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智慧之旅 >

第127章

智慧之旅-第127章

小说: 智慧之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花易-邵雍着《梅花易数》,以易卦占吉凶。
  皇极经世-邵雍着,以时间代表序数,宣示历史大事。
  命理有:
  紫微斗数-传唐吕纯阳着,以生辰定命盘,以说明人之命运。
  子平四柱-宋徐子平着《渊海子平》,以生辰八字定人之命运。
  相法有:
  神相全编-传战国鬼谷子着,以手相为主。
  麻衣相法-元人陈希夷着,以人之面相解说命运。
  火珠林-传陈希夷着,以人面相为主。
  人伦风鉴-元人杨维德着,以人之面相解说命运。
  柳庄相法-明人袁珙着,亦以人之面相解说命运。
  堪舆:(风水)
  有《风水探源》、《水龙经》、《黄帝宅经》、《阳宅十书》
  《鲁班经》、《地理五诀》、《青囊海角经》、《八宅明镜》等。
  以上仅择其重要者,若究其余,实书不胜书也。谈及预测术,在过去科学观念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判断事物完全根据实用价值之有无,如若预测不准确,不可能流传至今。而其中只要有一种预测术正确,就可以证明宇宙中时空流程的存在。
  西方的预言概以基督教的圣经末世预言为主,数量不多,而且没有系统理论。此外还有吉普赛民族的传统水晶球、纸牌预测术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巫术等。如果作系统研究,就会发现西方的预言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体系,也没有共同的基础。
  中国所有的预言都建立在《易经》的结构上,与其说是穿凿附会,毌宁说是其中自有道理。从前面各种预言类别来看,先民们投下的心力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显然绝非文士们娱乐消遣的游戏。尤其是深入其中后,当会发现各种预言设计的精巧,绝非泛泛之辈所能为。
  这么多的才智之士,终生致力于易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仅见的知识体系。时值世代兴衰交替,然国家实力的落后,与思想文化未必有绝对的关系。我们炎黄子孙怎能盲目地追求时髦而数典忘祖,随意把文化的精华视为糟粕、说成迷信?
  传统的读书人,怀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私境界,岂是今日西方学者所可比拟?为什么同样是人,同样是人生知识或真相的追求者,在境界上却有这么大的区别呢?那不正是“迷信”于某一种“迷信”的原因吗?
  人之哀莫大于心死,中国之哀则在于百年来知识分子媚外无知,口口声声弘扬文化,却视《易经》为迷信,反而把从西方学来的渣滓奉为经典!
  来谈谈真理吧!请看看西方的知识分子了解人生吗?了解人性吗?了解宗教吗?如果不了解,却又信之不疑,那算是实信还是迷信?
  再看科学吧!如果说科学是追求真理的方法及态度,我举双手赞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科学方法及态度,来研究分析《易经》呢?如果只因为不懂,或者只因为西方没有,就认定那是落伍的迷信,这种态度难道够资格称为“科学”吗?
  不过,以一个知易的人自居,我还谈这些做什么呢?一个时代的后果,正是前人所肇的前因所致。我已隐居山林,不求闻达,不问世事。只缘心中尚有一念,若有人迷途知返,再若有缘看到本书,我就有责任说明,其实不过略尽绵力罢了。
  我们先给“真理”下一个定义吧!既是真理,必然是一种规律,要能适用于天理、地物及人情,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损。
  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不是真理,因为它仅能适用于地球的环境,一进入高能领域就失去了正确性。“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也都有待时间的考验,但是,这并不妨害我们秉持着科学精神,继续追求,继续研究。
  “创世纪”理论不是真理,事实上在科学兴起的第一天,就是神学殒灭的开始。再若人性神秘的面纱被揭起后,宗教式的真理就有必要重新定义了。
  伦理道德不是真理,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那只是群居一处之人一种相处模式,随时因应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政治制度不是真理,那只是社会伦理的另一种形式。就如老子所言,当道德沦丧后,继之以仁义,再若仁义不存,则须用礼法约束人民,礼法就是政治。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用科学方法,在此求证一下《易经》究竟是不是真理?
  就内容看,《易经》符合天理、地物与人情,可以说已经放之四海皆准了,在时间上也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进一步,如果我们能证明,在五千年前发明的八卦、三千年前书就的《易经》,其基本原理能符合我们今天了解的事物现象。至少,我们可以说:
  “到今天为止,《易经》符合真理的定义。”
  如果没有比上述更为理想的定义,在今天,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易经》是真理。
  这种推论其实毫无意义,易理如果是真理,还有必要加以证明吗?兼以《易经》涉及知与不知的因缘与时机,对于已知为真的人来说,不知道的人本来就不该知道,该知道的人,到了时候必然会知道。为什么要证明?要证明什么?
  我一再考虑这个问题,也一再地反反又覆覆,拿不定主意。这件事似乎比我该不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还要难以拿捏。直到本书写到这里,刚好有了一章的空间,于是顺手写来,偏偏又回到这个难题上来。
  万事皆缘,我有没有机会认知了解是缘,有没有能力从事这项挑战是缘,能不能达到目的是缘,是不是真有预期的效果也是缘。在在是缘,我唯有本着不为己利的立场,管它自己懂多少?无所为而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其实真正要证明的,应该只是《易经》的预测术。仅以前面所述的各种预测方法来看,已经浩瀚若海,能透悉一二已属不易,当然没有必要一一加以证明。此外,这些预测都是以人世间的事件为对象,每一事件都有主观与客观的认知差异,也不足以为证。
  当初我学习野鹤老人的占卜时,曾以为用计算机拿卦就是客观证据。时到如今,两年的时间,共计得天气卦七百多个,球类竞赛约三百多个,全部已有千余卦。原则上正确性超过百分之八十,但这又能证明什么?谁相信这些卦不是我事后假造的呢?
  有一次,借着技术转移的机会,我曾当着NEC 公司的工程师面前,预测当天下午两点有雨,结果完全正确。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是我测得很准,而是他们见到下雨时,只是彼此望了一眼,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个现象传达了什么讯息呢?可能是不关心,也可能认为只是巧合而已,毕竟下雨不下雨,各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
  待我经验多了,又看到了预测的另一种后果。当人对占卜有了信念以后,遇事无分巨细,随时随地都希望请人占卜一番。人性本有贪逸恶劳的特征,如果有了依靠,不论是为了生存或生活,保证大脑一动不动,只是紧紧抓住靠山不放。
  既然如此,我又为什么一定要证明预测的科学性?怕真理蒙尘?怕我的能力没有被他人肯定?还是怕人们的依赖性没有发扬光大?
  我相信过去那些得道的真人,也正是不便多说,所以不如不说。今天轮到我,究竟是该说,还是推背去归休呢?
  我认为即使要说,也该说些别人不知道的观点。今天八成以上的国人都相信有命运,但不到一半的人愿意承认。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不承认的人认为相信命运就是迷信,而迷信便是无知,有谁愿意被人视为无知呢?
  所以,我只能借着这个篇幅,来谈一谈最“高层”的知识,也让大家睁开眼睛,看看什么才是“无知”、“迷信”。
  在本书第五章我讨论过“信念”,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本来就是从环境中学习而得,在短短的一生中,很难有绝对的正确与否。然而,经过一代代有心人不断地探讨验证,终于也得到了一些客观的知识。
  有些知识是可以相信的,那是一些常识认知,即使有错,影响也不大。有些知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多半是些应用技术,技术是用的,不是给人信的。
  人对常识虽然蒙然无知,却因目迷五色,对眼睛看到的外表深信不疑。尤其是空有大脑不用的人,不信眼睛看到、手摸到的,还能相信什么?
  于是人们竞相崇效金玉外表,而不顾败絮其中;只要求立竿见影的实效,而不知有长远的大利。在一个社会中,上上下下只顾近利,短视媚行,还有什么大是大非呢?没有了是非,哪里还谈得上可信不可信?
  比如说,人人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广告的商品,成本一定高,人们却宁愿买贵货,越贵卖得越好,原因只为了显示自己有钱。显示有钱的原因,乃是因为钱看得到、摸得到,钱能买到的东西,别人也都看得到,摸得到!
  有谁不希望受人尊重呢?受人尊重表示有着更多的自由,自由多了,相对的压力就减少。在任何一种环境中,压力总是变化的根源,人性怕变,变化代表了新的适应过程。而人类社会就在人们的相互倾轧挤压下,能量大的凌越了能量小的,最大的且爬上了顶端。于是一个金字塔形成了,最下层的人承受了所有的压力,所拥有的自由度最小。
  因此,人的信念经常成为交换自由的筹码,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最容易建立的信念,就是最接近权与利的知识。(学易是唯一的例外,因为易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自由”,接近真理的人,自然就是服膺人间没有自由的人。)
  对于得权当道的“自由人”,他们反对任何有损其利益的信念,将之贬为“迷信”。在历史上,神权曾经统治了人心达数千年之久,对他们而言,不信神便是迷信。而今唯物的信徒登上了金字塔顶,唯我独尊之余,反对唯物又成了迷信。
  到底什么叫做“迷信”呢?就定义而言,举凡未经了解就全盘接受的,不论所相信的对象和内容真假如何,都是“迷信”!
  就算是科学吧,就算是博士专家,就算获得当代人人尊崇的名人,如果他对自己所知所信的事物,说不出所以然来,再不然动辄引用别人的意见,或者以另一些权威做挡箭牌,那不是迷信又是什么?
  例如有人抱着《圣经》不放,如果他只能用《圣经》证明《圣经》,那是迷信。再若有人深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说不出相对论的道理何在,当然也是一种迷信。
  要知道,迷信是导向实信的必经之途,世人能有实信的不多。但是稍有理性之人,在排斥他人迷信之余,应该先问问自己,自己的迷信,是不是比他人少一点!否则何妨谦虚地三思?
  囿于我们主观的认知,对事物又能认识到什么境地呢?其实要真知也不难,因为所有的事物除了表象外,无一不建筑在变化的因果上。人是透过感官来辨识外界变化的,所以,只要能认识到刺激的本质,也就够了。
  在第六章我曾经简单地讨论过人的“认识”,这里我再提供一点更精深的课题,那就是宇宙能量变化的结构。这将是下一个时代的技术主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多下点功夫,保证在未来能多占一点先机。
  要彻底了解这种新观念,最好能具备一些计算机数据结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懂一点易理,起码也该知道《易经》的分类。如果没有,则难免得先“暂时迷信”一下,我力求不用专门术语,希望人人都能明白,等到真有兴趣了,再学不迟。
  未来的各种技术都将离不开计算机,尤其是基本科学的研究,都需要大量资料的统计应证。如果我们把知识的进化史分为三个时代,前期是史前时期,是由无生有的探索时代,第二期则是分类发展时期,现在正好到达第三期,是知识的综合时代。
  在知识分类时期,各行各业分道扬镳,各自独立,互不干涉。这种状况是导致当今物质文明环境急剧恶化,知识伦理迅速凋零的主因。环境恶化的结果,人类面临了空前的存亡威胁。而知识伦理凋零之后,各种知识皆沦为雕虫小技,趋向末流。
  所幸信息时代继之而来,人类得以将各种知识汇聚于一体,正是重整接口,开创一个新时代的契机。然而事实并非如理想一样简单,因为知识伦理的凋蔽,举世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放眼天下的大师级人物。不论在哪一个行业之中,都各有其既得利益之集团,划地自畛,极端排外,严重地妨害了时代潮流的进行。
  人若要掌控知识,就必须让知识成为一种统一的体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打破目前的条条框框,重新建立一种人人可知、可用的系统。
  这种系统要有极大的记忆空间,极高的处理速度,极为完备的资料内容。有人认为只要将文字贮存在计算机中,成为知识库,就可以达到统一应用的目的了。事实大谬不然,图书馆里什么资料都有,是否建入计算机就能满足这种需求呢?
  统一的知识系统意味着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类方法,要能符合人性的需求,社会的真实。我不敢说是否有人有此能力,可是我却知道,至少《易经》是理想的理论基础,只要在数据结构、应用策略、服务对象上慎重考虑其得失即可。一、数据结构
  目前知识都是以概念的形式存放在书籍或人脑中,书籍是静态的知识,人脑则是灵活动态的数据库。若仅以计算机取代静态的书籍,当能够理解书籍的人消失了以后,世界上很可能只剩下静态的知识。有知识的资料,没有灵活应用资料的人,其后果可想而知。
  数据结构是一种经过人为统一归纳、融会贯通的形式,最理想的数据结构应该具有生机性。亦即在机能上如同生命体一般有系统、有组织,在应用上能自动、能应变。有生机的数据结构意味着只要能了解组成生机的属性,就可以灵活应用其数据。
  易理分类就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把《易经》视为宇宙时空的编码,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解读。仅仅预测一项,就有无数种方法,且各擅胜场。
  在第七章我曾介绍概念的分类,读者应该看得出来,这种分类法完全是抄自《易经》。再扩充下去,常识也可编入结构中,再进一步,则是知识库的分类。总之,在统一的系统下,有组织地将各种知识分门别类编入数据结构中,将是必然的趋势。二、应用策略
  历代中国人对《易经》的应用,概可分为三类,一为从理论上着手,称之为“天道”,专门研究先天数、时空关系、易理理论等。其次是从人生事物着手,为“人道”,有从义理下功夫的儒家圣贤,有用之为医疗诊断的医术,也有用之于吉凶休咎的占卜。最后是从事物性物理着手的“地道”,后来发展成为中医的药学,修士的炼丹术,化学等。
  以我之见,“天道”可以研究而不宜应用,因为人类世界迄今尚未崩溃,即为人与人之间力量的差距还没有到达极限所致。这个极限的到来似乎难以避免,但是在人类的良知下,能够延缓一天,就是人类的福祉。
  “天道”的能量太大,不能任人为所欲为。人类的私心不去,天人就亘隔关山。所以人对《易经》的认知,永远会有一段难解的玄秘。
  “人道”也应有所节制,假如预言的正确性是百分之一百,则人不能踰越半步,完全失去了自由,人生将成为永生难以逃脱的炼狱。
  想想看吧,一部精采的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