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智慧之旅 >

第107章

智慧之旅-第107章

小说: 智慧之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下来!
  再看“物竞天择”的定义,似乎“物种”是在有意识地竞争,在竞争中有了胜负。我们再回想整个事件,先忘掉眼睛所看到的,不管哪一种生物,实际上都只是一个个生命系统,一些能量变化的结构,在进行能量的变化而已。
  根据热力学定律,能量是由多向少传播,物质体的能量不能保存,便直接以传导、辐射与对流方式传播开。生命体的特色就是能暂时贮存并利用能量,变化也就复杂多了。
  生命体相当于能量的贮存器,其所贮存的能量为生命的动力。地球上能量的来源以日光及地热为主,其聚集的方式自然与空间的大小成正比。然而由于生命体由物质所组成,物质有传播能量的性质,体积越大,所耗的能量越多。因此,生命体摄取能量最有效的方式,是体积小、数量多,这就是大量微生物存在的基本原因。
  微生物需要配合环境变化,虽然容易摄取能量,但却不易保存。在能量的变化中,能可产生“功”,功可能消耗在微生物的运动、或体积结构的增加上。运动提供生存的机会,体积则保障能量的累积。所谓的进化便是物种在能量变化的过程中,基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时空流程,能量由多到少,逐步传递,而传递及能量应用的效率,则是由低到高累积。
  所以,生物界的“物竞天择”,不过只是“能量传播”的规律之一吧了!如果谓之“进化”则可,一定要说成“物种在竞争,大自然在选择”,则未免太牵强了。
  从这个观点来看,橡树甚至于其它物种的生存进化,何尝又不是宇宙能量传播的过程之一呢?生物学家说,生存进化只限于生物,但什么才算是生物呢?滤过性病毒算不算?蛋白质分子呢?去氧核糖核酸难道没有生命?
  当我们见到云在天心移动,浮云的形状多变,时而飘逸,时而重浊,时而稀稀落落,时而满载天心。这时有没有人会认为那些云堆是在进行“适者生存”的天演进化呢?如果没有,为什么借着两种不同的能量载体所进行的另一种能量转移就是“物竞天择”?
  云在天心移动,是能量变化的结果,生命体的生生死死,也是能量变化的结果。能量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在宇宙中,前一剎那与后一瞬间,小的变化累积成为大的殊异。物并没有竞争什么,天也没有选择什么,只是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现象而已。
  我们已经知道人眼只是一个光波接收器,只能看到具有能量的光。因为地球的能源来自太阳光,在生命发生的初期,光即为生命体利害的基准。因为利于生存,逐渐发展为眼睛,用以侦测光源以及空间能量分布的状况。由此可知,眼睛只是一种机能设备,能看到某种能量变化的结果。这只是一种“辨识”的机械反应,连一个单细胞的细菌都能辨识光,所以看得到光,只是能量变化的结果,与“物竞天择”无关。
  看到光以后有所行动,也是一种机械反应,以当今的科技水准,这些都不难做到。以毛虫吃树叶为例,如果一步一步地分析,事实上都不外乎一些连续的机械动作。可是把各个过程连在一起,马上我们的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毛毛虫知道要这样做?”
  再想下去,问题会越来越复杂,而过于复杂的问题,人连想都不能再想了。这些难以回答的“为什么”,都是前一级到后一级的辨识、反应之间必然的因果。只因为当今的知识不足,对人如何辨识刺激的过程还不够清楚,是以无法用简单的机械律来解释!
  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的理论,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认知了。只是他没有说明这个“天择”的“天”指的是什么?当然我们知道他绝对不是指“上帝”,那么,只有大自然可以代表了,大自然又是什么呢?不论是什么,它如何选择呢?
  就算我们解决了这道难题,物种又如何在“天择”的情况下“竞争”呢?如果一切以遗传基因的或然率来说明,即在各种排列组合中,只有最适合环境的基因能保存下来。这种说法有一个非常难以解释的死角,我曾为此伤透了脑筋!
  我很有实验精神,我住在美国时,有一次在地上捡到了一只受了伤的小鸟。我决定给它做一个巢,而且打算仿真它,将巢筑在院子里的一棵小树上。为了这个小巢,我忙了一个下午,结果才发现连筑巢这样简单的工作,也完全无法用排列组合加以说明!
  小鸟在羽毛丰满后,立刻离巢自立。因此筑巢的行为不可能是向鸟妈妈请教,也从来没有观察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只能假定,物种的遗传基因具有物种行为指引的功能。也就是说,以下所提到的问题,都必须以遗传基因来说明。
  首先,巢要做多大?选择什么材料?到哪里去找?巢在什么位置最为合适?这些问题我还可以回答,小鸟从小在巢中长大,当然以其身体为直径,材料是天天看到的,习以为常,可以转化为记忆资料。要找这些材料虽较麻烦,但也不外乎辨识的机械律。筑巢的位置则涉及“安全”的认知,虽然更为复杂,但尚可用遗传基因加以说明。
  我模仿鸟的行为,第一步都解决了,找到了材料和筑巢地点。
  其次,如何放置第一个找到的材料?鸟只有喙可以用。我试了又试,难在如何判定怎样放置材料才是“正确”的?如果只是往上堆,材料不可能纠结,巢也难以成形。以一只智能不高的小鸟,凭什么来判定筑巢的材料一定要“纠结”呢?又用什么方法使之纠结呢?至少这方面我的智能还不如小鸟,巢没有筑成!
  后来我看到一种“织巢鸟”的记录片,那种鸟的织巢技术简直是高科技!它知道用一根较长的、柔软的草,先在树枝上打一个“活结”!请不要小觑这个结,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由猿人进化到原始人后,才知道用绳“打结”。
  打了结不说,它知道如何用第二根草,接在有“结”的位置上,用两只牙签似的细爪,倒吊在树枝上,再以小小的喙,将细的一端穿过那个结的空隙!妙极了!它是怎样辨认的?
  那些筑就的小巢,一个一个都是完美的艺术精品!更妙的还在后头,有些巢需要保持新鲜,因为草若枯了,巢就比较容易破。不知道是织巢鸟的哪一个基因,用什么方法事先预知有这种必要的。在求偶失败后,鸟儿会把上述的那个“活结”轻轻一拉!巢就自动掉落在地,它会再接再厉,重头再做一个!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敢担保一个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尚不具有这种行为能力!这种能力如何用基因的理论解释呢?如果说是把各种可能的排列组合全部试一次,这种机率几乎是无穷小!即使是有智能的“人”都需要经过思维的训练,何况它只是凭着遗传本能!
  那么,前述那棵橡树、虫、鸟等,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热力学定律是种机械律,所谓的机械律是指其规律性如同机械一般,有因有果,因果爽然。在机械律的条件下,人们只要能够明确地知道因,就能正确地控制果。换句话说,机械律相当于一种时空流程,只要在某种条件下,根据因果关系安排好流程,一切该发生的事物,一定会发生!
  我们只要能归纳出生物行为的“能量传播”法则,这一切就十分明白了,宇宙、人生有什么不是在“能量变化”下的一种时空结构的控制流程呢?
  如果有一先宇宙(即中国传统所谓的“先天”)而存在的时空流程,也就是说所有变化的规律都已经存在,宇宙只是根据规律导出能量变化的过程。果真如此,则我们可以理解到人间的一切都不过是既定的手续罢了。
  如果没有这种不变的规律,宇宙早已乱成一团,人生毫无道理可言。事实上,随着知识的进步,人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尽管未知的现象也随着扩增,但这些已知与未知都已归属于理性的范畴,而排除了随机数的可能。(近年盛行的“混沌”理论只是一种科学态度转变的过程,而非结论。)
  如果有这样一种称之为“事理”的规律:所有的结果,必然有一定的原因。在这种规律下,若知道了原因,就可以知道结果。而我们据以衡量这个事理的,便是时间、空间两个坐标参数以及能量变化的状态。
  能量变化的连续作用可以利用时、空坐标的参数,来表示其变化的实际状况。这种时空坐标连续值是能量作用的因与变化的果,统称做时空流程。在此流程上的任一时、空坐标位置,根据某种规律,我们都可以得知其能量变化的状态。
  有了此先天的流程,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的观察点,此流程即相当于静止不动。这一相对的观察点必须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有了流程后,在任何一个时空之中,只要有能够“观察”的主观机体,就必然有可以观察的“观察点”。此一后天的观察点,可以说是一种能量状态,也可以说有了一个时空坐标位置。
  这种能量状态当然严格遵守着时空流程的规律,在进行的任何阶段都有其宏观及微观的必然现象。在这个理论下,时空流程是一种规律,有可供观察认知的讯息,在生物上,就是遗传基因DNA (在物质上是量子结构,在人生事物上是易经)。“物竞天择”只是一种观点,织巢鸟筑巢不过是遵照着既定的流程,巨细无遗地随着能量变化而运行。
  流程中还有一种现象,即某种能量状况能将时空两种向量贮存在其结构中,且能重新调用,这就是人的意识。在已知的宇宙中,唯有人能“意识”时间空间。
  人能意识时空并不表示就了解了时空,意识只是一种状态,是生命系统因利害关系而审视时空流程的状态。就好象人浮沉于流水中,知道有水,但未必能了解水的性质。了解是更深一层的意识,人在意识到时空后,又把时空当作“思维”的对象,以认识时空的体用因果。唯有在了解到此因果后,才能更进一层的了解宇宙人生。
  同理,我认为“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观念,也应该以“时空流程”取代。以下再对能量与时空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当能量发生变化时,表示能量有了改变。在改变之前,必有一“初态”,由此改变成为“终态”。兹假定初态为“因”及“体”,终态为“果”与“用”,在因与体的能量结构上,由体到用的结构形成“空间”概念,由因到果的过程则称“时间”。
  因果律的作用限于由因到果,是称“序列”,序列不可逆(这是“序列”的基本定义,如“一”定义在“二”之前)。任一能量在因果连续作用下,必然会产生不可逆的时间以及每个时间所截出的空间。由于空间是能量的结构体,任一空间在时序下,必有前一截面与后一截面。再视前一截面为本,是体,后一截面为末,即是体之用,能量由体传至用。因此任何连续截面,相当于能量结构的连续改变,也就是体用关系。
  比如在常识上我们知道苹果之“有机结构”为体,其用为“可食”。我们必须微分到最小的过程,才能了解其客观真实。首先得将苹果“咬碎”,有机结构中的醣分子接触到感觉细胞,人才感到香甜,是为苹果的体用。再微分下去,感觉也只是生命体中能量作用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体用,还是能量结构的连续改变关系。
  在宇宙时空流程中,人类受限于观察及思考的能力,不可能以有限认知无限。但是只要掌握因果律的思维法则,在经验范围内,却可利用已知逐步了解未知。因此,“了解”也可以说是人对某些事物变化“因果体用”关系的获得。
  换句话说,人所获得的因果体用,就是人对事物的了解。人类文明的进展,就是逐步地由少而多、由浅而深、由不知到有知的对因果体用的认知。当人能掌握更多的因果关系时,对事物的了解也就越是透彻。
  有关能量的性质人类所知有限,我们只能确定能量可以无限微分与累积。那么,如何分辨出无限能量的无限变化因果呢?这就是“概念”的价值所在,因为概念也具备无限的特性,很适合于能量变化的描述(但却不代表变化的本身)。
  在概念中,我们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方式。从系统的立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水平系统,一为垂直系统。水平系统指事物表面可见的各种现象,垂直系统则指以时间因果为依据的序列关系。
  因此,对时空流程的认知,即相当于人类思维的结果(亦即为水平思维及垂直思维)。根据因果律,“果”必然产生于“因”,“用”必得自于“体”。我们有水平思维上的体用认知,同时也有垂直的因果认知,两者缺一不可。
  更重要的是在分析时,如果不容易理解,则要继续“微分”下去。有如物理学上,要了解速度的意义,必须将时间微分到接近于零。
  假设 v 代表速度,s代表距离,t代表时间,d为微分之符号,则:
  v=ds/dt意为速度是距离对时间的导数,不论是水平思维或垂直思维,亦可用上式表示,只要把速度换成思维,距离相当于连续思维的概念,时间则等于流程。下面的时空流程分析,即以微分的手段分解到了解为止。
  兹以前述的织巢鸟为例,试说明我所观察到的时空流程:
  时间:假定为中午一时,地点:某地,。假定以下列流程之时间差为一分钟。
  流程一:一只织巢鸟口衔一根茅草,绕向水平之树枝。
  流程二:见到待绕过的茅草头(甲)垂下后,将口中之一端(乙)绕成一圈。
  流程三:使甲穿过乙。
  流程四:将乙拉紧。
  由一到四为水平流程,只看得出现象,而不知其原因。四个流程中有“绕向水平树枝”等极其复杂的概念。将之再加分解,即指以一性质柔软而长的物体,以一端经过树枝外围,且此物体之两端能在绕处相接。此过程中涉及“观察”、“辨识”、“判断”及“控制”等行为,无一可以用简单的“因为、所以”加以解释。
  我们再用垂直流程来分析,根据前面对时间的定义可知,由流程一到流程四之间,流程二为流程一的果,又为流程三的因,如此类推。
  我们不妨对“绕向水平树枝”再作同样的分析:
  流程一:将草的一端衔在口中。
  流程二:选择一水平树枝。
  流程三:将草之中部置树枝之上。
  流程四:草之另一端必然下垂。
  更进一步,我们再以上述流程之“流程二:选择一水平树枝”来分析(这是观察的过程):
  流程一:身体站立后感到“安全”的树枝。
  流程二:置草于其上。
  流程三:草未滑动。
  流程四:另一端可使之垂下。
  如此这般一直分析下去,直到可用基本的物理化学“规律”或“定理”来解释。实际上所有的规律及定理都是用这种方法,从经验中分析而得。是以用这些定律来了解事物变化的时空流程,应该是再合理不过的事。
  如果上述理论成立,则在必然的因果体用下,所有在时空流程中定好的事件,都将根据流程一一展开。
  当一运动体的时间继续微分至接近于零时,若动能不断增加,我们谓之“加速度”。同理,时间流程中,若流程有所变化,亦可视为“进化”。
  当然,这只是理论,科学的理论需要证据,而《易经》就是证据。
  《易经》就是时空结构的流程表,聪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