,如蒙古、锡金、不丹、尼泊尔和原苏联等
地得到了传播。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展,佛教在欧、美一些国家中也得到了传播。如
在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成立了好几个佛教中心,开展佛教思想的
研究。格林于1926年写的《佛教》一书被列为世界佛教名著之一。此时,在
英、法、意大利和美国,为了进行殖民主义的侵略,对东方的佛教也开始重
视起来,翻译佛经,建立佛教组织,与中国和日本开展佛教方面的交流。尽
管这些国家对佛教有些研究,但他们的理论出发点是基督教中心说。
20世纪30年代,对美国伊斯兰教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黑人穆斯林运动
在美国蓬勃开展起来。运动的目的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反对种族歧视和压
迫。提出,黑人应通过认识自己的根源,还祖寻根,自强不息,皈依伊斯兰
教,从而得到安拉的喜悦,摆脱白人的控制。
在欧洲,在巴尔干半岛地区,伊斯兰教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在前苏联,
作为第二大宗教的伊斯兰教,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新的政治形势下,发生了
许多变化。除了少数上层僧侣中的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仇视外,广大穆斯
林支持新生的政权。特别在卫国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神职人员站在苏维埃一
边,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在中国,由于受到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的
影响,一批穆斯林学者、经师提倡改革宗教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方式,创办
了各种伊斯兰教学校,促进了中国穆斯林寺院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
同时,中国穆斯林向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这一时期,中国
… Page 5…
穆斯林同全中国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长期的浴血奋战,为
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印度尼西亚,各种穆斯林组织联合各界群众,同荷兰殖民者进行各种
形式的斗争,发展到后来,以苏加诺为代表的印尼民族主义者联合了印尼许
多穆斯林组织,致力于反对荷兰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建立印度尼
西亚共和国作出了最后的努力。
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印度的穆斯林全力投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
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在《全印穆斯林联盟》及其领导人伊克巴尔和穆罕默
德·真纳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巴基斯坦。
在土耳其,在国家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急关头,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
土耳其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废除了哈里发制度,建
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在伊斯兰教发源地,建立了以瓦哈比教义为国教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并
力图成为世界穆斯林的中心。
在埃及,面对西方文化运动的挑战,哈桑·班纳发起组织了穆斯林兄弟
会。该组织开始时,只是通过讨论、研究和宣传来维护和弘扬伊斯兰教义和
精神,对穆斯林进行规劝和开导。该组织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
振兴伊斯兰教、恢复哈里发制度、重建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的原教旨主义组
织,对后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全面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Page 6…
二、罗马天主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浩劫,它对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天主教
会来说,教皇本笃十五世于1914年9月上台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已经爆发
了。他面临着自1815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挑战即世界大战。全球三分之二的
天主教徒都参加了战争,其中12400万人在协约国一边,6400万人在同盟国
一边,其余三分之一除了瑞士和西班牙外都处于协约国的影响之中。在整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教皇的外交立足点是:严格中立、人道主义援助及呼
吁和平与和解。在1919年巴黎凡尔赛和会上,罗马教皇的影响微不足道,圣
座特别事务部秘书切莱蒂作为教皇的私人代表曾活跃于和会,同东欧新出现
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圣座在今后同这些国家签定政教协定并建立外
交关系打下了基础。1920年5月23日教皇的通谕《和平的使命》是和解的
明显表示,它废除了1870年以来的禁令即禁止拜访过奎里纳宫(意大利王宫
所在地)的天主教国家元首访问梵蒂冈。1921年法国同圣座恢复了外交关
系。罗马天主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拉特朗条约》的签定与梵蒂冈城国的建立
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作为罗马教皇政治领土的梵
蒂冈城国的建立。梵蒂冈城国是罗马教皇与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签定《拉特朗
条约》的产物。它结束了长达60年之久的“罗马问题”,同时它也标志着存
在了几千年的教皇国的正式结束。
“罗马问题”始于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并将罗马作为其首都。虽然意
大利王国于1871年颁布“保障法”对罗马教皇的利益予以补偿和保障,然而
当时的几任教皇都拒绝接受,他们均以“梵蒂冈囚徒”自居,不离开梵蒂冈
半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马问题”再次突出,到了不得不解决的
时候。意大利国内矛盾重重,1919—1921年的“红色恐怖时代”致使意大利
资产阶级极右翼势力把法西斯推上台。墨索里尼政府上台后需要得到天主教
会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也需要得到“教会保护人”的桂冠以实现其扩张称
霸的目标。国际舆论倾向于罗马教皇,到1929年初,世界上仍有近三十个国
家同罗马教廷保持着外交关系。本笃十五世未能来得及着手解决“罗马问题”
便去世了。新教皇庇护十一世于1922年2月当选。他于1922年12月23日
颁布第一道通谕《上帝的奥迹》,重申他的前任们的论点,认为1870年意大
利王国对教皇国的占领是没有法律根据的,“罗马问题”必须予以合理解决。
墨索里尼于1922年10月30日上台后,教皇采取同法西斯政府结盟的策略,
推动墨索里尼同圣座签订协定以解决“罗马问题”。1923年1月19日,墨
索里尼同圣座国务卿加斯帕利(1881—1954)秘密会晤,决定由耶稣会士塔
基—文图里充当中间调解人。意大利政府帮助由梵蒂冈控制的罗马银行摆脱
了困境。而梵蒂冈于1923年7月底至1924年10月底逐步把对法西斯政党构
成威胁的人民党的创建人斯图尔佐 (1871—1959)赶出了政治舞台,并迫使
他流亡国外。1925年初,法西斯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政教关系立法问
题。《拉特朗条约》的谈判从1926年8月5日开始到1929年2月10日结束,
前后持续两年半时间。圣座方面的代表是帕切利,意大利方面的代表是巴罗
奈(他于1929年1月4日去世后由墨索里尼直接负责)。双方于1928年11
… Page 7…
月正式委派代表谈判,于1929年2月11日签署了《拉特朗条约》,条约于
6月7日正式生效。
《拉特朗条约》包括政治协定(27条)和宗教协定(45条)两部分,另
外还有涉及财政问题 (政治协定的附件Ⅳ)。政治协定又称“意大利和圣座
协定”,旨在解决意大利同梵蒂冈之间的政治争端,该协定使“罗马问题已
最终地以不再变更的方式得到解决”,“罗马问题”从此“不复存在”(第
26条)。意大利王国与圣座双方以协定方式相互承认对方,“圣座承认萨伏
依王朝统治下的意大利王国,承认罗马为其首都”(第26条)。意大利也承
认圣座的主权(第2条)及梵蒂冈作为其领土受保护 (第3条),“承认圣
座所具有的主权和唯一而绝对的权力和最高司法权”,意大利政府不得进行
任何干预 (第3、4条),承认罗马教皇个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第8条)。
意大利承认圣座“具有派遣和接受外交使团的权利”(第12条)。协定划定
了梵蒂冈城国的领土范围,规定了梵蒂冈公民和圣座机构在意大利王国境内
的权利和地位,圣座声明梵蒂冈城国永远保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