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国崛起-法国 >

第17章

大国崛起-法国-第17章

小说: 大国崛起-法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静止的雕像中,亘古长存的生命依然那样鲜活有力。
  在这伟大的艺术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她所感动呢?
  2005年8月5日
  来巴黎已有几天,最大的感触是,巴黎值得瞻仰的古迹实在太多了,大至拿破仑的陵寝荣军院,小至赛纳河边的咖啡馆,看了都会叫人难
  免浮想联翩。但最令人肃然起敬并印象至深的,还是名闻遐迩的先贤祠。
  从埃菲尔铁塔上远远望去,巴黎市景尽收眼底。而最醒目的,恐怕就是先贤祠的金顶了。
  先贤祠位于号称“法兰西文明的摇篮”的巴黎拉丁区,它原本是座教堂,建于公元508年,1760年改建成现在这个规模。1791年,法国国民议
  会正式命名它为先贤祠,作为安葬法国历史伟人灵柩的地方。到了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之际,政府又决定把对法兰西有过重大贡献和影响
  的知名人士的遗骸迁入该祠,专辟墓室以资纪念。这样一来,先贤祠就集中了法兰西一代又一代不同领域杰出伟人的墓室,成为展现法兰西民
  族光荣的一处圣地。
  在先贤祠前的广场前,有两尊石像,一尊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另一尊便是我国文学大师巴金在回忆录中常常写到的卢梭像:
  “我走过国葬院(注:即先贤祠)前面,走到卢梭铜像的脚下。我抚摩那个冰冷的石座,我差不多要跪下去了……在这里,在这一个角落里
  ,并没有别人,只有那个手里拿着书和草帽的‘日内瓦公民’和我。”
  也许是深受艺术和文学的浸润吧,浪漫的法国人将高乃依和卢梭分置在这座神圣殿堂的两侧。也许是同样深受着这里艺术和文学的浸润吧
  ,巴金在巴黎居住期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
  走进先贤祠正殿,一组大革命英雄人物群雕颇为引人注目,而更让人深思的是群雕下镌刻的一行字:
  “不自由,毋宁死。”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人想起了巴金在《灭亡》中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的心声:“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
  是啊,法国大革命曾影响了多少胸怀壮志的豪杰人物啊,正是在这句铿锵有力的名言激励下,他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赴汤蹈火
  ,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亦在所不辞。
  进入先贤祠地宫,迎面的是石雕横幅上一行显赫的字:auxgrandshommes;lapatriereconnaissante(献给伟人们,感恩的祖国)。以“祖国
  ”署名来感戴伟人,足见这些伟人在法国所受到尊敬的程度。想来伟人们若泉下有知,也该弥足欣慰了。
  这里众多墓室的主人,有一些是达官显贵,尽管当年功勋显赫,但如今也大多被人遗忘,但先贤祠埋葬着的更多的则是那些持久放射着思
  想光芒的文化巨人。
  我们一一辨寻: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大仲马……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法国名人都位列其中。
  据先贤祠负责人马耐先生介绍,1995年,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主持隆重的仪式,将当代杰出的物理学家居里夫妇的遗骸迁入先贤祠。
  2003年,大仲马也被迁葬在这里。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主持了安葬仪式。在致辞中希拉克说:“今天,亚历山大·仲马将不再孤单。大众


  的美好记忆和幻想将永远伴随着他。”
  据说在此之前,有关大仲马遗骸安置的问题在法国上下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将大仲马遗骸移入先贤祠是由大仲马之友协会主席德库安
  提出的,但立即招致许多抗议声。首先反对的是大仲马家乡的居民,大仲马生前曾立下遗嘱要在死后回到家乡。而一些历史学者、女权运动者
  则组成了另一支反对力量,他们眼中的大仲马是一个生活淫荡、大搞婚外恋的狂徒,甚至质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等文学巨著并不是
  出自大仲马之手。
  法国总统希拉克特意为这个问题颁布总统令,宣称必须将大仲马的遗骸移入先贤祠,“大仲马应该安眠在他的作家老朋友雨果的身旁”。
  这让我们想起了雨果在大仲马拜访之后说的一句话:“我将去他的墓地回访他。”
  在我们的拍摄中,先贤祠中众多的名人墓中,有两位人物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伏尔泰 
  和卢梭。
  伏尔泰,这位启蒙运动、理性精神和人道主义哲学家的棺木于1791年迁入先贤祠,在他的棺木上写着:“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
  展了人类精神,它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在伏尔泰的棺木前,是他的大理石像:左手捧着一卷手稿,右手捏着一支羽毛笔,脸上浮现着他一贯睿智的微笑。
  和伏尔泰陵墓遥相呼应的是卢梭墓。
  卢梭是最早被供奉在这里的伟人,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的棺木被设计成一栋气派的房屋,在侧面的墙上,写着:“这里安息着
  一位自由和真理之人。”其棺木的正面有一扇门,微开着,一只手臂从门缝里伸出,手中握着燃着一团浓烈火焰的火把。
  将这只手臂锩刻在棺椁上,或许意味着这只手中的火炬,点燃了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法国大革命之火吧。
  将这些伟人安葬在先贤祠,显示了法国人对科学知识的重视,以及对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崇敬。法兰西文化中的人本主
  义,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莫耐先生的一句话,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百多年来,法国的政体不断交替变化,而先贤祠中安放的这些伟人却恒久地受到法国人的景仰:
  “这些人都是法国的伟大人物,也可以说是法兰西文明的缩影,也是法兰西精神的代表。”
  2005年8月6日
  ● 巴黎蜡像馆及拉雪兹神甫公墓
  相比于其他我们去过的博物馆,巴黎蜡像馆少了一份肃穆的气氛。
  它坐落在市中心地区蒙马特大街,周围电影院、剧院林立,是一个繁荣热闹、交通方便的地段。蜡像馆在这条街的门牌号是10号,馆的门
  面不大,只有一个约有4米~5米宽的大门。
  走进一层的大厅,当代法国的与世界的名人便纷纷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有自戴高乐之后的法国历届总统,有著名的政治家、艺术家、电
  影明星、电视明星,有著名的运动员、球星。在世界各国著名人士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江泽民主席。美国总统布什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赫然
  在目。据工作人员说,蜡像馆中陈列的人物是不断更新的,有些从现实中消失的人物在这里也会被新出现的人所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
  蜡像馆也是现实政治的睛雨表。
  蜡像馆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们拍摄的重点是在地下室。这里展出了58个场景,反映法国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有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
  王宫举行游园会的场面;有年轻的路易十七被监禁在圣殿中,还有两只老鼠伴随着他;有莫里哀躺在灵床上;有十分壮观的查理七世加冕典礼
  的场面,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布景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18世纪大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家马拉被暗杀的场面也真实地再现了出来。人物的身份
  、动作、表情都很真切,据说连马拉躺卧的浴缸及木拖鞋都是当年的实物。
  蜡像馆的一大特点是游人在这里有着充分的“自由”。除去地下室的历史馆外,其他地方人们几乎都可以任意地与或站或坐、神态各异的名人


  合影,甚至可以伸手去摸摸他们。在众多蜡像中,有一座比较特殊—— 一位其貌不扬的秃顶老人。负责人介绍说,这座蜡像几乎没有人认识他
  ,因为他是蜡像馆开馆时来这里参观的第一位观众!
  上午在蜡像馆给我们带来的一刻难得的轻松,在下午漫步拉雪兹神甫公墓时消失得无影 
  无踪。
  拉雪兹神父公墓占地50公顷,是巴黎市近20个公墓中最大的。这里有2万多座坟墓,参天的松柏环绕着墓地。
  初秋的落叶和灰蒙蒙的阴沉天气倒也适合公墓肃杀萧瑟的氛围。这里有很多集体公墓,既有纪念大革命中牺牲的革命者的,也有纪念镇压
  大革命的士兵纪念碑,这似乎在向人们暗示着法国追求自由、平等道路的坎坷。追求自由、平等一定意味着要牺牲这么多人的生命吗?
  2005年8月7日
  ● 凡尔赛宫与卢浮宫
  一天之间走完这两座辉煌宫殿,对来巴黎旅游的游客来说,算是一项“不可能胜任的任务”吧。但是我们却做到了,原因很简单,我们不
  是以游客身份来参观的。拍摄直奔主题,现在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尽管这两座人类艺术最宝贵的殿堂散发出的扑面而来的文化艺术气息无时
  无刻不在吸引着大家,但毕竟自己的工作任务更重要啊!
  在凡尔赛,我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1789年6月20日著名的“网球场宣誓”的发生地——网球场,竟然出人意料地保存完好,而且对游人开放。
  网球场大厅正中悬挂着大卫那幅和他的《拿破仑加冕图》齐名的巨幅油画——《网球场宣誓》。墙边立着代表们的大理石头像,正对门的
  是议长巴里的全身雕像,手指前方,神色坚定。
  身处在这个算不上宏伟的大厅,遥想当年,第三等级的代表们,走进这座大厅,在议长巴里面前神圣宣誓:“我们宣誓永远不脱离国民议
  会,在形势需要的任何地方开会,直到王国的宪法制定出来并且在坚实的基础上得到巩固。”不禁令人心神往之。
  上午在凡尔赛的拍摄,拥挤的人流让人印象深刻。
  岂知,下午到了卢浮宫,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摩肩接踵。
  这里参观的游人如织,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前,更是人潮人海,密不透风。
  比之《蒙娜丽莎》,收藏着大卫《自由引导人民》的巨幅油画厅显得稍稍冷清些。但是走过这幅充满了浪漫激情的伟大作品之时,所有人
  都会不禁为她侧目,她代表了法国大革命,代表了一个时代。由于卢浮宫不允许用三脚架和大型摄影设备拍摄,我们用小型摄像机记录下了这
  幅名画的风采。
  2005年8月8日
  ● 上午,巴黎的象征——凯旋门
  巴黎的古建筑多,每栋建筑都讲述着一段历史。
  但如果让一位法国人来选择,什么建筑最能代表法国、代表巴黎?我想或许他会毫不犹豫,或许他会考虑再三,但最终的回答很可能都是
  ——大凯旋门。
  巴黎的凯旋门有两座,一座在卢浮宫附近,法国人习惯称它小凯旋门,另一座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大凯旋门。人们常说的巴黎凯旋门,指
  的就是这座大凯旋门。
  凯旋门是巴黎的象征,自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要见证法国今后的历史兴衰。
  1806年2月,拿破仑为了纪念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下令兴建凯旋门。在这次战役中,他指挥的法军大败奥俄联军
  。
  从那以后,注定成为巴黎象征的凯旋门就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着法兰西的荣耀和耻辱:
  拿破仑的灵柩曾从这里穿过,被安放在先贤祠;
  纳粹德国的军队曾从这里穿过,接受希特勒的检阅;
  戴高乐的车队曾从这里穿过,受到巴黎人民的欢呼。
  法国的官方旅游杂志上是这样介绍凯旋门的: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上有许
  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外墙上刻有取材于


  1792年~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地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这其中
  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
  地的不朽艺术杰作。
  据说,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时代的将军,但死后名字并没有刻在凯旋门内壁的名单上,这曾令雨果十分生气。法国人爱雨果,一直记着这
  件事。雨果死后,法国人特地让他的棺柩在凯旋门下停灵一夜。
  这是凯旋门另一段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
  凯旋门中心拱门的中央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墓外只有一块横卧在地上的
  墓碑,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为国捐躯的法国军人。”墓前经常摆放着鲜花,一团长明火,昼夜燃烧。
  我们来拍摄的时候,正是下午6时,只见一批穿着不一的老战士举着战旗在这里集会,在无名烈士墓前献花,向死难者表示敬意。军乐队在
  一旁奏乐伴随。这时“长明火”火势加大,熊熊燃烧。一位在凯旋门值勤的法国警察介绍说,这里的悼念活动是由老战士协会组织,人们自愿
  而来。自1922年起,举行这种悼念仪式就形成了传统,日复一日,终年不断。
  我想,有凯旋门在,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会因为它而得到永恒,许多历史也会因为它而更值得怀念。
  结束拍摄之时,一对年轻的法国情侣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们在凯旋门前的香榭丽舍大街马路中央的白色安全线里长长地拥吻,任凭身边
  的车来车往,任凭绿灯亮了又灭,他们一直就站在那里深吻。
  法国人是如此看重凯旋门,凯旋门下曾发生过多少的故事。看来,这见证过法国轰轰烈烈历史的凯旋门,又将见证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爱
  情了。
  ● 下午,1787咖啡馆
  根据拉杜里教授的提示,我们来到了位于喜剧院附近的杜伊勒里王宫花园,据说在大革命期间,这里经常聚集着大批的革命群众和很多慷
  慨激昂的演说家。
  物是人非,在现在的王家花园中,很难让人想象当年的情景。花园中绿树成荫,树下孩子们在嬉戏。偶尔飞过几只鸽子,时而停落在长椅
  上休憩的游人脚边。这一派祥和的气氛,不由地会让人留连其中、乐而忘返。
  在王家花园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家很有特色的1787咖啡馆。咖啡馆店面不大,墙上挂满了大革命时期名人的画像,我们一一辨认,伏尔泰
  、罗伯斯比尔、丹东、拿破仑……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咖啡馆老板吉尔介绍说,这家咖啡馆始于1787年,当年“永不受腐蚀的”罗伯斯比尔、“大革命之子”拿破仑等人,这些曾处于权力顶峰
  的大人物都在这里喝过咖啡。
  “革命时期的军人薪水很少,拿破仑也是这儿的常客,他们经常欠账,拿破仑从来没有偿付他在这里的欠款,从来没付过钱。同时也是在
  这里,拿破仑第一次结识了约瑟芬(后来成了他的王后)。”吉尔笑称。
  小小的咖啡馆见证了大革命的全过程。200多年过去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名人们都已作古,只有这间小小的咖啡馆仍然矗立在原地,向过往
  的人们讲述着那个非凡的年代里发生着的一个个非凡的故事。
  2005年8月16日
  ● 历史凝聚的广场——协和广场
  初闻协和广场之名,恐怕不会有人将它与血腥恐怖联系在一起。
  然而,就在方尖碑下方的一个不甚醒目的铜牌上,我们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