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法师-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778'
四不坏净(一一二三──一一二四) │五五·48 36 │
四预流支(一一二五) │五五·50 │
四预流分(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五五·46 │
四沙门果(一一二八──一一三0) │五五·55 56 57 58 │
四种福德润泽(一一三一─一一三四) │五五·31 32 33 │
四不坏净(一一三五) │ │
迦叶(一一三六── 一一四四)'略' │ │
上来卷四一 │ │
迦叶(九0五──九0六)'略' │ │
聚落主(九0七──九一六)'略'(4) │ │
三种调马(九一七──九一八) │ │三·137 138
上来卷三二 │ │
三种调马(九一九) │ │三·139(5)
三种良马(九二0) │ │三·94
良马四种具足(九二一) │ │四·256 257
'P779'
四种良马(九二二) │ │四·113
三种调伏(九二三) │ │四·111
马有八态(九二四) │ │八·14
良马八德(九二五) │ │八·13
真生(?)马(九二六) │ │一一·11
优婆塞五具足(九二七) │五五·37 │
优婆塞三果(九二八) │ │
优婆塞自利他利(九二九) │ │八·25
三念(九三0) │五五·21 │
六念(九三一) │ │六·10
五具足六念(九三二) │ │一一·12
六具足六念(九三三) │ │一一·13
戒定慧解脱(九三四) │ │三·73
四不坏净(九三五) │五五·23 │
信进念定慧(九三六) │五五·24 │
'P780'
生死长远(九三七──九三九) │一五「无始相应」 │
上来卷三三 │ │
生死长远(九四0──九五六) │一五「无始相应」 │
婆蹉(九五七──九六四) │三三「婆蹉相应」 │
郁低迦(九六五) │ │一0·95
富邻尼(九六六) │ │
俱迦那(九六七) │ │一0·96
诸外道(九六八) │ │一0·93
长爪(九六九) │ │
上来卷三四 │ │
舍罗步(九七0) │ │三·64
上座(九七一) │ │
婆罗门出家(九七二) │ │四·185
陀(九七三) │ │三·71
补缕低迦(九七四──九七五) │ │
'P781'
尸婆(九七六) │ │
尸婆(九七七) │ │
商主(九七八) │ │四·3
须跋陀罗(九七九) │三六·21 │
三念(九八0──九八一) │ │
记说(九八二──九八三) │ │三·32
爱喻(九八四) │一一·1 2 3 │四·199
四人(九八五) │ │四·200
二事断难持(九八六)(6) │ │
二法依止多住(九八七) │ │
爱尽(九八八──九八九) │ │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0) │ │一0·75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一) │四0·10 │六·44
二种福田(九九二) │ │二·4·4
上来卷三五
'P782'
三归五戒(一二四一) │ │
五法具足(一二四二) │ │
惭愧(一二四三) │ │二·9
烧然不烧然(一二四四) │ │
三恶行舍与断(一二四五) │ │三·17(7)
炼金(一二四六) │ │三·100
思惟三相(一二四七) │ │
牧牛(一二四八) │ │
牧牛十一法(一二四九) │ │三·18
利养聚落(一二五0──一二五一) │ │五·30六·42八·86
不放逸(一二五二) │二0·8 │
慈心布施(一二五三) │二0·4 │
慈心(一二五四──一二五六) │二0·3 5 2 │
无常迅速(一二五七) │二0·6 │
修身戒心慧(一二五八) │二0·7 │
'P783'
系著女色(一二五九──一二六一) │二0·10(一二六0)│
野狐鸣(一二六二) │二0·11 │
粪屎(一二六三) │一七·5 │
野狐鸣(一二六四) │一七·8 │
病(一二六六)'略' │ │
上来卷四七 │ │
病(一0二三──一0三八)'略' │ │
净法(一0三九) │ │
舍法(一0四0) │ │
祭祀(一0四一) │ │一0·176
非法行法行(一0四二) │ │一0·167
作不作(一0四三) │ │一0·177
自通法(一0四四) │五五·7 │二·二·6
习近法(一0四五) │ │一0·194
蛇行法(一0四六) │ │一0·205
'P784'
善不善业报(一0四七──一0四八) │ │一0·206
善不善业因(一0四九) │ │一0·174
出不出法(一0五0) │ │一0·175
彼岸此岸(一0五一) │ │一0·169
恶法真实法(一0五二) │ │一0·191
恶法恶恶法等(一0五三) │ │四·207 209
不善男子善男子(一0五四) │ │一0·192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等(一0五五)│ │四·204
成就十法等(一0五六──一0五九) │ │一0·210 211 212 213
法非法律非律等(一0六0──一0六一)│ │一0·178┅┅198
上来三七卷 │ │
「如来所说」部分,除「罗陀」、「见」、「断知」(卷六·七)外,共七卷半,二二一经(四四·二四·一四·二一·三0·二三·二六·三九)。被编入『增支部』的,共七0经。多数是关於念──三念、五念、六念;信──四不坏净;布施;戒。 'P785' 二、「弟子所说」部分,编入『增支部』的,有五五七·五五九(合为『增支部』的九·37 ),五六0(九·170),五六三(三·74),五六四(四·159),五六五(四·194),四九二(四·178),四九四(四·41),四九五(五·168),四九七(五·167 ),四九九(九·26),五四六(二·四·6),五四七(二·四·7 ),五四九(一0·26),五五0(六·26)──共一五经。
三、「菩提分法」中,属於「力」的,共一八经∶六六一(二·二·1 ),六六九(四·32 ),六七三(五·13),六七五(五·15),六七七──六七八(五·l),六八0(五·2),六八一(五·5),六八五(五·7),六八六──六八七(六·64),六八八──六九0(七·3),六九二──六九三(八·27 ),六九四──六九六(八·28)。属於「道支」的,共九经∶七五八(三·62),七六七(五·52),七七一──七七四(一0·117),七八二(一0 ·134┅┅154),七八七(一0·103 ),七八八(一0·104 )。属於「学」的,共一0经∶八一六(三·89),八一九(三·87),八二0──八二一(三·85 86),八二三(三·84 )八二七(三·82),八二八(三·81),八二九(三·83),八三0(三·90) ,八三二(八·88)。三类合计,共三七经。──此外分见於各部的,不多。
佛法根本──「相应修多罗」,一向有「数法」的特色,如五蕴、六处、十二缘起、四食、 'P786' 四谛、六界(三界、十八界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三学、四证净(四沙门果)等。在「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特重於信──四不坏净,念──三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更有种种数法的类集。在『杂阿含经』中,「力」已不限於「五力」,而是「二力」┅┅「十力」的类集。在「中阿含」(对内),「长阿含」(对外)集成後,佛弟子(集经者)又以「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为主,采录「菩提分法」的部分数法(还有『中阿含经』的「七法品」,以八法为主的「未曾有法品」等),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这是明确无疑的。当然,更采集有当时传诵的其他佛说(或弟子说)。上面说,「增壹阿含」依於『如是语』、『本事经』,而『如是语』与『本事经』,也就是依「如来所说」而集成的。二本所同的(一)无明盖,(二)爱结,(三)生死众多,实是「如来所说」「生死众多」一段的综略(8)(『相应部』集为一五「无始相应」)。所引「生死众多」一经,正与『杂阿含经』九四七经相合(9)。「如来所说」,与「菩提分法」相近,而重於信、念、施、戒,重於在家信众的教化;所以古人说∶「增一是劝化人所习」(10)。这一特质,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出世法,正是大乘的重要部分。古人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指「大迦叶」部分),「如来乘相应语」(11)。这虽是後代的解说,而以「如来所说」(除「迦叶」部分)为「如来 'P787' 乘相应语」,暗示了这一部分与大乘的关系。
注【83…001】『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五二下)。『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三──四五六)。
注【83…002】『增壹阿含经』卷四二(大正二·七七八中──七八0上)。『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上·二七二── 二八七)。
注【83…003】『摩诃僧只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七上)。『小部』『小诵』(南传二三·二──三)。
注【83…004】『杂阿含经』卷三二·九一二经,也与『增支部』「十集」九一经相同。
注【83…005】『杂阿含经』九一七──九一九经,与『增支部』「三集」一三七──一三九经相合。『增支部』「九集」的二二经,就是上三经的总合。
注【83…006】『增支部』没有这一经,『增壹阿含经』别译,『七处三观经』 (即『杂经四十四篇』)中(三九经)有(大正二·八八一中)。
注【83…007】与『七处三观经』(四一经)同(大正二·八八一中)。
注【83…008】『杂阿含经』九三七──九五六经,多数说「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生死本际」(大正二·二四0中──二四三下)。
注【83…009】『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中)。
注【83…010】『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 'P788'
注【83…011】『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第四节 结说
经上来的比对研究,「四阿含」(「四部」)的成立,可得到几点明确的认识。1。佛法的结集,起初是「修多罗」,次为「只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这三部分,为组成「杂阿含」(起初应泛称「相应教」)的组成部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是附编於「蕴」、「处」、「因缘」、「菩提分法」──四类以下的。这是第一结集阶段。在「杂阿含」三部分的集成过程中,集成以後,都可能因经文的传出而编入,文句也逐渐长起来了。佛教界禀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罗」,经「弟子所说」的学风,而展开法义的分别、抉择、阐发、论定,形成了好多经典。结集者结集起来,就是「中阿含」;这是以僧伽、比丘为重的,对内的。将分别抉择的成果,对外道、婆罗门,而表扬佛是正等觉者,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