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智慧之旅 >

第111章

智慧之旅-第111章

小说: 智慧之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记忆中的资料都来自感官,感官就在辨识的过程中,提供了利害的成见。所以,人很容易受到记忆的影响,把过去的我与现今的我,连结成为一个利害中心。人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不断地想方设法维护“我”的利害中心,这种现象即称为“自私”。
  人的能力成长,肇始于自私,以图生存。人类在长时期的生存、生活过程中,对各种变化的利害关系,逐渐有了更正确的认识。记载流传下来,便成为思想、文化。人藉此便可以由“小我”的“自私”推己及人,得到群体“大我”的“大公”。小我有小我的能力,大我有大我的能力,小我的能力及表现用眼睛可以看到,且只及于当时,而大我的能力及表现,只能用时间来证明。
  我且概略地将这八种能力简述于下,以供读者参考(节录自《智能学九论》):一、体力:
  体力指的是骨骼支撑力以及肌肉与肌腱运动作功的能力。体格越大,肌肉越结实,体力则越强。这种能力有利于体能上的工作,多由遗传及锻练而得。二、反应力:
  是自主神经的讯息传输与控制身体的机构配合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反应之速度与体格之大小成反比。因为讯息传输之速度决定于神经生化电流传递之快慢,体格短小者需时较短,机构所需要的能量也较少。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训练增长有限。三、辨识力:
  辨识力全赖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在各种感官中,以听觉之差别最大,有些人能听到某种频率的声波及特殊的效应,有些人则一无所闻。视觉的影响比较复杂,举凡眼球的移动,颜色的接受,光暗的感应等都有差别。这种能力也是天生的,训练仅对特殊领域有所助益。举凡音乐、美术等依赖感觉器官的工作,辨识力的灵敏度特别重要。四、记忆力:
  记忆是大脑皮层与神经原的导通关系,从理论上说,大脑皮层的细胞数越多,其记忆力越强。事实上现代人大脑的细胞数目相去有限,人记忆力之好坏,完全决定于思考的性质与频度,此能力可经由学习与锻练而增进。
  在这里,我仅就“思考”与“记忆”有关的三种性质,讨论如下:
  一是专注性,思考时,人脑在一种“动机”的电流脉冲下,驱使具有相关感应的皮层细胞产生电场,因而与神经原导通,而将感应传至中枢神经。“专注性”相当于“动机”,为一种控制电流脉冲的方法,可以透过训练而获得。人只有在注意集中之下,才能使大量的电流将脑中的神经网络导通,形成记忆,或将已经记忆的讯息导通。
  二是单纯性,思考之内容宜单纯,不仅有助于注意之集中,更因讯息之单纯,不致将各种记忆资料混杂。尤其在导通时,若讯息泾渭分明,效率良好。
  第三种是组织性,是将许多复杂的资料,利用单纯性的特性,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这种组织的过程需要有系统的训练,而且要有复杂而深刻的经验。这种系统观念相当于“动态数据库”,如果索引建立得精确有效,数据的层次深厚完整,则可以用最小的记忆空间,贮存最多的资料讯息,而且能迅速有效地将贮藏在脑海中之资料取出。
  这种能力先天后天都有关系,对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单纯的记忆力较适合于技术性的需求,仅具有资料存取的功能。组织性的记忆力则对资料具有完整而正确的认知,能够灵活应用资料(《易经》即为组织性数据结构的代表)。五、联想力:
  各个单一事件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概念因子相互关连,由于因子与因子的联结而想到另一事件,即为联想力。人的经验愈复杂,所贮存的讯息交互纠结,联想力愈强。联想力强有利有弊,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性,则常漫无头绪,易流于胡思乱想。
  这种能力完全导因于环境的压力,人只有在压力加身,设法逃遁时,才会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求解决之道,渐渐地便养成了联想的能力。联想力再加上丰富的知识,便适于创造、发明等工作,能解决疑难问题,否则空泛的联想多无实用价值。六、分析力:
  人从生到死,各种刺激纷至沓来,相关的讯息有些记住了,有些又湮灭无踪。如果不能把所记忆的资料加以整理,就算还存于记忆的某个角落,却也难以应用。记忆是些感受,在神经的导通下,以概念的形式储存。人对原始的感受无法控制,却可以利用思考的方法,分辨概念的异同,这种能力就是分析力。所谓分析就是分辨概念记忆中概念的异同,并自动解析为相关的类别。换句话说,就是分门别类,将概念组织成为系统资料。
  分析能力是人具备智能的第一步(记忆力与智能关系不大,但却为基本条件),透过分析人才能知道各种现象,在无穷的排列组合中,哪一些现象的本体与其功用如何,哪一些现象在何种条件下,所可能发生的原因与后果。
  分析力多经由训练及学习而来,只因今人对智力的了解不足,忽视了分析力的重要性,并无专门的训练方式。数学、逻辑、物理等科目都需要分析的能力,然学者们只能根据经验,不断地自我练习而已。
  有了分析力,再加以训练,就可得到归纳力。那是在对事物各种关系都能掌握后,将分析的诸多因素,用象征的概念,把各种关系以简驭繁地纳入一完整的体系之中。
  《易经》是分析、归纳的总纲目,自汉朝设置易经博士以后,在清代以前,中国的“读书人”无不以《易经》为最重要的学习对象。是以能培养出开阔的心胸,经世济民的卓见与天人合一的认知。七、判断力:
  当某一种变化发生时,这时必然有多种可能选择的情况,这时就必须有判断力。判断也就是以变化的结果与既定的目标作比较,在利害杂陈的关系中,选择最符合目的者。人之能与万兽有别,分析力与判断力两者乃不可或缺的因素。
  判断决定了人的行为,人也常以判断力之高低来评定他人的表现。从广义来讲,判断力也可以视为从观察经过联想、分析,最后与目标作比较选择的全部能力。
  判断力的正确与否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指针,理论上说,判断力强则成功率高,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加上“成功”二字本身也很难定义,所以在此仅提供参考。有些人终其一生毫无判断能力,仅凭本能的直觉,却也生活如常。如果环境条件允许,固定的经验模式可行,自然不需判断。一旦所遭遇的环境有了变化,判断的重要性才会被彰显。
  不论如何,在一般情况下,判断能决定成败。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或决策人士更必须具有判断力。然而,人判断事,事定于环境机运,人无法掌握人世间所有的正确资料,因此再高的判断力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故每当判断时,只能针对已知蠡测未来,一切尽其在己罢了。
  形成判断力的要素有:
  1。建立明确的目标:前面说过,判断是以当前事态与目标相比较。人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判断的标的,也无所谓对错、是非。目标不同,则对同一事件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我经常看到人们在一起辩论,大家都不愿暴露自己的目标,然后各说各话。
  判断力的训练首重目标的认知,当一个人完全了解目标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于可以做到如同程序执行一般,判断便成为简单的比较动作。但是人生相当于有无穷个目标,面临着无穷种变化,有长期有短期,也有临时发生的。即令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有关如何定义目标,如何定义比较参数等,对于一个没有受过思维训练的人而言,在在都是大问题。
  2。对因果体用充分认识:判断只是一个步骤,但是判断的结果却经常是一系列的得失后果。后果是一段时间流程,往往要到全部经历完毕后,才计算得出得与失。人生苦短,怎能凡事一一经历?何况得失影响身心至大,若能事先充分了解事件的因果,自然而然人的判断力会因为对因果的预知而提高了效率。
  3。面临后果重大的抉择: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个苹果和一根香蕉,虽然也算是一种选择,但这选择的成败与否能导致重大的冲击的机率很小,因此不可能调动心理上的动机,去作判断思考及练习。判断的过程经常是痛苦而无趣的,唯有当得失的痛苦更甚于判断的痛苦时,人才会调动积极性去思考判断,这种机会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才会说天才是“天”成的。八、自制力:
  有人认为这就是意志力,事实上意志是因自制而产生的。以正常的观点来看,自制可以说是违反人性。话又说回来,水性是由高往低处流,如果任其流逝,则所作的功无法供人类使用。因此,筑坝将水拦截,或用之发电,或以之灌溉,才能造益人类。人性正如水性,如果不加以汇聚,不强行制约,人之一生亦将如水之流逝,产生不了有利的功率。
  自制力常被人刻意忽略,人性贪逸恶劳,自制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因为害怕受苦,人便随波逐流,若是仅求生存则无可厚非,若已有既定目标,则难免中途变节。自制力的产生是在一定的动机下,因动机产生了目标,目标的判断使得自我身心的利害有了明确的选择。在这个前提下,当人选择违反自然,将生命力化为一种意志,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基于生理的本能,自制力必须经由训练而获得。训练的方法只有苦行一条路,唯有吃苦多了,成为习惯,人才不怕吃苦。
  由上述之八种能力看来,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各有利于或不适于各种不同性质的事件。如果将其优点用在适当的情况下,功效自然显著,对事后有先见之明的人而言,那就叫做“天才”。万一人不自知,忽视了自己的优点,用弱点去从事不适合的事情,结果不伦不类,平白把天才化为蠢才,岂不可惜?
  基于对能力的认知,我对学生不作选择,而我的训练则从自制力开始。在我的经验中,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则是天生的“生存天才”。所有来自先天的能力,都是上天提供人求生用的。所有其它的生物也都是生存的天才,只是上天希望改变一下进化的途径,让泳溺在河流中的人,有机会挣扎到彼岸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被本能主宰着,万万千千年来,在生命的洪流中生生死死。如果有一个人看到了岸,他大声疾呼,不幸水流湍急,风浪太大,没有人听见。如果又有人挣扎着上了岸,他对水中的人说教,但河里的人游累了,虽听见了却未必有气力向岸上游。也有原不想上岸的,听了教诲能开始思考,产生了上岸的动机,就有了选择的目标!
  我们知道水有水分子的本体,也有向下流的本性。人则有身体,也有思想的能力。水不能不往下流,人也不能不思考。此外,水性之一为水能蒸发为水汽,水蒸汽是不会向下流的。人的思想之一为探索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方向未必就是趋向死亡。
  当水在蒸发时,水分子相互冲撞,激发出能量,能量大者便能上升。当人在思考时,会感到痛苦,唯有经得住痛苦煎熬的人,才能获得对人生方向的认知。
  人对人生方向的认知,必须经过追求的过程。追求的方式不外由求知而认识,进而实践。求知的结果,人间便衍生了大量的知识,每种知识有其适用的范围及目的。最后,人生的方向变得复杂不堪,名、利、福、寿,酒、色、财、气不一而足。
  在这些方向中,绝大部分符合了生存的法则,但是却与探索人生方向的原始目标有异。于是生活在这万流汇聚的大海中,人就失去了主宰,无所适从了。如果没有一种持续力量的吸引,人心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乱冲乱闯,太多的选择令人难以自持。人唯有在心神被占据下,专注于思考筹划,始得免于痛苦烦恼。
  人只有在目标的追求下,才能专注于思维,而人除了生存及生活是本能需求外,其它的目标都不是生而具有的。目标的形成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环境的影响,一是自我的认知,前者来自外在刺激,其条件越恶劣,对人的影响越大,求变的需要越是迫切。在和谐与安定的环境下,人们知足幸福,必然安逸恶劳,依循着生存的本能,把享受当作最终目的。另一种自我的认知则是主观的感受,由于每个人主观的复杂背景,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无一不是基于主观对利害的认知而定。
  水就是水,水没有环境好坏的分别,也没有痛苦幸福的感受。水不需要改变,它也随时随地在变,变与不变毫无分别。其实人体也与水无异,痛苦烦恼出在人心。人体自从出生的那一剎,就注定步向死亡。人心是人体的过客,来观察周遭的状态,以便归纳出环境变化的法则。
  这才是人类的目标,人类由个人所组成,个人代表某一时空的系列认知,此认知必然偏颇不全,可以视为成见。成见又为人类整体融合的障碍,这种矛盾交互的发展,即为变化。变化在时、空不断的发展下,由个人的觉悟开始,再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传播,成见去异存同。时间久了,空间大了,逐渐累积下去,人才能认知全方位的整体利益。
  在整体的大利之下,成败与得失也与个人的认知关系不大。当人远眺天际时,青山只是一脉阴影。待看得近了,山石树木历历在目。而只有走在山道上,鸟语花香方始沁人心脾。也就是说,人只有近距离的主观感受能力,而人类岂止是远山?不具宏观思维,又怎能认知?
  所以,整体利益的达成与否,主观与客观的立场迥异。人把成败委之于机运,机运是指环境的必然性与自我处理能力互动的结果。达到目标最佳的策略,是令主观与客观的立场一致,主观是人,客观为天,这就是传统读书人所强调的“天人合一”!
  如果能将个人对万事万物之异,透过系统的认知,合而为统一之大同,就是主观的一。再若能将环境的同一分析为万异,再一一与人生之认知相结合,是客观的一。人生存在环境的变化中,此为“天”,“天”不能没有“人”的认知,故“天、人”必须合而为一。人生的真实目标,宇宙的真正意义,也就是“天人合一”!
  了解了“天人合一”,人自然看得到目标,一旦走上正路,人无后顾之忧,心就安定了。只要意志坚决,勇往直前,痛苦烦恼悉皆消失。再若能够不计成败,尽其在我,一切顺天行事,这就是“道”,也就是人生唯一之真道。
  所以,我只教“觉者”,觉者就是能够体察感官的虚幻,能向往“天人之道”,并下定决心,矢志追求人生真实者。
  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只蝴蝶,他醒过来以后,想到人生无常,生死只是须臾之间的事件。人在经验中得知梦是虚幻的,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可是对客观真实而言,人的一生难道就不是虚幻的?蝴蝶短暂的一生又何曾真实过?
  假如人可以梦到成了一只蝴蝶,为什么蝴蝶不会梦到变成人?所不同的是,蝴蝶的生命比人的生命短暂,所以其梦也短。而梦到做一个人,就得熬过这数十年的岁月。
  庄子当然知道他的存在并不是因为蝴蝶做了个梦,只不过是用此来比喻人生而已。人喜欢用“梦”字来描绘人生,我国有“南柯一梦”的典故,有“红楼梦”的文学巨著。莎士比亚也有“仲夏夜之梦”,甚至于以往的心理学家,也以析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