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

第26章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第26章

小说: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致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
  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赵构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死后的庙号为高宗。
  南宋小朝廷在152年间,从高宗赵构到赵昺换了7个皇帝。有作为的不多,统治者为维护赵家既得利益,把天下安危当作儿戏。这些不肖子孙到了杭州以后忙于享受,在“暖风吹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腐化生活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心理主导下,无心收复北方的国土,他们每一朝里,都有勾心斗角排除异己的权利之争,错过了许多复国的机遇。
  史学家普遍认为,南宋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忠奸斗争的历史。比如,宰相贾似道专权三朝,到了赵显时代,这个4岁的小皇帝上台时,蒙古铁骑还在继续南进。大敌当前贾似道无抗敌之策,忙于享乐腐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致使南宋小朝廷于德佑二年(1276年)2月5日,在杭州皇城里向元兵屈膝投降了。小皇帝赵显被俘,起先被逼出家为僧,到元至治三年(1323年)又被赐死。
  有奸必有忠。南宋还有许多义士忠臣不甘愿投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海上转战、抵抗元兵的战斗中,11岁的小皇帝端宗赵病死于漂泊百日的广州湾。陆秀夫害怕军中无主,中兴无望,与群臣议决拥立8岁的赵昺为皇帝。把朝廷移到大海中的厓山岛上准备再战。厓山决战失败,陆秀夫与赵昺一起投海殉国。
  另一方面文天祥拒降被杀。在他的衣带上写下绝命书:“孔子说过‘成仁’,孟子说过‘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读圣贤书,所做何事?从今以后,我问心无愧!”他的民族气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诗人陆游盼望着收复失地,临终前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
  至上而下的腐败,是所有王朝覆灭的不能算根本但也不可小觑的原因。古往今来,如何用人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任人唯亲,坏人当政,缺乏监督,谎报政绩,欺上瞒下,滥用权力,贪污腐化,胡作非为,必将祸国殃民。


6、失势的英雄——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岳飞,字鹏举,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生性刚直,深沉宽厚,勤奋好学,苦练武功,还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岳飞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统帅的军队,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从八品的武官)。靖康二年(1127年),岳飞在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和曹州(山东曹县西北)两次小胜金军。因赵构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东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及黄、汪等人,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旋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兀术率军大举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岳飞率军北进,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连连获胜,金兀术险被活捉。并一举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接着,他受命领兵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承州三次大败金军。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称“岳家军”,深得百姓爱戴。绍兴四年(1134年),岳家军大破伪齐刘豫军队,收复了襄阳府及唐、邓、随、郢州、信阳六郡,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阳府路,不久进封武展郡开国侯,时年32岁。是年冬,金齐联军攻陷滁州,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庐州告急,岳飞接旨率军东下,又一次大败金军。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份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子25万两、绢25万匹。岳飞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坚决表示愿制定方略,收复河东、河北,直捣燕云,为国复仇。赵构为了取得武臣对和议的支持,授予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岳飞连上四奏,表示不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只可引以为危而不可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岳飞屡次反对“议和”,引起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绍兴十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进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兀术的“铁浮陀”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北方忠义军纷纷来归,士气高涨,以“直抵黄龙府”相激励。赵构、秦桧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催岳飞班师。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被迫下令撤军。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声,说明天渡河,兀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岳家军班师后,金兵乘机夺占了郑州、顾昌、陈州、蔡州等地。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兵权被夺。绍兴十一年(1141年)七月,秦桧唆使右满议大夫万俟首先发难,上书指责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的志向,日渐颓情”。这年八月,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被免,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之后,秦桧唆使岳飞手下的副统制王俊出面诬告,说岳飞部将张宪准备谋反。十月,朝廷张榜,说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召狱审问”,并将岳飞及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执法官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时年仅39岁。
  岳飞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抗击侵掠,坚决反对异族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岳飞死后20年,被南宋朝廷平反。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逆淘汰现象,学者潘光旦就中国的人才选择问题有言:小人必得势,得势必小人。君子不得势,得势非君子。“天下人心”和“千秋名节”,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重要的。糟糕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偏偏是这样的人能够大行其道;更糟糕的是,中国人很长时间里不知道如何防止这类人得势;最糟糕的是很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以至于此类人士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不过,也有历史学者认为岳飞之死,并不仅仅是小人秦桧和昏君宋高宗所致,还有岳飞自身的原因。比如李亚平就在自己的作品里,赫然论断:“岳飞必须死。”(《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而南怀瑾在论及奸臣时也有过这么一段相关分析:
  历史上说秦桧杀了岳飞,哪里是秦桧杀的,宋高宗本来就讨厌岳飞,秦桧只是迎合宋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大家都知道岳飞的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是岳飞不懂宋高宗的心理,以为直捣黄龙就可以了。迎回二圣以后,宋高宗怎么办?二圣一个是他父亲,一个是他哥哥,二圣回来,宋高宗还当不当皇帝?第二点,岳飞当时才三十多岁,年纪太轻,偏要涉及内政。当时宋高宗还没有立太子,而岳飞天天催高宗立太子,这在高宗的想法,认为你岳飞希望我快死吗?而且这是我赵家的家务事,你在外面好好打你的仗就行了。可是岳飞偏要回来管这件事,固然岳飞是了不起的人物,书也不能说读得不好,但是人生经验到底不够,他的老师硬是没有教好他,这是“批其龙鳞”的事,不可以做的。秦桧就知道宋高宗这个心理,更主要的是两个政策思想不同,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作风上不同,而岳飞遇害了。所以一个人要贯彻一个思想,很不容易。奸臣就是心存阴险,看起来很小心,很会说好听的话,态度上讨人喜欢,而最严重的是忌贤,好人他都妒忌,他要提拔的人,专门在领导人面前说他的好处,隐瞒他的缺点。对于真正的人才,他就在领导人面前,不表示意见,冷冷的态度。点点滴滴造成坏印象,就够了。结果使上面的赏罚不当,该赏的不赏,甚至反而罚了,该罚的没有罚,反而赏了,于是命令下去不能贯彻。这一类的,就是奸臣。(《历史的经验》)


7、韩胄功亏一篑的“开禧北伐”


  韩侂(音tuō)胄为南宋权臣,一再企图推翻和局。他的父亲与皇帝赵构为姻亲兄弟,韩本人又娶皇后侄女为妻,当太皇太后秉政时,韩势倾内外,有权废立天子。他既为宰相又掌枢密院事,更领有太师头衔,自是能单独决定和战。只是他在南宋朝中极不孚人望,在私生活方面也有骄奢之名。所以当他在公元1206年定计北伐却出师不利时,很少有人同情他。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4月,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贬秦,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有力的打击了主和派,大快了人心。同年5月,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后因韩侂胄用人不当,于第二年被战败。况且这1206年又是多难之秋,更北的蒙古,铁木真在此时自称“成吉思汗”,千秋功业正待展开,此是后话。刻下则金人在战场得势,胆敢向南宋要求韩侂胄之头颅,杨皇后与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趁机杀死韩侂胄,将其首送往金朝。由一个礼部侍郎谋杀太师,事成之后才由朝廷公布其罪状,剖棺割尸将头颅送金。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嘉定元年(1208年),与金订定了屈辱了“嘉定和议”。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8月,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不过事虽如此,也有作史者为韩抱不平,谓攻击他的罪名太多虚构,况且他的贤愚不肖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韩侂胄为了一项宗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其北伐不仅被《宋史》认定为“自不量力”的行动,而且韩侂胄本人也以“奸臣”之名被载入史册。到底如何评价开禧北伐及其最高统帅才合乎历史实际?有人认为韩侂胄和开禧北伐都应该给以肯定。韩侂胄领导的开禧北伐,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能以胜利开始,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投降派的猖獗、主和派得势、秦桧余党的卑劣、内部的叛徒和用人不当等等原因,终以失败告终,故开禧北伐并非没有准备和自不量力,更不能把韩侂胄当奸臣对待。
  韩侂胄本来就是抗战派,他又是在抗战派支持下上台的。韩侂胄和抗战派要北伐中原、统一中国,首先就必须反对道学,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这显然是北伐的需要。如果不先从思想理论上反对阻挡北伐的道学集团,就无法开展北伐的活动。韩侂胄从1195年开始执政起,同理学进行了4年的斗争,为开禧北伐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地准备工作。反道学的斗争从组织上搬掉了北伐的绊脚石,稳政局、扬岳飞、贬秦桧是北伐政治上的准备,启用军政人员、推举将帅、训军备战是北伐军事上的准备。此时北伐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金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金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西夏、蒙古的入侵,严重威胁金朝的统治,南北人民要求统一的爱国情绪高涨,南方经济大大超过北方是北伐的物质条件。
  由此可见,开禧北伐的失败,并非败于战场,韩侂胄虽一度同意谋求适度的妥协,但从总体上讲始终不愧为开禧北伐的最高统帅,也自始至终坚持了民族抗金的路线,符合南北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开禧北伐的失败,主要是投降派的卖国,朝廷的腐败,主和派的妥协,吴曦的叛变。秦桧余党史弥远等“国贼”是造成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当然,韩侂胄用人和指挥的失误,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原因,加上他对投降派镇压不力和失去警惕,从而最后酿成了开禧北伐的失败和自己丧命的悲剧。
  《宋史》和好些论著,认为韩侂胄领导和发动的开禧北伐是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和“立盖世功名”。朱绍侯主编的一直作为高校教材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南宋重臣韩侂胄想趁机用兵,树立盖世功名”,把韩侂胄作了“几年准备工作”后进行的正义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