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认为:“有个永恒的灵魂,有个心识为主体”。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也教导“识无我”。
佛陀在经典里经常教导,应该观照五蕴无我(色、受、想、行、识),无论是五蕴当中哪一种,每一种蕴都可以用十一种方法来观,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的、外的、劣的、胜的、粗的、细的、远的、近的,用一切的方式,观照五蕴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执取为“我”的。
还有另外一种邪见认为离蕴有“我”。这离蕴“我”指本体、本体我,又可称为至上我、究竟我,就像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认为有所谓的宇宙本体一样,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由梵天所造,梵天是世界的根本、根源。梵天是无形无相、无所不在的,因为有了梵,才有了这个世间,世间的一切都是由梵显现。从究竟的角度上来说,梵是终极我、本体我、是至上我,而轮回的灵魂是小我,因此执取有所谓宇宙本体或者有真我、有大我,这也是一种邪见。
婆罗门教认为,这个世间的根本、起源是梵。梵叫做Brahmà,Brahman或者也称为真我(Atman阿特曼,阿旦摩),又称为大我,众生的灵魂称为小我。后来印度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Hinduism。印度教到了中世纪又发展成六大派,六大派分别是胜论派、数论派、瑜珈派、正理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所有这些派别,称为正统的印度的宗教。而佛教、耆那教这些沙门思潮,印度教把他们称为非正统的宗教。
所有这些印度的六大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承认《吠陀》经典Veda,意思是名、知识。Veda有四种《吠陀》称为《吠陀本集》,它是:《梨俱吠陀》(梵»;g Veda)、《娑摩吠陀》(梵Sàma Veda)、《夜柔吠陀》(梵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 Veda)。所有印度的这些种种的流派,他们都承认《吠陀》的经典,虽然他们对《吠陀》的理解、对《吠陀》的发挥和解释不同,但共同认定《吠陀》经典的权威,这是属于印度正统的宗教派别。
在这种种印度教的流派当中,发挥本体我(梵我)和个体我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吠檀多派Vedànta(吠檀多)。Veda是吠陀,anta是终极。意思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把《吠陀》的经典发挥到最高的阶段,已经是终极了。
在公元八世纪,出现了一位很有名的印度吠檀多哲学家,他叫做÷aï;kara商羯罗。商羯罗出生于南印度的伽拉迪(Kalaói)村,在西南印度的,他是属于婆罗门种姓,在少年时候,他追随当时印度著名的吠檀多学者,不二论学者Gaudapada乔荼波陀的弟子Govinda乔唯陀学习婆罗门印度教教义。后来他就在Bàràõ;asã;(巴拉纳西)从事著述和讲学,他致力于要将佛教摧毁,致力于要把佛教赶出印度。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佛陀出世之后,就宣讲了“无我”的学说,但婆罗门教是讲“我”的,讲(Atman梵)的。佛教讲无我就动摇了婆罗门教的根本,而且佛陀本人否定了《吠陀》的权威,他也反对祭祀,反对种种种姓,这样的话就已经瓦解了婆罗门教的权威。所以佛陀的教法中“无我”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宗教(包括婆罗门教在内的宗教或者学说)的。
后来到了佛灭八百年的时候,印度又出现了一位大乘的论师Nagarjuna(龙树),龙树菩萨又根据缘起性空的学说,发挥了无自性的说法,于是当时印度凡是接受佛教的人都接受“无我”或者“无自性”,或者“性空”这种说法。这样的话,印度教、婆罗门教这一套认为有“我”的体系,就遭到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要重建《吠陀》经典的权威,为了重塑人们对“梵”、对“我”的信心,商羯罗就致力于要宣扬有“我”的学说。他发誓要把佛教逐出印度,而且他也真的已经做到了。等商羯罗死了之后,结果真的,那时佛教的元气已经大伤。
从公元八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几乎已经到了转型的时期。无论之前的中观学说,还是瑜伽行派学说,在商羯罗的手下,他都毫不留情地把它们驳斥。商羯罗虽然死了,但佛教那时元气已经遭到了重创,后来佛教也吸收了大量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的一些形式、一些鬼神信仰,甚至把印度教的神邸踩在那些金刚的脚下,用心理方面去战胜它,但是事实上,那个时候,整个佛教在印度已经走下坡路了。
商羯罗也模仿佛教建立了僧院,叫做mañ;ha,其后在印度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商羯罗派的僧院,乃至到今天,自命为正宗婆罗门的印度学者当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属于商羯罗这一体系。商羯罗在有生之年游遍了整个印度,他到处去找人辩论,不仅仅是找佛教的,连印度教的其它派别,都找他们去辩论,当时他和强有力的弥曼沙派的学生叫做曼得拉弥史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把他的对手也挫败了。商羯罗到处去宏扬他的教法,但他的对象并不是一般的城市居民,因为在城市里当时佛教的势力很大,一般的工商业者又信仰耆那教,下层的百姓一般又倾向于比较通俗的印度教。而当时在城市里人们的伦理观又普遍流行着享乐主义,所以商羯罗主要是对他们以及那些婆罗门的阶层和各种各样的游方僧,跟他们说教。
商羯罗可谓是英年早逝,他在三十二岁死于喜马拉雅山的Kedàrnàtha。就像在印度其它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虽然他的生命很短促,但是挂在他名下的著作居然有三百多部,印度人有一个习惯,他写的一些著作,喜欢挂在一些名人的名下,这样的话流传得更广,像商羯罗虽然他才三十二岁,即使他二十岁开始写作的话,那么才十来年,而且他经常游方、经常找人辩论,所以要他在短短的十来年写三百多部,这个是很难想象的。不过,至少有七部或者十部的著作认定是他的,例如:他对印度教很多主要的《奥义书》作了注,比如对《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等等这些《奥义书》作了注解,他还作了《薄伽梵歌》、《示教千则》、《问答宝鬘》这些书。商羯罗在某一方面也吸收了佛教的学说,所以他的一些论敌、对手就骂他是伪装的佛教徒。
那商羯罗代表的吠檀多学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或者他与我们现在讲到的“我见”有什么关系呢?吠檀多派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幻化的,叫做màyà,惟有命我和究竟我才是真实存在的。命我叫做jã;vàtman或者称为个我、灵魂,而究竟我(梵Paramàtaman),是至上我或者称为梵我。他们认为梵、梵我是世界的本源,梵我是唯一真实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智慧不同,所体现的梵也各有不同,分别有两种:一种是上梵,一种是下梵。
上梵(梵Parabrahman),来表现“上智”之梵及最高我,它的特性是无德、无形、无属性。正因为有了梵,所以才有了世间的显现。下梵表现为无明“下智”之梵,下梵(梵Aparabrahman),其特性是有德、有意志、有人格性,这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为什么会有有情和世间的存在呢?换而言之,为什么有情众生会轮回呢?因为有了无明(梵avidya),众生由于没有认知到梵,于是脱离了梵;由于脱离了梵,因此不断地轮回。
如果能够去除了无明,就能知见“上梵”,能够知见上梵的智慧就称作上智。如果还有无明,只能够见到“下梵”。上梵上智属于真谛门,下梵下智属于俗谛门。从真谛门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众生、没有世间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màyà,是属于幻化的。从俗谛门的角度来说,还会有世间、还会有众生、还会有轮回。依真谛门来说,小我与大我,梵我与个我,上梵与下梵,是不二的(梵advaita),也就是没有分别的。从真谛门上来说,上梵是常住的、真实的,你不用去修行本来就俱足的,这是真实的解脱,他们称为无身解脱(梵videha mukti)。从俗谛门来说,要证得最终的梵我,还必须通过种种的修行,包括读诵《吠陀》经典、祭祀、苦行、禁欲、克制、修定等等,通过种种修行才能够回归本体。
商羯罗的师公,乔荼波陀(Gaudapada)写了一本书叫做Agama《圣教论》,这本书里的第二章讲到了,由于众生在轮回当中所认知到的梵是错误的,是不真实的,就犹如梦,这个世间或者生死轮回本身是一场梦。在梦里无论你做了多少东西,还是在梦中做事,惟有一个人真正体验到究竟的梵我,犹如一个人在梦醒的时候,他回想梦中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梦中做的,这个是吠檀多的Gaudapada乔荼波陀所作的一本叫做Agama《圣教论》的书里写到的。
而商羯罗又写了另外一本书,为《蛙氏奥义书》写了一本叫做《Màõ;óå;kyakàrikà》,这本书里举了一个比喻,用来比喻大我和小我,他说大我和小我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就好像一个瓶子,瓶子里面的虚空表示小我,而瓶子外面的虚空表示大我,瓶子里面的虚空和瓶子外面的虚空,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二,是没有区别的,但因为众生有了无明,就好像有了这个瓶子壳限制,所以小我不能见到究竟的大我,惟有打破了无明,瓶子里面的虚空才能和瓶子外面的虚空合而为一,这样的话,就等于无身解脱。因此,吠檀多派的不二学说认定了有一个我在,无论是个体的我,称为灵魂也好,称为命我也好,或者他们说的离蕴的一个本体的我,他们认为这个是属于究竟的,而个体的灵魂、个我或者称为命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究竟我,但他们在究竟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
这种执着于“本体我”,还是属于“我见”、属于邪见。
在这三种有“我”的见、“有身见”里面:第一种:执取“五蕴我”的,是一般普通的人。普通的凡夫都会执取的“我”,这是一般所称的邪见;而对于执取灵魂和心识的“我”,是一般的宗教认定有个灵魂、有个心识,这样的一种邪见;而执取“本体的我”,或者世界本体、“究竟我”这种是属于高等的高级的宗教所执取的邪见;
但是在佛教里面,是彻底地讲“无我”的,我们可以说“无我”的教法是佛陀教导的特色。在佛陀教法里面讲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也就是无论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讲无我的。即使大乘佛教讲空,还是讲缘起性空。所以这种有我的见是属于一种邪见。
我们接着再看另外一种邪见,是属于常见(Sassata diñ;ñ;hi),Sassata diñ;ñ;hi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称为宿命论。宿命论认为我们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认为人的吉凶祸福都是上天注定的,比如认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种称为命定论。
例如:古代的人认为一生的贫福贵贱,这些称为命,一年当中某一段时期的吉凶祸福称为运,命和运是天定的。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也相信太岁呀,相信今年的运程怎么样啊,生肖啊等等会决定今年走什么运,这些运是上天安排的、有玄机的,你不必太计较。“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些是命定论,是属于一种常见。
然后另外一种认为是神创说,这种邪见认为有所谓的神、主、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个世界和人是上帝所安排的,因此我们应该要称颂神,应该要相信神、要敬奉神。
还有一种最能够代表常见的是灵魂说,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生死的主体,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有身见”里面的第二种,认为“识是我”的见。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身体、色身会不断地生而又死,但是作为心、作为灵魂,它是恒常不变的。
在这三种常见中,第一种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注定的,人的吉凶祸福是由天定的,这是恒常的、不能改变的;第二种认为神是永恒的,上帝是永恒的;第三种认为个我是永恒的,灵魂是永恒的。所以认为永恒的叫做常。
再看另外一种更加普遍的邪见是断灭见(uccheda diñ;ñ;hi)。
第一种是无因见(ahetuka diñ;ñ;hi),无因见认为苦乐是没有因的。虽然有人享福有人受苦,有人的福报很好,有人的福报不好,但这些都是没有原因的,这些都是偶然的。这些人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它们都是偶然的。你偶然得到生命,偶然享福,这世界存在也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偶然存在的,它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纯粹只是物质上的一些机械的因果关系。或者有些人不承认有过去世,他只认为有今生,没有过去世的因,人突然就有了生命,这也是一种邪见。
第二种是无作用见(akiriya diñ;ñ;hi),这种邪见认为所造作的善或恶是没有结果的,你现在即使布施、持戒、禅修、行善,不会有什么好的果报;你即使杀人、放火、偷盗、奸淫,没有什么不好的恶报;无论人造好或不好,都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果报。这些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称为无作用论,就是行为没有结果的这种邪见。
第三种是虚无论(natthika diñ;ñ;hi),这种邪见认为人死了归灭,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只是变成一堆尘土,哪里还有未来世呢?哪里还会投胎呢?他们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法则,否定三世轮回。这种断灭见,现在在很多国家都很流行,无论是西方也好,其它很多国家都很流行。由于他们否定了业果法则,所以他们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这种断灭见,包括无因见也好,无作用见也好,虚无见也好,都可以使我们的人心变得很坏,可以使一个社会造成混乱,可以使人的道德沦丧,可以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什么现在在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道德、社会治安会很差呢?就是因为这种邪见的蔓延的关系。可以说在所有的、种种形形色色的邪见当中,断灭见是最严重的,它的严重程度可以成为一种极重的恶业。
我们佛教徒都知道,有称做五逆重罪,也就是五无间罪,是哪五种呢?杀母、杀父、杀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以及分裂僧团。但是作为极重的恶业呢?一个人坚信断灭见,这种邪见和上面的这五种无间罪是一样的,都属于极重的恶见。这种恶见称为决定性的恶见。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抱持着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三世轮回,他也不承认人的生命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带来的,他也不承认今生所造的业会带来来生,他也不相信因果、业果的关系,这种人如果坚信这种见地,到他死都不肯放弃的话,这称为决定性的邪见。
一个人如果抱持着决定性的邪见,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他的下一生必定只有两个地方去:第一是地狱,第二是畜生。即使有些人邪见稍微再轻一点的,但还是会堕落到恶趣,堕落到恶道。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位将军,他就持断灭见。他认为没有三世轮回、没有因果,等他死了之后就投生为鬼。他的女儿是一位佛教徒,她也证得了初果,所以她知道像她父亲这么样的持有严重邪见的人是不可能投生到善趣的,于是她就以她父亲的名誉,为他作了功德,然后再把这份功德回向给她的父亲。因为她所作的功德是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所以她的功德是很大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