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用品分册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用品分册-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用品分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晋城县大杨镇和广东省佛山镇的产品最负盛名,在鸦片战争以前,全国各 

地缝针,绝大部分是由这两处生产供应的。但是,自从进口的洋针在市场上 

倾销以后,很快就挤掉了我国手工业生产土针的销路。清光绪三十四年 (公 

元 1908年)湖广总督陈夔龙倡导,在湖北汉水南岸创办新型针厂湖北针钉 

厂,但不久就倒闭了。直到全国解放前冀北制针厂建立以后,我国市场上才 

出现大批国产缝针。 



                                筷子的由来 


… Page 6…

    我国使用筷子的时间,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宋微子世家》有这样一段记载:“纣始为象箸”,可见从商纣 

王时代,我国人民就开始使用筷子吃饭了。 

     古时候,人们把筷子称做“筋”或者“箸”,这是为什么呢?在古时候, 

箸,是饭的意思。所谓饭,就是倾侧饭菜的意思,筷子所起的作用,正 

是把饭菜往嘴里“倾侧”,故因此而得名。 

    后来,古人忌讳字音,认为“箸”同“住”字谐音,有停止之意,不太 

吉利,人们便反其意而称呼它,叫成“快”了。又因为箸大都是使用竹子制 

成的,所以,又在快字上面加了竹字头,这便成了我们今天称叫的“筷子” 

了。 

    筷子有铁制、金制、竹制、银制、木制、塑料制、象牙制、铝制等许多 

品种。古代王公贵族为显示豪华、奢侈,往往用银筷子吃饭。另外,使用银 

筷子时,还可以识别一些有毒食物,因为银遇到含硫的毒物,表面会变成黑 

色。 



                               火炉的由来 



     北京周口店遗址上厚厚的灰烬,说明早在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远祖就 

有了用火取暖的知识。后来,陶器出现了,人们为了可以随意挪动火堆、保 

存火种,又把火放在一个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就是早期的炉或灶。用炉 

火取暖,多以木炭做燃料。如《史记·荆轲传》中说:“夫以鸿毛燎于炉炭 

之上。”由于取暖烧木炭,所以一般人家冬天室内都设有炭盆,盆是用铜或 

铁制成,里边放上燃着的木炭。而富贵之家则用比较考究的熏炉,里边盛以 

炭火,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他物,又能增加熏 

炉的美观。熏炉既可取暖,亦可熏香。 

    熏炉上所加笼罩称为熏笼。 《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一引《东宫旧事》: 

 “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大被熏笼等。”大约到了唐代,人们制成了铜 

手炉和脚炉。手炉也叫辟邪,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灶膛烧过的尚有余热的 

灰,外面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 

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睡时,把它放在被窝里。我国北方家庭, 

冬天多用火炕取暖。现在我国北方家庭冬季使用的烟筒火炉取暖的历史还不 

到百年。 



                               火锅的由来 



    火锅也叫暖锅,是一种烹制、盛装、食用兼备的饮具,大约产生于1400 

多年前,唐代已很流行。大诗人白居易一日邀友至家吟诗赋词,兴趣盎然, 

不觉已是黄昏,窗外彤云低垂,北风渐紧,一场瑞雪即将飘然降来,面对此 

情此景,白居易诗兴陡起,欣然命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 

欲雪,能饮一杯无?”友人点头颔首,相对畅饮。白诗中所说的“红泥小火 

炉”,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 

     到了清代,吃火锅,已成为上流社会普遍的嗜好。据说乾隆皇帝几次巡 

视江南,所到之处,火锅必备,引得南北两京食用火锅盛极一时。乾隆之后 

的嘉庆皇帝也是个“火锅迷”。在他登基那天,宫里摆了个“千叟宴”。宴 


… Page 7…

请位高权重的文武老臣。宴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还特地设置了1550多只火 

锅,开了个宴中之宴——火锅宴。 

    现在,火锅已从早期的铜制和陶制两种发展到铝制火锅、铝镀黄膜火锅, 

以及搪瓷火锅等多种,吃火锅的主要原料有牛、羊、猪、鸡等肉类和海参、 

大虾、海米、冰蟹等海味。 



                               钟表的由来 



    人们都认为瑞士是世界上制造钟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其实不然。钟表 

的制造,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张衡结合观测天文而制造的天文钟, 

可说是世界钟表的鼻祖。 

     到了唐代,我国的制表技术又有了新发展。《新唐书·天文志》中记载 

了一行和尚与工匠梁令瓒制造“水运浑天仪”的实例:仪器旁立有两个木人, 

 “其一前置鼓以侯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 

之”。这种以水力带动轮轴使木人自动报时的机械,比欧洲机械钟的发明至 

少要早600年。 

     17—19世纪初,我国的钟表制造技术更加完备,出现了专门从事钟表制 

造的作坊。当时的钟表手工业者已能造出多式样的自鸣钟、摆钟等。表盘由 

原来的一针、二针,发展到三针、四针,以计日、时、分、秒。 



                                锁的由来 



    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锁。不过,最早的锁没有机关,它并不能 

把门锁锁住,只是做成老虎等凶恶动物的形状,想借以把小偷吓走,只好说 

是一种象征性的锁。据说鲁班是第一个给锁装上机关的人。从出土文物及文 

字记载所反映的情况看,古代的锁是靠两片板弹簧的弹力工作。直到现在, 

这种弹簧仍在应用。现代锁则是同现代工业一同兴起的。18世纪英国人发明 

了“焊钓锁”。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弹子锁,是美国人小尼鲁斯·耶鲁于1860 

年发明的。 



                                尺的由来 



    传说我国在夏代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再划分为10等份,每分定为 

一尺。据说“丈夫”一词就出典于此。汉代把100粒粟子排列的长度定为一 

尺,也有用大拇指和中指伸直的长度定为一尺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量 

度方法都不运用了。于是,出现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属板等制成的固 

定尺,但这些尺的尺度与我们现在的市尺长度是不相等的。由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度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秤星的由来 



    相传16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它们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 

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在秤杆上嵌这16颗星时,其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 

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心地纯洁,不能昧着良心 (黑心)。倘若 


… Page 8…

短斤少两,少1两叫1“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时就要“折寿” 

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发明秤时所费的苦心。这些秤星时时刻刻在告诫生意 

人:务必买卖公平,切莫短斤少两。 



                                熨斗的由来 



     熨斗是用以熨平衣服的金属器具。熨斗源于我国。公元8世纪时,熨斗 

已在我国出现。人们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用来 

烫丝质衣服。那时熨斗像个长柄的小平底锅。约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 

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 

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往往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 

上加热。电熨斗源于美国,查德森把电能转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1932年, 

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1953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问世。 



                                招帚的由来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 

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 

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 

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发明)。由于使用中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 

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制成了耐用的扫帚。直至今日,这种扫帚仍 

在使用。 



                                蜡烛的由来 



     蜡烛,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当今,在电光源极为丰富的情况下, 

具有千年历史的蜡烛,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这不能不说是一 

件趣事。据说,最早的蜡烛是由牛油作烛,就是用牛油作原料,以苇棍卷棉 

纸作蕊,制成牛油烛。后来,随着石蜡的发现,便开始以蜡作烛了。从那时 

起,石蜡代替了牛油,棉蕊代替了苇蕊时至今日,蜡烛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 

可少的必需品。 



                                火柴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使用火柴的,过去都认为是 18世纪末的西欧人。其实早在 

10世纪的北宋初年,我国就有一种名为“引光奴”的引火物。据北宋学者陶 

谷《清异录·器具》篇载:“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 

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 

易名火寸。”明代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一书中亦有记载:“杭人削松木 

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用以发火 

及代灯烛用也。” 

     这种初名“引光奴”的引火物,可能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现,到了北宋初 

年,在集市贸易中还有出售,可见在民间已得到普遍使用。后改名为“火寸”, 


… Page 9…

江浙一带地区则俗称为“发烛”、“粹儿”。“火寸”一名,取得形象、科 

学,“火”者言其功用,“寸”者喻其大小。这与今之火柴极为类似,只是 

不能摩擦自燃,任何事物的最初出现,总是极为原始的。西方最早的火柴(洋 

火),也是一根木棒,末端一疙瘩,涂上氯酸钾,需用棒头伸进硫酸里,发 

生化学反应才能起火燃烧。这当然无法与现代使用的安全火柴相比。 



                              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陶最早出现在 1000年前的北宋。明代中叶,是紫砂陶最兴盛的时 

期。紫砂制品的种类繁多,紫砂茶壶尤为佳品。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江 

苏宜兴讲学时,曾设计了一种“提苏壶”,至今,它被人们视作珍贵的古玩。 

元朝以后,由于紫砂壶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很快成了皇室的珍品。明初, 

紫砂陶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畅销国内市场。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工艺达 

到了新水平,精美的紫砂茶壶沿着丝绸之路畅销波斯、阿拉伯和世界各地, 

成为一种“神品”。当时,制作紫砂茶壶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紫砂壶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它有深紫、褐色、淡黄色等多种讨人喜爱的风采。更神奇的 

是,用它泡茶,“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浓郁芳沁,泡茶隔夜不馊, 

故赢得了“茗壶莫妙于砂”、“世间茶具砂为首”的赞语。 



                               梳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 

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苏轼有 

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据考古学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头做的 

原始发梳,用以梳理和挽结头发。在新石器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器上,还发 

现先民们以篦子作工具,将陶器印上一列一列的纹饰。商周时代,出现了铜 

梳篦。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以后,木梳才逐渐多了起 

来。竹料的篦子,则比木梳要晚。但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 

历史了。 

    早在数百年以前,江苏常州就以生产梳篦驰名国内,是我国最负盛名的 

 “梳篦之乡”。在清代,每年向皇室进贡60张黄杨木梳和60张象牙梁高档 

篦箕,作为御用品,被称为“宫梳名篦”。在1915年和1926年举行的巴拿 

马和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常州梳篦分别荣获银质和金质奖章。如今,常 

州梳篦的花色品种日益增多,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牙刷的由来 



    牙刷是我国口腔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在我国已有 1000多年的历 

史。 

    牙刷问世前,我国唐代医学家王涛著的《外治秘要》里,就有用柳枝进 

行揩齿的记载。 

    牙刷名称最早见于元代郭玉诗中“南洲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这说明在元代,我国南方制造的昂贵牙刷已为少数上层人物所使用。1954 


… Page 10…

年,考古学家在清理距今1000多年的辽驸马卫国王墓葬时,发现有两把很象 

现代牙刷的骨柄实物,头部有两排共8个植毛孔,这证明我国出现牙刷比欧 

洲至少早600年。 

     现代的第一支牙刷是1780年制造出来的。1840年才在法国正式投产, 

后传到美洲。那时的牙刷主要由骨柄和天然鬃毛制成。20世纪,出现了塑料 

牙刷柄,30年代人们采用人造尼龙丝做牙刷毛,取代天然鬃毛。随着塑料工 

业的迅速发展,细尼龙丝质量提高,人们发现原来的尼龙丝对牙龈和牙齿损 

伤较大。因而在40年代,改用软尼龙丝做牙刷毛。现在国外又出现了电动牙 

刷。 



                                牙膏的由来 



     在牙膏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刷牙主要用牙粉。由于风俗不同,各国的牙 

粉配制原料也不一样。中国人多用中草药研磨而成的牙粉,而古罗马人,则 

把浮石(碳酸钙)磨成粉,用毛刷蘸来刷牙。我国元代忽思慧的《欲膳正要》 

一书中,还有“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的记载。 

     早期的牙膏,是用垩土和肥皂做成的。汁浆很稠,装在一只铁盒里,用 

时将牙刷往膏面上擦拭,但使用不方便,而且用后口腔留有一股油腻味,很 

不舒服。 

     19世纪末,市场上出现了管装牙膏,这种牙膏汁浆稀了一些,使用起来 

也较为方便,但因仍用上述原料做成,口腔不适的缺点并无多大减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用工业的复苏,牙膏制作中,才用硫酸 

氢钙代替了白垩土,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代替了肥皂,牙膏的泡沫性能增进了 

洁齿效果,令人不适的气味也消除了。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洁齿和防牙病结合起来的第一代药物牙膏。60 

年代初,含氟化物牙膏大量出现。至此,牙膏生产就由普通洁齿向洁齿、防 

治牙病的药物牙膏转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