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种分别是智相应的¤àõ;asampayutta§,或者智不相应¤àõ;avippayutta§。也就是说,在做善事生起善心的时候,是不是有智慧,有智慧地做还是没有智慧地做。
第三种分别是无行或者有行,asaï;khàrikam或者sasaï;khàrikam。这里的行,我们在讲不善心的时候讲过,对于不善心来说就是煽动、怂恿;对于善心来说就是鼓励、支持。经过鼓励、支持而生起的这种心称为有行;而没有经过别人的鼓励或者自己的鼓励而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心。因此无行的是主动生起的心,有行的是被动生起的心。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八种心,就好理解了。
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是主动地、欢喜地、有智慧地去做善事;
第二种心是被动地,但是还是欢喜地和有智慧地去做一件事情;
第三种是欢喜地主动去做,但是没有智慧;
第四种是欢喜地、被动地去做,但是也没有智慧;
第五到第八,它的区别只是在于感受平平,并没有很欢喜地去做一件善事。
在这里我们以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些心的不同差别。
例如: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而且他知道这是一种善业,这个时候生起的是第一种的心;
第二种,有个人在别人的鼓励之下或者敦促之下愉快地做布施,而且他也知道那个是善业,这是第二种心;
第三种心,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但是并不知道那个是善业或者他没有去思维这个是善业;
第四种心,有一个人在他人的鼓励之下愉快地布施,但是不知道那个是善业,这是第四种心;
第五到第八种,他们和前面的这四种一样,只是他感受平平,中舍的感受。
这是这四种心的分别,我们再对应后面舍俱的这四种心。
我们又可以用另外的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八种心。
例如有一个相信业果法则的女人,她很自动、很欢喜地供食物给僧众,或者供花给佛塔,或者她很欢喜地去帮寺院做清理的工作,这个就是第一种心;
第二种心,有一个拥有业果智的少女,在同伴的说服之下,或者被同伴拉去,她很欢喜地去听闻佛法,这是属于第二种心;
第三种心,有个不懂得业果法则的男孩,他欢喜而且主动地去给乞丐钱,这是第三种心;
第四种心,有个学生,他在校长的催促跟要求之下,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之下,他欢喜地捐了钱,例如去赈灾,或者做社会福利、希望工程等等,这属于第四种心;
第五种心,有个女孩,她没有感觉地、感受平平地扫地,但她知道扫地是善事,是件好事,这是第五种心;
第六种心,有个男孩,在比库的暗示之下他去帮比库做服务,由于那个时候他是感受平平,所以这个是属于舍俱的智相应有行心;
第七种,有个不懂得业果法则的女人,她在看书或者在看佛书,但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第七种;
第八种,有个女孩在她母亲的要求之下,她感受平平地、也没有思维业果法则地帮她父母洗衣服,这个是第八种,舍俱智不相应的有行心。
对于我们在平时生起的心当中,如果是一位断尽烦恼的阿拉汉圣者,当他生起这些心的时候称为唯作心。
而一般的凡夫,包括有学圣者,初果、二果、三果圣者,在速行里面,只要不是生起不善心,就是生起这种心。
在欲界的属于这一类的心,只要我们如理作意,这些心就能够生起的。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就是不善心。不善心要么是贪,要么是嗔,要么是痴。当我们在内心里面并没有贪、嗔、痴的时候,生起的是这一类的心。而这一类的心,我们要再看它们的素质,就是生起这些心的质量,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八种心当中,在一般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生起智相应的心。也就是说在生起心的时候应该要有智慧。拥有智慧的心我们称为三因心。也就是说在这八种欲界的善心当中,由于它们都是属于美心,所以这些美心当中必定也会拥有两个美心所,这两个称为根的美心所是哪两种呢?无贪和无嗔这两种美心所。如果同时又拥有智慧,它还会有无痴心所一起生起。由于一种心里面拥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美心所,因此这种心称为三因心。如果没有智慧,这种心称为二因心。
当我们造作这些善心的时候,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差别很大。例如,如果我们在生起这些善心的时候,拥有智慧地生起和没有智慧地生起,它带来的果报差别会很大。如果我们生起的是很殊胜的三因心,就是有智慧地去做一件善事,它带来的果报将会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如果我们做事情只是没有智慧地做,只是知道是善事我们去做,它带来的果报可以是二因心也可以是无因心。
那如何来区别呢?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在这八种心当中,对于果报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对佛、法、僧有信心,对业果法则有信心,你在造作这些善行,在生起这些心的时候,你思维业果法则或者哪怕只要相信业果法则,你在相信业果法则的前提下去造、去做、去生起这种心,它就是属于智相应的心。如果你们拥有观智,那我们做善事,例如:布施的时候,先修vipassana(修观),观照人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受施者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所布施的物品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那么这种智是更强的智慧。
我们在做这些善行,生起这些善心的时候是有智慧的。例如: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供僧。我们把食物供养给僧众、出家众,如果你相信供养这种功德能够带来果报、这种善行能够带来善报,这就是业果智。虽然你不是为了功德、为了善报去做,但是你相信,这就是有智慧地做。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或者追随着一些风俗去做,那么这个是智不相应的心。
对于佛弟子来说,往往我们只要把心念一转,就可以造很殊胜的心。要不然的话,我们同样做这些,我们可以生起很低劣的心。例如:智不相应的心。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好像咱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都有乐善好施的传统或者帮助孤寡这些传统。有很多的中国人或者那些阿姨们,她们也知道初一、十五到庙里面去烧香。但是你问她为什么烧香,她说不知道或者她说只是为了求个保佑。问她为什么要忏求,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为了随顺风俗而已。这种心念、这种念头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但如果她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话,她生起的心就有智慧了。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者别人做我自己跟着做;为什么也不知道,也就是有些迷信的心,虽然她做的事是善行,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也不清楚业果法则的运作或者根本就没有去思维这些问题,这样的话她生起的心就是没有智慧的心,没有智慧的心称为智不相应心,有智慧的心称为智相应心。
同时在造善业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欢喜地做和感受平平地做有区别吗?有!如果我们很欢喜地做,那种力度会强很多。
例如:当你看到佛像的时候,你内心生起了很欢喜的心。你看着佛像只是好像欣赏古董、欣赏文物一样看、去端详着,这个是属于舍俱的心。对于佛弟子来说,往往看到佛像、僧众,他会有一种欢喜的心,这种欢喜的心就是我们说的悦俱的心。而一般的人看只是看,他并没有任何的感觉,这个是称为舍俱的心。
以布施为例子,如果一个人在行布施的时候,在布施之前很欢喜,在布施的时候也很喜欢,在布施之后也感到很满意,那么他的这种布施行为,会因为他布施之前、布施的时候和布施之后很欢喜的心,使他的善果带来更强、更大、更多的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乐受、拥有悦、就是欢喜的心,这个时候,欢喜的心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充满了殊胜的色法,心生色法。就好像我们很欢喜地去禅修,和我们没有感觉地去禅修,你认为一样吗?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很欢喜地看一本书,和我们感受平平,没感觉地去看一本书一样吗?还是不同的。同样的,做善事也是这样,造功德也是这样,欢喜地造和感受平平地造是不同的,它们的果报不同。
不过有一种情况,舍受是比悦受更强的。知道是哪种情况吗?如果一个人在修vipassana(修观)的时候,他的观智达到高级的观智,例如行舍智。行舍智是属于哪种心?行舍智还是属于这种欲界心。一切的观智,不是属于色界心,也不是属于无色界心,更不是属于出世间心,一切的观智都是属于这种心。如果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他生起的观智是属于唯作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生起的观智,他观照诸行法无常、苦、无我,还是在这八种心当中的智相应心,就是智相应的四种心。如果他很欢喜地去观照诸行法,这是属于悦俱的智相应心;如果是感受平平地、舍受地去观照,那是属于舍俱的;如果他主动地去观照,而不是在他的导师、业处导师的指示下,你必须得完成这样的功课,如果这样的话,他有可能是有行心;如果他平时很自动地生起观照的心,那个是属于无行心。如果一个人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行舍智属于哪种心呢?在这八种心,哪一种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是属于第五种心。对。这种心比悦俱的心强还是比悦俱的心劣?强。但是这个是对观智来说,如果平时我们造的是布施、持戒或者禅修等等这些业,那还是第几种强?第一种强。因为对于高级观智来说,它是舍俱,但是对于平时来说,第一种是最强的。
在这些善行当中,还有另一种分法是:无行和有行。
我想问问大家,主动地做善事好,还是被别人拉去做善事好?你认为哪种好?主动地做。对。主动地做会带来更好的、更殊胜的果报。我们先讲一讲,当我们在造作这些善心之后,如果这些善心在我们未来的轮回、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成熟的话,它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呢?
例如:如果一个人很欢喜地去做事情,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如果这种善业成为他投生的果报的话,那他会感到慈颜善脸,或者他很欢喜;但如果一个人是舍受、感受平平的话,他下一世带来的果报,可能会感觉到好像很严肃。
我们在几种情况下可以大概地去推测到一个人,他的果报心是属于悦俱还是舍俱的。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知道呢?有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在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第二,在一个人禅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禅修,他坐着坐着会感到脸在微笑、感到容光焕发、感到慈颜善脸;或者在睡觉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到微笑着,这种人多数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悦俱的,很欢喜地造作善心带给他投生的。
而有些人在禅坐的时候,好像咬紧牙关或者感觉到苦瓜脸,很辛苦一样,在睡觉的时候感觉到很恐慌、很恐怖或者紧绷着脸,或者一个人满脸横肉,这种人可能就是属于舍俱的心带来的果报。因为使我们投生为人的,就是我们在过去生曾经造作的这些心的其中一种,而由于这些心的其中一种使我们现在投生为欲界的善趣。我们现在在座每一个人,我相信都是由这八种心的其中一种心带来的果报,我们等会儿讲到果报心的时候还会讲到。
那讲智相应的呢,如果我们在过去生很有智慧地去做善事,它带给我们的果报就是今生是三因心。现在我们可以说在座的,只要已经证得了禅那的禅修者,他过去生必定是属于造了智相应的这些善心带来的果报,所以今生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就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
无行心和有行心,它们带来的果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举一个在生命期间成熟的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很主动地、经常地布施,今生他带来的果报就是:即使他在家里面,如果他是做生意的话,生意会找上门来;或者他去做工、无端端的老板就加他薪,或者他赚钱很容易。而如果是有行心,就是别人鼓动他催促他去行布施的话,那么这种布施的善业给他今生带来的果报就是他要很辛苦地去赚钱。他可以赚到钱吗?可以赚到钱,但是他必须得要付出努力,正如在过去做善行的时候是别人催促的,“你去,去吧,去吧!”。“算了吧!”然后“好吧,我跟你去吧。”不去也不好意思,有碍于脸皮,于是就跟着去。由于过去所造的是有行的善业,今生你要得到这些果报,还是要经过行,还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够达到。因此这些善心,从智相应和智不相应来说,我们应该造智相应的心。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平时,无论是布施、持戒、禅修等等的时候,我们都要多点生起智慧。
在讲到智、慧根的时候,我们讲到有两类的智慧:一类是最低限度的世间的智慧,就是对业果的认知,业果智;还有另外一类,就是观智乃至出世间智慧。而这一类智慧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世间的观智,另外一类是出世间的智慧。
出世间的智慧只是出现在出世间心里面。一个人在修观智的时候,他的智相应心还是属于世间的观智范畴,因此这里讲到的智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如果我们思维业果法则,那这种智是属于业果智;而如果一个人在观照诸行为无常、苦、无我的时候,生起的智称为观智,这两类的智都是属于欲界善心里面的智。当然在禅那心里面也有智,那是属于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善心里面的智。如果是一个人在证得禅那的时候、取涅槃为目标的时候生起的智是属于出世间善心里面的智。
因此在生起善心的时候,应该要生起有智慧的心。有智慧的心很容易生起,只要我们思维业果法则,或者我们取佛、法、僧三宝为目标,就很容易生起有智慧的心。同时我们在这些心当中,悦俱和舍俱的心还是有差别的。悦俱就是我们很欢喜地做,我们欢喜地做的话,我们的力量会强很多。我们充满欢喜地去做一件善事,例如:布施,如果你很欢喜地做,你会很精心地准备,甚至你会加很多的附属品。例如:在你供饭的时候,还准备了很多的菜,这样的话,你去供时拥有了这种欢喜的心,你会很精心地准备。如果你感受平平的话,你只是做,随随便便供出去,那么在你造的善心,所造的善行功德方面有区别,而带来的果报的区别就会更大了。同时在造善行的时候,有意识地造、主动地造,和你被动地造、或者随大众的,只是随顺一种风俗的去造,那么它也会有区别的。
对于造作这些善心,具体可以表现在哪些呢?在论典里面提到有十种我们可以经常造作的善心。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禅修;第四是恭敬,例如:我们礼敬三宝,礼敬僧人;第五是服务,在家里知道服务父母等等,在寺院里服务三宝、服务寺院,或者就是为比库做净人,这些都属于服务的善业;还有分享功德、就是回向,回向也是属于一种善业;还有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善事,我们说萨度,我们就是在随喜的,这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听闻佛法和说法,还有正直自己的知见——正直己见。这十种都是属于欲界的善业。
我们在造作这些善业的时候,既可以有智慧地做,也可以没有智慧地做;既可以欢喜地做,也可以感受平平地做;既可以主动地做,也可以被动地做。但是在做这些善行的时候,我们应当选择欢喜地做、有智慧地做和主动地做。这样的话,我们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