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智慧之旅 >

第45章

智慧之旅-第45章

小说: 智慧之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闹富酉拢杀拘5墓芟依滞攀⒋舐≈氐难莩觥
  第一个节目,曲名叫“风”,威德曼先生出场后,全场均报以热烈的掌声。只见他把指挥棒一举,乐队各自作好准备动作,然后就僵在那里,足足有三分钟之久。除了听众席中偶而传来轻微的咳嗽声外,一切都静悄悄的。然后威德曼把指挥棒放下,返身向听众席深深的一鞠躬,全场无不愕然,原来“风”声已经止息。
  第二个节目的曲名是“女高音”,原意是由横笛起一个音,而且是自由音,也就是不硬性规定什么音,越随兴越好。然后一位女高音由后台出场,接着下去自由发挥。这首曲子的作者曾与我讨论过,他的构想是要制造一种飘逸的效果。在表演时,吹横笛的是位女仕,好心的想吹一个比较适合的音调,不幸因为太自由了,一时拿不定主意,吹走了音。闹得表演的女高音跟不上去,场面尴尬,只好草草了事。
  第三个不知何名,也不知道台上是在演奏,还是乐师们在调音,一阵混乱,定音鼓声越敲越响,突然间,又演奏完毕。
  第四个,第五个……简直没有一首能称为“音乐”,只可怜了那些乐师们,他们多半是我们的老师,平素颇有几分威严,此刻都变成了舞台上的小丑。依据演奏曲子的指定,一下搬搬椅子,一下很勉强的哈哈狂笑,再不然就拿心爱的乐器当作玩具耍弄。总之,出尽了各种丑态,人人想笑,但大家都咬紧了牙关,装出很能欣赏的神情。连威德曼这位伟大的导师,也多次的摸摸鼻子,揩揩脸,一副忍俊不住的模样。
  演奏全部结束了,照例全场一致热烈的掌声。每个天才般的新秀作曲家,在威德曼的介绍下一一出场,接受听众的欢呼,彷佛要补偿以往那些曾被埋没的大师们,一点内心的歉疚。
  如果说这是一场马戏团的娱乐节目,我觉得倒很有欣赏价值。再不然,用来嘲弄那些自以为很懂音乐的淑女绅士,也不失为绝妙的场合。但是,人人都那样认真,作曲家纷纷高论他们的意境,听众也若有所悟,连威德曼也挂着神圣的面具。他们一致认定这就是“新音乐”,我则完全迷失了。
  事后,我找到威德曼教授,请他指点迷津。我们在学校的福利社里,喝着苦涩香浓的咖啡,拋开了师生的立场,作了一次令我顿开茅塞的讨论。
  他首先说:
  “新音乐不一定是好音乐,但是一定要有创意。历史证明了当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未来很可能成为主流。巴哈、贝多芬、狄布西、史特拉文斯基、荀伯格等,没有一个例外。正因为他们有些新的观念,而这些新观念在当时还没有习惯,没人能够领受。因此,身为一个作曲家,不能不走在时代的前端,为创造而创造。”
  “我同意,可是音乐总有音乐的范畴,为了创造而创造,离开了音乐的领域,又怎么能称为音乐呢?”
  “你能为‘音乐’下个定义吗?当年巴哈创立平均律时,人们说那不是音乐。贝多芬首先使用属和弦的第七度不协和音,也被人斥为离经叛道。狄布西开启了印象派,采用东方的五音律,人们觉得他很怪异。另外史特拉文斯基打破了节奏的观念,荀伯格扬弃了主调,采用十二半音阶……这些在当时都曾被人们批评过,认为那不是音乐,现在呢?你怎么能说你不能接受的就不是音乐?”
  “至少,那还是声音的变化,还有一个符合人性需求的理论基础。”
  “新音乐当然有它的理论,每一个新观念都是既有领域的突破,在这么长远的音乐史中,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被以往的大师发挥到极致。曾经有人用计算机计算过,最后一个和弦被狄布西用掉了。此外,节奏、调性也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音乐还剩下什么呢?只有音色、音量罢了。但那只是技术,由各种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乐音,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已。要突破,就要尝试不同的方向。”
  “为什么一定要为突破而突破呢?多出几个贝多芬一样的大师,不是更能令我们享受音乐的神韵吗?只为了求新的变化,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知道你的想法,可能你是中国人,不了解我们西方人的思想及背景。我们的社会只崇拜第一,没有与别人不同的特色,再好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例如布拉姆斯,他的作曲技巧以及才华天分,没有一点比贝多芬逊色。可是,由于他的风格与贝多芬雷同,那就等于说,他没有任何突破,所以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提供了我们美妙的音乐,我们一样地欣赏、感动,这不是一个作曲家的最高目的吗?”
  “所以我说你可能不懂,我看过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你们把个人的名利放在其次,为艺术而艺术,为音乐而音乐。甚至一些思想家还把他们自己的作品,冠上前人的名字。这种忽视自我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才是不可思议的。”
  “可是,为了自我的成就,也不是标新立异就可以达到的呀!”文化上的殊异,的确是很难沟通。
  “那你更不能懂了,就以绘画来说吧,达达派米勒的画,到今天为止又有几个人真正的欣赏?在画布上画个圈,有谁不会?只因为他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所以有了不朽的地位,正因为我们鼓励求新求变,所以才有变化,才有进步。”
  “进步的结果呢?艺术品成了悬挂的装饰,音乐成了冒充知音者的点缀。人们只为了表示自己有欣赏的水准,不惜互相的欺骗、抬哄,以至于让真正喜爱的人感到失望,而远离了这些虚伪不诚实的市场。很显然的,任何古典音乐会的听众,都比不上热门音乐会的多,那不正是我们从事音乐者的耻辱吗?”
  “不能这样说,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不是人人能接受的。”
  “为什么呢?我听过很多由古典音乐所改编的通俗曲子,一样能被大众接受。”
  “那是因为我们听多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就会喜爱。如果荀伯格的曲子,大家都听习惯了,一定也会喜欢的。”
  “这点我不同意,人们能够习惯的,一定是能符合人类生理特质的。比如说,和弦用尽了,还可以在曲式上变化,也可以在配乐上创新。然而,那些噪音或是胡闹一番的表演,只有让人刺耳作呕,不但不能习惯,反而还会敬而远之。”
  “你错了,曲式和配乐不能算是新的概念,要求新就不应该有限制。全世界的音乐演奏会上,都有些所谓的新音乐,而且分量一天一天的在增加。当年那些大师的作品,也是经历了一样的过程,到今天才被肯定的。”
  “据我所知,在以往,乐团只是贵族专用的,一般社会大众终年难得听到几次音乐演奏。所以,再好的音乐也要很久才能渐渐传播开。现在呢?音乐会随时都有,再不然,人人可以买一张唱片、一卷录音带,一天听上千百次,能不能听习惯,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证明。我们所知的新音乐,至少也有近半个世纪了,可是任何音乐节目单上,印象派以前的曲子,还是占了四分之三以上。如果这样还不能习惯,究竟要多久才能习惯?不仅如此,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古典音乐唱片中,所谓的新音乐还不到百分之一。如果不是大众的唾弃,无法习惯,还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呢?”
  总算我提出的这个论据,让他停下来想了一会,然后反问我说:
  “那你是反对追求新的音乐啰?”
  “教授,我没有这个意思,也不会这样想,求新求变是人性的特质。但是,音乐是给人的耳朵听的,要配合人生理、心理的特征,才是求新求变的正确方向。”
  “我承认你有些观念超乎我的想象之外,可是我不认为世界上有所谓的正确方向。当今的哲学都趋向于空谈,宗教也被视为迷信,甚至理论物理学家也走到了人类思考范畴的尽头。你怎么能肯定地说,什么是正确的?”
  他触到了我所追寻的问题核心,我当然还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但是我会去追求,绝不轻易接受良知所不能接受的定论。或许他有些精辟的见解,至少他是我所见到的人中,唯一能真正提出理论,能对我有所启示的。因此我又问:
  “那么,您认为创作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您自己都不同意有正确的方向的话。”
  “我认为只有凭着个人追求创新的良知,以及追求作品的完整性,才是一个艺术家所应禀持的标准。”
  艺术是一种纯主观的创作,个人的色彩丰富其艺术价值,创新则开拓了其领域。由于客观环境对主观个体的影响,任何一个时代的个人,他的经验和认知,必然会与新事物、新观念相融合。如果艺术家真能本着良知,去追求艺术创作,倒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原则。但他人又能凭借什么去判断,以证明一件艺术品,是出自艺术家的良知呢?至于作品的完整性那更抽象了,可是这是技术的层面。在求新的原则下,不能有任何成规加以限制,只有靠作者自我的努力以及大众和时间的选择。
  我再没有理由反驳他的看法,只是感到由衷的失望,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学习,以符合这种标准。如果顾虑到自己的良知,那做不做音乐家又有何分别?如果为的是名或利,更不必考虑做音乐家了。事实上,有不少人从事通俗音乐或流行歌曲的创作,他们名利兼收且自得其乐。如果以上述的原则去衡量,难道我能肯定的说他们不符合标准吗?
  今天的艺术家,深陷于方向和原则的矛盾之中,在西方自我成就的价值观下,既受到名与利的诱惑,又在古典大师的精神中,渲染了浓厚的完美理想主义。在两个极端之间,激荡徘徊,无所适从,于是各式各样的理论大批出笼,各行其是。
  艺术需要创新,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失败的机率极高。我就是个最勇于创新的人,学音乐原来的目的,就是想要学些创造的方法。但我总认为创新不等于纯粹的排列组合,如果说只要没有人做过,就算是创新,这必然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因为,若人人求新,世界上艺术家不知道有多少,我们凭什么认定是否有人曾如此这般地创新过?如果不知道,艺术终将归于虚无。如果确实是创新,但只是为了求新,这种艺术品的意义又在哪里?最后一点,艺术原是用来美化人性,充实人生的精神粮食,求新作为知识追求的标准或许可以。然而人性从来没有新过,短短数十年的人生,能够了解认知身旁繁复的事物已属难能可贵了,又怎能接受永无止境的新艺术?
  其结果,正是这个时代所显现的,艺术家已成为点缀品,如果没有商业行销的手法,得不到企业界、政界或媒体的推销,艺术家就无法生存。当艺术品成了商品时,艺术的真谛已然宣告死亡。
  现代艺术家的这种地位,比处于封建时期者还要可悲,至少那些附庸风雅的王公贵族,对艺术家还持着一份尊敬的态度。而新时代呢?利用了人性的贪婪,艺术品的价值不断被哄抬,其目的只是想使仓库中的收藏品更值钱罢了。
  智慧之旅 (第二部)  四、雨水   新绿、浓艳、挣扎、遗憾两年音乐学院的生活中,我在感情上也曾绽开过绚烂的花朵,但也如同优美的乐音般,曲终人散。只有在我心底深处,还残留着袅袅的余音。
  最初我迷恋的是卡洛,就是我在音乐会上所相中的那位参赛者。她是位混血儿,长相秀雅娴静。每当她坐到钢琴前,音符从她纤细的指端间流泻出来时,也同样连续不断、清脆的敲击着我的心弦。
  那一剎,我分不出究竟是音乐拥抱着我,还是我仰攀着她。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躯体是飞翔在云天或是徜徉在温柔之乡。有的只是不尽的欢悦、无穷的欣慰,整个灵魂都浸淫在难以名状的幻思中。
  她最爱弹萧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小品曲,只要她的琴声一响起,不论我在何地做何事,我都会坐下来,闭上眼睛,循着她的音符,飞到了她的身旁。
  同学们知道了,告诉我她已经订婚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占有她。甚至在这种幽怨的音乐中,微微的伤感,些许的无奈,更能增加那种飘逸的美感。我早已习惯藏匿在远离现实的虚幻里,那里没有人踪,不会被人性残酷的践踏。
  有一天,我正躺在楼下的草地上,被她的琴音所激动,流下了两行清泪。突然,一声熟悉的呼唤打断了我:
  “朱!又在害单相思了?”
  我睁眼一看,是艾洛伊莎,她可以说是我平生所认识的女孩中最美丽的一个。她也主修钢琴,而且是合唱团的女中音,也订了婚。他的未婚夫马里奥每天来学校接她,我们常在一起聊天,她总是笑我傻,没有勇气把卡洛抢过来。
  她没等我答话,把怀中抱着的乐谱往草地上一放,干脆也坐了下来。
  “在等马里奥?”我坐起来,揩干了眼睛。
  “啊,不,他今天有个舞会,不来了。”
  “舞会?那你怎么不去?”看她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好象毫不相干似的。
  “为什么我一定要去?”
  “你不怕他跟别人在一起?”
  “在舞会上我们都是各跳各的,去不去有什么分别?”
  “至少你在场呀!我是男人,我知道男人是靠不住的。”
  “我放他自由,才能换取我的自由。”
  “要自由,那为什么又要订婚呢?”
  “这是我们的风俗,如果女孩子到了十六岁还不订婚的话,会被别人取笑的。”
  “订了婚,是不是一定会结婚呢?”
  她笑了,她的眉毛又浓又弯又长,眼睛笑起来成了细缝,既俏皮又迷人。她说:
  “订婚是订婚,结婚是结婚,我才不会嫁给马里奥那呆子!”
  我不便再问,老实说,我不敢追她。她太活泼、太明艳,就像娜塔夏一样,随时可能会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
  “我有一个心愿,你能不能满足我?”她睁着明亮的大眼睛逼问我。我心中一跳,不知道她会要求什么?她察觉了我的犹豫,又笑了起来:
  “放心,人人知道你心里只有一个卡洛。只因刚才看你掉眼泪的蠢相,我想仔细看看你的眼睛。”
  “我的眼睛?有什么好看?”我真猜不透这个淘气的女孩,到底打什么鬼主意。
  “我选修心理学,我们教授说每个人种都有不同的审美观,你们东方人的眼睛很小,能不能让我研究一下?”
  这倒新鲜,在大庭广众之前,让一位美丽的少女面对面的来研究我的眼睛,这成何体统?我迟疑地问:
  “你打算怎样研究法?”
  “你只要取下眼镜,望着我,让我好好看个清楚。”
  我依言取下眼镜,她逼近眼前,果真把我当作实验室的小动物一般,仔细审视。她那澄澈的眼珠,在长而密的睫毛下,不断骨碌碌地转动。瞳孔中央一个漆黑的深洞,隐藏着好奇无比的灵魂,似乎在探索宇宙中无上的奥秘。尤其是我们四目相接,鼻息汇通,她那股气势几乎像是要把我吞噬下去。
  “奇怪!你没有睫毛?”她非常认真:“你会不会觉得我们的睫毛很丑?”
  “我不是没有睫毛,只是因为上眼皮太厚,喧宾夺主,把睫毛盖住了。事实上,我认为我的眼睛很难看。”
  “你的眼珠也只露出一半,会不会像人家说的,你只看得到一条细缝?”
  这是巴西人常问我的问题,我也有绝答,但是不忍心开她的玩笑,只好反问:
  “你认为怎样呢?”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