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祠兴起,理学兴起,使封建宗法社会更加严密,使整个社会制约于封建伦
理道德控制下,祭祀和人生礼仪更加完整细密。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思想进一
步强化。第三,各民族民俗的融合与交流。唐和元是两个开放的时代,唐代
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元代中原地区文化迅速渗透到北方民族。民族习俗的交
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各种宗教习俗的形成。唐代道
… Page 79…
教兴盛,佛教蔚为大观,元代喇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这些宗教都有相应的
庆典,对我国民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些宗教习俗已融为我国民俗的
一部分,如浴佛节、腊八节等。第五、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习俗完备形
成的时期。唐宋以来各种习俗已经发展成熟,其礼仪完备,过程已形成为一
种程式,所有细微末节都已制度化、礼法化。如婚姻礼俗、产育礼俗等,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岁时节令习俗
①元旦。元旦为一年的开始,是历代都十分重视的节日。朝廷于这一天
要举行元旦朝会。文武百官,各民族使者,外国使者,都于这一天早晨向皇
帝祝贺新年,皇帝在朝廷上隆重接受朝拜,会后大宴群臣及使者。
元旦朝会过程大体是:元旦早晨,皇帝升辇,在众多侍卫陪同下升御榻、
鸣鞭。然后由侍卫引导各部大臣,各路使者入朝称贺,山呼万岁,多次行跪
拜大礼。行礼后按品级安排宴会的地点,高级官吏在殿内,中级官吏在两廊
下。皇帝与群臣一起吃饭,吃饭时有司仪,群臣向皇帝祝酒。在元旦朝会的
全过程中有乐官奏乐。
元代朝会上下群臣要穿一样衣服即“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
(《元史·志·礼乐一》)。元代帝后同登御榻、同受朝贺,并与诸王宗亲、
驸马、大臣,宴于殿上,最后“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元史,志·礼
乐一》)回寝宫。这种帝后同受朝贺的情景是历代少见的。
元旦这一天民间也是最热闹,最欢乐的一天。隋唐以来过年仍遵古制,
计有①清晨放鞭炮,《荆楚岁时记》所云:“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②挂桃符。桃符用长二三尺,阔四五寸的桃木板所制。
上画神荼、郁罍之像以期辟鬼。③更衣拜年《梦粱录》谓“往来拜节”。④
饮屠苏酒、椒柏酒。《岁华纪丽》:“元日”谓合家饮屠苏,不病瘟疫。
宋代城市发展,元旦更有一番热闹景象。《东京梦华录》卷六云,开封
市民这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里买食物、玩具、果品、柴炭之类的
小贩大声吆喝。大街通衢“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
领抹、靴鞋、玩好之类”,街市上还开着舞场、歌馆,人来人往,“车马交
驰”好一派热闹景象。到晚上,贵族妇女纷纷上街观看赌戏,到馆子里吃饭,
饮酒,“惯习成风”,无人笑话。宋代庆祝春节的时间从年前孟冬即已开始,
一直持续到灯节。据《增补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旧岁孟冬“街上有”
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供贵族豪门晚上请去作表演”。每天晚上
“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
宋代士人拜年,已有投刺习俗,“刺”古代是一个竹片上刻自己姓名,
交给要见的人,如主人不在留刺为证。据周辉的《清波杂志》记,有一读书
人,令人牵着马,每到一门就高喊几声,留下刺,表示自己已来拜过年。这
是最早以简单化的方式进行拜年,既不浪费时间,又不失于礼貌。
宋以后,桃符开始用写春词表喜庆,陆游有诗云:“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剑南诗稿·除夜雪》卷十九)。以后贴春联的习俗,
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乞如愿的活动在南宋时很盛行。用细线绳一根拴一个锦作的人,将它投
在粪堆之中,执杖痛打,口中还念念有词。据传“如愿”是一个给人带来幸
福富裕的媳妇,后被丈夫杖打逼走。“乞如“愿”,则是希望她回到人间,
… Page 80…
给人带来美好生活。宋代诗人范成大有《打灰堆词》一诗,写这个活动,诗
中描写天将亮时,一个老妇人手拿一根棍子在灰粪的土堆上用力猛敲,灰尘
四起,口中祝祷“我家常富足”,希望作买卖能赚大钱,牛多鸡多,蚕茧收
获多。“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常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短衲换
著长衫衣”。即反映了当时的习俗。
辽金元元旦习俗受唐宋习俗的影响,基本与唐宋一致。正旦朝会,民间
庆祝方式都相同。辽有在除夕时向帐外扔糯米团子的习俗,如果扔出去的是
双数,奏乐饮宴,如果扔出的是单数,就要让巫者作法事。“令巫者十二人
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垆中,烧地拍鼠,”(《辽史·礼志六》
卷五)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驱鬼避灾。金代“元夕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北
京)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大金国志》卷十三)元朝“京官
相尚往还送迎”,互相拜年“如是者数日。”车马纷纭于街衢、茶坊、酒肆、
杂沓交易至十三日,人家以黄米为糍糕,馈遗亲戚,岁如常。” (《析津志
辑佚》中“岁纪”节,熊梦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
②立春。各朝按惯例,朝廷“以立春后上辛祈谷。”(《宋史·礼志三》
卷一百)隋唐宋均有此祭典仪式,到元代时“天子亲遣使致祭”的只有社稷,
先农、孔子,至正以后才有祭天仪式。
立春鞭春牛这一古俗在隋唐宋元仍盛行不衰。所谓春牛是一个泥塑之
牛。《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立春日皇帝让宦者用彩色丝杖打春牛,表示促春耕之意。各州府也仿效朝廷
鞭春,从立春前夕到立春清早,人们都上街观看。小春牛也成为节日期间互
相赠送之礼品。元《析津志》记,元朝也有迎春牛之举:“太史院奏某日得
春,苑平县或大兴县”“塑春牛,勾芒神”,“司农”迎春牛于“齐政楼之
南”,“以采杖击牛三迎而退”(《析津志·风俗》)。
食春盘。春盘为立春日用盘装蔬菜、水果、点心馈送亲友的礼品。唐宋
以来均有此俗。唐代立春日春饼生菜(韭菜)装盘叫做春盘。唐杜甫诗《立
春》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盆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
青丝”(《杜少陵集注详解》卷十八)句。写唐时立春风俗互送盘的情景,
贵族高门由侍女将春盘送到亲友之家。侍女手纤细小巧,春盘瓷白如玉,放
上嫩绿的细细春韭,可谓华美之极了。
宋朝廷于立春日赐入朝称贺群臣“春幡胜”,幡胜为金银箔及罗彩剪出
的装饰品,可戴在头上以表庆祝。唐代是“赐侍臣彩花树”(《西阳杂俎》
卷一)。
辽代重视立春,有立春仪。立春辽帝要先拜祖先,供祖先酒。于是日皇
帝戴幡胜,并将幡胜赐予臣下。教坊奏乐,侍仪使进彩杖,皇帝要给土牛上
香,并亲自鞭牛。司辰报告春到,鞭牛。然后“引节度使以上官员上殿,撒
谷豆、击土牛。”(《辽史》卷之五十三)最后是宴会,群臣依次行酒两行。
端进春盘,行酒三行。大家起立,立春仪结束。
辽的立春节仪,深受宋立春民俗的影响,说明辽已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农
业文化。辽农业文化之始,借鉴于宋,其迹象十分明显。这种农业文化又促
进了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使辽迅速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社会。
立春日向来就有“打球,秋千之戏,”(《荆梦岁时记》)到隋唐宋元
仍沿有此习。
③元宵节。隋唐宋元历代以来,元宵节都是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又称
… Page 81…
灯节,至宋庆祝规模之大,庆典之隆重均为前代所无。据《东京梦华录》卷
六记述,年前已开始搭起高大的木架,初七时把木架用锦绣彩色装璜起来,
到灯节前一天“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呈百戏”
(《宋史》卷一百一十三)。皇宫内外到处挂起灯笼,皇宫中也搭起山棚木
架。各种文艺舞蹈在宫门之下的露台上演出。最为奇特的是搭出文殊菩萨骑
狮,普贤骑象的模型,模型上有灯,还有水从菩萨手中流出。还有火龙灯,
用草把捆成龙形以黑布蒙上,其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东京梦华录》卷六)。特别是灯节时的歌舞百戏演出冠绝一时,有说唱、
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如击丸(手技)、蹴踘(踢球)、走绳、上竿、
吞剑、木偶戏、杂剧、耍虫蚁、耍猴等。节目百十种,不可胜数。演出队伍
达数百。南宋时各种文艺演出进一步发展,《梦粱录》记临安(杭州)舞队
有清音、遏云 (唱歌)、棹刀、鲍刀、胡女、装扮三教人物、装扮迎亲迎酒
等喜庆活动,耍槌,仕女、杵歌、装扮各国人物,还有竹马儿、村田乐等农
村节目,另有旱船、踢灯、鲍老等。《繁胜录》记有扑胡蝶,耍和尚、鞑靼
舞。《武林旧事》记有大憨儿、粗姐、麻婆子、快活三郎、诸国献宝、大乐、
瓦鼓、教象(训象)、打娇惜等。
灯的制作到南宋可谓登峰造极,《武林旧事》卷三记:苏灯为五色琉璃
作,直径三、四尺,上有山水、人物、花鸟。福州灯白玉制作,“清冰玉壶,
爽彻心目”;新安作的是无骨灯;宫内有琉璃宝石灯山,高五丈,上有人物,
由机关控制能够活动。另结采楼灯,上有殿堂,人物故事,龙凤喷水,可称
奇绝。
元宵之夜皇帝坐于皇城之上,万民观灯于皇城之下,演出节目令人目不
暇接,买卖应节物品食品的小贩,穿插往来于人群之中,数万灯盏映亮夜空。
夜深放烟火,人们彻夜欢腾。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京都元夕》一诗写于正大二年(1225年):“袨服
华装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其所
反映金的习俗与宋代完全相同。
元朝元宵节也盛行闹花灯之俗,临近河湖的地方有火灯。元代盍西村有
《前调·江岸水灯》(《元散曲选注》20页,北京出版社),“万家灯火闹
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 (可爱)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写出水边岸上一派闹灯景象,岸上十
里无数盏灯,照亮夜空,闹花灯的群众表演花灯舞,舞姿曼妙,水上的灯船
如蓬莱仙岛,有放烟火的,还有喧天的歌舞音乐。
④上巳节。上巳节本指三月第一个巳日,自晋以后只用三月三日。三月
三日本为祓除之日,即到水边除去不祥。到唐以后更成为士女出游之日。唐
代此风甚盛。如杜甫的《丽人行》即写唐代贵妇出游情景“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接着写贵妇们穿着最豪华的服装,吃着珍羞美味及游乐
情景。诗中写了唐代赐宴曲江的史实。反映出唐代仍有倾都禊饮踏青,去水
边祓除不祥的习俗。
宋代上巳日成为道教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这一天除道观设醮庆祝外,
民家也都设醮祈恩。
辽代这一天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者下马跪着进酒,
胜者马上饮之。
⑤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之日。
… Page 82…
清明节前两日是寒食,唐韩翃有《寒食》一诗很著名,“春城无处不飞
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开始即不
举火,只吃冷食。皇帝于清明赐火给近臣。自古至唐宋此风未改。杜甫 《清
明》有“朝来新火起新烟”句,也反映这种习俗。金元时代词人元好问有《辛
亥寒食》、《壬子寒食》等诗,足见其为一脉相传之俗。
清明扫墓,人们都去郊外,到唐宋已成为踏青的习俗。杜甫《清明二首》
云:“绣羽衔花(鸟儿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
楚女腰肢亦可怜” (《杜少陵集注详解》卷二十二),写出清明所见,小儿
骑竹马,儿童穿胡服,女郎作细腰,一派游春景象;其第二首有“十年蹴踘
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句,反映自古以来的习俗,寒食清明举行踢球和
秋千之戏。
宋代清明郊游极盛。“士庶俱出郊省坟”“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
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东京梦华录》卷七),宴于郊外的“酒
尊食垒或张幕藉草”(《增补武林旧事》卷三)或“于名园芳圃,奇花异木
之处” (《梦粱录》卷二)。南宋西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有各种文艺
演出,直到月色上柳梢还歌吹不断。
元代“清明寒食”,“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元人游
春之风不变,萨都刺《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楼》云:“东风吹绿扬子江,
滟滟江波泻春洒。况乃又是清明天,元从一饮三百钱”“陌上家家列纸钱,
孙刘高家何人拜?” (《萨都刺诗选》宁夏人民出版社),诗中反映元代清
明节上坟及游春事。
⑥四月八日浴佛节。浴佛节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寺院于这一天灌浴佛
像。以小金佛演示佛出生奇迹。《东京梦华录》卷八说:“四月八日,佛生
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祭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佛徒相
信喝浴佛水可以祛病延年。寺中僧尼在这一天用器皿装上“浴佛水”,“遍
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 (《武林旧事》卷三周密)。浴佛节
时南宋西湖有放生会。为纪念佛诞辰,汴京肉铺关门,人们吃素。
⑦端午节。五月五日又称端午节,唐宋习俗为采艾草扎成人形悬于大门
上,叫做插艾,还要插上菖蒲等物以避邪祟。宋人身上还要佩符袋、香袋以
驱病毒。南宋民家以艾草扎张天师像悬于门上,有些人家是悬一虎头。对于
这些传统习俗 《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均有记载。欧阳修《渔家傲》词
有“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樽共”的诗句,描写用
丝线缠粽子的情况。五月节为浴兰时节,有用兰草洗浴以除不洁及喝菖蒲酒
的习俗。唐宋之前已有端五赛龙舟之习,其起源“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
故” (《荆楚岁时记》),苏轼诗记“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
渡” (《苏轼诗集》卷一《屈原塔》)之事。又“水溪击鼓何喧阗,相将扣
水求屈原” (《苏轼诗集》卷一《竹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