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5)同持不可知论观点的律师戴罗进行辩论。布莱安遭到新闻舆论的嘲笑
并在结案后不久死去,导致美国反进化论运动的日益衰退。在新教主流派教
会和主流文化中逐渐失去影响的基要派在30年代进行了改组,40年代又分
化为两个派别:福音派和严格意义上的基要派。福音派虽在神学上仍是保守
的,但较以前更趋向于温和派;而严格意义上的基要派则比以前更加保守偏
激。1941年,以麦克因泰为首的基要派组成美国基督教会联合会,同联邦教
会联合会对抗。1942年,一些福音派教会联合组成美国全国福音派协会。基
要派重视传教和福音,因而它的影响力在30年代以后得到了体现。
在欧洲基督教合一运动的推动下,加拿大的新教教派也开始考虑合一问
题。其中五个主要的新教教派圣公宗、浸礼宗、长老宗、公理宗和卫斯理宗
教会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但圣公宗和浸礼宗教会退出协商,于是在 1925
年,三分之二的长老派教会和公理派教会、卫斯理派教会在多伦多合并成立
加拿大联合教会,成为加拿大最大的新教教派组织。而拒绝参加联合教会的
一些长老派教会也在1925年组成了加拿大长老会。1944年,六个宗派的领
袖在多伦多成立了加拿大教会联合会。
1926年,澳大利亚基督教会在墨尔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宣教会议,成立
了澳大利亚全国宣教理事会。新西兰新教中的最大教派是圣公宗,20世纪初
占新西兰人口的40%左右,而当地的土著民族毛利族人中,1926年有三分之
一的人是圣公会的信徒,长老宗是新西兰第二大新教教派,1926年信徒人数
占总人口的23。5%。卫斯理宗是新西兰的第三大新教教派,1926年该派成员
占新西兰人口的8。9%。1941年,新西兰基督教全国协会成立。
(3)道德重整运动
道德重整运动是20世纪前半叶由美国信义宗牧师布克曼(1878—1961)
发起的基督教跨教派的信仰复兴运动。布克曼于1922年辞去在美国哈特福德
神学院的教学工作,发起一场世界性的福音复兴运动。他提出,基督徒要在
上帝的指导下,按照“四大道德标准”,通过改造自己的人格来改造世界。
四大道德标准就是绝对诚实、绝对纯洁、绝对无私和绝对的爱,因而称为道
德复兴运动。该运动首先于192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发起并获得支持,一些信
徒按照这些原则自发组织一些小组,被称为“牛津团契”。该运动很快发展
到美、英、荷兰、南非等60多个国家,吸引了一大批成员。1938年,该运
动在瑞士英特雷肯召开第一届世界大会,改名为道德重整运动。它在美国纽
约和芝加哥、瑞士、日本等地设有总部。该运动持强烈的反对共产主义的立
场,因反对希特勒和纳粹不力而受到谴责。
3。亚非拉地区的基督教新教
… Page 28…
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督教新教随着西方军事殖民和文化入侵而传入和发
展。20世纪前半叶,在反对西方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下,这些地区的基
督教本色化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新教传教协会也改变了策略,鼓励传教地区
本色化和教会合一运动的发展。在国际基督教宣教协会的支持下,一些第三
世界国家的基督教全国协会相继成立,有印度(1922)、中国(1922)、日
本 (1923)、朝鲜(1924)、刚果(1924)等。
在拉美国家中,巴西的新教势力最大,组织也最完善,教徒人数约占拉
美新教人数的一半。1934年,巴西新教教会成立了巴西福音派联合会,其前
身是巴西合作委员会,长老会人士阿玛尔德(1893—1962)担任第一届秘书
长。
墨西哥新教受美国新教的影响很大,九个最早进入墨西哥的新教差会于
1917年共同签署“礼让条约”,在墨西哥确定各自的传教范围,以避免传教
活动中的冲突。1930年,自治的墨西哥卫理公会成立。墨西哥第一大新教教
派是长老会,全国长老会在1935年至1960年间,成员数量增长了八倍。
基督教新教最早于1899年传入菲律宾,1929年菲基督教长老会同公理
会联合组成“联合福音教会”。浸礼会传入菲律宾后于1935年成立了“菲律
宾浸礼宗大会”。基督门徒会同联合兄弟会于1943年合并为福音教会。
1923年,日本全国基督教协会成立。1939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颁布宗
教团体法,强制推行教派联合政策,日本基督教新教各派联合组成日本基督
教联合教会。
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基督教新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也是伴随着西方
列强的武装殖民和文化侵略而来的,在西方殖民后盾的支持下在中国享有各
种特权,无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传统,加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进步的知识
分子视宗教为民主和科学的敌人,因而在中国上层知识界和下层群众中普遍
存在着仇视基督教的情绪。1922年3月在上海成立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
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起源于知识界的“非基督教运动”的主要组织之一。
该运动把反对基督教视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列强的一部分。在中国基督
教界,起源于19世界下半叶的反对西方教会控制、争取中国教会独立自主的
教会本色化运动也有了新的发展。自立教会在1927年发展到600处。1922
年,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在上海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诚静怡当选为会长。协进会反对教会全盘西化,主张在神学教义、组织制度
和礼仪等方面同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基督教中国化本色化,消除
基督教的“洋教”特点。协进会强调中国教会应由中国基督徒管理,基督教
福音应由中国教会自己向中国人传播,而西方教会和西方传教士只能起辅助
作用;基督教教义应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以中国的文化方式来表达,
礼仪中要体现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协进会主张新教同宗派教会的联合。1927
年,中华基督教会成立,它是由长老宗、公理宗、循道宗和浸礼宗组成的联
合教会,是中国最大的新教教会,拥有12万名成员。除此之外,中国大陆还
先后出现了中国化的基督教教派,如“小群”(1924)、真耶稣教会(1917)
和耶稣家庭 (1926)等。
4。基督教会普世合一运动
… Page 29…
自19世纪中叶基督教学生运动、基督教男青年会和女青年会先后在英格
兰成立后,这一运动很快波及欧洲及北美各地。由这一运动带动的基督教普
世教派合一运动也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较大的发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
20世纪前半叶的著名人物有美国的约翰·穆特(1865—1955)、瑞典乌普萨
拉大主教索德尔布鲁姆(1866—1931)和德国归正会的托夫特(1900—1985)
等人。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宣教事业、青年工作与基督
教教育以及“生活与工作”运动。
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宣教会议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宣教
领域的一大转折。会议讨论了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在宣教工作中的合作问题,
但没有涉及信仰、教义及教会组织等问题。爱丁堡会议成立的续行委员会于
1921年在美国纽约正式成为国际性的跨教派联合组织即国际基督教宣教协
会。参加该协会的组织主要是各国各地区的跨教派宣教组织,例如德国福音
宣教委员会,北美海外宣教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宣教协会会议等。该协
会主要宗旨是协调欧美各国新教各教派教会之间的宣教工作与关系,同时结
合亚非拉宣教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和教会本色化运动而调整欧美各教会的宣教
方针和方法。协会也鼓励在各子教会所在国特别是在印度、中国、日本、刚
果以及近东各国发展全国性的基督教教派联合事业。随着运动的发展,第三
世界教会本色化运动也得到较大成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第三世
界新教传教区工作的传教人员90%是当地人。1928年,国际宣教协会在圣城
耶路撒冷召开世界大会,主题是针对非基督教思想和生活体系的基督教讯
息;宗教教育;新老教会之间的关系;种族冲突中的基督教福传;工业问题
与基督教福传;农村问题与基督教福传以及国际传教合作等。针对工业化产
生的问题,会议授权组成以戴卫斯为首的社会与经济研究和咨询部。1938年
12月,该协会在印度马德拉斯召开世界大会,会议主题包括信仰的权威;发
展中教会;福音主义;教会生活;教会的经济基础以及教会与国家等。从1921
年到1942年,穆特一直担任着该协会的主席。
在宣教工作中各教派在教义上的差别的确存在,这就给宣教工作带来混
乱,因而信仰与体制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于1920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
预备会议,将近80个教会派遣代表参加了会议。法国、德国新教各派都没有
派代表,瑞士新教各派拒绝派正式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以在菲律宾
传教的美国圣公会主教查理·布林特 (1862—1929)为首的“续行委员会”
负责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1927年8月3日,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在瑞士洛
桑召开第一届会议,有来自127个教会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分别代
表正教、圣公宗、归正宗以及自由派教会。会议由布林特主持,主要讨论了
教会合一的召唤;教会给予世界的讯息即福音;教会的本质;教会的共同信
仰;教会的教职队伍;礼仪以及基督教世界的合一和现存教会的关系等。1929
年,英国圣公会约克大主教威廉·坦普尔继任世界信仰与体制执委会主席。
1937年8月,该组织在苏格兰爱丁堡召开第二届世界大会,有来自122个教
会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包括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基督的
教会与上帝的真言;基督的教会:神职和圣事礼仪以及教会在生活和祈祷中
的合一等。会议对生活与事工组织提出的成立世界教会联合会的倡议做出了
积极的响应。
生活与事工运动试图加辟蹊径。该运动提倡“教义有别,服务联合”。
在索德尔布鲁姆大主教的倡议下,它于1919年在荷兰海牙附近的奥德瓦森奈
… Page 30…
尔召开了教会促进国际友谊世界联盟(1914年8月1日成立于瑞士康斯坦
斯)会议,开始筹备“生活与事工”组织。1925年,生活与事工世界大会在
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这是第一次规模盛大的教会合一大会,参加会议
的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90多个宗派的600位代表,除了罗马天主教会 (只
派遣了几名观察员)外,各大教会都派遣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分别以亚历
山大里亚牧首和耶路撒冷牧首为首的几个正教会代表团的出席使这次会议更
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六个国家的年轻教会的代表也出席
了这次会议。会议主题包括上帝对人的意图和教会的责任;教会和经济和工
业问题;教会和社会和道德问题;教会和国际关系;教会和基督教教育;基
督教团体的合作方式和联合尝试等问题。1930年后,该大会成为固定机构活
跃于瑞士日内瓦。1937年,“生活与事工”运动在英国牛津召开了第二届世
界大会——教会、社团与国家大会,与会者包括来自世界上40多个国家120
个宗派的300多位代表。会议主题包括教会与社团;教会与国家;教会、社
团、国家与经济秩序;教会、社团、国家与教育;普世教会与民族世界。这
次会议提出了同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联合创建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提议,
得到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的积极响应。
1938年,两个组织的领袖们在荷兰乌特勒支召开的联合会议上讨论了世
界联合会的章程,并选举了以坦普尔大主教为主席、荷兰平信徒神学家霍夫
特为总干事的世界教会联合会“临时委员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筹备工作被迫中止。
教会促进国际友谊世界联盟 192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国际和平大
会,有500名代表出席,是世界联盟史上的盛会。1931—1937年,世界联盟
同“生活与事工”组织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办公,它们有共同的秘书长,一个
联合青年委员会,合办一个刊物《教会在行动》。然而在1938年,当“生活
与事工”组织同“信仰与体制”组织决定联合成立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时,
世界联盟决定不加入而单独活动。
在天主教方面,教皇庇护十一世于1928年发表《论世俗事物》通谕,宣
称促进实现基督教会合一的唯一途径是“帮助那些脱离基督的唯一真正的教
会的人回归这个教会”,也就是说要所有非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派别合一到天
主教会的大一统中来。罗马教廷的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天主教会直到 20
世纪60年代仍留在基督教会合一运动的外边。
在正教会方面,君士但丁堡普世牧首府于1920年1月在牧首职位空缺期
间由圣主教会议颁布主教会议通谕,号召各基督教会就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
召开会议进行协商,建立“教会团契”,服务于慈善事业合作及神学对话。
除了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区外,大多数正教会都派代表参加了1925年的
斯德哥尔摩会议和1927年的洛桑会议。
基督教青年运动也是教会普世合一运动的重要部分。1939年在荷兰阿姆
斯特丹召开了第一届基督教青年世界大会,会议是由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
基督教青年会世界联盟、基督教女青年会世界联盟、生活与事工普世青年委
员会以及促进教会友谊世界联盟共同赞助召开的。参加大会的有1500名青年
代表,由霍夫特担任主席。会议分为七个主题小组:民族世界中的基督教青
年;民族与国家中的基督教青年;经济秩序中的基督教青年;基督教青年与
种族;基督教青年与教育;基督徒婚姻与家庭生活;教会:本质与使命。
… Page 31…
四、正教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政局的变化,一些著名的正教神学家
和宗教哲学家移民西方,在欧洲建立了一些正教的神学研究及教育机构,这
些人和机构对西方神学同东方正教神学的交流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
1。俄罗斯正教会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罗斯正教会圣会议于当年秋季决定恢复
牧首制。11月5日,莫斯科都主教吉洪当选牧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