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唯识三十论讲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x、是一种贪眩自德的心理。以上十种烦恼,纯是恶性,各别生起,狭而且窄,故名小随烦恼。无惭、是不顾自己之人格。无愧、是不顾他人之非议。对于恶事不去改,而对于善事亦无心去做,人们到此,便真个没有药可医。此二种之烦恼,自类俱起,略微宽泛,故名中随。掉举、是心对于境不能寂静之谓。惛沉、是一种瞢懂心理现象。不信、即不信实、德、能,及三宝真净功德。懈怠、与精进相反,懈怠在表面看起来,不去工作名懈怠,其实对于没有利益的工作,即使去拼命努力,亦叫做懈怠。放逸、是一种纵荡。失念、对于事物忽略不能明记。散乱、是一种流荡忘反,所谓「心猿意马」。不正知、即是一种谬误知解。以上掉举等八种心所,通不善、无记,遍于一切染心,故名大随。
悔、是懊悔,眠、即睡眠。此二合为「悔眠之类」。寻、即寻求,伺、谓伺察 'P719' ,即是在已寻得的境上,加以审观细思,此二合为「寻伺之类」。寻伺,有处译「觉观」,即是思慧之作用:粗略之思慧谓寻,精细之思慧谓伺。一般学者所谓思想,所谓创造什么什么学说或什么什么主义,即是这两种心所的功用。此二类各二的四种心所,不定是善也不定是染,故名不定心所。
以下明此识生起与不生起之分位。在初能变和第二能变中,临了都讨论到生起不生起或舍不舍的问题,如初能变临了说:『阿罗汉位舍』;第二能变临了也说:『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此第三能变末了,当然也要讨论到这个问题。颂文: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里所说的根本识,即是初能变识。前七识皆共依止于阿赖耶识,但于忽起忽不起的前五识为最显然。随缘现,即是说前五识随根境之缘而现起──或一识独起 'P720' ,或二识俱起,乃至五识俱起,没有一定标准;好比波涛依着海水随风势之缘而起,风的缘大便起轩然大波,风的缘小,则惟见一二波纹而已。故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意识是常常现起活动的,乃至睡中做梦也是他不住的活动。但亦有时不起者,如生无想天。经过世界成坏五百大劫,其中都没有意识生起;还有二种无心定──无想定、灭受想定──也没有意识生起,并及睡眠,同闷绝──深睡连梦也不做,闷绝即是失了知觉的晕去──二位,也没有意识生起。故意识有五位不起:一、无想天,二、无想定,三、灭尽定,四、睡眠,五、闷绝。乍生与正死的时候,也归在闷绝位中。
三能变识,大要已经讲完了,再来讲成立唯识的所以然。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这是成唯识论的释文,意思就是说:前来所已广为分别的三能变的识相,各识俱有他们的所变的见分、相分,而这所变的见分和相分,又俱 'P721' 是依识所变──依于自证分的识而变起见相二分。但是怎样知道种种有生命的有人格的我,和种种非生命非人格的法,都是依识所变的见相二分假托而说,离识以外并没有所谓我、所谓法呢?为解答这种问难,所以有下面的颂文: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此颂正是成立唯识的所以然的理由,前只讲三能变识,而没有讲到都唯是识的所以然。此颂可以包括二十唯识论的全部义理,若要广为辨明,可以参考天亲菩萨的二十唯识论及窥基大师的述记,现行略为说明如次:
是诸识转变,即是指的三能变识──八识心心所,见分、相分、自证分一齐在内──,三能变识有转变生起虚妄分别和所分别的作用:如第七识转变生起之时,则有痴、见、慢、爱等分别所分别,由此有我相等。所谓分别,即是见分。所谓所分别,即是相分。一切有情各各都有八识,有分别、所分别;而意识我、法见相应的分别上,即有我相、法相。这里正合第一次所说的一切有情各有八识,犹之乎合 'P722' 了许多的王国组织成一个国际世界之喻,故每个有情,各各皆俱有他的八识心心所等之唯识宇宙。凡是诸识生起,都有见分、相分,依见分有能分别,依相分有所分别。看是什么识生起,若眼识生起,即有眼识之分别见分,和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所分别相分生起。若耳识生起,则有耳识之分别见分及声音等所分别相分生起。由此类推,乃至第八识生起,亦有第八识的分别见分,和根身、器界等所分别相分生起。由是,看他是什么识生起的分别所分别,即归还到什么识上去。除由识上所起的分别、所分别,实在没有所谓我没有所谓法,由此可知我们平常以为实在的宇宙万有,不过是诸识转变生起之分别、所分别而已。彼实我、实法都是子虚乌有,故颂言: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彼皆无的彼字,即指实我、实法。
以上所说,是很概括很简略的,但在二十唯识论中,对于这个问题,就有很周详的问难解答。比如你说一切法皆是唯识所变,那末人处在夏天的时候,你何不变 'P723' 点雪来玩赏玩赏。又如某处原是没有山水的,何不拿你的识来变一条河或一座山呢?如此,在二十唯识论中有九重问难,无论你举那一种法来问难,他皆可以回答你,这是某一种识上的分别见分和所分别相分,除此没有离识之我法。故讲到唯识,并不是说只由你一个识转变生起,是由众多有情各个八识各别转变生起。亦并不是你一个人有八识,有见相二分,凡是一切有情都有他的八识,有他的见相二分。于是由各个有情之八识,交互融遍而成此唯识之大宇宙。拿哲学的名词来说,一方面是多元论,而另一方面又是无元论。从诸识的义上讲,名多元的多元论,从就是分别所分别的义上讲,又可名无元的无元论。
前来二十二行半颂,广明唯识相的,已讲了十五颂半,以下还有七颂,是广释疑难的文。疑难有二种:一、违理,二、 违教。在违理中又分二种:一、分别无困难,二、生死无依难。分别无因难者,意思是说:若照以上所说的,既只是分别、所分别的识,然种种分别究竟由何而起?为要解答此种疑难,故有以下的颂 'P724' 文: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所谓种种分别者,并不要离识以外另有一种东西来作分别的生起之因,而一切种识中之一切种,即可为分别所生起的因。一切种识的种子,在以前已经说是一种潜在的功能,在没有发生现行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他的功能作用来,但不能因此就说他没有这种潜在的能力。如手原是能写字持物的,但在没有写字、没有持物的时候,显不出他的功能,然不能因此便说他连这种潜在的功能也没有。故一切种含藏于第八识,尚没有发生现行的时候,似乎是没有什么,其实里头时时刻刻在「增长广大」。又如参禅的人,参到「心空及第」的时候,连身心世界都空了,然以后不久又现出身心世界了。当心空及第的时候,便是一切种识没有发起前六识见、相分的现行,当又重现的时候,便是前六识的见、相分又从一切种识现行。如是如是变,即是变了又变。一切种识中所藏之种子,法尔恒时展转变动,并且剎那剎那生灭 'P725' 变化,使种的势力渐渐增长广大。复次、每一法的种子起现行,又须其它现行法展转相资,因此,颂文说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以一法为主,而各有其伴为他的所依。法法资助,法法相依,如七识与八识互为俱有依,五识依八识为根本依,和以八识所变之五根为不共所依。再严格言之,如眼识要九缘生,耳识要八缘生。
生死无因者,平常讲生死相续、生死轮回的人,一定要假一个具有单一性、统一性、恒常性的灵魂或神我。就是普通谈佛法的人,也往往有这种意思,以为若不依一个单一性常住性之神我或鬼,便不能谈死生相续似的,故生出如下的问端曰:『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举颂文答之: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诸业有善、恶、无记等三业,亦可说是身、口、意、三业。但发为染业的根本却是烦恼,犹如十二因缘以无明为根本。然业并不是别的东西,即是前六识相应的思心所,故平常说造作名业。若谈到造作最猛利的,便是第六识中之思心所,由是 'P726' 思心所与善法相应,便造作种种善的业;思心所与恶法相应,便造作种种恶的业。由是熏习而成种子,种子再发生现行,渐渐增加或减少。与所俱的能取见分、所取相分或名言取、我执取之二取习气,存在同时同处;于是有业习气即有二取习气,有此二取习气俱的业习气,即有现起异熟果报之可能。因此、由前头的业习气所生的异熟报尽了,又生后头的异熟,如是展转相生,恒时不断,足可成立有情的生死相续;何须别有他法?
以上违理难完了,以下再释违教难:『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举颂文答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彼彼者,明周遍的计度之多,分别有浅、有深、有广、有狭。七识有深刻的分别,六识有普遍且深刻的分别,故曰 'P727'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即是所遍计之若我若法,像这种所遍计的若我若法,他的自性都是没有的。依他起自性,是由种种分别之缘所成的,除了各各分别之缘,亦没有所谓依他起性的自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者,圆成实不是另外有个独立体性,即是在依他起上常远离前我法执;故此性亦可名中道实相,或毕竟空。常恒普遍,与起信论之如实空义,如实不空义相当。意思是说圆成实性于依他起性中常常与遍计执性相远离;倘若你于依他起上有所执着,便是遍计执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此、指圆成实性,此与依他起性,何言非异?因圆成实性原是圆满成就遍于一切依他起法中的真实性,既然遍于一切依他起法,当然便非异了。何言非不异?圆成实性既然是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可见他是没有时间、空间性的,没有生灭、去来相的。而依他起性则不然,他是有时间、空间性的,有生灭、去来相的,故论中有两句话说得最好:『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同喻,如无常、苦、空、无我等性,和无常、苦、空、无我等法。盖三乘佛学上常常讲到诸行无 'P728' 常,如色法无常,受法无常,乃至一切有为诸法通统是无常。但遍于一切法的那个无常等性,他与色、受、想、行、识的无常之法,也是非异非不异的。因无常等性,也是遍于行等诸法的,故论中又说:『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非不见此彼者,论中释为『非不证见圆成实性而能见彼依他起性』。质言之,倘若你不真实证见圆成实性,则依他起你也见不到。更进而言之,倘若不真实证见二空所显的理性,则于依他起上决不能遣遍计执空。这里有四句颂说得很好:『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实』。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此盖佛在经中往往说到一切法无性的话,所以有此问端,举底下的颂文以答:
即以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以上的颂文,明白解释起来:这里所谓三无性,就是依着前头三性而立的。因 'P729' 为佛鉴于世间的人们,对于一切事物一定执着有个实在的自性,佛为破他们这种妄执,密意方便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是说遍计所执的我相、法相都没有体性的。次无自然性,是说依他起性本即是缘生性空,但人们不了此理,总以为其中有个能生诸法的自性,如中国从前说天地由自然或太极生,印度数论等师说由神我与实性而生──故说无自然性。至于圆成实性也说他是无性者,是因为他远离前头的遍计执所执的我法性,故也方便密意说他是无性。因此、也可以知道,若有人执圆成实性为实法,便与执我、执法,同一过失。
上来所讲了的二十四颂,名唯识相,正是说明一切法唯识义相。现在来讲明唯识性的第二十五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这里所谓胜义,即是指的「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的那个无执的圆成实性。此性是二空所显的,故又名胜义无性,是胜义中无我法二执之性。诸法是指世界一 'P730' 切所有的东西,通常所谓宇宙万有,佛典谓之法界诸法。这遍于诸法的胜义,是佛菩萨等最高最胜的智能所证得的境义。此胜义又名第一义,在其它的经论中说起来,亦即所谓真如。真是表他没有虚妄,如是表他没有变异。如说此人真实,即指此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和时候都是一样而没有变异之意,所以真即是如,以如故真。在二空所显中,你要找一般人所认为有一定区别的一个一个的我和一件一件的法,实在没有,所有者惟诸法胜义而已,惟真如而已。假如我们要想给真如下个适当的界说,便很可以以下面的「常如其性故」的一句话答完。因为真如是一切法的实性,而一切法的真实性,即常常如是者耳。心经上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也就是指已经离去了一个一个的我相和一件一件的法相的真如。这常如其性故的真如,是由佛菩萨最超胜最圆满的智能所证得之谛理,他是从无始之始乃至尽未来际,常常时恒恒时都是如此,故说他常如其性。若从唯识论中去说明,也可以名他为「唯识实性」,故下面接着就紧随一句即唯识实性。一切法唯识的相,是 'P731' 有生灭、有去来的。而遍于一切法的唯识性,是没有生灭没有去来的。此唯识相与唯识性,更进而明白言之,不离识的各种不同诸法,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名唯识相,不变的名唯识性。
关于一切法唯识相和一切法唯识性,在以上都讲完了。但这不过只是说明所观的境而已,一点还没有亲证到;这只是根据佛和弥勒菩萨等现量智所证法界中流出来的经论,我们拿来依照研究他是如何如何的一种所研究的境义罢了。我们对于那种境界还未有关涉,好比我们没有到过鼓浪屿,听人家说鼓浪屿如何,或从图画中看来是如何,所知道的鼓浪屿不过是名义图象而已。一切法唯识相性的境界,不是研究了知便可了事,是要依照所知的去实证才行,不然则与可想而不可即的十洲三岛同一虚渺。为了要人依照佛菩萨所已亲证过的发心去实行亲证,所以又有后面的五颂,专门说明行位。论上说:『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