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

第19章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第19章

小说: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特定量现款之动机。但设存款而可生息,或持有现款而可避免付费于银
行,则成本减低,动机加强。但除非持有现款之成本有极大改变,否则这个
因素大概只是次要的。
(四)此外还有投机动机。这种动机,比之以上三者,需要较详细的考
察。其理有二,第一,人们对此动机之了解,不若对其他动机之深;第二,
在传播由货币数量之改变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这一点上,这个因素特别重要。
在正常情形之下,为满足交易动机以及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
致定于经济体系之荣枯以及货币所得之大小。但是因为有投机动机之存在,
故货币数量之变动(不论是有意的或偶然的),可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盖
货币需求之用以满足前二类动机者,既视经济体系之荣枯或货币所得之大小
而定,故除该二者有实际改变以外,大致不受其他因素之影响。但经验告诉
我们,货币需求之用以满足投机动机者,则常随利率之改变而改变,二者之
变动方式,可以用一条连续(continuous)曲线表示之。而利率之改变,则
又可用长短期债票之价格变动代表之。
设非如此,则公开市场交易(openmarketoperations)将不可能。我之
所以说,经验上有以上那种连续关系之存在者,因为事实上银行体系总可以
把债票价格稍为提高一些,用现款来购买债票,或把债票价格稍为压低一些,
出卖债票以取得现款。银行体系想用买(卖)债票方法,来增(减)现款之
数量愈大,则利率之降(升)程度亦愈大。但如(例如1933—1934 年美国情
形)公开市场交易,仅限于期限甚短之证券,则公开市场交易之影响,大致
亦只限于极短期利率,而对于重要性更大许多的长期利率,反而影响甚小。
在讨论投机动机时,我们要分辨两种利率改变,第一种是灵活偏好函数
不变,但货币供给量之可以用来满足投机动机者,起了改变,故利率改变;
第二种是因为预期改变,影响到灵活偏好函数本身,因而影响到利率。公开
市场交易不仅可以改变货币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金融当局之未来
政策之预期,故可以双管齐下,影响利率。设人们因情报(neWs)改变,修
改其预期,以致灵活偏好函数本身发生变化,则此种变化常常是不连续的,
由此所引起的利率改变也是不连续的。设各人对于情报之改变,解释不同,
或情报之改变,对于各人利益所生之影响不同,则在——亦只有在——这种
情形下,债票市场上之交易将增多。设情报之改变,使每人之想法与做法都
作完全相同的改变,则不须有任何市场交易,而利率(以债票价格表示之)
将立即与新环境相调整。
最简单的场合,则为每人性情相同,处境相同。在此场合,环境改变或
预期改变,不能使货币易主,只能使利率涨落。利率改变之程度,乃使每人
在旧利率下,处新环境或新预期之中,想欲改变其现款持有量之愿望,适为
利率之改变所打消。利率改变时,各人愿意持有之货币量固然亦随之改变,
但因各人对利率改变之反应程度相同,故不必有任何交易。有一组环境及一
组预期,即有一适宜利率与之相应;无论何人都不必改变其平时所持有之现
款数。
但在通常情形下,环境改变或预期改变,常使各人所持有之货币量重新
调整;盖在事实上,各人处境不同,持有货币之理由不同,对新环境之认识
与解释不同,故各人对新环境之看法与态度亦不同。故现款持有量之重分配,
常与新均衡利率相伴俱来。虽然如此,我们所着重者,乃是利率之改变,而
不是现款之重分配;后者只是因为人与人间有差异而偶然产生的现象,而主
要的、基本的现象,则在上述最简单场合已可窥见。而且,即使在通常情形
下,在情报改变所引起的一切反应之中,以利率改变最为显著。报纸上常见
有这样的话:债票价格之涨落,与市场上交易量之多寡,完全不成比例;—
—如果我们想到,各人对情报之反应,相同处多,不同处少,则应当有这种
现象。

个人为满足交易动机以及谨慎动机所持有之现款数,与彼为满足投机动
机所持有之现款数,固然并不完全无关,但就大体而论,或作为第一接近值,
我们可以把这两组现金持有量,看作是互不相关。在以下分析中,我们就把
问题分为如此两部分。
令M1 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以及谨慎动机所持有之现金数,M2 为满足投机
动机所持有之现金数。与此两部分现金相应者,则有两个灵活偏好函数:L1
及L2。主要是决定于所得水准,L2 主要是决定于当前利率与当前预期状态之
关系。故有
M=M1+M2=L1(Y)+L2(r)
其中L1 代表所得Y 与M1 之函数关系,L2 代表利率r 与M2 之函数关系。故我
们有三个问题要研究:(一)M 改变时,Y 及r 将起何种变化?(二)何者决
定L1 之形状?(三)何者决定L2 之形状?
(一)M 改变时,Y 及r 将起何种变化——这个问题之答案,须看M 之改
变由何而来。设M 由金市构成,M 之改变只能由开采金矿而来,而金矿员工
又属干我们所研究的经济体系,则在此种情形下,M 之改变必直接引起Y 之
改变,盖新产之金必为有人之所得。设M 之改变,乃由于政府印发纸币应付
其岁出,则情形完全相同,盖新发之纸币亦必为有人之所得。但新的所得水
准。不够高到一种程度,使得所有M 之增加都吸收在M1 之中,故有一部分货
币要另寻出路,购买证券或其他资产,于是利率降低,使得M2 加大;同时因
为利率降低,刺激Y 上升,M1 亦加大,直至最后所有新的货币,不吸收在M2
中,即吸收在M1 中。由是观之,以上情形只比另一种情形多了一步,另一种
情形者,即若要增发货币,则银行体系必先放松其信用条件,使得有人愿意
把债票卖给银行,以换得新现款。
故我们可队把后一种情形,作为典型的情形。我们假定:要改变M,必
先改变r。改变以后,则一部分因为M2 改变,一部分因为Y 改变,引起M1 改
变,故又产生一新的均衡:至于在此新的均衡情形之下,新增现款如何分配
于M1 及M2,则须看投资对于利率降低之反应如何,以及所得对于投资增加之
反应如何而定,①因Y 一部分定于r,故当M 改变一特定量时,r 必须改变到
一种程度,使得M1 及M2 之改变,相加起来,恰等于该M 之特定量改变。
(二)所谓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者,到底是指Y 与M 之比,或Y 与M1 之
比,一般讨论此问题者并不常常说得很清楚。我主张用后一个意义,令V 代
表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则有
① 如果我们是在长期均衡状态,则也许可以想出特种假定,使这种说法成立。但设我们所讨论的价格,乃
不景气情形下之价格,则假定雇主在预测时,设想现有价格会永久维持,此种假定必与事实不符。又如果
雇主如此设想,则现有资本品之价格,将与消费品之价格作同比例的下降。
L Y
Y
V
M 1 1 ( ) = =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说V 是一个常数。V 之价值,定于(a)银行界以及工
商界之组织情形,(b)社会习惯,(c)所得在各阶级之分配办法,(d)持
有现金而不用,所付之代价。但设我们所讨论者为一短时期,则上列各因素,
大概不会有重大改变,故V 可以说是几乎不变。
(三)最后,我们要论到M2 与r 之关系。在第十三章中,我们看到:人
之所以持有现款M2,而有这种灵活偏好者,其唯一合理解释,乃是因为人们
对于利率之前途觉得不确定。由此,M2 与r 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换句话说,并不是有一个r 之值,即有一个一定的M2 之值与之相应;盖人们
所注意者,倒不是r 之绝对水准,而是在根据或然律计算以后,r 之绝对水
准与一般认为r 之相当安全水准——二者之差别程度。虽然如此设预期状态
不变,则我们有两个理由,说明r 降低时,会引起M2 之增加。第一,设一般
人认为r 之安全水准不变,则r 每降低一次,就使得市场利率比之“安全”
利率相对减小,因此使得放弃周转灵活性之风险加大。第二,放弃周转灵活
性所得之报酬,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赔偿金,用来抵补资本账上蒙受损失之
风险;但利率每降低一次,则所可抵补者愈小,其减少程度乃等于旧利率之
平方与新利率之平方之差。举一个例。设现在长期债票之利率为年息4 厘,
若未来利率之增加速度为现在利率之4%,即每年增加0。16 厘,则利息收入
与资本帐上之损失约略相抵;故除非人们根据或然律估计结果,觉得未来利
率之每年上涨速度,会大子现在利率之4%,否则宁愿放弃周转灵活性而赚取
利息。但设现在利率已经降至年息2 厘,则利息收入所能抵补之资本损失,
只是未来利息每年增加0。04 厘而已。利率为年息4 厘时,利息收入所能抵补
之利率上涨风险,为每年增0。16 厘;利率为年息2 厘时,利息收入所能抵补
之利率上涨风险,为每年增0。04 厘;二抵补量之差,等于旧利率之平方与新
利率之平方之差。这也许是主要阻碍,为什么利率不能降至极低,盖除非未
来会跟过去经验大不相同,否则当长期利率已经降至2 厘时,利率上涨之可
能性大,利率下降之可能性小,而且利息收入所能抵补之利率上涨程度亦极
小。
由是观之,利率现象中之心理成分甚大。在以下第五编中,我们将看到,
在均衡状态时,利率不能低于相当于充分就业之利率水准,盖设有此种现象,
即将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于是现款数量虽继续增加,但M1 可以完全吸收
之。但在该水准以上,则长期市场利率不仅定于金融当局之当前政策,而且
还须看市场上对其未来政策作何推测而定。短期利率容易控制,因为第一,
金融当局不难使人相信,在最近未来,其政策不致有大变;第二,除非利息
收入几等于零,否则利息收入总大于可能的资本损失。但设长期利率已经降
到一个水准,使得一般人根据过去经验,以及对于未来金融政策之推测,觉
得这个水准“不安全”,此时金融当局便很难控制长期利率。例如,设一国
为国际金本位之一员,若该国利率低于其他各国之利率,则该国人民自然对
本国利率无信任心;但若把本国利率提高,使与国际金本位体系中之最高利
率(除去风险因素以后)相等,则又嫌太高,与国内充分就业不相容。
故设一般舆论认为某种金融政策只是试验性质,很容易改变,则该金融
政策恐不能把长期利率减低许多;盖若r 减低至某种水准以下时,M2 将无限
制增加也。反之,设舆论认为该政策是合理的,切实的,于公众有利的,认
为当局推行此政策有坚强信念,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则该政策颇易奏效。
与其说利率现象中之心理成分甚大,恐怕不如说利率是一个非常因循成
规的(highly ventional)现象,倒反而更正确一些。盖今日之实际利率
水准,大部分乃定于一般人对于未来利率水准之预测。任何利率水准,只要
公众充分相信该利率水准会继续维持下去,就会继续维持下去。当然,在一
个动荡社会中,利率可以因为种种理由,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经常水准上下变
动:理由之一,如M1 之增加速度大于M,则利率上涨,反之则利率下降。然
而利率所围绕着上下变动的那个水准,可能经过几十年,始终太高,使得充
分就业不能实现;——这种情形,当一般人认为利率会自动调整,故有比因
循成规更强有力的客观理由,使得实际利率水准非如此不可时,尤其容易发
生。于是在公众或当局心目中,都联想不起,就业量之所以不能达到最适度
水准,乃是因为利率不合适在作祟。
我想,现在读者应当明白了:因为长期利率基于成规,相当稳定,而资
本之边际效率则变化多端,非常不稳定,故有效需求很难维持在一个高的水
准,足以提供充分就业。
从乐观方面着想,我们可以引以自慰者,只有一点:正因为成规并不基
于确切知识,故我们可以希望,假使金融当局相当坚持,欲贯彻其主张,则
成规大概不至于老是顽强抵抗。舆论可以很快习惯于温和的利率下降,下降
以后的新利率又构成新的成规,作为预测未来之根据;此时金融当局又可更
进一步,把利率再压低一次。这个办法当然有个限度。放弃金本位以后,英
国长期利率之下降,可作好例:这部工作是经过几个步骤才完成的,每当公
众之灵活偏好函数已经习惯于新利率,故对当局政策之新动向,或情报中之
新刺激,又可重起反应时,当局即把利率再压低一次。

以上所说,可以用一个命题总结起来:设预期状态不变,则除了交易动
机或谨慎动机以外,在公众心目中,还有一个潜势力要持有现款;至于在何
种程度以内,这个潜势力实现为真正持有现款,则须看金融当局愿意创造现
款之条件如何而定。灵活偏好函数L2 所概括者,实即此种潜势力。
由此,故设金融当局所创造之货币数量为已知,又设其他情形不变,则
只有一个利率(或说得严格一些,只有一个利率体系)与此货币数量相当。
但这不仅限于货币,把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提出来,都和利率有一
定关系。故除非货币数量之改变与利率之改变有特殊直接关联,否则把货币
与利率单独提出来分析,没有什么用处,也没有什么重要性。我们所以认为
二者有特殊关联者,乃是因为一般说来,银行体系与金融当局是买卖货币与
债务票据之商人,而不是卖买资本品或消费品之商人。
假使金融当局肯根据一定条件,卖买期限不同的各种债务票据,则利率
体系与货币数量之关系非常直接。利率体系只是银行体系肯卖买债务之条
件,货币数量只是个人所愿意持有之现款数,——后者在考虑一切有关系情
况以后,觉得宁愿保持流动现款,不愿依据市场利率把现款脱手,换取债务
票据。在货币管理技术上,今日最切实而重要的改革,恐怕是让中央银行依
照一组规定价格卖买各种期限之金边债票(gilt-edgedbonds),而不是只
依照一个银行利率卖买短期票据。
以今日实际情形而论,银行体系控制市场债票价格之“有效”程度,各
银行体系颇有出入。有时银行之控制力量,在一个方向比在另一个方向有效,
例如银行只肯依照一定价格购买债务票据,而不一定肯在买进价格上加上一
点转手费,定出一个与买价相差无几的卖价,然后依此卖价出售债务票据。
当然,并没有什么理由,为什么不能利用公开市场交易,使得银行所定价格
在两个方向都有效。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限制,即一般而论,金融
当局并不肯对期限不同的各种债务票据都一视同仁,愿意卖买,而往往集中
于卖买短期债务票据,让短期债务票据之价格影响长期债务票据之价格。当
然,这种影响不会即刻生效,生效亦不完全。又和以上一样,这里也没有理
由,为什么非如此不可。假使有以上限制,则利率与货币数量之关系便不十
分直接。在英国,当局有意控制之范围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