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

第5章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第5章

小说: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可作若干约略的、统计的比较。后者无须精确计算,只须大致不误;故在
某种限度以内,统计比较(statistical pari…sons)倒是有意义的、健
全的。净真实产量、一般物价水准等这些东西,最好放在历史的、统计的叙
述里面,其目的在满足历史的、社会的好奇心。为此目的,则绝对精确既不
普通,又不必需。但是因果分析则需要绝对精确——不论我们对于有关数量
之实际值,知道得是否完全准确。说今日之净产量大于十年或一年以前,但
物价水准则较低,这句话与另一句话之性质类似:维多利亚女王以女王论,
比依利莎白女王好;以女人论,则不见得比她快乐——这句话并不是没有意
义,也不是没有兴趣,但不适于作数量分析之材料。假使我们想用如此空泛
的、非量的(non…quantitative)概念来作数量分析之基础,则我们的精确
性是假的。

我们要记得,在每一个特定场合,雇主需要决定:以何种规模,来运用
某定量资本设备。当我们说,假使雇主预料需求将增大(即总需求函数提高),
则总产量将增大,实在是说,厂商将在同量资本设备上,雇用较大量劳力。
如果是一厂或一业,而只生产一种商品,则所谓产量之增减有确切意义。但
是,如果我们把各厂生产活动,总加起来,则除非用特定资本设备上之就业
量为标准,否则我们无从准确说:倒底产量是增是减。社会总产量以及一般
物价水准这两个概念在这里用不着,因为我们不需要当前总产量之绝对衡
量,以比较当前产量与不同资本设备不同就业量所能产的产量——二者之大
小。如果为叙述方便,或为作约略比较起见,我们想用产量增减这种说法,
则我们必须依赖下列假定:一特定资本设备上所用劳工人数,确为由此所产
产量之良好指数;换句话说,我们假定二者同时增减,虽然二者间并没有一
定比例。
所以在讨论就业理论时,我只想用两种数量,即币值量(quan…tities of
money…value)及就业量。前者是绝对齐性的(homoge…neous),后者则可以
变为齐性。因为,只要各种劳工以及助理员之间之相对报酬,相当稳定,则
为计算就业量起见,我们可以取一小时普通劳工之就业为单位,而一小时特
种劳工之就业,则依其所得报酬之大小加权。例如:设一小时特种劳工之报
酬,为一小时普通劳工之两倍,则一小时特种劳工,即以二单位计。衡量就
业量之单位,我们称之为劳力单位(labour…unit);一劳力单位所得之货币
工资,称之为工资单位(wage…unit)①。故设E 为工资及薪金支出,W 为工
资单位,N 为就业量,则E=N·W。
各工人之特殊技能,以及对各种职业之适宜性,显然大不相同;但是这
点事实,不足推翻我们的假定——即劳力供给是齐性的。因为,设工人所得
报酬与其效率成比例,则因我们计算劳力供给时亦依其报酬加权,故此种效
率之差别已经计算在内。又设当产量增加时,一厂所增雇之人工,因其对该
厂业务渐不适宜,故雇主付出一工资单位所得到的工作效率逐渐减退。设有
此种情况,则亦不过是许多因素之一,使得某特定资本设备上所雇劳力逐渐
增加时,该资本设备之(边际)产量,逐渐递减而已。换句话说,我们把报
酬相等、效率不等这一点劳力不齐性,包括在资本设备里,看作是资本设备
之性能。故当产量增加时,我们不看作是劳力逐渐不适于利用一个齐性的资
本设备,而看作是该资本设备逐渐不适于雇用劳力。由此,设专业技工并无
剩余,故必须雇用较次劳工,致使产品之平均劳力成本提高,——这种情形
乃表示:当就业量增加时,该资本设备之报酬递减之速率,较之有此类劳力
剩余时更为加大。②设各劳工之专业化程度甚大,故各种劳力间毫无替代性,
即使在此种极端情形下,亦无不便处,因为这不过表示,当专门适于使用某
种资本设备之劳力,都已用尽时,则该种设备上之产品供给弹性,突降至零。
①故除非各种劳工之相对报酬非常不稳定,否则假定劳力齐性,并无困难。即
使相对报酬非常不稳定时,我们也有办法处理:我们只要假定劳力供给以及
总供给函数之形状,都会急剧改变。
我认为,当我们讨论整个经济体系之行为时,如果我们只用两个单位,
① 如果X 代表以货币计算的数量,则同一数量,若用工资单位表示,可以写作XW。
② 这是主要理由,何以当需求增加时,即使现用资本设备,仍有搁置未用者,但产品之供给价格亦会增高。
今设劳力之未就业者都集居一处,所有雇主皆有同等机会取给于此;又设一业所雇之劳工,其所得报酬至
少有一部分并不严格依照彼等在该业之效率,而只依照彼等之工作时间(实际情形大都如此),则我们得
一明例:当产量增加时,即使并无内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es),但由于所雇劳工之效率逐渐减退,
亦可使供给价格提高。
① 我不知道通常所用供给曲线,如何处理上述困难,因为用此曲线者,并不说明他们所用假定。大概他们
假定:使用于一业之劳力,其所得报酬常严格依照彼等在该业之效率。然而这与事实不符。我之所以把劳
工效率之不同,看作是属于资本设备之性能者,其主要理由,也许就是因为当产量增加时,盈余亦增:但
此盈余增加量,事实上大部分归诸设备所有主,并不归诸效率较高的工人;虽然后者也许也得些好处,例
如不易被斥退,升级机会较早等。这就是说,效率不同的工人,作同一工作时,其所得工资,很少与其效
率戍比例。不过,如果效率较高的工人,的确得到较高工资,则我的办法已经把这件事实计算在内,因为
在计算就业量时,每个劳工是依照他所得报酬而加权的。在我的假定之下,当我们讨论一业之供给曲线时,
必有饶有兴趣的复杂情况发生,因为一业供给曲线之形状,须视别方面对此可用劳力之需求情况而定。忽
视此等复杂情况,当然与事实不符。不过当我们讨论总就业量时,如果我们假定:相应于某特定量有效需
求,只有一种分配办法,将该有效需求量分配于各业,则我们可以不必考虑这些复杂情况。这个假定也许
不一定对:有效需求之分配法,也许须看有效需求所以改变之原因而定。例如,设同量有效需求之增加,
一由于消费倾向之增大,另一由于投资引诱之加强,则二者所面临之总供给函数也许不相同。不过这些都
是把我所提出的一般观念作详细分析时所发生的问题,此处不拟再加深究。
即货币与劳力,则我们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在单独分析一厂或一
业之产量时,则不妨采用特种单位,以衡量该厂或该业之产量与设备。至于
总产量、资本总量以及一般物价水准等这些空泛概念,则留待作历史比较时
再用;因为在某种(相当宽)限度以内,历史比较本来无需精确,只要大致
不错就够了。
由此,我们以后将借现有资本设备上所加工时(hours of lab…our)(不
管是用之于满足消费,或用之于生产新资本品)之多寡,来衡量当前产量之
变动;技工工时则依其所得报酬加权。我们无需把这个产量与由另外一组工
人以及资本设备所产的另一个产量,作量的比较。设雇主们有一特定设备,
则当总需求函数变动时,彼等将作何种反应,欲对此作预测,我们无需知道:
由此所产产量、生活程度以及一般物价水准,与另一时或另一国之产量、生
活程度以及一般物价水准,作何比较。

不论我们所讨论的是一厂、一业或整个经济体系,我们可以不问产量,
只用总供给函数以及我们所选定的两个单位,来表示供给状况以及供给弹
性。例如一厂之总供给函数(一业或工业全体之总供给函数亦类此),可以
写作:
Z N r r r = f ( );
其中Zr 为预期收益(不包括使用者成本在内);预期此数,足以引诱雇主雇
用Nr 人。设就业量与产量之关系为Or=ψr(Nr),即就业量为Nr 时,产量
为Or,则
p
Z U N
O
N U N
N
r r r
r
r r r r
r r
=

=
+ ( ) ( ) ( )
( )
f
y
即通常所谓供给曲线,其中Ur(Nr)乃代表就业量在Nr 时,雇主预期中的使
用者成本。故设商品是齐性的(即当Or=ψr(Nr)有具体意义时),则我们
亦可用通常方法,估计Zr=φr(Nr);但是如此做法有一个好处:Or 不能相
加,因ΣOr 并非一数量,但许多Nr 却可相加。而且,如果我们可以假定:在
一特定环境中,一特定总就业量分配于各业之方法,只有一个,即Nr 为N
之函数,则问题更可简单化。
第五章 预期与就业

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满足消费者。不过从生产者付出成本开销,
一直到最后消费者购买此产品,其间要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是很长的一
段时间。经过这一段时间以后,等到生产者已经可以供给消费者时,那时消
费者所愿付的代价为何,雇主(包括生产者与投资者二类)无从确知,只能
尽其能力作若干预期而已。①雇主不从事生产则已,假使要从事生产,而此生
产又占据时间;则雇主除以此预期为依据外,别无他法。
我们可以把业务决策(business decisions)所恃以为依据的预期,分
为二类。某部分人,某部分工厂专门作第一类预期;另一部分则专门作第二
类。第一类是对于价格之预期,即制造者在开始一生产过程,以生产某种产
品时,预测待此产品制成时(finished),其售价为何。从制造者立场看来,
一件产品可以使用或可以出售于第二造时,则该产品即已制成。第二类是关
于未来报酬之预期,雇主在购买(或自己制造)制成品以增加其资本设备时
作之。前者可称为短期预期(short…term expectation),后者可称为长期
预期(long…term expectation)。
故在决定每日(daily)①产量时,每厂之行为定于该厂之短期预期,—
—即预测在不同生产规模之下,产品之成本与售价将为若何。
设该产品售于他人作增加资本设备之用,或售于居间商( dil -
tributors),则此处所谓短期预期,大部分定于他人之长期(或中期)预期。
这种种预期,决定雇主提供之就业量。至于产销此产品之实得(actually
realised)结果,则除非其能影响或修改以后的预期,否则与就业量无关。
又当决定第二日之产量时,虽然当时之资本设备、半制品以及未完工原料等
之存量,乃根据先前所作预期而置备者,但先前之预期,亦与第二日之就业
量无关。由此,雇主在每次决策时,固然必须参酌当时所有的设备与存货,
但决策乃依据当时对于未来成本与售价之预期而作成的。
设预期(不论是长期的或短期的)而有改变,则在常情下,此种改变对
于就业量所生影响,须经过相当时间,始能完全发挥。故即使预期只改变一
次,但预期改变后第一日之就业量与第二日不同,第二日与第三日不同等等。
其理如下:设短期预期趋于逆转,则此预期之改变,大概不至于太强烈或太
急剧,以致雇主对已经开始之生产过程,停止不再继续;——虽然根据修正
后的预期,这些生产过程是不应当开始的。设短期预期而趋于好转,则必须
经过一准备时期,然后就业量始能达到一个水准,与此修正后的预期相符合。
设长期预期而趋于逆转,则有些设备虽然不再重新购置,但在没有损坏以前,
尚须雇人在上工作。设长期预期而趋于好转,则开头时之就业量,比之资本
设备已经与新环境相适应后之就业量也许会较高。
设一种预期状态已继续甚久,故此种预期对于就业之影响,已充分发挥
(即在此预期状态下所应就业之人员皆已就业,所不应就业之人员皆已离
① 至于如何把许多售价预期化成一个,而作用相同;则请参阅前面第27 页附注③。
① 此处所谓一日,乃代表最短的期间;过此期间以后、则一厂对其以前所作关于 劳工雇用量之决策,又可
重行修改。换句话说,所谓一日,乃经济生活中时间之最小有效单位。
业),则此种稳定的就业量,可称之为与此预期状态相应的长期(longperiod)
就业水准。①
由此,即使预期常在改变,以致实际就业量总没有时间,达到与现行预
期状态相应的长期就业水准,但每一个预期状态必有一个具体的长期就业水
准与之相应。
今设预期改变一次,改变以后,不再有新的改变与之相扰相混,问:在
此种情形下,达到长期状态之过程如何?先设新的长期就业水准大于旧的。
则一般说来,在开始时,只有进货(input)速率颇受影响,换句话说,受到
影响的,只是新生产过程上之初期工作;至于消费品产量,以及在预期改变
以前已经开始了的生产过程上之后期工作,大致与前相同。如果开始时有半
制品存在,则以上结论也许须略事修改;不过开始时就业量之增加,大致仍
相当温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就业量也逐渐增加。而且,我们很容易想象:
在某阶段上,就业量可能超过新的长期就业水准。因为,在建立资本以符合
新的预期状态——这段过程中,就业量与当前消费量,皆可超过长期状态达
到以后的水准。故预期之改变,可使就业量逐渐上升,达到一最高峰,然后
下降至新的长期水准。即使新的长期水准与旧的相同,但设预期之改变,乃
由于消费方向之改变,致使若干现有生产过程及资本设备,不合时宜,则类
此情形亦能发生。又,设新的长期就业量小于旧的,则在过渡时期中就业量
可以一度低于新的长期水准,故预期之改变这件事实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
即能产生一种循环形的波动。在拙著《货币论》中,当我论及由于情况改变,
以致运用(Working)资本及流动资本有增减时,我所讨论的,就是这种波动。
达到一个新长期状态之转变过程,即使如上所述,并无阻扰,在细节上
还可较为复杂。但实际事态则更为复杂。因为预期状态可以常常改变,一个
旧的改变尚未充分展开其影响以前,一个新的改变早就又加上来了。故在任
何一特定时间,经济机构中有许多错综叠陈的活动存在,都是以往各种预期
状态之产物。

以上讨论之功用与目的河在,至此便见分晓。由上所述,可见任何时间
之就业量,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决定于现在的预期状态,还决定于过去某段
时间以内的许多预期状态。虽然如此,过去预期之尚未充分展开其影响者,
已定形(embodied)于今日之资本设备中;而雇主在作今日之决策时,必须
参酌今日之资本设备;而且,过去的预期,只有已定形于今日之资本设备中,
始能影响今日之决策。所以说今日之就业量,乃参酌今日之资本设备,依据
今日之预期而决定的,——这句话还是对的。
当前长期预期,往往不能不明白提及,短期预期则常可略而不论。因为
修改短期预期之过程,在事实上往往是逐渐的,连续的,大部分是依据实得
结果而作的,故预期结果与实得结果之影响,相互交错。产量与就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