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利登陆。12日,日军推进到新加坡城郊,14日占领了新加坡沿岸海军基
地。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15日,英军投降。日军占领新加坡。
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区域,总面积为
3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达1。5亿。连同先前侵占的中国领土和朝鲜、
印度支那,共控制了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的侵略扩张达到了空前的
程度。
3。莫斯科保卫战
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的突然袭击,使苏联在苏德战场上一度处于被动
的局面。苏军最高统帅部及时作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战略防御的作战方
针,决定以消灭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德军占据的暂时优势不断受到削
弱,争取时间,壮大力量,为红军转入反攻准备有利条件作为战略防御之目
… Page 66…
的。而德军在取得暂时的胜利以后,对战争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以为他
们已经具备了最后战胜苏联的决定性条件,决定仍按原定计划推进,进攻列
宁格勒,继而从西北方向进攻莫斯科。但是,战斗一开始,德军就遇到了预
想不到的苏军防御力量的抵抗。虽几次调整部署兵力,日夜不停地向列宁格
勒市区进行炮轰和空袭,企图凭借军事优势,迫使列宁格勒的苏联军民就
范。然而,手执武器的苏联军民英勇抵抗,使列宁格勒成为一座坚强的“钢
铁堡垒”,粉碎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通往莫斯科的另一条交通要道
上的斯摩棱斯克城也遭到了德军的攻击。由于德军的兵力、坦克、飞机和火
炮等方面占据优势,该城失守。为了首都莫斯科的安全,苏军最高统帅部调
来20个师的兵力加强西方面军,由铁木辛哥指挥,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
全线反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苏军虽然未能夺回斯摩棱斯克,但也使德
军受到严重损失,削弱了进攻能力,德军被迫转入防御。
德军鉴于在战场上的失利,不得不改变作战方针,将全面进攻改为在局
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进攻,把大批精锐部队从西线调往东线,决定
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等三个方向发起新的进攻,并把进攻莫斯科
的计划定为“台风”作战计划,妄想在1941年冬季来临之前一举攻占莫斯
科。
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是苏联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同时也是指
挥苏联军民作战的中心。德国法西斯认为,只要占领莫斯科,便可使苏联国
家机构瘫痪,迫使苏联投降,并以此恐吓欧洲各被占领国,维护德国在欧洲
的统治并加强对法西斯伙伴和仆从国发号施令的地位,可谓是一举多得。德
军进攻莫斯科的作战计划是:以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分别从北、西、西南三个
方向突破苏军的防御阵地,然后合围莫斯科以西的苏军,最后攻占莫斯科。
为了这一目标,德军统帅部在向莫斯科进攻的方向上集结了占苏德战场上步
兵总兵力1/3以上的部队,近2/3的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共计75个师,180
万人,14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1700辆坦克,950架飞机,并把在“闪击
战”中的决胜工具——坦克部队的主力也投入了这次战役。
对于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行径,苏军方面也做好了反击的准备。保卫莫斯
科的是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共计95个师,125万人,
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各种火炮。
1941年9月30日,德军从三个方面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拉开了莫斯科
战役的序幕。战役初起,德军占据了优势,坦克师团首先突破了苏军布良斯
克方面军的防线,继而又占领了奥廖尔, 并突破了维亚兹马防线,向纵深
推进,直接威胁着莫斯科的安全。在这危急的关头,苏军最高统帅部果断地
采取了4条措施:其一是改组军队,将原保卫莫斯科的两个方面军合并为一
个,任命朱可夫大将为司令员,又新成立了由科涅夫上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
军;其二是苏联政府等中央行政管理机构除最高统帅部不动以外,其余的从
莫斯科迁至 800公里以外的古比雪夫城;其三是军事上采取攻势防御的战
… Page 67…
略,组建了前线坚固的工事系统;其四是号召首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配合
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面对德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苏联军民团结一
致,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有效地阻止了德军向莫斯科的进攻。到10月底,
德军被阻挡在距莫斯科100公里左右的防线上,而未能闯入市区。
11月15日,德军又向莫斯科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次德军用于直接进
攻莫斯科的总兵力共为51个师,其中有13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其它
部队则从侧翼出击,协助主要突击军团的正面进攻。德军企图采取南北钳形
攻势,一举占领莫斯科。依仗军事上的优势,德军曾一度推进到距离莫斯科
仅有24公里的伊斯特腊镇。苏军采取快速反攻的突击战术,在莫斯科近郊
同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2月1日,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激战5天,
苏军终于阻挡了德军在莫斯科以东汇合的作战计划。这次历时20天的进攻,
德军死伤官兵15万多人,毁坏坦克777辆,火炮数百门,“台风”攻势被
粉碎了。
从12月初开始,苏军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展开了对德
军的大反攻。12月6日,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莫斯科方
向长达80Q公里的防线上,向德军正式发起进攻,先后粉碎了从南、北两方
面包围莫斯科的德军突击军团,解放了加里宁、耶列次和卡卢加,迫使德军
在整个苏德战场上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德军统帅部妄想死守现有阵
地,待到春季来临重新发动攻势,于是下令全军禁止后撤。但是,在苏军的
强大攻势下,德军仓惶溃逃,一败涂地。1942年初,苏军又向西推进了400
公里,夺回了60多座城市、1。1万个居民点,终于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
利。
莫斯科保卫战给了德军以沉重的打击。从1941年12月6日至1942年1
月15日,德军被击毙30余万人,击落飞机1100架,并损失了大量的坦克、
大炮、枪支弹药和各种军用物资。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发动侵苏战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
击,使希特勒的“闪击战”开始破产,苏军也从此开始转入全线防御反击阶
段。同时,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也鼓舞和促进了欧洲各被占领国人民
抵抗德意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增强了他们争取民族解放的勇气和信心。莫斯
科战役以后,苏联的国际威望迅速提高,使英美盟国的军政界领导人不得不
重新估计苏联的战斗潜力和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在莫斯
科战役胜利的有力推动下,1942年1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终于正式形成。
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爆发到1941年底,战争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已
波及到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包括
美、英、苏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卷入了战争。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
… Page 68…
侵略,各国的主权、独立、民族生存,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野蛮践踏和摧残。
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开始认识到,法西斯侵略者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最
凶恶的敌人。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能扭转战争形势,有效地抗击和打
败法西斯侵略者。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已经在事实上把这
些国家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掀起了声援苏联卫国战争
的革命运动,强烈要求本国政府援助苏联,并相互联合,共同打击法西斯侵
略者。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中国和世界人民指
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
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着保卫苏联、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
立而斗争。在目前时期,一切力量必须集中于反对法西斯奴役。”英国、美
国以及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也纷纷发表宣言,支持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卫国
战争,要求各国政府与苏联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纷纷举行大规
模的游行示威,要求联苏抗德。被德国侵占的波兰、捷克、法国、南斯拉夫、
挪威、希腊等国的人民,积极开展抵抗运动,打击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
并支援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
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讲话中,明确阐明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的立场和前景:“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
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
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奴役威胁而结成的统一
战线。”
全世界各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和争取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
战线的要求,汇合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强有力地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
建立。
此时,英、美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英、美统治集团从自身的利益
出发,表示愿意和苏联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德战争爆
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发表广播演说,他说: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只
有一个宗旨,一个唯一的、不可改变的目标”就是“毁灭希特勒,以及纳粹
制度的一切痕迹”;他明确指出:德国进攻俄国是进攻不列颠诸岛的前奏,
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英国的危险,表示将全力支援苏联,并呼吁全世界联
合起来,齐心协力,打击敌人(7月12日,英、苏两国签订了军事协定,保
证在战争中互相支援,并且不单独对德国停战或讲和)。
6月23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代表美国政府发表声明:“美国政府
认为,任何反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任何反希特勒主义的力量的团结,不论其
由来如何,都会加速当今德国统治者必然灭亡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的国防
安全。”次日,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美国决定在可能的范围
内,全力援助苏联。”并宣布解除在苏芬战争期间开始的美国对苏联4000
万美元的冻结,允许苏联在美国购买物资。
… Page 69…
1941年6月底到7月上旬,苏、英两国政府在莫斯科举行了两国在对德
战争中联合行动的会谈,于7月12日签订了苏英《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
的协定》。两国政府保证,在当前反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彼此给予作战各种
援助和支持;在整个战争期间除经彼此同意外,既不同作战对方举行谈判,
亦不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这个协定标志着苏、英两国同盟关系的建立,对
于国 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具有极大的意义。
1941年7月28日,罗斯福派国家安全顾问霍普金斯秘密访问苏联,向
斯大林表达了罗斯福对苏联人民抵抗德国侵略给予援助的态度。他亲眼目睹
了苏联的局势和苏联政府及军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决心和强大的军事潜
力。他在给罗斯福的报告中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对这条战线深深依赖,
这里的士气特别旺盛,对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苏联不仅能够顶住
敌人的攻击,而且还能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霍普金斯的苏联之行和他的
报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政府对苏政策的主要依据,使美国对苏联
的抵抗能力和作战前途有了新的认识,并最后确定了采取实际措施援助苏联
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方针,从而坚定了美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决心和信
心。
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后,为了适应世界战争形势的要求,迫切需
要同英国协调双方的军事战略。1941年8月9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
洋纽芬兰沿海的美国战列舰“奥古斯塔”号和英国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
上。秘密举行会谈,并于8月14日发表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宣言》,
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宣言》主张: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或其他方
面的扩张;反对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愿望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
人民的主权,努力促使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机会均等;促进所有国家间的
经济合作;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应放弃使用武力,解
除侵略者国家的武装。在会谈中,美、英两国首脑还讨论、协调了两国的对
苏政策。双方一致同意,向苏联提供尽可能多的武器援助。罗斯福和丘吉尔
还联名致电斯大林,建议在莫斯科举行一次三国会议,商讨有关援苏的问
题。
《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内容,符合当时各国人民反对法斯侵略,维护独
立、自由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的发表,对于鼓舞、动员全世界人民抗击法
西斯的侵略,促进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1941年
9月,在伦敦召开的有英、法、荷、比、卢、希腊、挪威等15国参加的国际
会议上,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苏联政府也发表了
基本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声明。
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英、美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
签订了《美英对俄国供应的第一号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
到1942年6月,美、英向苏联每月援助400架飞机、500辆坦克、1000吨
铜板、2000吨铝及其它军用物资,并承担其运输义务。苏联方面则相应地向
… Page 70…
美英提供军事生产所需原料作为补偿。这次会议的成功,宣告了三国在反法
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为广泛的国
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1年7月到1942年9月,苏联同在伦敦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
利时、挪威等国的流亡政府以及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运动建立了正式关
系。同捷克、波兰签订了抗击德国法西斯采取一致行动的互助协定。这些都
表明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日益发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正式加入
反法西斯战争行列,反法西斯战争扩大到全球,各战场连成一片,法西斯侵
略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这两个对立的阵营完全明朗。1942年1月1日,美国、
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波兰、印度等26个国家
的代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