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日大师全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颇似西洋之逻辑学。惟逻辑著重在推理之方式及论句之形式。其大目标在研
究推理之准则,故中文译曰理则学。因明学虽亦有此成份,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
两种不同的宗派和见解发生辩论时,找寻一共许之辩论准则及方式。所以是一种
讲辩论原则的学问。因明学因为亦讲‘何谓真’,所以又牵涉到认识论方面的问
题,不能算是纯逻辑。但因明与逻辑颇为类似亦为事实。佛教初期重实修与果证,
后来哲学发达,学佛人终生致力于‘学’而忽视了‘修’,因为讲究学问,所以
必定会注重因明学了。(二)声明--研究词藻及文艺的学问。(三)工巧明--实
利之应用科学。(四)医方明--医学。(五)内明--研究自所信奉之宗教之经典
的学问。
(3)三种学处--即戒定慧三学。
(4)三种法依--佛制,比丘只许蓄三衣:一、众聚时衣,二、上衣,三、中著
衣。
(5)本尊生起三阶观--此为生起本尊观之程序,大概是指:一、由种子字自成
本尊及坛城。二、本尊及坛城收摄入空性。三、由空中再次转成幻化身之本尊。
(6)大印三种观--此处难言确指为何,大概是大手印行之明空不二观、空乐不
二观和色空或显空不二观。
(7)密乘行人修仪轨供养时,先供上师本尊,再供护法,最后则施食供养鬼趣众
生。
(8)上面数句皆说明如何“积聚资粮”,即菩萨道上所谓之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
集一切善行资粮圆满,即是成佛。此“积资”之术语,在西藏佛学中应用极广,
平常大都少说“我在行菩萨道”,而多说“我在积聚资粮”。前者似太高,后者
则有谦虚之意也。
(9)依密宗见,佛陀之金刚身、口、意本来圆成,非假外来。此句本来应为“转
成本来金刚身、口、意”因限于七字文体只能省去‘口意’二字。
(10)三门--身、口、意为三门。
(11)依密宗之说,五大界皆各有具体之种子字形,如火界种子字为Ram等。
(12)此句意义更不易译,上半句“气集中脉”则无甚疑问,下句为gNad。 Du。
dsNun。 可译为“向要点着力”,此恐需具足气入中脉之证量之人才能明了。
(13)顶轮白明点下降,脐轮红明点上升,至心间而红白会合,则能发生种种殊胜
境界。
(14)已证空性之人,见一切外境所显,如极具活跃生命之种种奇观,心甚雀跃欢
喜,见一切皆有“美感”,此美感之敏锐性较前增强千百倍。此类经验之述说,
在禅宗及大手印书籍中常常看到。
(15)龈鼠--康藏高原上有一种住在地下之野老鼠,冬季时能够冬眠数月。
(16)众生执着己宗,排斥他宗成见之深厚,实令人慨叹!像密勒尊者这样的大成
就者,随时随地皆能由现量悟境中所说的话,还有人指控为模仿的!观此而知古
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学之争,原无足怪,众生相而已耳!一叹!
(17)嘎巴那--梵名。即人之头盖骨,或颅器。密宗用以盛“五毒之甘露”作为
供养及修密法之法器。
(18)因明量--即因明学上之“立量”,普通含(一)宗--主张或议论;(二)因
--主张之理由;(三) 喻--举例说明。
(19)原文作--“和尚们的因明”,但如此直译则反失其意了。
(20)三食--不能确定何指,大概是指乳类食、谷物食及肉类食。
(21)尊者此处之评语实极具深义。所谓“虚空”一法,乃人类思想之一项概念或
构想。若无分别思想则不会觉得有所谓“虚空”或“空间”之概念产生。印度哲
学各派,连佛学在内,大都认为“虚空”或“空间”为相对于物质与“有法”者。
甚至认为“虚空”是一项无为法。此观念在爱因斯坦之相对论发明以前,可能不
发生什么问题。相对论对时空之连续性及不可分离性,或“物空”之不可分性已
有确切的说明。过去,把“虚空”或“空间”认为是一独立之不生灭法,恐已不
能立足。但佛学上之所谓“非择灭无为法”之虚空,并非般若所指之空性。虽然
在不得已时,或借喻时,讲般若者常利用虚空一词,以说明或影射空性,但两者
决非一事,此点必须强调说明。已证万法为心所现之成就者,直觉的就能知道所
谓时间、空间、物质,有、无等问题皆六识分别妄想及习气所生,非有定法及定
相也。若尔,则对法领域中所讨论的虚空是无碍抑有碍,皆成为戏论矣,尊者以
神通证实此点,除阐发诸法为心义外,尤能开显诸法自性空义也。
(22)另译可作:“取舍不与法行合”。或直译为“不合取舍及行规”。
(23)直译应为:“所行若非积资粮”。
(24)原文为“Lo。 hDod。”不知何义,可能有误。Lo可能为Log之误,为“乐于邪
欲”之意。(25)原文为“Kham。 Po。 Ches。”不知确意。
(26)证一切法无二,则得最殊胜见,此句解决了一切大小乘,及性相各宗之争辩。
证心物不二则了唯识,知色空不二则了中观,证悲智、理事、轮涅、体用无二则
能了达华严圆教之无碍境界矣。此句话极易随口念过,若细嚼之,则为大乘佛法
见之精石也。
(27)此故事很明显的表示西藏佛法中,重实修和重理论之不同宗派传统之间的矛
盾和冲突。此在中国亦然。但有一点必需说明者,即尊者并非完全排斥教理及披
袈裟的说法和尚,尊者的弟子中,许多皆是说法师和学问极好的,尊者之首座弟
子冈波巴大师则是学者、和尚、法师和实修的瑜伽行者之总和。此次之“辩论”
乃由达罗引起,尊者亦从不喜与人辩论也。尊者并不排斥所有的佛学家和说法家,
如其他故事中所清楚显示者,尊者所斥乃“只说不修”的伪君子、伪法师耳。
第卅五篇 惹琼巴初朝印度
敬礼上师。
尊者密勒日巴以神通及感化力在辩论中降服妒嫉的学者们后,心子惹琼巴暗
自思忖,尊者此次虽然以神通及感召力降服诸人,但确未能以“学语答辩”的方
式来获得辩论的胜利,心中颇为不甘。不觉想到:“这些连活生生的神通都不能
相信的法师们,只有用直接的‘学语答辩’来彻底折服。要不然就用恶咒和诛法
来彻底予以消灭,这些说神通是魔术的人也应该加以诛除。但是我如果向尊者请
求教我诛法,他老人家是一定不会答应的……要想即身成佛当然是依止尊者的口
诀最为殊胜,可是要降服这些法师们我还是必须到印度去学习因明及哲学才行!”
于是他就禀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尊者说道:“惹琼巴啊!如果我们在辩论中失败了,那些法师们怎会承认我
是对的呢?你如果到印度去只是为了要回答(学者们的)质辩,那你就完全堕入
世间法了。也很可能你就会从此舍弃真实的修行。再说,文字经教的学问也是无
涯的。学也只能学一部分,岂能应答一切的质辩呢?要想通晓所有经教学问也是
不可能的事。如果要应答一切质辩了无滞碍,那只有成就佛果才行。要成佛就必
需修行,要舍弃世间的一切去修行,要坚持直至澈见本来面目时常住山中修下去!
诛法虽然可以杀人,但如果自己没有超度亡魂的能力,那就是自害害人。我就是
因为用了诛法,所以才在马尔巴师尊前受了许多磨难。再说,人寿短促,生命无
常,所以你应该住在一地,专心修持才好。”
惹琼巴不听,一再苦求尊者准许他到印度去。尊者无奈,只好说道:“如果
你一定不肯听我的话,坚持要到印度去,只好听你。但我不是要你到印度去学经
教或因明。记得马尔巴师尊曾经对我说过:‘耳传之教法支分中,共有九种无身
空行母之教授(1)。传给你的只有四种,剩余的五种教授尚在印度,将来我的传
承中,会有一弟子前往印度,命他要向那诺巴传派中,把(这五种教授)求回。
以后对众生会有很大的利益的。’先师虽有这样的授记,但以前我一直在专心修
持,没有机会去做这件事。现在年老体衰,同时心中已无任何所求,所以也不想
去了。你现在既然要到印度去,就把这五种法求回来吧。到印度去求法,是要些
金子作供养,我们现在就准备一些吧!”于是师徒二人就把施主供养来的金子凑
在一起,竟有很大一堆!
新多玛和来赛朋和其他众弟子及施主们就为惹琼巴举行了一个送行的会供。
当着大众,尊者把所有的金子都交给惹琼巴,说道:“惹琼巴,儿啊!仔细听我
这首歌,你此番到印度应该求得这些法回来:
祈请马尔巴大译师,持续宗风赐加持!惹琼吾子少闻思,心疑近日之辩论,
我为负者意难平!立志求学游天竺,跋涉山川弃修行。此乃修行险危关。
(汝心已决难阻拦),他日行抵印度时,应于那诺传承中,求得无身空行法,
莫学语文辩论术!
(我于修学佛法时),最初访师未错误,得礼马尔巴莲足前。中间修处未错
误,
禅修马齿白崖窟(2)。最后乞食未错误,舍离亲友游山川。已超取舍轮涅故,
我于瑜伽无退转。
一日随师游险山,师作如下之咐嘱:转轮胜王持奇宝,五鹏翱翔法性天,
一者明体智慧灯,二者气脉轮脉网,三者如宝大乐教,四者一味外明镜,
五者解脱大手印,如是五种之妙法,仍在印度应往求。我今年迈不堪行,
汝为马传之弟子,应往天竺求法归。”
惹琼巴听了高兴异常,在金堆中选了一个最大最好的,向尊者身上掷去,作
为供养。随即歌道:
“上师所命及所欲,粉身碎骨应成办!空行亲传之口诀,当如授记求法归,
父师慈悲关注我,刹那莫舍赐悲护!金刚缨络诸咐嘱,常记心中不稍忘。
无亲无眷惹琼巴,一切时地境缘处,惟依父师作依怙!
印度险地多怖畏,任何行地祈悲视!陌生异乡漂泊时,令我常趋善因缘。
旅途障碍与错误,祈赐加持令解脱!”
尊者于是向惹琼巴歌道:
“子兮!汝将赴天竺,为汝唱此七三曲。一念密乘方便大,二念上师口诀大,
三念自身智慧大,如斯三大应受持。一需承事善巧者,二需于师起净信,
三需积资具恒毅,此三‘所需’应受持。一趋命脉精要点,二趋法性广大界,
三趋诸法得自在,此三‘趋入’应受持。一见乐中有光明,二见万显大游戏,
三见圣、理各口诀(3),此三‘现见’(4)应受持。
一惜具相手印伴,二惜心中觉受乐,三惜巨象无畏行,此三‘珍惜’应受持。
授法非器必招损,宣说觉证必招损,修士居市必招损,此三‘危处’应避之。
金刚兄妹应相聚,空行圣众应亲近,资用所需亦可受,此三‘会聚’应受持。
汝应细思此曲义,依彼修行善思维!”
惹琼巴向上师顶礼后,就和一个名叫吉顿的红教喇嘛连同十五个出家人同赴
印度。在尼泊尔境惹琼巴和吉顿还作了一些弘法的事业。又遇见了弟普巴的弟子
巴日玛。惹琼巴又会晤尼泊尔的国王说明原委,并请他发给一个路单。国王说道:
“原来你就是前次迎请未果的那个大成就者的大弟子呀!这次竟如我所愿的自己
驾临我国了。”(于是就发给他一个路单。)
惹琼巴随即前往印度,见到了弟普巴,如愿的求得所有的法要。弟普巴对尊
者十分敬信,就送了一个沉香木的拐杖,托惹琼巴代为供养尊者。惹琼巴又遇见
大成就者马几罗著,得到她的长寿法口诀。惹琼巴又从外道学了许多恶咒(和邪
法)。在返藏途中经过尼泊尔的时候,再遇巴日玛,她与妒嫉的译师的一段故事
和惹琼巴协助除遣她的障碍的经过,以及惹琼巴在印度和尼泊尔的详细遭遇,都
详载于惹琼巴的传记中。
惹琼巴在返回西藏时,尊者于光明定中亲自见到,就准备前行一程去迎接他。
父子二人遂在巴库的平原中相遇。
这是惹琼巴朝见弟普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藏文作:Lus。 Med。 直译为无身或无余,不知对否。
(2)马齿白崖窟--前译密勒日巴尊者传中,译此地为护马白崖窟。护马应为rTa。
gSo,此处则为rTa。 So。。再查传记,亦为rTa。 So。 应译为马齿,故前译有误。
前译为据另一版本,可能该版有误,但亦可能为译者之错误。
(3)圣、理二量即圣教量和理量。
(4)“现见”--即现前见到,或直接见到之义。
第卅六篇 修持心要的开示
当尊者密勒日巴在雅龙腹崖窟居住的时候,有一个属于梅族的商人前来朝谒,
对尊者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把积资的一切所有都供养给尊者父子们。向尊者求得
法要及指示后,即依法修行。(不久),就生起了殊胜的觉受和证解。
尊者随即对他指示见、行、修双融之道。于指示之刹那间,梅贡当下亲见实
相之本来面目!他心中欢喜,雀跃万分。为了酬谢尊者,梅贡准备了一个会供,
在会供的坐列中,只贡惹巴询问梅贡道:“你对口诀和法要是否已经有了决定的
信心呢?你生起暖相(1)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梅贡说道:“因为传承和根本上师的慈悲加持力故,我已经对口诀生起了决
定的信心。暖相生起的凭证就是:无论我受到任何痛苦和快乐,或遭遇任何逆顺
诸境,除了上师的口诀外,其他我是什么也不需要了。心中只想在山洞中一心修
行。这个念头非常强烈坚固,可以说是到了驱之不去的程度。”
尊者听了非常高兴说道:“梅贡呀!你说的话不错,确实是应该这样的。如
果对上师和口诀有了决定的信心,觉受和证悟就一定会产生。(对某些人来说,)
也许觉受不易很快的生起来,但无论如何他应该决心去住山,坚志专心修持。
(这样去做,觉受和证悟就决定会产生的)。随即歌道:
“敬礼译师马尔巴足。
具足修行经验者,瑜伽行者我老密,为汝梅贡诸弟子,唱此修持心要歌,
细思其义勤修持。
我已澈断迷惑故,已悟明体即上师,未悟明体即师前,不可舍离成就士。
外显诸境皆经典,未悟外显皆法时,不可舍离正法教。贪欲烦恼自息灭,
贪恼未能自灭时,不可舍离对治心。无生妙义应证悟,未悟无生妙义时,
应勤善护因果法。轮涅无二应了知,未了轮涅无二是,应修二谛双融义。
自他无别应契证,未证自他无分别,不可舍离菩提心。悟境随时自开显,
未能悟境自显时,不可舍离深细观(2)。根本后得无差别,未证定、散无二
时,
应依静处勤修持(3)。觉受汩汩不断生,未能至此境界时,不可舍离三要法
(4)。
三身即是本来面,未证本具三身时,应修生、圆二合道。眼耳鼻舌身与意,
一切时中坦松松,六聚未能松坦时,不可舍离三昧耶。”
梅贡听了雀跃万分说道:“请尊者把见、行、修双融之指示汇合成一开示一
下好吗?”为酬其请,尊者歌道:
“能赐加持师前礼。
‘见’契双融心欢喜,‘修’契双融心乐然,‘行’契双融意雀跃,此三双
运甚奇哉!
见若不能达双融,岂知世间即法身?修若不能趋双融,苦痛岂能成庄严?
行若不能契双融,贪欲岂能自清净?轮回六道众有情,涅磐出世之妙智,
二无差别体性一,‘见’之双融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