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起生起的、它不会单独地生起;也不会只是心单独生起;也不会心所离开心生起;而且心所也不会只有一、两个生起,它们都是一堆成组、成组的对对象执行作用。
我们所讲的这些心所,无论是善的,无论是不善的,我们会发现到它们都是我们切身体验的,是不是?即使是作为无痴心所,这种慧是在我们禅修当中要让我们重点培育的。但是在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相信业果、思维因果,仍然还是可以培养这样的慧,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讲完了52个心所,这52个心所没有一样是我们没有体验过的,是不是?有哪一个心所是你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除非你们一出生就是圣者,那在这52个心所就有两种心所,你们今生不可能体验,哪两种知道吗?邪见和疑。如果是凡夫的话,这些你们都是有体验的。所以我们说到的“阿毗达摩”其实并不是空花水月、空中楼阁,它讲的其实是我们每一天乃至经常所生起的这些心。当然,当我们去学习这些心的时候,要学会运用,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在修到名业处的时候,我们还要逐一地、逐一地去了解它们的相、味、现起、足处,最后我们再去观照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由于透彻地观照名法和色法,最终我们才能够导向解脱。
好,今天讲心所就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将一起来讲一个新的内容,是讲心citta 。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二十八讲:心及不善心
阿毗达摩第二十八讲:心及不善心
第四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
玛欣德尊者2009。05。17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各位贤友、法师、大德、居士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结束了心所的部分,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
根据“阿毗达摩”把一切的法分为四类,它们是:第一是心,第二是心所,第三是色法,第四是涅槃。心、心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精神现象、意识现象或者心理现象。而色法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现象。
在“阿毗达摩”里面,它又把心理现象和物质现象分到最细的单位、分到最基本的单位,然后再来研究和探索它们。心、心所与色法,称为有为法,又称为行法,因为它们都是因缘造作之法。涅槃是无为法Asaï;khatadhamma,因为它们并非因缘造作之法。
在这四种究竟法当中,佛教最注重的是心的、研究的是心的。在这四种究竟法当中,涅槃是应当亲证的,不是拿来研究、讨论的,不是挂在嘴上说的,也不用来观照的,它是修行的目标。
而要如何证得涅槃呢?首先我们应当要透彻地了解这个世间,涅槃属于出世间法,如何出世间呢?就是要超越这个世间,要如何超越这个世间呢?由于众生经常都染著于世间、系缚于世间、捆绑在世间里面。为什么会捆绑于世间呢?因为,我们执著于世间是常的、是乐的、是我的、是清净的。由于这些无明,由于无明我们就有贪爱。由于无明与贪爱,我们就会造种种的业。造种种的业,那么就依着业果的法则:因为造了善的业,会带来福乐的果报;造了不善业带来苦的果报。于是有了生死、有了轮回。
而所谓的生死与轮回,其实还是离不开心、心所与色法。或者换而言之,作为生命的这一堆东西是由五蕴构成的。这五蕴当中,心属于识蕴,心所包括了受、想、行三种蕴,而色法是色蕴,所以五蕴也就是名色法、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生命,换而言之,就是属于苦、苦圣谛。
为了要出离生死,为了要解脱轮回,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去研究、去观照心与心所,还有色法。在心、心所与色法这三种法当中,心又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心是负责体验的,能够认知对象的是心,同时我们讲到要解脱的,还是心解脱。我们研究色法、学习色法、讨论色法和观照色法,但色法本身并不因为我们去观照它,色法本身解脱。而是让我们的心从色法、从心法、从世间法当中抽离出来。也正是因此,所以心是在佛教当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到底什么是心呢?心源自于词根cit,意思是认知、识知。心依照词源学或者依照它的意思来说可分成三种:第一、â;rammaõ;aü cintetã;'ti cittaü。从cit那里来分析的,认知所缘故为心。â;rammaõ;aü是所缘,cintetã;是令认知、使认知。所以这个cint它是以认知所缘故称为心,这是第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Etena cintentã;'ti cittaü,通过这来认知故称为心。第三,Cintanamattaü cittaü,只是认知故称为心。
在这三种当中,第一种,认知所缘故为心。把心认为是能够识知所缘这样的一个东西,就是能够认知所缘者称为心;第二个把心当成是一种工具,透过这种工具,那么心得以认知所缘;而第三,把心当成纯粹是一种活动,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在这三种意义当中,最恰切的、最准确的解释是第三种。为什么呢?虽然第一种、第二种,都是心的本来的意思,但是它很容易给人误解,认为认知所缘(识知对象)是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识知对象。这样的话,很容易给人误解成有一个造作者,就是有一个认知者。或者透过心能够认知对象,变成有人认为可能会还有一个工具存在。这样的话容易给人产生一种“我”见。如果把心定义为只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就符合心的无常法则。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并没有一个造作者,没有一个认知者,也没有一个所谓的工具、一个实体在。它纯粹只是认知了就灭去,认知了就灭去,在产生它的作用之后,就已经结束它的这种活动了。
所以我们说,从词根cit认知、识知来定义,心有这三种定义。这三种定义都没有错,只不过为了避免有些咬文嚼字的人说:“如果是认知所缘称为心,那么还是有个认知者”。所以,这种意思可以采用,但是一般不主张。而透过心来认知所缘,有的人可能又会咬文嚼字说:“这样的话,还要个认知的东西,有个认知的工具”。所以,把心当成是纯粹一个过程、一个识知目标的过程,这个是最精准的解释法。
那到底心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作用呢?
心的特点是识知目标、识知对象。也就是说,我们把一切法简化成最简单的一个关系,就是心和所缘的关系,或者说认知和被认知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能够认知的是心,心能够执行认知的这种作用,而被认知的包括我们说到的物质现象、心理现象本身。即使是涅槃,它也能够被出世间心所认知。所以,一切法只有一种关系,就是认知和被认知之间的关系。
心的作用就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因为心能够领导诸心所,而且,当心生起的时候必定伴随着诸心所。心不会单独生起,而心所也不会离开心而生起。所以我们把心所cetasika解释成从属于心的。心有如王,称为心王,那么诸心所是从属于心的。
现起是心表现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心在生起的时候,它产生认知所缘的作用,然后立刻就灭去。它只是一个相续不断的生灭的过程,不会有一刹那的停留。
近因是名与色,这里的名是心所,由于有了心所的产生才会有心的产生,由于有了心的产生才会有心所的产生。色法作为心的近因有两种:一种是作为依处,另外一种是作为所缘。因为有了依处、有了所缘才有所谓的心。在经典里面,佛陀除了会用citta来表达之外,还有其它的几种表达方式。例如,佛陀说到Vi¤¤àõ;a,Vi¤¤àõ;a是识,这也是心的同义词;或者叫做Mana意,也是表示心。因此无论讲到心、讲到识、讲到意,其实都是指心citta。
所有的心,只是一种究竟法,因为它们都拥有共同的自性(特点),就是认知所缘。
我们在学习色法和学习心所的时候,讲到色法有二十八种色法。二十八种色法中每一种色法都会有它们各自的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是不是?讲五十二个心所的时候,我们也学到了五十二个心所都有它们个别的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但是我们现在学心就比较容易了,学心我们不用再去记得它们,因为所有的心,它们只有一种特相、只有一个作用、只有一个表现和近因。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名法的究竟法只有五十三种:一个心再加上五十二个心所。
因为所有的心,它都拥有共同的一个Sabhàva(特相),也就是识知所缘。所有的心的作用都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所有的心都表现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我们知道所有的心只是作为一种究竟法。
但是为什么心可分为很多种呢?例如:初禅的心、第二禅的心、第三禅的心、欲界的心?因为这些心,它所发生的“地”不同,还有它伴随的各种心所不同,因此我们把心安立为很多的名字。作为心纯粹只是识知所缘的一个过程,就是它的生起只是为了能够认知对象,在心的背后或心的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我、灵魂或者神识、或者主宰者。
如果认为心是“我”的话,那么它必须得是一个恒常的东西、是一个永恒的东西。但是佛陀说过,在一切法当中,没有任何一法比心的生灭更快,比心的生灭更无常。所以不能够认为心是恒常的、心是真实的、心是有“我”的、有实在的,因为心只是一个过程,生了立刻就灭去、生了立刻就灭去。同时,心不会单独地生起,心的生起必定伴随着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共同执行着朝向所缘的作用。
例如:我们说到的“看”这个过程,“看”这个过程其实是眼识的作用。但是,在看的同时,能够执行了知颜色的这个作用的是心,我们称为眼识。但是眼识的生起同时还伴随着眼识依处和颜色的接触,这称为触;还有感受;还有想——知道这个是什么色,红色、绿色、青色、黄色;还有思——就是对颜色产生作用;一境性——就是心能够定在颜色上,能够取颜色这个所缘;名命根——就是这一种眼识的生命;还有作意——就是它能够把心导向于颜色;这些是在一个眼识里面同时一起发生的心理作用,伴随着有7个,加起来一共是8个作用。
无论我们讲到的识也好,讲到的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朝向所缘。所以我们把名法称为àrammanàbhimukham namanato namanañ;ñ;hena nàmanti。就是以朝向所缘或者面向于所缘,所以称为名法。
心的生灭速度比色法要快17倍。佛陀曾经说过:“我不见有任何一法比一法生灭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说,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在讲到色法的时候,用了个比喻——就是用我们打电话、打手机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色法的生灭速度。但是,即使色法的生灭速度再快也好,它都快不过心,而且心的生灭比色法快17倍。例如,我们说一个色聚存在,从生到灭的这个过程是极快速的过程。但是这么快的过程,心识刹那已经生灭了17次了。所以,心的生灭是最快的。在一眨眼间就有数万亿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 所以它的速度,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时间单位去衡量它,只能够说数不清的。不过心生灭再快,但在一个刹那里只有一个心识生灭。所以,一个心识生与灭,我们称为心识刹那。心识刹那是最快的单位。在一个刹那里面只有一个心生灭,而一个心只能够识知一个所缘。
例如我们坐在家里面看电视,我们会感觉到好像在看又在听,我们又可以在吃东西,我们感觉到好像这些东西都是同时的。其实,由于心生灭得太快,它们在互相执行着不同的作用。例如:眼识带动着眼门心路过程,耳识带动着耳门心路过程,在交互生起作用。但是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面,所有的眼门心路过程只取颜色的目标,所有的耳门心路过程只取声音的目标,但由于它们生灭得实在太快了,所以我们感觉好像它是同时发生的。但从究竟法来说、究竟意义上来说,一个心只能够识知一个对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入禅才成为可能。因为我们说到的入禅那、入定,就是让心持续不断地只是取一个所缘。如果一个心可以取很多所缘的话,那么入禅、入定就变成不可能了,是不是?所以一个心只能够取一种所缘。如果我们把这种心变得很强,持续不断地生起,那么它持续地取一个所缘。所以在入很深的定中,没有任何的妄想,心只是很强地去观照一个所缘。因为这种心在禅那心当中,它生起的只是一种心——就是初禅的心、或第二禅心、或第三禅心、或第四禅心。但是在欲界里面的心,它就交互生起的了,一会儿眼门、一会儿耳门、一会儿鼻门、一会儿舌门、一会儿身门、一会儿意门它们交互生起,所以我们感觉好像这个欲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就是这么样的。
而在世间,佛陀把世间分为三种的世间,一种是一蕴有,一种是色蕴有,一种是五蕴有。一蕴有是无想有情,无想有情只有色蕴而没有名法,就是他们没有心。这种我们不用去讨论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是色蕴有,色蕴有是无色界的梵天人。他们只有名法、只有心而没有色法;但是在五蕴的世间,例如:在我们的这个欲界,在人类、在人的社会、人的世间里面,还有在色界天,除了无想有情天之外的色界天,所有的心识都必须得依靠色法而生起。也就是说,在五蕴世间里面所有的心、所有的名法都要有个依处、有个立足处,犹如我们生活在这大地上,我们不是在空中行走的,我们是立在大地上的。同样的这些心也是,它们的依处是依色法而立的。而依处只有六种——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这个我们在讲色法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换而言之,依处即是名法或者我们说到的心产生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属于心的性质。
下面我们再讲讲心的分类。
心可以依照其本性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善心akusalacitta;第二类是善心kusalacitta;第三类是果报心vipàka或者又称为异熟心。异熟心是更准确的翻译,因为pàka是成熟的,vi是不同的。就是在不同时间成熟的,称为vipàka异熟心。第四种是唯作心kiriya,纯粹只是造作的这种心。
不善心和善心这两种心,我们称为造业的心。而果报心和唯作心这两种心,称为无记的心avyàkata。为什么称为无记呢?它是相对于造业的心来说的。我们说到的造业,就是造善的业、造不善的业。造善的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