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波兰、印度等26个国家
的代表在华盛顿开会,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
宣言规定,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与经济资源,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
其仆从国,每个国家都保证不与法西斯国家合作,不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
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以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为核心的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以后又有20多个国家宣布加入《联合国家宣
言》,全球性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1942年5月,苏、英两国在伦敦进一步签订了《关于在反希特勒德国及
其欧洲盟国战争中结成同盟和战后合作互助条约》。同年6月,苏、美两国
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的原则协定》。这些条
约和协定,使各国之间的相互支援得以具体落实,从而也使国际反法西斯同
盟进一步巩固。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巩固,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集中了一
切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使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大大超过法西斯阵营的力
量,德、日、意法西斯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战略大包围之中,注定了
其最后失败的命运。
… Page 71…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1。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上半年,由于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希特勒在欧洲战场上的“闪
击战”战略彻底破产,加上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各个同盟国之间的相互支持与
合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开始进入到战略转折时期,
即反法西斯同盟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则
由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和战略退却,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整个战争态势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不甘心于失败,企图利用在苏德战场上还暂时占
据的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再次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希特勒的军事
进攻目标是:在北方最终占领列宁格勒,在南方突入高加索。这样一来,斯
大林格勒便成为这次军事进攻的首要战略目标。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南部最重要的工业
中心,南北交通的枢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希特勒把对苏联进攻的希望
寄托在占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他认为: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南可以切断高
加索地区同苏联中部的联系,夺取丰富的石油资源,继而迂回东北,包抄莫
斯科,进取西伯利亚。为此侵略目的,德国军队作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在苏
联南部六七百公里长的战线上部署了两个集团军群,达150万左右的兵力。
其中,由利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部署在高加索一线,共计43个师;
由包克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部署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奥廖尔至哈尔科
夫一线,共71个师。同时,德国军队还调集了1200辆坦克和强击大炮,1。7
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1942年5月,德军开始进攻刻赤和塞瓦斯波托尔,遇到苏军的顽强抵抗。
但是,苏军由于在兵力、兵器上的不足,虽然经过激烈战斗,大量杀伤德国
军队,终因寡不敌众,苏联最高统帅部只得下令苏军转入战略防御。德军占
领了刻赤、塞瓦斯波托尔和哈尔科夫。
苏联为反击德国军队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于1942年7月12日,由苏
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成立了以西南方面军为基础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铁木辛
哥元帅担任方面军司令员(7月23日起由戈尔多夫中将担任)。这时,苏军
能与德军对抗的兵力约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000门,坦克400辆,飞机
454架。根据德军在兵力、兵器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的状况,苏军制订了顽强
防御、待机歼敌的作战的方针,沿顿河、伏尔加河构筑了纵深60公里的四
道防御围廊,随时准备把进犯斯大林格勒的敌人就地歼灭。
从1942年7月17日至11月8日,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处于防御地位。
7月17日,德军越过顿河下游向斯大林格勒大举进攻,由此,斯大林格
勒会战开始。8月23日,强行渡过顿河的德军又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伏尔加
… Page 72…
河地区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割成两部分,对斯大林格勒构成了严重的威
胁。德军出动大批飞机,在斯大林格勒上空投下上百万颗炸弹,使市内建筑
无一完好,断电断路,城市成为一片废墟。但是,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全体军
民绝不甘屈服,他们响应斯大林发出的“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
灭敌人”的战斗号召,立下“保卫城市,保卫家乡”的誓言,短短几天的时
间里,就有包括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内的一万多人志愿参加了战斗。在斯
大林格勒军民的殊死抵抗下,使德军损失惨重。9月13日—15日,德军又
一次向斯大林格勒市区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苏联军民对每一个街区、每栋楼
房、每个楼层都进行了寸土不让的抵抗,尤其是近卫步兵第13师中士巴甫
洛夫率领24名士兵和30多名居民,在“一·九”广场(现列宁广场)附近
的一栋楼房里坚守了长达58天的时间,始终没让德军攻下。11月中旬,德
军在一次比一次更疯狂的进攻下,虽然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大部分
地区,但是,也已经精疲力竭,死伤近70万人,同时损失2000多门火炮和
迫击炮、1000余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00架飞机。德军元气大伤,基本失
去了猛烈进攻的能力,只得逐步转入战略防御。而进攻高加索油田的德军也
出师不利,被困在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使德军占领斯大
林格勒的计划趋于破产。
1942年11月19日晨,苏军按照最高统帅部的作战部署开始反攻,由此
进入了围歼敌军集团的战略性反攻。这次反攻的目标是:收复卡拉奇城,并
肃清斯大林格勒正面的敌人。为此,苏军调集的主要兵力包括三个方面军:
瓦杜丁中将任司令员的西南方面军(1942年10月组建),辖近卫第一集团
军、坦克第五集团军、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17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中将
任司令员的顿河方面军,辖第65、24、66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叶廖
缅科上将任司令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第62、64、57、51、28集团军
和空军第8集团军,总兵力达11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万门,坦克和
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11月19日,苏军首先由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对德军发起攻击。第
一天,西南方面军就攻破了敌军的防御,歼灭德军两个纵队。11月23日,
解放了卡拉奇。与此同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从斯大林格勒南部向卡拉奇
推进,与西南、顿河两个方面军会合,很快形成了对驻扎在顿河与伏尔加河
之间的33万德军的钳形包围圈。在希特勒“死守待援”命令的威逼和空投
物资许诺的诱惑下,被包围的德军拒绝投降,并企图突围。德军统帅部为解
第六集团军被围之急,紧急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计划从陆上开辟一条通
道,帮助第六集团军脱离险境。在顿河集团军群指挥曼施泰因的率领下,救
援敌军曾一度推进到距斯大林格勒只有40公里的地方。据此情况,苏联最
高统帅部决定改变作战计划,把进攻重点转到了顿河集团军群,首先从后侧
进行包抄,歼灭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迫使德军不得不放弃救援计划。12月
29日,苏军解放了科捷尔尼科沃,彻底粉碎了被围敌军等待救援的梦想。1943
… Page 73…
年1月18日,苏军发起全线进攻,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将由鲍卢斯率领
的被围德军分割成南北两个集团,南部德军于1月31日被彻底击溃,刚刚
被希特勒提拔为元帅的鲍卢斯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北部德军负隅顽抗,于
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近郊被苏军歼灭。至此,历时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
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共损失兵力150万人,相当于其在苏德战场总
兵力的1/4,同时还损失了2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
3000架战斗机和运输机,德军受到致命的打击,元气大伤,苏德战场的主动
权开始转到了苏军手上。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一个重要的
战略转折点,也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军的惨败
使部队将士的情绪急剧低落,对战争前途充满了悲观情绪。轴心国集团内部
也危机四伏,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土耳其等国对德国
的信任感大大下降,不愿继续听从希特勒的摆布;日本政府在斯大林战役刚
刚结束,就朝德国头上大泼冷水,表示无法支援德军作战;罗马尼亚、匈牙
利也各自寻找借口,拒绝德国增派军队的要求。1943年,同德国保持着外交
关系的国家由苏德战争前夕的40个减少到22个,还有许多国家正准备同德
国断绝外交关系。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也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加强了国际反法西
斯联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在会战过程中和会战结束后,苏联陆续同澳
大利亚、古巴、埃及、哥伦比亚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同卢森堡、墨西哥、
乌拉圭等国恢复了外交关系。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欧、亚各国人民迅速
掀起了抵抗法西斯运动的新高潮。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
牙利等轴心国家的人民反法西斯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
到一个新的阶段。
2。库尔斯克会战
1942年冬至1943年春,德国陷入政治、经济、军事内外矛盾交困的境
地。国内,英美的战略轰炸给德国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在轴心国集团内
部,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由主动转为被动,而意大利法西斯则危在旦夕;军
事上,德军失去了海上优势,潜艇战越来越不利;北非的突尼斯有可能发展
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对德国法西斯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切,使希特勒感
到极为恐慌,紧急部署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的反攻。此次反攻的目的主要
是:一是把丢失的战争主动权重新从苏军手中夺回来,扭转德军在战场上被
动挨打的局面,以伺机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二是通过反攻,确保顿巴斯、尼
科波尔等重要矿区,解决德国战略原料,尤其是锰原料不足的状况,以维持
德国的战时经济;以反攻来缓解国内外的政治危机。但是,在德国法西斯集
… Page 74…
团内部对发动这次反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德国将军认为,在苏德战
场上,德军已丧失400多万兵力,已明显失去优势,因此极力主张在战略上
以防御为主;而希特勒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如果放弃了这次反攻的机
会,就等于宣布自己的失败,那么,在轴心国集团的地位就会大大下降,于
是,决定孤注一掷,于1943年7月4日,向德军下达了进攻库尔斯克的命
令。希特勒称这次反攻“应该对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和成为转折点”,
“这是夺取德国胜利的最后一战。”
为了保证这次反攻的成功,德军统帅部将战役的代号定为“堡垒”,准
备将最精锐的部队、最先进的武器、最好的指挥官和大量的物资、弹药投入
到战斗中去。希特勒亲自下达了“总动员令”,要求国内17岁到50岁所有
能拿武器的人都要上前线,强迫许多消费部门的工厂停产、关闭,以加强军
火工业生产。至1943年5月,被迫从事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人,多数是妇女
和老人已达110万人。同时,德军还在军事上做了周密的部署:计划从奥廖
尔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阵线发起进攻,实行南北合击,把库尔斯克地区
的苏军分割围歼。为此,德军统帅部调集了近50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的
强大阵容,其中包括16个坦克师和3个摩托化师,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
兵,拥有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架飞机。德国的“虎
式”、“豹式”新型坦克、“斐迪南式”自行火炮也计划在这次战役中大规
模地加以使用。
对于德国军事进攻的企图,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识破,并做好了充分的
战斗准备。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时间和进攻方向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决定首
先组织兵力进行战略防御,然后再调集兵力转入进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
为此目的,苏军采取的军事部署是:调遣由瓦杜丁将军率领的沃罗涅什方面
军和由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率领的中央方面军共130多万兵力,把守在库尔斯
克突击部,以对付敌人的主要突击;调遣由科涅夫将军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
(后改称为草原方面军)作为接应部队,并修筑了长达5千公里的战壕和交
通沟,以使库尔斯克成为一座坚固的碉堡,保证苏军在地面上的优势。
1943年7月4日下午3时,德军正式发起进攻。按原定计划,德军分别
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两个方向向库尔斯克进行猛烈的炮击。随后,德军包
括8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内的30个师在飞机狂轰滥炸的掩护下,发起进
攻。德军的进犯遭到了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德军在大量伤
亡的代价下,才勉强突破了苏军防守的个别地段,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
德两个地区向库尔斯克地区推进了15公里和35公里。
7月12日,做好充分准备的苏军主力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在普罗霍罗夫
卡地区与德军展开了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这次战斗,双方共投入坦
克1200辆。坦克群互相冲撞,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蔽日。一天的激战,
德军损失约400辆坦克,被击毙的官兵达1万多名,苏军虽然也蒙受了惨重
的损失,但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精疲力竭的德军转入战略防御。第二天,
… Page 75…
苏军的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也奉命转入反攻,15日,德军决定实行
撤退,退却到发动进攻以前的阵地。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苏军不断粉碎
德军的抵抗,分别解放了被德军占领的卡拉契夫城、奥廖尔城、别尔哥罗德
城以及哈尔科夫城,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完全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使德国法西斯损失了50万名官兵。苏军乘胜进攻,在
以后的三个多月中,从大卢基到亚速海长达2000公里的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