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抵抗德国的侵略,法国将难以逃避自己的义务,苏联也将践约出兵,最终
英国也不得不卷入欧洲大战。但这是英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特别是与红
色苏联联手与德国作战。因此英国做出种种努力。其关键就是诱导法国一起
强迫捷克对德屈服,拱手让出苏台德地区,然后接受英法德等大国对其新国
界里中立地位的保证。这样英国既摆脱了同苏联的一切关系,也使法国有了
不必履约的体面出路,英国企图以牺牲捷克来重新推动英德和解。法国在自
身软弱及英国的诱使逼迫之下,同意了英国的主张。英国随即向捷克政府施
加压力。1938年5月中旬,德军已在捷克边境集结,准备了12个师,其中
10个步兵师、一个山地师和一个装甲师。而捷克政府也实行了局部动员,有
一年服役令的后备兵应征入伍,捷克人并不准备学奥地利人——不战而降!
局势一触即发。英法被迫作出反应准备应战。德国人此时并没有做好与英法
国家全面对抗的准备,因而后退。英法本来是有条件及时制止希特
勒的。在海上,英法无疑具有优势,他们的主要缺点在于空军,英法共有各
式作战飞机3000多架,其中法国飞机大多陈旧。而德国也拥有3350架飞机,
但其主要是一支战术空军,是按近距离配合地面部队的要求组建的。只要没
有低地国家的空军基地,就不可能对英国实施有效轰炸。德国也还有许多严
重缺陷,如缺乏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后备力量和战争机器赖以运转的基本资
源,同时,如果当时德国不得不集中主力 (起码20个师以上)对捷克发动
进攻的话,西线就会立即暴露。一个古老的话题,德国又要进行两线作战。
… Page 37…
至9月底,德军只有10个师在西线,匆匆就筑的齐格菲防线上许多工事的
水泥还未干固,很难抵挡法军的进攻。连德国的高级将领也认为这在军事上
是不可能的。但是英法却在这几乎可以说是最后的机会面前,自动后退了。
1938年9月,经过张伯伦的反复斡旋,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年近花甲的张
伯伦三次前往德国拜会希特勒,终于达成慕尼黑协定。割让了苏台德地区,
捷克被肢解,不仅丧失了1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大部分的工业潜力及
35个师的精良装备也都归到了德国人的手中。法国在东欧的反德阵线的核心
从此不复存在。
(2)大战前夕的欧洲
慕尼黑标志着绥靖政策已达到顶峰,同时也是走到尽头。张伯伦所希望
的从此以后的和平黄金时代并没有来到,德国和意大利更加变本加厉地推行
扩张政策,准备发动新的进攻。希特勒在完成了不流血的征服后,下决心要
打仗了。他在1939年5月曾说,我们不能期望重演捷克事件,将进行战争,
我们必须破釜沉舟。1939年3月,全面吞并捷克后,德国把矛头指向波兰,
一面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求割让但泽,同时密秘制定了军事侵略的“白
色方案”。
在希特勒永无止境的扩张和野心面前,终于使英法开始猛省,面对希特
勒的军事扩张,只要法国还想独立生存,不沦为德国的附庸,只要英国还想
保持大国地位,不在一个独霸欧洲的德国威逼下苟延残喘,就不可再退,束
手待毙。英法已被逼到退无可退的墙角,政策不变也得变了。因而从 1939
年初,英法开始重新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结盟政策。3月28日,英法正
式结盟,随即开始参谋长会议,商定两国的共同战略和协同指挥等各项措
施。随后又相继给波兰、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荷兰、丹麦和瑞士以安
全保证。英国正式放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传统政策。4月25日,
英国宣布实行征兵制,征召1919年出生的公民服役,以满足把整个陆军扩
大到32个师和把本土军队增加1倍的计划,并逐步将国民经济转入战争轨
道,加速实施屡受阻碍的军备计划和新的扩军计划。1939年2月,英国提出
新的年度国防予算,从1938—1939年度的3。88亿英镑提高到1939—1940
年度的5。23亿英镑,同时把国防借款限款从4亿提高到8亿英镑。7月又实
行财产征召,政府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拥有实行强制动员的全权。尽管战争
准备为时已晚,但英国仍然抱有一线幻想,希望希特勒把战火燃向东方,这
样就使得英法苏谈判最终归于失败,破坏了希特勒最害怕的东西两个方面的
反侵略同盟。
法国在大战前夕虽然也进行了最后的准备,但仍把希望寄托在马奇诺防
线上,寄托在英国部队和美国装备的帮助下,打一场持久的防御战。法国予
期要在战争爆发后两年才能转入对德国的进攻。因此尽管已给波兰等国家以
安全担保,但从一开始法国就不准备利用东西两线的优势去主动发动进攻。
因而也就在实际上把其东欧的盟友波兰等国家置于孤身奋斗的地位上。
… Page 38…
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决定已定,但他必须造成一个有利于自己避免两线作
战的战略态势。为了准备首先击西,德国停止了反苏宣传,并着手调整对苏
关系。1938年底,两国开始了外交接触,1939年春开始谈判,以暂时避免
在东方第二条战线上作战。
英国看到了西线以法国为主体、东线以波兰为主体的反德遏制圈的脆
弱。在国内,丘吉尔、劳合·乔治等人主张“没有苏联,也就没有强大的东
方战线”的压力下,张伯伦不得不一改过去孤立和排斥苏联的政策,把谈判
之手伸向苏联。当然他也并没有放弃同德国的谈判。而法国由于比英国更直
接地面对德国的危胁,因而在同苏联促成军事同盟的问题上比英国更积极一
点,只是法国作不了英国的主,最终还是跟在英国的后面。
苏联在1939年所面临的是一种十分特殊和紧迫的形势。从某种意义上,
苏联也是一个被慕尼黑阴谋出卖的国家。因为英法政府把苏联完全排斥在解
决捷克危机这个事关欧洲大局的会议之外,苏联成为欧洲唯一被孤立的大
国。慕尼黑会议之后,欧洲并没有走向和平,而是一步步地走向战争。德国
又把侵略之手伸向波兰,战火向苏边境渐渐烧去,再加上西方国家发出的德
国将要东进夺取乌克兰等宣传,都使苏联特别提高了警惕,并极力要避免首
先被推进战火。
1939年3月,德军占领布拉格后,英国对苏政策发生变化,苏联因此成
为英德都想争取的对象,已跃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于苏联十分有利,但
也隐藏着十分严重的危机。因为英法同苏联谈判是为了把苏拉入冲突,而德
国如果无法从东线取得妥协,则完全可能转而同英法妥协,首先进攻苏联。
因而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英法苏的谈判,因为只有三国联合起来才能
制止纳粹的侵略,防止迫在眉睫的大战爆发。但持续了将近半年的谈判毫无
实质性的结果。主要由于张伯伦政策的摇摆不定和对苏联的极不信任,害怕
与苏结盟会阻碍同德国的和解成为不可能。害怕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保障将
使苏联势力在东欧和波罗的海扩张,并使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中,英国无法
坐收渔利。法国虽与英国稍有不同,对苏联提出的建议比较欢迎,但在整个
谈判中法国极为软弱,毫无主见,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主张,屈服于英国的
压力,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的政策。而苏联实际上对英法谈判的诚意也是极
为怀疑的。
苏德谈判之初也没有什么进展,但英德谈判与苏德谈判同时密秘进行,
又加深了苏联与英法之间的互不信任。1939年5月之后,德意结成钢铁同盟,
波兰危机日益加剧,致使苏英法谈判取得一些进展,但在一些问题上仍然纠
缠不休,最终陷于僵局。而准备在8月底大规模对波兰发动进攻的希特勒,
终于在最后时刻对苏联做出重大让步,以避免两线作战的结局,经过一番极
为紧张的讨价还价之后,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定,希特
勒告之墨索里尼:“这个协定保证俄国在发生任何冲突的情况下将采取友好
的态度。由于这个条约,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形势,可以把这种形势
… Page 39…
理解为轴心国的最大胜利。”纳粹随即在1939年9月1日大举进攻波兰,
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斯大林断然决定同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一种十分紧迫而特殊的
形势下,出于苏联安全考虑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个条约在战火迅速逼近而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又未能建立起来情况下,使苏联得以从英法的绥靖阴谋和
德国的军事威胁中突围出来,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但这也给苏联带来政治
上和道义上的严重损失。虽然苏联通过这个条约建立起了从卡累利阿芬兰、
经芬兰湾直至黑海岸的“东方战线”,占领了邻国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国界西移了250—350公里。这曾被以为是战前苏联国防政府中最重大的措
施之一,苏联政府和史学家曾给予高度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苏德战争
爆发后仅仅10天,苏联就失地千里,“东方战线”化为乌有。同时也激起
了被占领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仇恨情绪,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从而孤立了自
己,降低了苏联的声望。另外也还麻痹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思想,致使战争
初期的严重失利。
总之,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种种错误,造成了纳粹德国得以发动战争并迅
速吞并欧陆国家的有利条件。大战再次在这块古老的大陆上爆发了。
… Page 40…
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事理论的繁荣
1。武器装备的发展
(1)武器装备的重要突破与迅速发展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许多领域的重大发
现都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电的使用,特别是爱迪生的诸多发
明,对军事装备发展影响极大;诺贝尔的无烟炸药,对高性能的武器开辟了
新的途径;柏克勒尔发现的铀和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打开了原子弹制造的大
门;而巴斯德的免疫学、科斯特的细菌学对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都
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科学,宇航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突出的是应用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上述科学成
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军队的技术装备和武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战
后的前10年中,由于大战刚刚结束,各国还处于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阶
段,武器装备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进入30年代,随着战争
威胁的日益临近,武器发展走向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大规模杀伤武
器,其性能和装备都有进步。战后,飞机性能的改进主要集中在飞行距离,
速度和运载能力上。20年代,空气动力学和飞行技术有很大发展,但这时期
主要是运载能力大的民用飞机得到巨大发展,而军用飞机发展相对落后。30
年代以来,军备竞赛加剧,军用飞机高速发展。如德国生产了Me—109D、
Me…109E、Me—110C歼击机以及Ju—87A、J—87B、He—111F、He—111P、
Do—17M、Do—17P、Ju—88A等型号的轰炸机。产量也由1934年的不足1000
架上升到1939年的4370架。这些新型飞机都大量使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
苏联在30年代也设计出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军用飞机,如波利卡波天设计
的P—5侦察机,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R—3重型轰炸机,伊—5歼击机、
伊—15、伊—16战斗机,斯勒—2快速轰炸机、特勒—7重型轰炸机、米格
—3、雅克—1、拉格格—3歼击机、伊尔—2强击机、佩2—前线俯冲轰炸机
等。在制造新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同时,苏联也很重视改进和研制新的武
器装备。这一时期研究了武器的气动和电动打火系统、发动机系统的温度自
动调节装置、新型弹药、口径为20、23和37毫米的航炮及火箭炮和新型的
无线电导航、联络装置。苏联空军也从1928年拥有不足1400架飞机,发展
到1935年的6600架,直到1941年的1万架。
歼击机的改进方向是提高其主要战斗性能。1939年的新式歼击机通常装
备1—2台发动机,每台800—1200马力,最大速度力540—700公里/小时,
高度5000米,升限11000—12000米,最大航程750—1500公里,战术半径
300—600公里,装备1—2门机关炮和2—8挺机关枪。强击机主要是提高火
力和防护力,苏制伊尔—2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强击机。装有2挺机枪和2门
… Page 41…
机关炝、8枚火箭弹,并可携带600公斤炸弹,装甲防护也较可靠。轰炸机
则是提高性能和改进武器装备。大战爆发时的战术轰炸机最大速度为450—
540公里/小时,升限为10000米,最大航程1000—3000公里,载弹量600
—1000公斤,装备机关炮1—2门,机枪4—5挺。战略轰炸机时速达400—
600公里/小时,升限10000米,最大航程3000—6000公里,载弹量4—10
吨,装备6—10挺机枪和机关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舰种有装甲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巡
洋舰、雷击舰、炮舰、驱逐舰,布 (扫)雷舰、航空母舰和潜艇。反潜舰艇
和鱼雷艇等。动力装置也更加多样化,有蒸气动力、柴油动力、燃气动力及
联合动力装置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较多的是战列舰、航空母舰、巡
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其中航空母航和潜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主
要突击力量,对战争进程影响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列强都有了
航空母舰,其中英国7艘,日本6艘,美国5艘,法国1艘。最早的航空母
舰可载机20—30架。拥有潜艇的国家更多。1939年,意大利有潜艇105艘,
美国99艘,法国77艘,德国57艘,日本56艘,苏联在1941年拥有212
艘。这时期的排水量通常为2000吨,水下排水量2500吨,下潜深度200米,
水上速度20节,水下10节,续航能力16500海里,自给力2个月。装备有
20—36枚鱼雷,1—2门大炮,1—2门高射炮。这时期战列舰等巨型军舰的
建造与竞争也在同时激烈进行。日本受传统海军理论影响,在战前建造了当
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此舰全长263米,最大宽度38。9
米,排水量69100吨,460毫米火炮9门,155和127毫米火炮各12门,垂
直装甲400毫米,水平装甲200毫米,主机15万马力,最高航速27节,舰
员2300人。一颗炮弹的重量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