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文艺心理学 >

第1章

文艺心理学-第1章

小说: 文艺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二是审美加强原则。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五是清晰性原则。六是审美联想原则。七是审美比较原则。八是审美序列原则。九是审美调和原则。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十三是审判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赶不上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二、吉布森。实验艺术心理的当代代表。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
 三、贝里尼。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移之以论人的审美,其愉悦是由于这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与此相应,艺术中有三种特征可以和唤醒有关。这三种特征是:1、心理物理特征,包括光亮度、饱和度、大小、响度和色调等。2、生态学特征,3、影响唤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而实现的。
 四、泽基。《内存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是目前探讨艺术和脑神经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他认为,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阐释的心理学家。定神分析学派渐成气候是《梦的解释》。精神分析派又称深层艺术心理学。
 一、主要的理论观念。1、潜意识:这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为贡献。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欲望。2、泛性论。3、本能说。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4、人格结构。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5、论梦。首先,梦问题有巨大的压缩作用。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侧卧身。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问题呈现视觉的形象,绝活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问题与记忆相关的情结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老师处在一种调试紧张的“戏剧性”中,四是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
 二、有关艺术的论述。关于审美动力,弗洛伊德第一次明确地把它纳入潜意识范畴,与潜意识的关系最紧要的是力比多。正是力比多的转移这一点出发,弗洛伊德形成了以下三种观念:1、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因而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2、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心得体会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3、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念。
 三、必要的批评。好处:首先,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其次,弗洛伊德是几乎接触了艺术理论的所有方面。第三,他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很深远。不足:第一,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学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引申得有点离奇。二是,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然地和潜意识领域中的童年情意综有关,或者更进一步说,假如力比多的转移、升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那么这种转移抑或升华在艺术的形式之上是否才有确定的价值?三是,正因为弗洛伊德在阐述艺术心理学的问题时,基本上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因而他所解释的作品都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从而他的有关演说在解释其他原艺术作品时就往往是南辕北辙,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四是,弗洛伊德对于艺术的社会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 
 第三世 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的艺术心理学的两种发展走向:一是个体创作动力学说,其中有不少学者试图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所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实际上都不不放弃对弗洛伊德的基本原则;二是群体创作动力说,试图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究创作的原初动力和集体无意识的渊源。
 一、荣格与文艺心理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主干所在,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与心理类型等方面。1、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惜玉怜香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2、原型说,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各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各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原本祖先当时布景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荣格的贡献:第一,他是头一个极力高扬集体无意识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的人。他大胆区分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把两者沟通的可能性寄托在原型之上。其次,荣格的原型假说一旦涉及到个体的初评分析,那种可厌的先验论的气息毕竟大大地减少了。
 二、阿德勒与文艺心理学。他创立个体心理学派。自卑情结,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指各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自卑感。艺术创造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对生活物概念: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1、出生顺序。2、最初的记忆。3、梦的分析。
 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拉康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1、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初次同化也意味着“自我疏异”,这时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处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第一次的镜像影响人将来的一切心理发展,包括俄狄浦斯情结。镜像说可以更加充分地凸现绘画观者、绘画和作者以及绘画本身的序列化意味,把隐藏于现象之后的复杂体验关系透明化。2、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一是想像,镜像阶段形成的,其中只有我是中心。二是符号,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就转向更为复杂的现实。三是现实。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开创才是惠太深入细致 默、柯勒、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哲学基础是康德关于此岸世界的现象的观点、人类知识构成的布点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关于知识来源于对现象的自然观察和马赫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两条重要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榙。格式榙作为珍上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二是同形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考夫卡与阿恩海姆,艺术观点如下: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就已经对艺术家存在着一种反作用力,它引导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2、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风的意蕴。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历来反对将知觉与思维截然分开。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研究绘画时,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这一原则完全是以知觉的抽象性廙基础的。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什么是衡量作品是达到简化原则的标准呢?归根结底是作品的形式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意义的结构之关系。4、视觉艺术的运动。第一,作品的运动性取决于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第二,倾斜也能够造成整个形状的运动感。第三,变形、频闪等手段所造成的运动效果。5、视觉艺术中的平衡。视知觉的平衡来自于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页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状态时心理上的感受。
 第五节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探求人的意识的隐蔽之处,也不像行为主义的心理学那样注重刺激与反应的模式,而是倾心于人的“高级意识心理”,从而耀眼地成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一、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成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1、生理需要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各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需要指人希望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的保障,喜欢处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的环境中,并愿意选择熟悉和已知的工作。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有知心朋友,和同事保持的关系;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4、尊重需要指的是希望尊重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需要。5、认识需要是人们渴望了解外在与内存世界的要求。6、审美需要指的是人对于美的事物的观照、口味与享受的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乃是是各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移之于艺术家的需要:首先,看一看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能从事艺术活动。其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方面,艺术家像常人一样有这一需要,但是,别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归属感与爱是艺术家建立其博大的情感世界的支柱。再次,是尊重需要。艺术家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其劳动成果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同时也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创造力的确证、普遍的认可以及艺术生命的未来延伸。四是认识需要。艺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成果。五是审美需要。艺术家的审美已经是非常内在化了。最后,是自我实现需要。一个人必须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踏实于自己的本性,这正是艺术家实现其自我的真实情形。
 二、自我实现理论。这个理论与戈尔茨坦有关,后者用“自我实现”这种廉洁来描述每个有机体实现自己潜能的内在需求。马斯洛却改变了它原来的含义,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的典范,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他们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2、建立深厚、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洞穴现实,保持知觉与现实的和谐关系;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鉴赏的不断更新;6、自主性;7、创造性;8、民主型的性格结构;9、高峰体验;10、反朴归真;11、不文化和环境的目的的能力;15、超然独立、离群独处的需要。
 三、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各欢乐到极的体验。它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因而往往逃过人们的注意。一个内心矛盾重重、精神处于混乱状态的人很可能因为达不到高峰体验而失去理智。心绪烦乱怕人不会有高峰体验,只有情感健康的人都会有高峰体验。四、存在性世界的描述。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在超越性体验的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把它们称之为“存在性价值”。 
 第六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一、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一般指的是心理学中的苏联学派,这一学派继承了俄国心理学的传统,同时又自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他们认为人的是受人的社会实践制约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力求把心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维戈蒋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他们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决定论的原则。这一学派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的心理和人的意识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这是这一学派突出的贡献。针对本文一些心理学派割裂意识和活动关系的理论,他们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正是在活动中,实现着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被反映的东西转化为主观映象、转化为观念的东西,同时,也正是在活动中,观念的东西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他们认识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的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又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二、维戈茨基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他的艺术心理学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在维戈茨基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他认为“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以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他指出:“审美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