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

第1章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1章

小说: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阿含经选集简目 

章节
 章 节 名 称 / 内 容
 页   次
 
   前言
 1…11
 

 佛陀  自觉
 12…30
 

 法  法界常住
 31…49
 

 无明盖、爱结系、生死轮回
 50…59
 

 何谓无明
 60…62
 

 断无明、得解脱
 63…67
 

 佛云何说法、以何教之
 68…76
 

 佛法之必然功效…人人成就
 77…79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 
 80…91
 

 六师外道之非因计因
 92…112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业?何所著?何所见我
 113…120
 
十一
 业
 121…138
 
十二
 五蕴法门  *无常为论端*
 139…168
 
十三
 无常  *常不可得*
 169…187
 
十四
 六处法门  *无我为根本*
 188…224
 
十五
 无我 
 225…244
 
十六
 四食
 245…251
 
十七
 缘起法
 252…285
 
十八
 断常二见  *死后有我?无我?*
 286…289
 
十九
 八不缘起
 290…293
 
二十
 空相应
 294…310
 
二十一
 受
 311…317
 
二十二
 四谛
 318…322
 
二十三
 正见
 323…334
 
二十四
 八正道
 335…343
 
二十五
 戒定慧  三增上学
 344…347
 
二十六
 戒学
 348…353
 
二十七
 律仪
 354…359
 
二十八
 定学
 360…372
 
二十九
 初禅à 四禅à 解脱或升天
 373…375
 
三十
 安那般那
 376…392
 
三十一
 五根
 393…394
 
三十二
 五盖  七觉支
 395…398
 
三十三
 四念处
 399…402
 
三十四
 精进─五根之精进根
 403…427
 
三十五
 正知正念、正观、正念与正智
 421…427
 
三十六
 如实知  *如实观照*
 428…439
 
三十七
 不如实知 à 如实知
 440…441
 
三十八
 禅思方便、如实观察、如实正观
 442…449
 
三十九
 何故出家
 450…452
 
四十
 自依法依
 453…455
 
四十一
 有关优婆塞
 456…459
 
四十二
 四不坏净
 460…464
 
四十三
 须陀洹果
 465…467
 
四十四
 有关阿罗汉
 468…475
 
四十五
 无学三明
 476…477
 
四十六
 解脱
 478…494
 
四十七
 涅盘
 495…505
 
四十八
 无记
 506…535
 
相关网站: 佛在人间    聊天室:妙云华雨  
相关论坛:佛在人间与感悟文摘


返回前   言 
<<佛法概论>>。。。 1 

【导  言】  (节录导师序文) 1 

【自  序】。。 2 

<<佛法概论>>。。。 3 

【图一:佛法概论  法的内容与修行次第】

【第一章  「佛法」  第二节  释尊略传】。。 3 

【佛陀的晚年】。。 5 

【佛陀的涅盘】。。 5 

<<佛法概论>>
【导  言】  (节录导师序文)
我的思想,在民国三十一年所写的『印度之佛敎』「自序」,就说得很明白:「立本于根本佛敎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敎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敎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敎而畅佛之本怀也欤」!我不是复古的,也决不是创新的,是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华雨集)

我在佛法的探求中,直觉得佛法常说的大悲济世,六度的首重布施,物质的、精神的利济精神,与中国佛敎界是不相吻合的。在国难敎难严重时刻,读到了『增壹阿含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回想到普陀山阅藏时,读到『阿含经』与各部广『律』,有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而不是部分大乘经那样,表现于信仰与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佛法。(华雨集) 

时治唯识学,探其源于『阿含经』,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有所入。释尊之为敎,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敎,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极而泪。

佛敎最后因印度敎与回敎的入侵而灭亡。衰灭,固然有外来的因素,但发展与衰落,应有佛敎自身内在的主因,正如老人的终于死亡,主因是身心的日渐老化一样。所以我尊重(童真般的)「佛法」,也赞扬(少壮般的)初期的「大乘佛法」,而作出:「立本于根本佛敎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法之行解,摄取后期佛敎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敎」的结论。(华雨集)

在印度佛敎思想史的探求中,发现了一项重要的判摄准则。南传佛敎的觉音三藏,我没有能力读他的著作,但从他四部(阿含)注释书名中,得到了启发。他的四部注释,『长部』注名「吉祥悦意」,『中部』注名「破斥犹豫」,『相应(即「杂」)部』注名「显扬真义」,『增支部』注名「满足希求」。四部注的名称,显然与龙树所说的四悉檀(四宗,四理趣)有关,如「显扬真义」与第一义悉檀,「破斥犹豫」与对治悉檀,「满足希求」与各各为人(生善)悉檀,「吉祥悦意」与世界悉檀。(华雨集)

依此四大宗趣,观察印度佛敎敎典的长期发展,也不外乎四悉檀,如表:

佛法……………………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

          ┌初期……对治悉檀…………。破斥犹豫

大乘佛法  ┤
          └后期……各各为人悉檀……。满足希求

秘密大乘佛法…………世界悉檀…………。吉祥悦意      (华雨集)

五十九年所写成的『原始佛敎圣典之集成』,我从敎典的先后,作了以上的判摄。(华雨集)

这里再为叙述: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是一、以『杂阿含经』(『相应部』)为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别配四悉檀),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华雨集)

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我应用牧女卖乳而一再加水为喻: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在乳中加些水一样。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的加入世俗的方便,四阶段集成的圣典,如在乳中一再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佛敎也不见(华雨集)

『杂阿含经』(即『相应阿含』,『相应部』),是佛敎界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盘。在流传世间的佛敎圣典中,这是敎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见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杂阿含汇编序)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自  序】    
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杂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佛法概论序)

佛法的流行人间,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但不能刻舟求剑而停滞于古代的。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敎,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敎,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于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于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代的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今日的中国,多少无上妙方便,已失却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物了!(佛法概论序)

所以宏通佛法,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蔽,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开展,这才能使佛光普照这现代的黑暗人间。我从这样的立场来讲阿含经,不是看作小乘,也不是看作原始的,着重于旧有的抉发,希望能刺透两边,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为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经为小乘的误解,所以改题为『佛法概论』。(佛法概论序)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敎,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佛法流行在人间,可能作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使他学术化;但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决不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决非离开「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为佛法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

<<佛法概论>>
释尊灭后的第一年夏天,尊者摩诃迦叶发起,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召开结集圣典的大会。结集的方式,是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诵出法律,经大众的共同审定,然后加以编集。原始结集的圣典,分为经与律,即义理(定慧修持)与戒行的;近于现存的『杂阿含经』,及『戒经』与『杂跋渠』。佛灭百年,佛敎的东方与西方系,为了戒行的见地不同,又在毘舍离召开第二次结集大会。第二结集的,经典以『杂阿含经』─「相应修多罗」为本,加入佛及弟子的遗言景行,更为通俗的编集。依经文的长短,分为『中部』、『长部』;又依增一法,编集为『增一部』。这三部,加上原有的『相应』(杂)敎,总名为四部阿含经。

大乘佛敎着重贯通、直觉,重在赞仰佛陀的行果;小乘佛敎注重精密、思辨,重在生死解脱的事理。小乘论渊源于释尊的言敎;大乘经却从释尊的本生、本行,进窥佛陀的精神。大乘经是艺术化的,小乘论是科学化的。大乘经富有佛敎传统的实践精神,小乘论却不免流于枯燥与烦琐。但论典保存作者的名字,体裁与经律不同,这比大乘经的适应世俗,题为佛说,使经本与义说不分,也自有他的长处。这两者,一是菩提道中心的,一是解脱道中心的;一重缘起的寂灭,一重缘起的生灭。从释尊的本敎看,可说各得佛法的一体。

佛敎在不断的发展中,大乘佛敎的高扬,普遍到全印。佛敎界思想的交流,渐倾向于综贯折中。但经式与论式的文体,还是存在的。起初,立足于『般若』性空的南方(曾来北方修学)学者龙树,深入『阿含经』与古典『阿毘昙』。作『中论』等,发挥中道的缘起性空说。肯定的说法空是『阿含经』本义,即缘起法的深义。在三乘共空的立埸,贯通了大乘与小乘,说有与说空。

【图一:佛法概论  法的内容与修行次第】

          '本段请自行参阅'

【第一章  「佛法」  第二节  释尊略传】    
佛敎是释尊所创立的。释尊在人间自觉觉他的行迹,深入人心,传说于僧伽sam!gha及民间。有关释尊的事迹,主要的出于「律」部。一、为了说明僧伽的成立,叙述释尊的出家,修行,说法;到成佛第六年,回迦毘罗卫Kapilavastu 省亲,敎化释族止。后来加上诞生因缘(或更早些),集成佛传。这部分,「摩诃僧祗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毘尼藏根本」。二、释尊晚年,作最后的游行,到拘尸那Kus/I…nagara入涅盘。起初也属于「律」部,如『有部毘奈耶杂事』所说;『大毘婆沙论』也说:「如大涅盘,持律者说」。这部分,又增补而集为『游行经』(南传名『大般涅盘经』),编入『长阿含』。这二部分集合起来,如『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为现存佛传的全部。但回国省亲以后,最后游行以前,三十多年的化迹,虽有无数的片段传说,却缺乏前后次第的叙述!

关于释尊出世的年代,由于印度古代缺乏精确的信史,很难下一定论。经近代的研究,阿育王As/oka已有相当明确的年代可考,也就有了论定释尊年代的可能性。因为佛敎界传说,阿育王是佛灭多少年登位的,依此可推定释尊在世的年代。阿育王登位,学者间仍有二。三年的出入,今姑依公元前二七一年登位说。但佛敎界异说纷纭,古老的传说有三:一、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等说,如『十八部论』说:「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地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依此说,佛灭于公元前三八七年;生年八十,释尊应生于公元前四六七年。二、南传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传说,如『善见律毘婆沙』说:「阿育王自拜为王,从此佛涅盘已二百一十八年」。依此说,释尊入灭于公元前四八九年,生于前五六九年。三、清辨Bhavya的『异部精释』说:「佛世尊无余涅盘后,经百六十年,俱苏摩弗罗城,达摩阿育王支配帝国」,这可能是上座部的传说。依此说,释尊于公元前四三一年入灭,生于前五一一年。「百六十年」说,过去也有译出,但总以为是「百十六年」的误写,不受重视,其实是古说之一。「百十六年」与「百六十年」,可能本为一说,因误而分为二说,如「百八法门」,被误为「八百法门」那样。部分学者,以赤铜鍱部说为可信;有的以『众圣点记』为证。在每年自恣、诵戒后,在『戒经』上加一点,年年如此,有几点就是佛灭几年:说得似乎信而有据。其实,印度早期,并没有书写「戒本」(公元五世纪,手写的戒本还不多),自恣诵戒后,在那里去下这一点!这三说都是古老传说,说到阿育王登位于佛灭多少年。这里提出这三说,不能详为考论,但我觉得:阿育王登位于佛灭百六十年,也许更近于事实。

释尊是释迦S/a^kya族。释族的所住地,在今尼泊尔Nepal南境的罗泊提Ra^pti河东,卢呬尼Rohin!i^,今Koha^na河两岸,传说有十城。卢呬尼河西北的迦毘罗卫,是释尊的父王──净饭王S/uddhodana所治理的,在今尼泊尔的Tilorakot地方。从释族的住地,沿雪山Hima^laya向东,蓝莫Ra^ma…gra^ma是拘利Koli族,拘利族是与释族通婚嫁的。再向东,到拘尸那──释尊的涅盘处,这里是末罗Malla──「力士」族。向南到毘舍离Vais/ali^,这一带是跋耆Vr!ji──「金刚」族。跋耆有八支族,领导的贵族名梨车Licchavi。还有酥摩Hima^族,是尼泊尔一带的民族。这些东方民族,都与释族相近。如释尊的堂弟阿难A^nanda,被称为「毘提诃牟尼Videhameni」。释尊被婆罗门称为Vais/a^li^ka,也就是毘舍离人。波夷那或作波婆Pa^va^,是佛受纯陀Cunda最后供养的地方。七百结集时,波夷那比丘竟这样说:「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跋耆比丘等,对释族是认为同一族系的。在佛敎的传说中(除使用梵语的说一切有部),释族是从东方,沿雪山而向西方迁移的民族,与跋耆族等是大同族,所以『长阿含经』,有六族──「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罗,酥摩」奉佛的传说。释尊的时代,恒河Gan%ga^南岸,以王舍城为首都的摩竭陀,兴盛起来;而在西进最前端的释族,与舍卫城S/ra^vasti^为首都的(北)憍萨罗Kos/ala^国毘连。事实上,当时的释族,已成为憍萨罗的附庸。憍萨罗代表阿利安(或准阿利安)人,而摩竭陀是六师流行,代表抗拒西方宗敎的中心。释迦族是东方的,却是接近西方的,这是有助于理解释尊的立场,不落二边的思想特性。

释尊姓瞿昙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是迦毘罗卫净饭王的王子,母亲名摩诃摩耶Maha^ma^ya^,诞生于岚毘尼Lumbini^园,在今尼泊尔的Tarai地方。诞生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