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智慧之旅 >

第49章

智慧之旅-第49章

小说: 智慧之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颇引人侧目。
  休息时,我正在喝沙士,突然听到他说:
  “你知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我在‘喝’碳酸饮料。”我以为他在教我英文,所以特别强调“喝”这个字的“现在进行式”。
  “不,我是指在公司里。”
  “啊,混日子。”我才知道又是老问题。
  “如果你想多赚点钱,我绝对支持你,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我敢担保诺曼不会再给你加薪了。”
  “我知道,我只是尽责任。”
  “狗屎!你的责任是一天做一个灯。”
  一来我不愿跟他争,二来我再有理,用英语也讲不出,只好说:
  “可是我‘不会慢’!”我想说的是“慢不下来”。
  “狗屎!‘不会慢’,没有这种事。”
  “真的。”
  “狗屎!狗屎!”
  连续几个狗屎,把我惹毛了,我用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发起高论来:
  “做得多,公司赚了钱,公司就会大,公司大,我们大家有好处。”
  “你在做梦哩,公司再大,诺曼也不会多给我们一毛钱。”
  “至少……”我不会说有“面子”,改口说:“有希望。”
  “狗屎!我们唯一的希望,是自己有钱。”
  “怎么能自己有钱呢?”
  “等机会呀!机会到了大捞一笔,谁不是这样?”
  “可是国家……”我想说这样国家就很危险了。
  “什么国家?国家就是要帮我赚钱的。”
  不同的意识型态,加上我受限于语言,再谈下去只会伤感情。或许他的想法有点极端,但我所接触过的人,不论在巴西还是在台湾,这种论调好象是种流行的时尚。看来极端的应该是我,至少,我不合时代潮流。
  美国的人口比中国少了五倍,可用的土地则大了十几倍。再加上他们没有历史包袱,没有不断的天灾战祸,又承袭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人在富裕之余有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原也符合人性。可是为什么中国人也有这种想法呢?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如果有能力的人只为自己谋利,那整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
  美国人没有国家观念,是因为国家形成的时间短,又得天独厚,还没有经历到国破家亡的惨痛。就像人在青少年时期,不知天高地厚,一切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然而,一近中年,生老病死的际遇纷至沓来,双亲或尊长不是大限将到,便是病痛缠身。至于自己,不成家固然不可,成了家,各种负担宛似无止尽的梦魇。
  美国目前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人正是时运当头。唯有等到国力耗尽、资源枯竭之时,才会重新整理他们的经验,认识到人间真相。
  立妹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教心理学,寒假时邀我去玩。多年不见了,她结了婚,生了个乖巧的女儿。往事好象天边的浮云,虽然是亲兄妹,基于特殊的家庭状况,我对她的了解却是模模糊糊的一片迷雾,连想象都着不上力。
  我乘着灰狗巴士,横跨了加里佛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三州,沿途见识到美国的峡谷与大漠。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在种种原因下,宛如世纪初的犹太人,天各一方、骨肉飘零。我心中感慨万分,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她叙旧。
  那时车外下着大雪,一望白茫茫无际的大地,心中冉冉浮起幼年时的北国风情。母亲在我的心底,一直是一个枯瘦如柴的影子,成年躺在病床上干咳。那种咳声断断续续,有气无力,既夹杂着无比的痛苦,又代表着无助的挣扎。
  由于台湾没有雪,失去了联想,回忆之窗也就紧紧地关闭着。这时,在灰沉沉的天空中,一些轻灵细白的雪花,缓缓地游移到眼前。甫接触到车窗上的玻璃,就依附不去,由一朵朵六角形、伸展着纤毛的小精灵,顿时化为一片半透明的光影。
  透过光影的芒彩,一幅一幅鲜活的景像,突然跃入眼帘。
  记得在北平时,母亲完全不像是个病人,她常带着立妹与我去北海公园溜冰。还有一个瘦长的身影,也同时出现在回忆里。我们叫他三舅,他很会唱歌,我记得最清楚的,也是他经常唱的一首:
  “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那静静的黑夜里,想起了我的故乡……”
  一样的是雪花飞舞,不一样的,却是那一去永不复返的温馨。
  我们在北平的家,记得是当时市长徐惠东先生借我们暂住的,我们住在前院,后面还有一进,徐市长的三位舅子就住在那里。
  二舅喜欢喝啤酒,我不喜欢那香涩而辛辣的感觉,但为了找他们要小说看,经常要小小的忍受一下。三舅也喝酒,他一喝就唱,一唱就被撵出去。
  永远是白皑皑的雪地,永远有三舅的影子,似乎和母亲冻红的双颊、无声的缄默密切得分不开来。
  在那神秘的回忆之窗中,唯一的例外是一团炉火,母亲紧紧的抱着立妹与我,三舅则靠在窗棂上。静静的,正如同封冻的、停驻在我眼前的光影。
  三舅的歌声响起了,永远是同一首,他低低的哼着,我好象也听到了母亲的哼声。一片暖意,一种我很少感受到的祥和,渐渐地化为虚无……
  接着,一片茫然,我搜竭枯肠,却再也记不起什么了。巴士到了新墨西哥,一见到立妹,别的还没说,我开口就问她:
  “你记不记得,我们住在北平时,有位三舅……”
  “当然记得,他很会唱歌。”
  “后来呢?为什么我想不起后来怎样了?”
  “后来他从军,打日本人去了。”
  我在立妹家住了两天,好象去过白沙空军基地以及一些名胜。但是我却什么都不记得,对妹夫的印象也很淡。因为那寒得彻骨的风雪,早已把我召回过去的岁月中,回忆像一团浓雾,黏黏地、绵绵地占据了我整个的心。
  电影及绘画函授目前都是纸上作业,为了充分利用在美国的学习机会,我急需一些实际经验。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又参加了一个业余的戏剧团体“东西剧社”(East WestPlayer),是由一些爱好电影艺术的东方人所组成。他们在洛克斐勒基金会的支持下,经常在一个教堂中排练,并在各处演出。
  东西剧社的成员不多,大约有二十余位,因为相处不久,名字都淡忘了。只记得负责人有三位,日本籍的麦可,一位中国女仕及一位韩国人。在我离开以后不久,他们几个都到好莱坞跑龙套、演电影去了。
  我才加入就发现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不过是想打入美国的娱乐界而已。由于美国社会的结构,白种人主导所有的利益集团,好莱坞自不例外。但是各族群的自主意识不断的升高,急于参与白人社会。为了安抚他们,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些律法以保护少数民族。这些保护法规不是针对个人设定的,东西剧社的成立就是想以团体的力量,来分享一些保护的利益。
  我曾向麦可建议,与其只是参加好莱坞的演出,不如提供一些素材,让他们重视东方传统的文化,大量生产有关的产品。麦可不同意,他认为凭表演我们还有机会与之一争长短,谈文化则美国已经到达了世界顶峰,东方是望尘莫及。
  我最后一次参加的活动,是一个“东西方服装展览会”,场面相当盛大,有不少中、美“明星”助阵。到了现场我才发现这个活动完全是某一服装公司,利用东西剧团的名气,推销自己的产品。为什么一个有志于戏剧艺术的团体,经费已经有了着落,却不务“正业”,甘愿为五斗米折腰呢?
  在老孙的介绍下,我也见识到了这里的“留学生社会”,我之采用这个名称,是因为他们是很特别的一群。他们既不能溶入美国社会,又与早先来美的“老华侨”泾渭分明。基本上留学生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美国拥有理想的职业,生活条件相当优渥。但是在心理上却是矛盾深重,对自己的国家以及美国社会,都是既爱又恨。
  他们最难以忍受的,是子女们在美国社会的成长过程。自由放纵的社会对孩子们而言,正是如鱼得水。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无力也不能干涉。
  美国人的社会表面上看来很开放,其实他们极其孤独。每个人在工作之余,除了家庭就是一些私人的交谊,外人很难介入。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的精神,认为个人的自由大于一切。
  中国人一向过惯了团体生活,经常要串门子、闲话家常。即使到了美国,这种习惯一时也改不过来。结果是一到假日,“老中”们总要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或打麻将、或结伴出游。自然而然,父母也希望孩子们能打成一片。
  可是,孩子们却很难适应,他们最怕的是讲中文,加上年轻人的特殊文化与社交,使他们与父母的距离日行日远。
  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有两家人正好是两种典型、一样心理。一家姓史,一家姓李,先生们都在一个石油公司任职,且都入了美国籍。史先生认为在美国的生活是临时的,迟早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国家,所以很强调孩子们的传统教育。而李先生一方面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却又希望儿女知道自己的根,以免成长后迷失在西方社会中。
  那时我们的话题常绕着ABC 打转。所谓ABC 是指“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据他们说这样的孩子在成长后,既不能被美国社会认同,又不愿承认中国的背景,心理上极不正常。所以对如何让下一代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自尊自信的认知,谁都没有答案。
  由史、李两家的问题,我更体会到国家的重要性。更明确地说,应该是文化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国家赖以存续的思想文化,才是人们生活的泉源。
  什么是国家?美国难道不是国家吗?为什么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经过千辛万苦,做了美国人之后,却希望他的子孙保留中国文化思想呢?
  我不认为一个国家的政体有多么重要,除了政客们拥权自重之外。国家实际上是一群拥有共同文化认知之个体所组成,人与生活习惯是主体,政体只是权与利角逐的结果。能令人民团聚在一起的,只有思想文化。
  只是我们这可怜的一代,在政体长时期的斗争下,外力入侵,文化破产。人民对国家民族失去了信念,只得追求一己的幸福,终至飘流海外。到最后,连期望在子女身上保留那一丝的怀念,都困难重重。
  美国是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以个人能力或才智而言,美国人、中国人或巴西人并没有多大的分别。然而美国有先天优良的条件,社会制度又让人民得以充分的自我发挥,再加上各代的移民大半都经历过原来社会的排挤或迫害,所以很能珍惜这种难得的机会。
  但是,我也看到了美国的隐忧,新生一代的美国人,把自由视作理所当然的“人权”,把自然的资源视为私产,恣意滥用,挥霍无度。在好莱坞的日落大道上,每天都有成群的年轻人,穿著怪异,或驶飞车呼啸而过,或麇集在酒吧间,以麻醉品互娱。不错,那是他们的自由,在不需要奋斗的生活中,无法体验真正的痛苦,他们需要快乐,却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此外,在饱暖富足之余,人们淫欲的念头油然而生。商人为了谋利,大量利用声色广告,极尽挑拨诱惑之能事。借着自由之名,人人放纵于肉欲,而且津津乐道。不要说一般人,连自制能力一向很强的我,也禁不住心动神摇,方寸大乱。
  有一段时期,我常常后悔轻易的离开巴西,与艾洛伊莎失之交臂。美国社会既有人种歧视,又有语言隔阂。不仅生理的压力难以解决,生活上的紧张也无法疏解,每天只是工作、学习,环境把人紧紧的控制着,容不得任何人自行作主。
  我原以观光名义入境,在此是非法工作。不论我是否打算长期留在美国,都必须先取得居留权。根据律师分析,我学的是农,又没有足够的农场经验,因此希望非常渺茫。有人建议我去办假结婚,只要一千多元就可以,这种事我也做不到。
  有一天,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一则计算机做媒的广告,我心中一动,正如同艾洛伊莎所说的,普天之下绝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符合我期望的人,更别指望谁会在哪里等着我。如果决定留在美国,何不干脆与美国人结婚算了?既然我没有时间及机会交女友,唯一的良策就是请计算机作媒了。很可能有一位与我一样的女怪物,不仅与我想法、观念、兴趣雷同,至今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再如她也想利用计算机找一位知心怪物,那岂非大好的良缘?
  就算我不打算留在美国,若能找到一个知心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想的对象,不必管对方是中国人、巴西人或美国人。不去找,永远不可能得到,若要找,就要用一个有效率的方法。
  通过朋友介绍,接触的范围及选择的条件都有限,我虽然不知道计算机作媒可行性如何,但是参加的人多,选择的机会一定比较大。再说,见识一下这最时髦的新玩意,不论成败如何,总会得到一些经验。
  花了一百多元,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填了一大张复杂的表格,我参加了一家计算机做媒俱乐部。一个多月后,计算机通知我已找到了理想的对象,我约她共进晚餐。一见面,她开口第一句话就问我是不是一定会跟她结婚,我说一定不会,她听了,回头就走。
  第二次则是连面都没见就吹了,在电话里,她一直纠正我的文法,我当然希望有个认真负责的英文老师,但是面都还没见着,谁知道她下一步要纠正我什么?
  我到俱乐部去抱怨计算机不灵,他们说是我资料填错了。重填资料时,我才发现那些条文式的内容,都是些具体的数字以及简单的说明。
  比如说:“你是不是希望对象很美丽?”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说“不”的,但计算机又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美丽与否呢?再如另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不是有吸引力?”该怎么回答呢?难道也有人说“不”吗?
  至于我所关心的文化素质,偏偏在问卷中找不到影子。虽然有下类的问题:你喜欢音乐吗?喜欢艺术吗?喜欢运动吗?但这些话能代表什么?音乐学院里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喜欢音乐,可是我一见到佐治,就受不了。
  除了这些是与否的问题外,还有的就是一大堆数字,如身高、体重、胸围、臀围等等。总之,问题是不少,却没有一项能代表我这个怪物所要知道的。
  要想根据这些来决定婚姻大事,岂非缘木求鱼?我当初居然信以为真,甚至在第一次填资料时,还真以为这是所谓的“科学方法”。
  反正已经上了贼船,我决定再试一次,计算机挑了两个月后,又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在那个周末早上,我便打电话与她联络。对方好象很惊讶,我首先告诉她,我是中国人,是计算机介绍来的。她立刻说好极了,约我马上去她的公寓,见面再谈。
  到了她的公寓,按了门铃。开门的是个小男孩,我说:
  “我来找XXX。”
  “就是我呀!进来!进来!我先去换衣服。”
  她进了内间,我环目四顾,沙发上、地上、架子上到处是书,都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哲学、思想等有关。这倒不错,我们应该不愁没有话题。此外,她还有个非常昂贵的音响,只是我看不到一张古典音乐唱片。
  不一会儿,她换了女装出来,短头发上还夹了一些发卷。她身上散放着浓烈的香水气味,令我头昏脑胀。
  “走,你会打保龄球吧?我带你去。”
  “我不会打保龄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